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黄家园小学 张秀云小学生年龄尚小,其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浅谈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期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利的借鉴依据。
一、营造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体现学科的人文特点,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关于美的篇章及美的情境,推敲和揣摩课文中传神的词语。
在一篇课文中,作者往往注重运用恰当的词语,每个字词不但能表现出文章的意境,还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
特别是某一词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只要学生能充分理解和领悟这一关键词汇,往往就能理解全篇的意思,这样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譬如,以《珍珠鸟》一课为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语句,进而领会课文的主旨思想。
如点拨学生将文中的“掠”换为“飞”,让学生在仔细体会词语的巧妙应用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层意思,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从这些关键词中体味文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充分领略汉语言的特有魅力。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教育家华特曾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由此可见,教师将教学与生活相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教师不但要重视基本授课,还要注重改良语文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知识。
譬如,《落花生》是一篇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的叙事说理文,文字简洁,语言运用浅显,对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难度。
但是,议花生部分含义较为深刻,是文章的难重点。
2019年19期┆291智慧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凌肖丽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贯彻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得到了多角度、全方面的优化升级。
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我们需要正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大纲,结合当下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方向,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从根本上对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优化和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都建立在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
所以,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分析总的来说,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较为突兀和普遍,可以概括为:1)课堂气氛较为枯燥和死板,学生在课堂中就是一个学习机器;2)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于“自主”缺乏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的意识;3)教学过程话术较为生硬,官方话术较多;4)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较为紧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提升方案 (一)以生为主,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思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将生本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继而开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式语文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直接进行文章的讲解,而是借助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从花开花落到春华秋实,秋天的种种影像让学生们对教学视频显得“流连忘返”。
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问学生们什么是秋天?一位学生说:秋天是红色的苹果和沉重的稻穗。
另一位学生说:秋天是一片片从树上飘落的黄色树叶,是一朵朵漂亮美丽的月季花。
听了学生们对秋天的认知笔者非常高兴,鼓励和夸奖了他们的细心外,对学生们:那么我们一起探索一下课文中“秋天”的奥秘。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局面,提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高效教学就要向45分钟要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科,是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以下,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加强听说读写的基础学习教学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必须切实打好学生的听说读写基础。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一不可。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方法,必须从基础抓起,才会让学生有扎实的学习铺垫,提高语文素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话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的两方面,口头语言是指说和读,书面语言是指写。
而听是说的前提。
听和读是对语言文字的输入过程,是理解和感知、内化的形式。
说和写是对知识的输出过程,是表达和外化的形式,建立在听和说的基础上。
因此,听说读写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①教师指导学生善于倾听,对个别学生要做单独指导工作;学生要专
心听教师讲课,听同学的发言,听的过程要进行思考,侧重理解和分析,而不是单纯记忆。
②有不少同学为“说话”而苦恼,不敢说。
教师可以多与他们沟通,聊天,并发现他们表达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让他们能用普通话清楚阐述自己的意思。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比如,大家讨论学习发言,共同进行角色表演等。
③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行书本和课外的多途径阅读,阅读力求读懂,对于名词佳句最好能背熟。
在长期的阅读中积累语言素养,做到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④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平时,学生要进行摘抄、记下文质优美的段落等,日常多写日记,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注意训练孩子对事物进行描写,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说得有声有色。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往的课堂教学把教学固定在三尺讲台,学习环境封闭,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学习在体验、实践、参与中进行,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是对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
因此,实践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意义。
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训练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趣味浓、活动范围广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的内化和理解。
在具体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实践活动:
1.竞赛活动
小学生好胜心强,不愿落在后面,教师应该适当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让学生之间在比一比、赛一赛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
例如,默写比赛,看谁写的又快又准确。
朗读比赛,看谁读的生动、有感染力。
读书知识抢答竞赛,看谁反映快等等。
语文竞赛活动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在竞赛中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2.文艺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题材丰富,教师可以将之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无形之中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把喜欢的故事讲出来,还有诗歌朗诵会、猜谜语等。
3.班级活动
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参加,活动有明确的主题,集中安排。
如开展课外阅读周,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春游写作等。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进行知识传授,学习文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非智力因素,它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沟通顺畅,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与教师达成教学配合、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双方处于对立的层面,学生与教师对着来,不听教师的话,教师教学会费力不讨好。
因此,教师对学生在态度上要让学生能够接受,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对其教的学科感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对学生要爱护,用师爱打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爱的温暖,而不是用严厉的呵斥、批评教育,甚至体罚方式,这样只能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教师讨厌,对学习反感。
总而言之,优化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我们要敢于创新实践,才能找出最佳的优化方案。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合理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