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5.24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江西省较为重要的地级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抚州市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019年末抚州市常住人口总量为450万人,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0%左右,远低于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60%左右。
城镇化水平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农业劳动力过剩。
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在城镇就业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农民不愿意向城镇转移。
2. 城乡收入差距大。
抚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这导致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较低。
3. 城市融合发展不够。
抚州市各县市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城市间的合作和发展不足,导致城市吸引力不强。
4. 城镇化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抚州市在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上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力度不够,推动力度不够,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性。
抚州市目前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规划建设对人口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率低。
抚州市大部分土地资源被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化用地利用率低,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占比不足。
2. 城市扩展速度较慢。
抚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较少,城市扩展速度较慢,城市空间利用率低。
3. 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界限不清。
抚州市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不够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划分不够清晰,导致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
为了实现抚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加大城市化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增加对城市化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政策的有效性和推动力度。
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李子联,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编号:7107307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编号:2013SJB790017)。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李子联(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所在。
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发展失衡为主题,在运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主要得出结论:第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但对人口城镇化所发挥的“吸纳效应”则相对有限,人口城镇化因而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第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其财政收支与城镇化发展存在反向变化关系,而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失衡;第三,户籍管制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政策的放松和制度的改革则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第四,农地使用期限的延长由于其所带来的“保障效应”而有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但效应的发挥应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3;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1-0094-08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3.11.014城镇化建设促进内需扩大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前提在于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但后者所表征的人口城镇化长期以来一直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失衡的“困境”。
突破这一困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调整经济结构以及转变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逻辑之源出发,人口城镇化为什么会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因素有哪些?以此为线索,我们尝试对相关因素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机理性地分析,并进一步运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第36卷 第5期2022年5月Vol.36 No.5May,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不到20%(1978年)提升到64%(2020年)[1],持续增长的城市人口驱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人口和土地是城市系统核心要素,二者协调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2]。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与人口增长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3-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城市土地过快扩张会加剧耕地和生态用地消耗,威胁城市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5]。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6-8]。
例如,2000—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的1.65倍[9]。
当然,doi: 10.11994/zgtdkx.20220513.183256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许 刚1,郑沐辰1,王亚星2,李 静1(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
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
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
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1],正处于城镇化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3]。
城镇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之间相互影响[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系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布局优化是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 标[5]。
该文件的发布也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6]。
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在实现乡村振兴和就地城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县域城镇化过程普遍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8-9],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11],要严控人口流失县城的建设用地增量,促进人口和公共资源适度集中,以实现县域公共资源与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的战略目标。
城镇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之一,不仅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资源和资本双重属性,其与城镇人口的合理配置关系对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2]。
学界对县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以及二者的收稿日期:2023-07-03;修订日期:2023-1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10127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UGL170408,CUGGG-2021);湖北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ZRMS2023000450)。
第一作者:任英健(199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模拟。
E-mail:***************.cn 通讯作者:杨建新(1988-),男,湖北鄂州人,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进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抚州市这样一个地处江西省南部的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同样很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有效措施。
一、人口城镇化概述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和城市化的过程,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抚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底,抚州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0.14%,其中常住人口达到320.4万人。
土地城镇化是指城市用地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占全区用地面积的比重增加的现象,它是人口城镇化的基础。
抚州市的土地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
与此同时,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速度较快,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1、因数影响影响抚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人口增长率。
抚州市人口的增速逐年减缓,这对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城市用地的供给。
城市用地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导致城市用地扩张难以实现;再次,城市化进程也会导致农村用地的减少,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对策建议(1)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重要基础,必须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市场的引导来保障。
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进入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
(2)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果。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既有用地,增加土地使用的弹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城市的增量与存量的结构达到平衡,同时合理设置规划指标和标准,确保土地利用和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和效益。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动城市化和生态建设相互协调。
在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定和标准,建设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
总之,抚州市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
城乡建设与发展应结合实际对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机制弊端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要保障乡村医师的执医行为合乎医院的规章制度。
同时,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此外,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强化全行业监管职能,加强基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要让人人都有监督的意识,把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将监督的具体范围、流程、事宜都明确下来。
针对基层环境差,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实现按劳分配,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
3.2 投入财政资金,注重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设立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使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
加强政府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障。
3.3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因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就医人数也减少,呈现出闲置状态。
按新医改政策,政府在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基层群众就医环境,但进城务工的村民不可能回到农村享受医疗服务,造成了乡村卫生院(室)闲置,同时城市人口拥挤所带来的是城市医疗资源的紧缺,二三级医院床位紧张,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居民就医难度较大。
因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投入重点,结合实际,按当地的实际居住人口规模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使得供需平衡。
3.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师的需求,制定政策培养专业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制定相应的引进政策,认真落实“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人才培养政策,对已在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可以和对口资源的二、三级医院签订定向委托培养协议,对定向就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制定相应的就业优待政策。
同时,地方政府和基层卫生院在管理上要注重医师再培训,改善已有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医疗评聘体制和晋升体制应逐步倾向于基层医护人员,为其提供职务晋升机会,为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其业务能力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与东北地区
为例
周咏馨;卢圣浩;王勇;郭楠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1)3
【摘要】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及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利用耦合度及面板模型,对比分析长三角与东北地区人地城镇化水平协调度的时空特征、成因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人地城镇化水平均高于东北地区,且长三角地区人地城镇化水平的增长势头更为强劲;长三角地区人地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到勉强协调,东北地区由中度失调到濒临协调,东北地区空间特征逐渐呈现以省会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次核心的圈层结构,长三角地区则形成比较明显的“核心—外围”逐层递减的特征;产业结构对长三角地区人地城镇化协调度影响最大,经济发展因素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最大,土地财政因素仅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度有正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对两个地区都是负向影响。
【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周咏馨;卢圣浩;王勇;郭楠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区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对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
3.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率评价及对策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4.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城镇化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
5.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确处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四大关系曾晓勇 袁健子 邱久杰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摘要: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载体,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结构急需调整等,两种城镇化的关系处理显得愈发重要。
为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稀缺与充裕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2-02城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等内容。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以及人口向城镇聚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处理显得愈发重要。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不同角度看,城镇化既是一种无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又是一种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
由于“搭便车行为”,市场难以提供公共产品,这时政府理所当然要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其社会效益凸显,使城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公益价值。
同时,私人物品可以由市场提供,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必须得到重视。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的关系处理与这两种城镇化协调发展紧密相连。
首先,经济效益的获取常常会牺牲一定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追求有时又会损害经济效益。
政府在推进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各方利益,尽量降低土地征收、土地开发对人口、社会公众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政府公信力的损害。
政府在推动土地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尊重社会、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成本收益核算,权衡得失,尽量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社会效益是目的,经济效益是手段。
土地城镇化是实现城镇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城镇人口获取社会效益的载体。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权重计算方法研究
田珅;张冰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18(000)016
【摘要】在我国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状况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应协调发展.正确计算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度非常重要,在协调度计算测算中,权系数的计算方法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利用协调度测算模型的构建,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权系数,结果更为准确.
【总页数】2页(P110,112)
【作者】田珅;张冰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分析 [J], 孔凡文;田珅;周莹
2.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与空间差异性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J], 白文静; 刘淑英; 王平
3.西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研究 [J], 冶学莲; 杨海镇
4.南通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性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 [J], 周侗;王文懋;朱北宇
5.南通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性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 [J], 周侗;王文懋;朱北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宁市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发展研究[摘要]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其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与农用地比重的关系阶段性明显,与建设用地率呈明显正相关,与土地利用率呈明显负相关。
应通过科学制定土地利用空间发展战略,加强对重点区域土地收储和监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规范批地程序等措施,实现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利用结构;南宁市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龙头城市,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研究南宁市城镇化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和南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南宁市目前的行政辖区范围于2005年3月确定,辖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兴宁区、良庆区、邕宁区、横县、宾阳、上林、隆安、马山等六区六县。
本文采用2005-2012年年末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源自各年统计年鉴、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国土资源局。
一、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一)城镇化发展状况一般认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的过程,[1]通常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表达城镇化水平。
[2]南宁市2005年至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从630.53万人增长到679.08万人,城镇人口从279.32万人增长到382.19万人,城镇化率由44.30%提高到56.28%(见表1);期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1.9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98个百分点,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旺盛。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南宁市土地总面积 2.2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6479平方公里。
2005-2012年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见表2。
1.全市2012年农用地面积总量为1871178.18 hm2,比2005年时增加了251496.12 hm2;2005-2008年期间农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009年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开发力度,致使农用地面积大幅增加。
【关键字】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和动力核心提示: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而从中国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仍将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2011年,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作者:王伟娜徐勇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18年第03期摘要: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建设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虽然发展速度快,但质量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较大,城镇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不匹配。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现二者同步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人口与土地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二者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尺度上主要是在国家、省域及省会城市层面,为研究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积极探索。
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作为农业大省,既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足够空间保障;作为人口大省,既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试点区域,又面临着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压力。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Population Change in Urbanizing China 作者: 傅超[1,2];刘彦随[1]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中
国北京100049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47-5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城镇化;土地集约化利用;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
摘要: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
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
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
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Y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
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
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武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作者:仇兵奎张建军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基于极值法以及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数的方法,揭示武汉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城镇化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驱动下,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第二,2002-2013年武汉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由0.025增长到0.210,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三,从整体上来看,武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极度失调衰退阶段逐步上升到2013年的中度失调衰退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武汉市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但从其内部要素协调发展程度来看,存在“虚高”现象,所以要坚持走“人”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1-0044-52 收稿日期:2015-11-20城镇化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同时也是人口、产业、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城镇化过程必须与产业结构演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聚集相协调。
由此可见,城镇化不仅包含人口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的过程,同样也包括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然而武汉市在空间发展快速城市化、生产要素城市化过程中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
武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多采用低密度、分散化“面状扩张”方式,造成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大,并造成武汉市城区的建成面积扩张50%,而城镇人口仅仅增加26%的局面,其土地城镇化速度较人口城镇化速度快近一倍,致使各种“城市病”日益凸显,真实的城镇化率虚高,形成所谓的“半城镇化”“伪城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