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语言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3.4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戏剧自产生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戏剧源于古代的原始舞蹈。
在西方,戏剧被认为始于古希腊的悲喜剧。
国内外的学者尝试给予它科学的定义。
Barnet ( 1997:536)等人认为:戏剧不是简单的文学语言,而是表达性语言,是着了装的表演者在特定舞台上的台词,常伴随各种肢体动作。
林克欢 (1993:4,10)则认为定义戏剧难如定义人类,他指出:戏剧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涉及到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学语言,演员和观众同时出现。
上述的定义都涉及到了戏剧的语言,戏剧语言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拟以中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所译《茶馆》为例,探讨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
一戏剧和戏剧语言综合Barnet 和林克欢等人对于戏剧的定义,我们可以对戏剧认识如下:首先,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它凭借语言、动作、音乐、舞蹈、服装等来实现故事的叙述;其次,戏剧也属于一种文学形式,其效果和影响有赖于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合力,同时戏剧的欣赏讲究共时( spontaneous )和瞬间 ( immediate )。
戏剧语言是整个戏剧的基础。
剧作家使用它来介绍故事情节,连接各个剧幕,刻画人物等。
戏剧语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说明语言;另一个则是表演语言。
说明语言是戏剧的附体语言,主要用来辅助说明舞台上与听觉和视觉相关的信息,包括叙述、解释和描写。
说明语言应该正式并且简洁。
表演语言是主体语言,是演员在舞台的台词,它包括独白、对话以及旁白等,正是通过这部分语言,戏剧的情节才得以发展,人物个性才得以刻画。
因此,表演语言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Nicoll (1985:95)认为表演语言应该“经济且艺术”;Backer (1985:426)认为这种语言需意义明确,利于故事情节推进,且一致于人物性格;蓝凡(1992:474)认为表演语言有三个特点,即可表演、个性化和诗化。
尽管学者们对戏剧的表演语言风格提出了种种看法,对其特点各抒己见,但结合他们的共性,笔者认为戏剧语言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口语化和个性化。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Language Functions of Dramatic Discourse and
Drama Translation
作者: 王子颖 孟伟根
作者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戏剧话语 语言功能:翻译
摘要:运用德国戏剧符号学家Manfred Pfister的戏剧语言“多功能性”理论,对戏剧话语所隐含的六大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寒喧功能、元语言功能和诗学功能作分析研究,指出戏剧翻译者要注重对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最大限度地再现戏剧源语言信息的功能。
论戏剧剧本中的前景化语言及其翻译对策——以奥尼尔《送
冰的人来了》为例
王占斌;吴凡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5)001
【摘要】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早已被译介到中国.我国对奥尼尔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单就其作品的翻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Leech的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奥尼尔晚期杰出戏剧《送冰的人来了》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性地提出戏剧翻译中前景化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力图引起广大译者对前景化语言的关注,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总页数】7页(P95-100,105)
【作者】王占斌;吴凡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尤金·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一部充满狂欢精神和多重复调的戏剧 [J], 曹萍
2.从模因论视角分析余华小说语言的"前景化"——以《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对话为例 [J], 王娇娇;张智慧
3.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戏剧剧本分析:以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为例 [J], 李彭湃
4.从模因论视角分析余华小说语言的“前景化”——以《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对话为例 [J], 王娇娇;张智慧;
5.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戏剧剧本分析--以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为例 [J], 涂雨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戏剧英文作文素材带翻译英文:When it comes to drama, I think it is one of the most expressive art forms. It allows us to explore complex emotions and ideas in a way that is both entertai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Drama can take many forms, from tragedy to comedy,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It can be performed on stage or on screen, and can range from small, intimate productions to grand, spectacle-filled extravaganzas.One of the things I love about drama is its ability to transport us to other worlds and times. For example, a play set in ancient Greece can transport us back to that time and place, allowing us to experience the culture and ideas of that era in a way that is both educational and entertaining. Similarly, a play set in a dystopian future can make us think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today, and what kind of world we want to create for the future.Another aspect of drama that I find fascinating is the way it can use language to convey meaning and emotion. The words spoken by the characters can be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ir actions, and a well-written play can use language to create a powerful emotional impact on the audience. For example, the famous "To be or not to be" soliloquy from Shakespeare's Hamlet is a masterclas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to explore complex ideas and emotions.Overall, I think drama is a vital and important art form that has the power to entertain, educate, and inspire. Whether you are watching a play or performing in one, drama can b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that allows us to explore the depths of human emotion and thought.中文:谈到戏剧,我认为它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浅谈戏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摘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剧本之于戏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对象和目的的影响,戏剧文学有着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戏剧的语言中。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戏剧语言主要呈现出视听性、动作性、个体性、通俗性、艺术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戏剧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本文立足于等效原则视角,探讨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戏剧语言翻译一、引言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内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广义的戏剧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文学上所讲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更准确的讲,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剧本。
Susan Bassnett在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依旧身陷迷宫:对戏剧与翻译的进一步思考》)一文中将文学剧本的阅读方式分为七类:1,将剧本纯粹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2,观众对剧本的阅读;3,导演对剧本的阅读;4,演员对剧本的阅读;5,舞美对剧本的阅读;6,其他任何参与演出的人员对剧本的阅读;7,用于排练的剧本的阅读。
可见,文学剧本价值的体现不一定需要借助于表演,它也可以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供读者阅读。
因此,戏剧本身就存在双重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
戏剧文学的这双重性使戏剧翻译成为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剧本时,译者还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调整翻译的策略。
论戏剧翻译的特点和策略翻译作为一门研究文学艺术在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连接的数字技术,历史悠久。
其中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其特点和策略也有所不同,值得深入探讨。
戏剧翻译的特点首先,戏剧翻译需要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戏剧翻译往往采取更接近原文的方式,以保持原有的逻辑、语境和情感。
尤其是一些名句,不能用别的词取代,只能按原文准确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此外,由于戏剧本身是表演艺术,观众除了观看外,还可以听到表演者的声音。
因此,戏剧翻译必须对台词的时间、语气和情感作出精确的把控,以真实地再现作品的氛围。
戏剧翻译的策略由于戏剧译文是为表演者,翻译者需要考虑台词释义、台词时间、语气和情感,以及表演者如何把握这些内容。
有关台词释义方面,翻译者首先要弄清原文的意思,然后将其转换为本地语言,保持原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为了确保翻译的质量,在本地语言与原文之间可能需要多次迭代,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有关台词时间方面,翻译者需要注意,戏剧有着严谨的时间要求,读台词不能太快或太慢,而且中英台词的读取时长应做到尽可能接近原文。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语气和情感。
戏剧翻译所涉及的内容较为深刻,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体会作品的心理深处,并能准确表达出来。
最后,翻译者还必须考虑表演者如何把握翻译文本。
表演者必须精准地把握台词的意思和情感,以达到原作者期待的效果。
鉴于此,翻译者有必要对台词进行翻译、校对和检查,以确保台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综上所述,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其特点和策略也有所不同。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语言形式、台词时间、语气和情感等方面考虑到位,以便使表演者能够把握台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只有这样,戏剧翻译才能达到味同嚼蜡,台词才能真实地再现出作品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其本来的意义。
戏剧语言的五个特色
戏剧语言的五个特色包括:
1. 艺术性:戏剧语言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方式。
戏剧语言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声音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营造出戏剧的氛围和情感。
2. 口语化:戏剧语言通常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更加接近。
这样可以增加观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使戏剧更具亲近感。
3. 对白性:戏剧语言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进行表达。
对白是戏剧中最重要的语言形式,通过对话可以展现人物的个性、情感、动机等。
对白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戏剧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舞台性:戏剧语言是为了舞台表演而设计的,它强调视觉效果和表演技巧的呈现。
戏剧语言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等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同时也借助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来营造戏剧的氛围和场景。
5. 高度压缩性:戏剧语言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故事的叙述。
因此,戏剧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压缩性,通过简练的对白和精练的动作来传达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使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戏剧体验。
214张 丹:信达雅,可表演信达雅,可表演——以《茶馆》为例论戏剧翻译的两大原则张 丹(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作者简介:张 丹(1981-),女,湖南湘潭人,汉族,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摘 要】直白点讲,“信达雅”就是戏剧的文学性,而“可表演性”就是戏剧的舞台性也就是“可表演性”。
将二者融汇贯通起来则是受众的可接受性。
有学者将“信达雅”和“可表演性”对立起来,认为戏剧作品的译介不能两者兼顾,文学性和舞台特征,必须牺牲一方,成全另外一方。
这显然是偏激的看法。
笔者先从理论层面讨论了戏剧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和“可表演性”原则,再辅之一老舍先手的名剧《茶馆》的英译本即英若诚版和霍华版,作对比分析,认为融合二者之长,花大力气了解双方文化、用于习惯,并多和目的语的观众、演员和导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都通,应该可是兼顾戏剧翻译的这两大原则的。
【关键词】戏剧翻译;信达雅;可表演;《茶馆》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214-02作为中心问题的“可表演性”原则,它与另外一大重要原则“信达雅”共同构建了戏剧翻译工作从内容到形式的一体两面。
与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戏剧的翻译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戏剧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具有文学属性,其翻译工作必须要合乎文学作品翻译和评价工作“信达雅”的一般原则;同时戏剧又别具自身所特有的舞台表演性,其翻译工作也就必得要遵循“可表演性”原则。
理论上,优秀的戏剧译作既要忠实于原著,践行文学作品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将剧作家的创作意图真实、完整、高雅地传达给目的语受众;更要充分考虑戏剧作品的表演特质,关注目的语舞台呈现的可行性和可观赏性。
一、译作的“信达雅”和“可表演性”分析:以《茶馆》英语言两译本为例简言之,戏剧作品的译者应该将“为了表演”作为戏剧文本翻译的首要定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第34卷第4期,J ul.,2004,Vol.34,No.4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3212225 作者简介:李基亚(19722),女,天津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方向硕士,研究方向为戏剧翻译;冯伟年(19442),男,江苏无锡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
论戏剧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李基亚,冯伟年(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摘 要:剧本是戏剧翻译的主体,它既是舞台演出的蓝本,又可作为文学作品单独阅读。
但剧本的阅读与上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因此,戏剧翻译只遵循文学翻译一种途径是不现实的,应根据不同目标群而形成多种途径。
关键词:戏剧翻译;翻译途径;目标群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4)0420161205 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
东西方戏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
在西方,戏剧主要指话剧;而在中国,19世纪之前的繁多剧种都属于戏曲体系。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改良派及革命派为了启迪民众,宣扬革命,引入了新的戏剧形式———西方戏剧。
所以,现代中国戏剧泛指戏曲、话剧和歌剧。
戏剧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运用了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和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生产的发展、都市社会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推动了戏剧的发展。
可以说,戏剧几乎涉及到文化的所有领域,在剧场的短短几个小时的演出中就能反映出一个民族所积淀的文化内涵。
剧本是戏剧翻译的主体,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特点。
剧本不仅是舞台演出的蓝本,同时,也可单独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
英语中的closet drama (案头剧、书斋剧)就是指专供阅读而非演出的剧本。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
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品在各国之间译介、流传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
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
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同时戏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部戏剧的书面文本和演出文本是彼此依存、无法分割的。
因此,戏剧文本的翻译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还涉及到很多语言学以外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戏剧语言特质的分析、归纳,对戏剧翻译理论的综合论述,以及对于具体戏剧译本的个案研究,对戏剧语言的翻译作了多角度的探讨。
在戏剧语言分析一章里,笔者对戏剧文学、戏剧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归纳。
通过对具体剧本台词的剖析,总结了戏剧语言的六个方面的特质:重诗意、口语化、讲修辞、含蓄性、个性化、动作性。
这六个方面的特质正是构成戏剧语言舞台魅力的基本元素,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也应该致力于将戏剧语言固有的这些特质移植入译语剧本。
在戏剧翻译理论综述一章里,笔者首先将传统的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相联系;接着分析了戏剧翻译的特点:如戏剧翻译的对象、戏剧翻译的“交流回路”、戏剧演出的时空限制、戏剧符号的多元化等等;然后总结了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其中包括译本语言的口语规范,语言的性格化特征、语言与动作的匹配、文化、修辞的处理,以及剧本翻译对于译者的特殊要求;最后探讨了戏剧翻译的策略以及戏剧翻译的研究重<WP=6>点,介绍了巴斯奈特提出的戏剧文本翻译策略
以及马可在此基础上所总结的戏剧文本的译者在作翻译决策时应该参考的三个方面的变量:即翻译的目的是用于阅读还是演出,原语文化背景保留的程度,以及诗剧翻译中译者对语言表达载体的选择。
在可演性的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一章里,笔者从戏剧语言的口语化、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戏剧辞格的翻译、戏剧语言的舞台效果、戏剧文化元素的翻译诸方面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文字优雅、书卷气浓厚但却“千人一面”的戏剧译本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翻译。
戏剧的生命在于它是为舞台而作,因此只有具备戏剧语言所特有的舞台表演魅力――即口语化、个性化、诗意美、修辞美兼具的语言才能够赋予戏剧译本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味”,才能使戏剧译本不失原语剧作者“为舞台而作”的初衷。
在诗剧的翻译――《哈姆雷特》多译本比较一章里,笔者以卞之琳的诗体译本《哈姆雷特》为例,从诗剧译者的修养、译文对原作形式的亦步亦趋、译文对形式的忠实与戏剧人物塑造的关系、译文对原文多变的语体风格的传达以及译文的可上演性等各个方面对于诗剧翻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尽管在诗剧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对语言表达的载体有所选择,但是理想的载体还是“以诗译诗”。
诗剧的散文译本尽管以译笔流畅、通顺明晓见长,但却忽略了原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集诗剧原作内容与形式之美于一体的诗体译本,才能使读者得到一种听觉上的、视觉上的美感,给人以更高的艺术享受,在最后一章――文化背景的翻译――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剧里,笔者首先介绍了使戏剧译本融入接受端戏剧体系的策略,即剧本可以全文译出、以示对原语剧本的尊重,剧本也可以部分译出或
加以修改,还可以只采用原语剧本的一些思想或是主题。
然后以莎剧在中国的归化译介为例,包括以话剧形式演出“中国化”的莎剧和以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改编莎剧,<WP=7>提出了尽管运用后两种策略翻译戏剧可以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更确切地说只是一种改编,但是采用这样的策略进行戏剧作品的译介往往能够使译语剧作更适应接受端的戏剧文化体系,更容易为译语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收到和原语戏剧“异曲同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