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专性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3
榕与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获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39)4
【摘要】榕属植物的花序是隐头花序,膨大的花托将花序包裹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球果内,仅通过由苞片形成的小孔与外界相通,只有形态特化的榕小蜂才能通过该孔口进入,利用产卵器通过柱头和花柱把卵产在子房底部,产卵后雌花子房膨大,花梗伸长.一只榕小蜂在一枚雌花内只产一枚卵。
【总页数】1页(P66-66)
【关键词】榕小蜂;协同进化;隐头花序;榕属植物;产卵器;全封闭;膨大;子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7
【相关文献】
1.高榕榕果内Eupristina属两种榕小蜂的遗传进化关系 [J], 陈友铃;孙伶俐;武蕾蕾;吴文珊;严菊媛;刘燕
2.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系统发育和协同进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徐磊
3.宽盾榕小蜂属(小蜂总科,榕小蜂科)及一新种研究 [J], 张睿;肖晖
4.榕小蜂的繁殖策略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陈小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读本练习题多选:1、植物源农药一般分为()。
A、生物碱类B、萜烯类C、黄酮类D、精油类E、光活化毒素类答案:ABCDE2、下列哪些选项是伦敦烟雾的直接原因?()。
A、二氧化硫B、粉尘C、臭氧D、二氧化碳答案:AB3、下列哪些区域是我国霾污染频发的区域?()。
A、京津冀区域B、长三角地区C、珠三角地区D、青藏高原答案:ABC4、互联网采用()。
A、面向连接B、无连接C、电路交换D、分组交换答案:BD5、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
A、数据收集B、传输网络C、应用D、TCP/IP 协议6、随着互联网规模扩大,TCP/IP 协议始终不变带来新的问题,表现在()。
A、网络安全问题突出B、网络可扩展性差C、网络缺乏隔离能力D、新的应用领域受限制答案:ABC7、互联网的演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法实现?()。
A、演化法B、共享法C、重叠法D、革命法8、广义的物联网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主要技术包括()。
A、射频识别(RFID)技术B、传感网和数字物理系统(CPS)C、M2M(Machine to Machine)D、即时通信9、以下选项哪些属于传感网的核心技术?()。
A、传感网节点B、传输C、组网D、信息处理答案:ABCD10、射频识别可广泛应用用哪些领域?()。
A、物流管理B、生产线管理C、交通控制D、产品跟踪E、人员识别与定位11、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面临的技术挑战表现在()。
A、终端规模B、性能C、高耗能D、安全12、大数据的特征包括()。
A、数据量大B、数据结构多样C、数据处理速度快D、数据质量要求高13、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
A、代谢综合征B、糖尿病C、痛风D、关节炎14、肥胖能增加一系列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
A、2型糖尿病B、心血管疾病C、癌症D、骨性关节炎15、生物多样性受威胁因素主要有()。
生态学讲稿专性协同演化:雌雄同株Fm的榕树,雄花、长柱头雌花、短柱头雌花3种类型,长柱头发育成种子;而短柱头雌花进行产卵繁殖后代。
雌雄异株Fh的榕树,雌株仅有雌花,受精后形成种子;雄株榕果:生雄花和中性花,中性花专供榕小蜂产卵繁殖后代,被榕小蜂产卵寄生后形成瘿花,未被产卵寄生的中性花就是粘上花粉也不会形成种子,而成败育花,所以称为中性花。
榕树:雌雄花异熟,相差至少二十几天,即使同果内雌雄两种花共生,也不能相互传粉。
隐头花序,风雨无法传花受粉。
长期协同进化,一种榕树仅允许一种榕小蜂进果内传粉;一种榕小蜂也仅进一种榕树内传粉和产卵繁殖:榕小蜂进入榕果必须依靠隐头花果内的短柱头雌花作为唯一的繁殖后代和栖息场所,幼虫在其内取食,种群才得以发展;榕果也必须依靠榕小蜂给长柱头雌花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而得以正常的繁衍后代。
互惠共生、缺一不可、一对一的密切伙伴关系,减少与灭绝同步。
榕树与榕小蜂的共生和协同进化关系是目前世界上研究两类物种间进化生态学最佳的材料之一result1 从分子水平揭示真理,进行了基因组组装和注释,通过结合PacBio 长读序列数据和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获的物理映射信息重组得到,同时用四种方法评估序列的可靠性,N50:主要用来评估序列组装的质量的,值越大,组装效果越好,测序效率也就越好了。
BUSCO:程序收集的1,375种保守胚胎植物蛋白评估组装的完整性。
RNA-seq:使用组装的RNA测序(RNA-seq)转录本和Illumina短读进一步评估组装:Hi-C:Hi-C基组装和从重新排序的分离群体产生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是高度一致的系统发育分析:底部标注了不同植物物种间的分化时间。
每个分支上的数字代表基因家族的扩张(蓝色)和收缩(红色)。
俩榕树物种~4000万年前分化,俩榕小蜂4150万年前分化。
讨论:1)植物分生组织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较高导致根的发育。
Fm 空中根尖中内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加了5倍编码光受体的CRY2和PHR2基因发生了重复。
1.第三代移动通信数据通信采用(HSPA)2.我国自主研发并为国际标准组织接受的LTE标准采用(答案: TDD3.目前互联网上消耗流量最多的应用是视频4下面哪项不是物联网应用领域。
(云计算)5下列(四倍体补偿)实验是衡量干细胞多能性的金标准6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囊胚)时期的胚胎中分离得到的7下列(帕金森)疾病属于退化性疾病8下列(致瘤性)特性是干细胞应用领域里最优先考虑影响因素9为了社会稳定, 我们坚决反对人类(生殖性克隆)研究10: (减肥手术)是目前治疗肥胖最有效的方法11: (脂肪)代谢障碍是产生脂肪肝的原因12 2010年中国成年人中肥胖人群占总人口的(9% )13下列(树栖蚂蚁与金合欢属植物)共生关系起源于共栖关系。
14在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共生关系里, 传粉榕小蜂仅在榕果发育的()特定时期有机会钻入榕果果腔雌花期15面对入侵物种, 土著种不仅自身能进化出有利特征以降低外来种的负面影响, 它们还可能进化出改造外来种的本事, 该过程称为(逆适应)。
16人们将1888年(澳洲瓢虫)自澳洲引入北美并成功防治吹绵蚧这一事件视为现代生物防治的开端17: (赤眼蜂)作为小蜂科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应用规模最大的生物防治天敌18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即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害虫19利用放射线技术防治害虫, 主要是通过放射照射杀虫, 以及应用放射线干扰害虫的()来实现的繁殖20可以用来有效防治半翅目害虫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有(丽蚜小蜂)。
21建立绿色农业产品产地环境, 需要解决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产品的污染22全球尺度看, 不同生物类群受威胁严重程度排序为(珊瑚>两栖类>兽类)。
23 20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
24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规定, 到2020年, 陆地保护区面积占各缔约方国土面积的(17%)。
25目前, 人类关于生物多样性知识最贫乏的生境是(深海)。
榕树的生物特性与广东区域文化的影响关系研究发布时间:2021-11-10T08:10:02.48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17期作者:王智慧张祖志韩娟邓林峰冯子谦黄开启胡宸瑜张潇允汤程绚冯婉乔[导读] 针对广东各地的榕树“文化”,王智慧张祖志韩娟邓林峰冯子谦黄开启胡宸瑜张潇允汤程绚冯婉乔(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小学)摘要:针对广东各地的榕树“文化”,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榕树的生物特性与广东的区域文化的内部关联性,从分析榕树的宏微观生物结构以及榕树的生态系统特征入手,结合广东地理区位特征及文化特征,发现并提出了榕树与广东区域文化的影响关系,丰富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研究,为自然生态对人文社会的影响关系研究提供又一参考。
关键词:榕树;生物特性;广东;区域文化;影响关系Abstract:Aiming at the ‘culture’ of banyan trees in various parts of Guangdong, the research team thoroughly has studied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yan tre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Guangdong,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banyan tree's macro and micro bi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nyan tree eco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then discovered and proposed the infl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nyan tree and Guangdong regional culture, and enriched the research on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provided another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society.Keywords:Banyan tre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uangdong; regional culture; influence relationship一、研究背景榕之向上,厚霖根深。
雌雄同株榕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传粉小蜂的协同进化研究的开题报告概述:榕属植物是典型的雌性雄性同株植物,其特殊的生殖方式和复杂的传粉机制引起了许多生物学家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榕属植物与传粉小蜂之间的协同进化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雌雄同株榕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与传粉小蜂的协同进化研究。
研究内容:1. 雌雄同株榕属植物基本特征的研究雌雄同株榕属植物在雄花、雄花序、雌花、雌花序四个不同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这与其生殖方式密切相关。
同时,雌株榕属植物和雄株榕属植物还存在一定的生理生态差异,如光合作用速率、光合色素的表达和传递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2. 榕属植物与传粉小蜂的协同进化研究榕属植物和传粉小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两者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协同进化模式。
在协同进化过程中,榕属植物逐渐形成了与传粉小蜂相适应的生殖结构和生态习惯,从而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密切。
3. 雌雄同株榕属植物和传粉小蜂之间的关系研究雌雄同株榕属植物和传粉小蜂之间的关系是榕属植物与传粉小蜂协同进化的重要环节。
在传粉过程中,传粉小蜂会选择不同的生殖结构进行传粉,从而影响到榕属植物的繁殖效果。
此外,雌雄同株榕属植物还可能通过释放特定化学物质吸引传粉小蜂,从而促进传粉的效果。
研究意义:探讨雌雄同株榕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传粉小蜂的协同进化,对于深入理解植物与传粉小蜂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有助于为榕属植物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协同进化与系统学研究进展及展望尧金燕 赵南先 陈贻竹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摘 要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是目前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中的典型模式之一。
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其特殊的一一对应的共生关系。
榕树-传粉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中蕴含了与系统发育有关的多因子协同进化的机理,因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榕树-传粉者的协同进化历史和理解二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目前榕树及其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之后,论述了榕树-传粉者协同进化的系统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
同时针对国际上在榕属植物的传统的系统与分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及榕树传粉者亚科分类不匹配等问题,回顾了榕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粉者的关系。
最后,结合我国榕树与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榕属的重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榕树-传粉者 互惠共生 协同进化 分类 分子系统发育BRIEF REVIEW OF FIG -POLLINATOR COEV OL UTION AN DFICUS CLASSIFICATIONY AO Jin-Y an ZH AO Nan-X ian and CHE N Y i-Zhu 3(South China Institute o 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China )Abstract Ficus is the keystone plant in tropical forests ,and it als o occurs in subtropical and even tem perateareas.M ore than 700species in the genus Ficus (M oraceae :Ficus )and their species-specific pollinator ,the fig wasp ,(Chalcidoidae :Agaonidae )has been discovered.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which have be 2come an obligate mutualist relationship ,have a very long ev olutionary history.P ollen dispersal in figs is com 2pletely dependent on fig wasps ,which enter the syconium where viable seeds are produced.Fig pollinators are uniquely dependent on the fig for the com pletion of their life cycle.Each fig species attracts its own species of fig wasp by emitting specific v olatile com pounds during their receptive period and these wasps lay their eggs in the developing ovary of the host fig species.As ovipositing female wasps simultaneously carry pollen from other syconia and pollinate figs actively or passively ,they show peculiar m orp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s to figs and a life cycle highly synchronous with fig in florescence.Such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s make diver 2sity in species ,genetics ,m orphology and behavior in pollinators and their host plants an exciting exam ple for studying interspecific coev olution.Although fig -pollinator symbiosis is now widely regarded as a m odel system of plant-insect coev olved mutualism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istory and process of their interactions.Current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have suggested the fig/fig wasp obligate mutualism (this is not a com plete sen 2tence but I am not sure w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say here ).H owever ,present fig and fig wasp classifica 2tions ,which are based on m 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re still incom plete and contro 2versial.This short review summarized the knowledge and questions on coev olved mutualism ,the m olecular phylogeny of fig/fig pollinator symbionts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icus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ig/fig pollinator and re-classification of Ficus in China based on m olecular phylogeny were als o dis 2cussed.Research on the phylogeny of about 100species of fig trees ,which mainly occur in tropical and sub 2tropical areas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and only a few reports on fig pollination biology and ecology exist.Much w ork should be done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of both symbiotic partners.Though systematic classifica 2tion of Ficus is the basis of the coev olutionary study ,application of m olecular phylogeny is als o necessary and feasible ,which will prom ote further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plant-insect coev olution in China.K ey w ords Fig -pollinator ,Mutualism ,C oev olution ,Classification ,M olecular phylogeny 收稿日期:2003201210 接受日期:2003208213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 SCX 2-SW -105)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 -mail :chengyiz @植物生态学报 2004,28(2)271~277Ξ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榕树及其传粉者是植物与昆虫之间互惠共生关系最密切、最古老的一类生物(G alil et al.,1973)。
公需科目〔初级〕 01一、单项选择题1、〔〕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
#A 、叶绿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胞核#参考答案:A 、叶绿体2、2021年我国 3G/LTE 用户普及率到达〔〕。
#A、60%B、40%C、85%D、95%#参考答案:C、85%3、在病毒的传播方式中,以下〔〕不能导致病毒的横向传播。
#A 、昆虫媒介B、空气C、不同宿主物种间的错误交配行为D、合子传播#参考答案:D、合子传播4、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对PM2.5 的准确描述?〔〕#A 、可入肺颗粒物B、细颗粒物C、可吸入颗粒物D、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者等于 2.5 微米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总称#参考答案:A 、可入肺颗粒物5、利用放射线技术防治害虫,主要是通过放射照射杀虫,以及应用放射线干扰害虫的〔〕来实现的。
#A 、生长发育B、呼吸代谢C、取食D、繁殖#参考答案:D、繁殖6、国务院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限值为多少?〔〕。
#A、75 微克/立方米B、35 微克 /立方米C、15 微克/立方米D、95 微克 /立方米#参考答案:B、35 微克 /立方米7、2021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
#A 、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B、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C、明显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态势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被持续利用#参考答案:B、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8、〔〕作为小蜂科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应用规模最大的生物防治天敌。
#A 、弯尾姬蜂B、恩蚜小蜂C、赤眼蜂D、浆角蚜小蜂#参考答案:C、赤眼蜂9、在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的共生关系里,传粉榕小蜂仅在榕果发育的〔〕特定时期有机会钻入榕果果腔。
#A 、间花期B、雌花期C、雌花前期D、雄花期#参考答案:B、雌花期10、面对入侵物种,土著种不仅自身能进化出有利特征以降低外来种的负面影响,它们还可能进化出改造外来种的本领,该过程称为〔〕。
#A 、寄生B、捕食C、竞争D、逆适应#参考答案:D、逆适应11、2021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奉献率为:#A 、58.8% B、88.8% C、 78.8%D、 68.8%#参考答案:D、68.8%12、对产业集聚区根本特征全面准确的描述是:#A 、“产城互动〞、“产城融合〞B、“四集一转〞、“五规合一〞C、“四集一转〞、“五规合一〞和“产城互动〞D、“四集一转〞、“五规合一〞和“三化协调〞#参考答案:C、“四集一转〞、“五规合一〞和“产城互动〞13、2021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A 、68.8% B、57.8% C、 47.9%D、 86.8%#参考答案:C、47.9%14、产业集群的概念是1990 年迈克 ?波特在〔〕一书首先提出的:#A 、?产业集聚论? B、?企业竞争优势?C、?国家竞争优势?D、?产业集群优势?#参考答案:C、?国家竞争优势?15、2021年XX产业集聚区建立处于〔〕阶段:#A 、全面推进B、全面规划C、正式提出D、全面建立#参考答案:C、正式提出16、2021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万人:#A 、250 B、 315 C、299 D 、200#参考答案:C、2991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工程集中布局的好处:#A 、提高企业竞争力 B、降低企业根底设施分摊本钱 C 、降低根底设施的投资本钱D、促进农业现代化#参考答案:D、促进农业现代化18、下述关于产业集聚区资源集约利用的论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 、产业集聚区建立要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B 、产业集聚区建立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规模最大化C、产业集聚区建立要表达“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绿色〞理念D、产业集聚区建立要实现污染物和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参考答案:B、产业集聚区建立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规模最大化19、2021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A 、76.8% B、66.8% C、 56.8%D、 86.8%#参考答案:C、56.8%20、对产业集群好处的准确理解为:#A 、获取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生产本钱B、获得分工经济、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C、获得分工经济、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生产本钱 D、获得X围经济,提高企业生产本钱#参考答案:B、获得分工经济、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本钱21、对于小型企业来说。
榕树-榕小蜂的物种共形成
林淑玲;赵南先;陈贻竹
【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年(卷),期】2008(016)002
【摘要】榕树-榕小蜂的互惠共生是植物与其传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极端的特例,几乎每一种榕树均由榕小蜂科的一种特定昆虫传粉,而它们的小蜂也只能在此特定榕树种的花内养育它们的幼虫,构成了高度的种专一性(一对一原则).因此榕树及其传粉昆虫间的相互作用被看作是专性互惠共生的最极端特例,也引起人们对它们共趋异及物种形成的诸多推测.对目前榕树一榕小蜂的物种共形成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阐述,希望能对全面认识这对完美的共生伙伴及物种共形成机制提供一些启示.【总页数】5页(P123-127)
【作者】林淑玲;赵南先;陈贻竹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
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
州,510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22.5
【相关文献】
1.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 [J], 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2.西双版纳榕树-榕小蜂互惠系统中线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J], 师荣荣;苗白鸽;彭艳琼
3.非传粉榕小蜂对榕树种子产出的影响 [J], 张宇豪
4.榕树与榕小蜂的相爱相杀 [J], 张亭;彭艳琼
5.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 [J], 杨大荣;李朝达;韩灯保;姚瑞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读本》聊城市试卷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 20 题1、根据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要达到()Mbps。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20B、50C、100D、10002、()年欧洲的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一个www网络的基本思想,就是用页面描述语言做一种浏览器。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1992B、1993C、1994D、19953、微波技术可以应用于()害虫的杀灭。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设施果园B、土壤C、大田D、仓储4、并行数据处理框架MapReduce是()公司在大数据领域的重要贡献。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百度B、谷歌C、脸谱D、腾讯5、自1996年以来,()类群的保护效果是最差的。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鸟类B、哺乳动物C、珊瑚D、两栖类6、1985年()技术发明以来,DNA水平遗传多样性检测发展得很快。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PRCB、CRPC、RPCD、PCR7、MongoDB底层使用松散的()作为数据存储格式。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FATB、NTFSC、VFSD、BSON8、PM2.5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大量的细颗粒物漂浮在空中,将本应照射到地面的阳光“散射消耗”掉了,导致大气()。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变冷B、变热C、温度无显著变化D、透明9、()不是物联网应用领域。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物流B、监控C、工业自动化D、云计算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实现及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被承认、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2010B、2020C、2030D、205011、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时,人的死亡风险比10微克/立方米的情形约增加()。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15%B、40%C、60%D、80%12、()不是我国霾污染频发的区域。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 20 题1、在榕树和榕小蜂共生关系中,榕树的榕果释放出特殊的化学气味来吸引传粉榕小蜂,这是在榕果的()发育阶段发生的。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雌花前期B、雌花期C、间花期D、成熟期2、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其核心是()。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高血糖B、高血脂C、高血压D、胰岛素抵抗3、以下生活方式中,()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运动锻炼B、健康饮食C、戒烟D、限酒4、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数据通信采用()。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B、C、3GD、5、()是我国推广利用力度最大的赤眼蜂蜂种。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食胚赤眼蜂B、玉米螟赤眼蜂C、安荔赤眼蜂D、松毛虫赤眼蜂6、2020年我国家庭宽带普与率要达到()。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30%B、50%C、70%D、90%7、底层使用松散的()作为数据存储格式。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B、C、D、8、并行数据处理框架是()公司在大数据领域的重要贡献。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百度B、谷歌C、脸谱D、腾讯9、()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是明显遏制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态势。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2010B、2020C、2030D、205010、下列()共生关系起源于共栖关系。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人与肠道微生物B、树栖蚂蚁与金合欢属植物C、丝兰与丝兰蛾D、榕树与传粉小蜂11、当今研究最多、用量最大的杀虫细菌是()。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苏云金芽孢杆菌B、日本金龟子芽孢菌C、缓病芽孢杆菌?D、球形芽孢杆菌12、我国对精油防虫的研究多偏重于()害虫和卫生害虫。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设施果园B、土壤C、大田D、仓库13、当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性死亡达到()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本题分数:2 分)存疑A、20%B、40%C、60%D、80%14、二萜类植物源农药对墨西哥瓢虫、棉红蜘蛛有()作用,并可抑制保幼激素活性。
榕树传粉昆虫榕小蜂染色体制备方法研究柳青;欧晓红;侯香莲;杨大荣【摘要】榕树与其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具有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为榕树传粉的同时又在榕果内营寄生生活,直至完成其整个生活史,因此一直以来对榕小蜂的染色体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本文以对叶榕Ficus hispida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和鸡嗉子榕F.semicordata传粉榕小蜂C.gravelyi为材料,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榕树传粉昆虫榕小蜂染色体研究的详细、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应用该法对对叶榕传粉榕小蜂C.solmsi和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C.gravelyi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榕小蜂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10,染色体类型全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臂数NF=20.此外,在相对长度方面两者也没有明显的差异.最后与Imai等1988年研究蚂蚁染色体时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利用本文介绍的方法进行榕小蜂染色体制备,操作过程简单、重复性强,不仅能够得到大量的染色体分裂相,而且染色体细胞界限明确、形态清晰、分散良好.【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榕小蜂;染色体制备;方法【作者】柳青;欧晓红;侯香莲;杨大荣【作者单位】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西南林业大学,昆明650224;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54;Q343.2榕树是榕属Ficus植物的总称,隶属荨麻目Urticales桑科Moraceae。
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蜂协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0年第12期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蜂协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进课题组与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课题组等研究团队合作,发布了榕树和榕小蜂精细基因组图谱,并在分子机制上揭示了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树-榕小蜂协同多样化等多项研究进展。
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榕属植物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类群,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
榕属植物和与传粉榕小蜂有高度的专性共生关系。
该项研究揭示了绞杀榕气生根形成的分子机制,发现对叶榕的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并确定榕树性别系统进化方向,揭示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的基因组学证据,构建了2种榕树和1种榕小蜂的高质量基因组精细图谱。
大豆茸毛密度的遗传网络调控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挖掘到调控大豆茸毛密度的3个关键基因:多毛控制基因Pd1、少毛控制基因Ps和无毛控制基因P1。
相关论文发表于Molecular Plant。
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经济作物。
Pd1、Ps与P1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Pd1通过结合启动子促进P1和Ps的表达并且抑制Pd1自身的表达。
同时,Pd1与Ps也存在分子互作,它们形成蛋白复合体共同调控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
并且Ps能够抑制Pd1的转录活性从而使大豆茸毛密度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此外,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K)信号通路能够上调转录因子编码基因Pd1的表达。
湖泊沉水植被对沉积物氮循环细菌群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邢伟研究员等人针对洪湖西南、东北湖区不同沉水植被情势,调查沉积物氮循环细菌如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度对不同沉水植被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响应结果,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如水质和沉积物性质的响应趋势。
每一棵大榕树,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粉榕小蜂进化并不容易,因为要经历数不清的物竞天择,甚至种内竞争,所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协作可以说是比竞争更有利于进化的方式。
自然界中协作关系体现的最好的应该就属开花植物与传粉昆虫了,可以说正是传粉昆虫的出现促进了植物多样性演化,甚至有研究发现开花植物向不同方向进化的机制是由传粉昆虫对植物的喜好性决定,而虫媒花的进化与昆虫的进化也始终是平行发展的。
那么在众多的协同进化中谁和谁的关系又是最密切的呢?协同进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扩散协同进化(diffuse coevolution) 和专性协同进化(specific coevolution)(Futuyma& Slatkin, 1983)。
扩散协同进化是物种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受到其他物种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影响而产生的进化现象, 是一种广泛的协同进化关系; 而专性协同进化, 是自然界中比较少见的生物种间关系, 即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一对一的协同进化关系。
榕树—榕小蜂(fig–fig wasp)是目前人类所知专一性最强的专性协同进化共生体系之一,榕树(Ficus spp.)只有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完成有性繁殖,榕小蜂是榕树唯一的传粉昆虫,传粉榕小蜂也必须依靠榕果内的雌花子房才能繁衍后代。
要充分了解如此高度专一的关系,就要先了解榕树的结构。
榕树是榕属植物的统称,该属包含乔木、灌木和藤本,属于型态变化大的一属。
大部分为常绿,但有些落叶品种会攀附在乔木到高处以得到阳光。
榕属植物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花属于隐头花序,隐头花序为肉质壶形中空的花序托,榕属植物分为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两种类型,雌雄同株的花序托内壁,生有雄花、瘿花及雌花;雌雄异株的雄株花序托内壁生有雄花及瘿花,雌花生于雌株的花序托内壁。
请记住这一点,因为这关系着榕小蜂的工作难度及方式。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大约750多种的榕树,因其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化关系,大约有1200多种传粉榕小蜂,在人类早期对榕小蜂进行分类的时候,因为研究不够深入,将所有生活在榕果中的小蜂都归入了榕小蜂科(Agaonidae)中,可是分类哪能如此简单粗暴,要讲究血缘的,不能住在一个地方就说有血缘关系啊,好在分子技术出现,我们发现就在这一个简简单单的榕果里,不但有传粉榕小蜂,还有以前传粉但现在不传粉的榕小蜂以及从来不传粉的小蜂,而且这些小蜂中只有会给榕树传粉的榕小蜂亲缘关系最近来自同一祖先,经过分类学家们的重新划分,现在的榕小蜂科中终于只剩下能给榕树传粉的榕小蜂,再无它蜂。
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在榕—蜂互惠稳定中的作用的
开题报告
标题: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在榕—蜂互惠稳定中的作用
摘要:传粉榕小蜂是榕树与飞蛾科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中重要的传
粉者,其个体大小对于榕—蜂互惠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
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进展,探讨了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在榕—蜂互惠
稳定中的作用。
首先,介绍了榕树与飞蛾科昆虫之间的共生关系,简要阐述了传粉
榕小蜂对榕树繁殖的重要性以及传粉过程的机制和生态学意义。
然后,
重点讨论了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对于榕—蜂互惠稳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传粉榕小蜂体积较小的物种往往更容易进入榕果内部,因此在关键时期
可以更好地保证榕树的种子产量,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奖励,进一
步增强与榕树之间的共生关系。
此外,小型传粉榕小蜂还具有更高的飞
行速度和更灵活的机体,更能适应复杂的植物环境,从而在传粉行为方
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最后,总结了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对榕—蜂互惠稳定的重要性,并
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深入探究这一共生关系中的更多环节,为
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传粉榕小蜂;个体大小;榕—蜂互惠稳定;共生关系;生
态学意义。
榕树与榕小蜂的相爱相杀作者:张亭彭艳琼来源:《科学之友》2021年第12期在自然界,有这样一对完美拍档,它们是动植物间协同进化历史最悠久、最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双方高度专一,互不可缺。
这对拍档,就是榕树和榕小蜂。
要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完美拍档,这事还得从榕树独特的花序结构讲起。
榕树是榕属植物的统称,有植物界唯一的隐头花序结构,其花托肉质膨大,凹陷成中空的瓮形体,内壁上着生许多单性小花,顶端由层层叠叠的苞片组成的通道与外界相连。
人们看不到开花过程,好似无花而实,俗称榕果。
传粉由于榕树的隐头花序与外界相连的通道十分狭窄,其他传粉媒介无法进入其中,传粉也就成了榕树繁衍的一大难题,而榕小蜂的出现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榕树的雌花开放时,会释放出浓郁的花香,吸引远方的传粉榕小蜂搜寻、定位到开花的隐头花序。
仅2~3毫米大小的榕小蜂能从苞片钻入花序内部,接触到雌花,为其传粉。
榕树的花序内有两种雌花,一种为长花柱,一种为短花柱。
花柱长的那部分雌花通常用于接受花粉繁殖种子。
传粉榕小蜂熟练地使用前足基节上的花粉刷掏出胸前花粉筐中储存的花粉,花粉散落在密密麻麻的雌花上,工作效率极高;花柱短的那部分雌花常被传粉榕小蜂产卵。
榕小蜂将长长的产卵器从柱头插入,通过花柱,产卵于雌花子房中。
完成传粉、产卵两大使命的传粉榕小蜂力竭而亡。
于是,榕树的种子和榕小蜂产下的后代,共同分享这个封闭的、安全舒适的花序,并将其作为生长发育的家园,尽情从中汲取养分。
待榕小蜂的子代发育成熟、羽化时,榕果内的雄花同步开放。
传粉榕小蜂在果内寻找配偶交配,完成交配的雌蜂采集花粉,装入胸前专门用于存放花粉的花粉筐中,带着生育后代和传粉的使命离开这个从小长大的“家园”,去寻找适合产卵和传粉的“新家园”,开始新的生命循环。
进入花序的传粉榕小蜂,为什么既要传粉又要产卵呢?利用更多的雌花产卵繁殖自己的后代不好吗?研究表明,传粉榕小蜂进入隐头花序后,只产卵却不传粉,将会导致整个榕果发育不良甚至脱落,传粉榕小蜂的后代也就无法获得充分的营养物质,导致发育不良甚至死亡,最终两败俱伤。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榕树依赖专一的榕小蜂传粉,榕小蜂借助榕树部分雌花的子房产卵,被产卵的子房会终止发育,并且二者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许多适应性特化。
榕树雌花内共存着一种只产卵不传粉的欺骗性榕小蜂。
榕树雌花期,传粉者和欺骗者同时被吸引,即使有充足雌花资源,两种榕小蜂均不会产完所有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欺骗性榕小蜂的存在,会抑制传粉榕小蜂的产卵和传粉量B. 传粉榕小蜂大量利用雌花资源产卵,能使榕树更有效地繁殖C. 若没有传粉榕小蜂的存在,榕树将无法通过种子进行繁殖D.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组成了动植物界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参考答案:B【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另外非传粉榕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说明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详解】欺骗性榕小蜂与榕小蜂是竞争关系,它的存在会抑制传粉榕小蜂的产卵和传粉量,A正确;根据题意“榕小蜂借助榕树部分雌花的子房产卵,被产卵的子房会终止发育”的信息可知,B错误;据题干可知,榕树依赖专一的榕小蜂传粉,故若没有传粉榕小蜂的存在,榕树将无法通过种子进行繁殖,C正确;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是互利共生关系,同时二者也组成了动植物界经典的协同进化关系,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抓住题干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个选项内容进行分析。
2. 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若在④处施加适宜刺激,④处将兴奋或抑制B.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C.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D.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较在②处快参考答案:D3. 转基因动物基因时的受体细胞是( )A、受精卵B、精细胞C、卵细胞D、体细胞参考答案:A4. 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环境因素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对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横坐标是CO2含量,则a为红光,b为白光B.如果横坐标是CO2含量,则a为强光,b为弱光C.如果横坐标是光照强度,a的CO2含量较高,b的CO2含量较低D.如果横坐标是光照强度,a温度较适宜,b温度较低参考答案:A5. 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薜荔之传粉小蜂【摘要】:共生是最具阻碍力的种间彼此作用之一,对生命各个层次都有深刻的且常常是决定性的阻碍;共生体系的长期维持引发了一系列的进化问题,也因此成为进化理论的一大挑战。
榕和榕小蜂系统是目前所知的最严格的专性共生体系之一,二者异样丰硕的物种多样性和宿主生活型为共生机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体系。
榕-榕小蜂的共生关系古老且多样,初期的形态学研究显示1种榕往往只有1种对应的传粉小蜂,分子系统学研究也证明在较高的分类品级上二者间具有高度的协同枝系发生和协同进化关系,这种协同关系被应用到物种水平,“一对一”原那么被以为在该系统中具有普适性。
但是,最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案例证明许多榕属物种拥有1种以上的传粉小蜂,也有同一传粉小蜂为不同榕授粉的实例。
专门是分子标记的应用,揭露出大量传粉小蜂隐存种,比例乃至达到所涉及榕属物种的60%;加上宿主转移现象和榕天然杂交后代的发觉,冲击着榕-榕小蜂在物种水平高度对应的观点,Machado等也因此提出一个更为松散的进化模式,以为榕与榕小蜂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二者群组之间,在榕群组内宿主转移现象可能常常发生。
种间专一性屏障的松弛将极大地阻碍共生两边的动态,哪怕是低频率的例外事件也会致使严峻的进化后果。
Machado等的进化新模式要紧依据巴拿马和墨西哥2个榕组及其对应的传粉小蜂,但有研究证明在某些地域和某些榕属类群中,榕-榕小蜂在物种水平高度对应,协同成种在其进化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要正确评判种间专一性在榕-榕小蜂共生体系中的真正地位,不同榕属类群和不同地域非一对一事件的发生频度及产生缘故是不可或缺的大体信息。
薜荔小蜂为薜荔及其变种爱玉子的专性传粉小蜂,至今形态学研究仍未发觉它们在任何地域有不同,但薜荔和薜荔小蜂的分类地位飘浮不定,不同的研究者将它们归入不同的属,且在爱玉子人工栽培中薜荔小蜂可否为之有效传粉也有不同的结果。
为探讨薜荔传粉小蜂的物种组成、地域散布和系统发生关系,咱们应用线粒体COI和Cytb、核核糖体ITS2基因对我国东南沿海岛屿及临近大陆31个种群,331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组分、遗传多样性和种群扩张动态分析,并在GenBank中检索相关序列联合构建系统树,以期揭露薜荔传粉小蜂在该地域的物种组成、形成缘故和可能的扩散线路;评判薜荔与其传粉小蜂间的物种专一性;评判岛屿和大陆生境对小蜂种群动态的阻碍;为印度-澳洲区系榕-榕小蜂专性对应程度提供案例;为协同进化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维持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专性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在已知的大约750种榕属(Ficus, Moraceae)植物中,几乎每一种都与其专一性的传粉榕小蜂(Agaonidae, Chalcidoidea, Hymenoptera)建立了专性传粉共生关系。
一种榕树只能由与其相应的一种传粉榕小蜂为其传粉,作为回报,榕树为其传粉者提供后代发育的场所。
这种共生关系存在的前提在于传粉榕小蜂对寄主榕树的准确定位。
过去的研究表明,榕树的隐头花序在接受期时通过释放特殊的挥发物吸引传粉者。
本文将挥发物分析与生物测定试验结合起来,研究榕树的挥发物组成、释放规律以及它们对传粉榕小蜂行为的影响,以更深入地探讨榕树-传粉榕小蜂共生关系维持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本文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榕树挥发物的特异性以及传粉榕小蜂对寄主的识别能力。
对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四种榕树,包括雌雄异株的斜叶榕(F. tinctoria)、对叶榕(F. hispida)、鸡嗉子榕(F. semicordata)和雌雄同株的聚果榕(F. racemosa)的挥发物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四种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无论是释放量,还是其组成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斜叶榕、对叶榕和聚果榕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都是通过常见化合物的不同比例的组合实现特异性的,即“泛化”策略;而鸡嗉子榕的挥发物组成的99%是一种特殊化合物对甲基苯甲醚,即采取了“特化”策略。
结果还表明,榕树隐头花序挥发物的含量与隐头花序的果径和雌性小花数量等特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在生物测定试验中,对叶榕隐头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对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表现出极显著的吸引作用,但非寄主隐头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对C. solmsi marchali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甚至会引起它的回避
反应。
在Y型管测试中,当测试挥发物与对叶榕隐头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成分差异性越大时,它吸引的C. solmsi marchali就越少。
(2)传粉前后隐头花序挥发物的变化及其对传粉者行为的影响。
随着传粉状态的变化,隐头花序挥发物释放量和组成发生动态的改变。
接受期挥发物释放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
不过,对叶榕和鸡嗉子榕的挥发物呈现两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传粉后1天,对叶榕的挥发物释放量约降低为接受期的一半,且挥发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变化不大;而在鸡嗉子榕挥发物中,对甲基苯甲醚在传粉后1天几乎完全消失,致使其隐头花序挥发物的释放量和成分组成在传粉前后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在生物测定试验中,C. solmsi marchali对寄主接受期和间花期隐头花序都表现出极显著的偏爱,而当它在两种时期的挥发物之间进行选择时,它几乎总是选择接受期的挥发物;鸡嗉子榕传粉榕小蜂C. gravelyi则只对寄主接受期隐头花序的挥发物表现出偏好,而对传粉后隐头花序的挥发物选择了回避。
高山榕F. altissima的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它对寄主间花期隐头花序的挥发物也表现出回避反应,而对寄主的雄花期隐头花序的挥发物没有显著的好恶。
此外,还对对叶榕接受期挥发物中的四种单萜类化合物,即芳樟醇、α-松油醇、β-蒎烯和柠檬烯进行了生物测定试验,结果发现对叶榕接受期挥发物主要成分之一的芳樟醇对传粉者具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
传粉者的行为同时受到挥发物“质”和“量”的影响,不过“质”的作用居首要地位。
(3)传粉者对雌雄异株榕树的两种性别的隐头花序无偏选择的原因。
对叶榕两种性别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在化学成分组成上都没有显著性差
异,但雌性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的释放量显著高于雄性隐头花序。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叶榕传粉榕小蜂对寄主两种性别隐头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没有选择性。
本文的结果支持了“雌雄隐头花序挥发物相互模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