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的注射治疗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86
运用银质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心得体会银质针是由85%白银及掺杂少许铜、铬合金熔炼而成,以肌肉僵硬、痉挛为主的病症通过银质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银质针疗法主要针对病程较长的慢性软组织疼痛,经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伴有局部软组织僵硬劳损的病症,通过银质针的透热治疗,可以很好地改善局部循环、松解肌肉、解除神经压迫,达到长期治愈的效果。
我国古代使用金针、银针治疗疾病历史悠久,相传是从古代“九针”中的鍉针和长针发展而成。
中华民族祖先创立的中医药学体系,其中针灸学占有相对独特的地位。
迄今针刺镇痛乃至达到治痛真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至世界各地。
但是,我们对银质针针刺疗法,它在治痛方面有独特的远期疗效却是鲜为人知,它仅在南方民间医生(20世纪40年代宁波陆银华老中医用银质针循经取学)单传沿用。
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宣蜇人在开创人体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严重腰腿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病例的认识基础上,以软组织损害压痛点分布规律,即严格按照人体软组织外科解剖,采用银质针(白银制作)做密集型针刺疗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
既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又有远期的治痛效果。
更为惊奇的是,发现凡经针刺的部位均产生持久的肌肉松弛效应,即人们难以对付的因痛而导致的肌痉挛现象神奇地获得缓解。
这是传统的银质针针刺疗法在软组织外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一次疗效上的突破。
也就是说,经一般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须经外科松解手术才能治愈的顽固性痛症。
采用密集的银质针针刺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
颈肩腰腿痛,痛起来还真要命!很多人把颈肩腰腿痛看做是“劳累病”,认为休息休息、贴贴膏药就好了。
其实不然,颈肩腰腿痛大部分是腰颈椎病的突出症状。
颈肩腰腿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多数颈肩腰腿痛的高发人群以民工等体力劳动者为主。
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大量的白领、财务人员、教师、银行职员等伏案时间长的工作者患颈肩腰腿痛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白领。
主要原因在于:1、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不合理。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一针见效的腰腿痛针法腰腿痛与足少阴、足太阳、足少阳、督脉等经脉有关,如足少阴之脉循行“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经筋“其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
故阳属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抑”,足太阳膀胱之脉“挟脊仰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国医大师贺普仁临证常用的治疗腰腿痛的腧穴亦多位于太阳、少阳等经脉上。
同时,贺普仁认为“病多气滞”,认为气滞是疾病发生发展不可逾越的主要病机,临证取穴重视气血的作用,最善取用多气多血的阳明经上的伏兔。
贺普仁还强调“治腰先治肾”,在此基础上,他亦善于单用人中、养老、环跳等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引起的腰腿痛。
临证取穴异于常法,本文将从穴性原理、定位取穴及刺法、典型病例等方面介绍贺普仁治疗腰腿痛的经验用穴。
01、人中【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穴位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穴性原理人中一名,首见于《灵枢经·经脉》“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天气通于鼻”,天在上为阳;“地气通于口”,地在下为阴;“天食人以五气”,人中位于督脉上,督脉循行贯腰脊,故对急性腰扭伤有立竿见影之效。
定位取穴及刺法贺普仁认为:人中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处。
微通法::毫针针刺,针尖向鼻中隔方向,直刺进针0.5~0.8寸。
贺普仁亦有应用人中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用法。
取穴则从平人中穴所在,人中沟外侧处透刺对侧的刺法。
典型医案患者,男,44岁。
2016年11月19日初诊,主诉:因搬抬重物不慎挫伤腰脊1天。
刻见:患者因腰部活动受限,致前后俯仰、左右转侧均感不利,起坐时需用手臂撑支。
贺普仁遂取穴人中,从平人中穴所在,人中沟外侧处透刺对侧,持续行针1分钟后,患者当时起坐即不需用手臂支撑。
遂留针20分钟,针后患者起立、蹲坐、俯仰等动作自如,仅局部稍有酸楚;次日复诊,腰部功能活动自如。
颈肩腰腿痛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一:了解几个名词1 椎间盘膨出:指椎间盘离开原位置,纤维环未破裂,但椎间盘大于椎体,髓核仍在原来位置称椎间盘彭出。
2椎间盘突出:如果髓核向一处或多处突出称腰间盘突出。
3腰间盘脱出:如果纤维环已破裂,髓核脱出称腰间盘脱出。
注:人体共有26个椎体,只有23个椎间盘,因骶骨、尾骨已融合,没有椎间盘。
二椎间盘的生理及功能功能:主要是维持缓冲外来的压力,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特点:1 人体椎间盘20岁成熟,以后逐渐退变(实质:脱水失去弹性)30岁后退变加重;2 后纵韧带上宽下窄;3人体的活动、腰椎受力最大,并且较集中,因此腰间盘易发生病变。
常见腰间盘突出的部位:L4-5,其次L5-S1,再次为L3-4。
三脊柱病—腰间盘病变的病因:1 急性损伤特点:发病急、疼痛剧烈、活动严重受限。
2 慢性损伤特点:发病缓慢、症状时轻时重,部分只有腰痛,而腿不痛。
3 腰椎本身退变,20岁成熟,以后椎间盘逐渐退变。
注:急性损伤:如暴力挫伤、摔伤、扭伤;慢性损伤:如长期站立,坐卧负重引起椎间盘病变。
四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症状与体征:1腰痛2腰痛加腿痛3腿痛腰不痛4跛行5弯腰厥臀部6与鞍区麻木(手术指征)大小便功能障碍7检查共同体征:(1)直腿抬高试验(2)拾物试验如L3—4突出,压迫L4神经根,L4神经根主要参与股神经、坐骨神经的活动,因此痛、麻在大腿内上侧,但大都不超过膝关节;如L4—5关节压迫为L5神经根,L5神经根主要参与坐骨神经的活动,因此痛、麻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小腿的外侧,有时也在内侧但少见,但大都不超过踝关节;如L5—S1突出,压迫S1神经根,痛、麻直至足尖。
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多种疗法1 腰大肌肌间沟注射(腰大肌神经阻滞术)又称三拐五疗法以第三腰椎棘突的顶点为中心,顺脊柱向下3cm,呈直向病侧拐5cm,直刺5—7cm。
适应症:腰痛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梨状肌损伤,无名腰痛,单纯性根性坐骨神经损伤,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退变)。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
浮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称为水针疗法。
它是通过将一根细长的银针插入
疼痛部位,然后进行旋转或轻微抖动,以刺激穴位和局部组织,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
的。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由于这些部位是人体常见的疼痛部位,很多人都会出现这些问题。
浮针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局部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减轻疼痛感。
浮针疗法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传导,缓
解疼痛。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它通过刺激穴位和局部组织,调节神
经系统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浮针疗法还是有
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疼痛症状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
合治疗。
对于浮针疗法的操作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不能随意尝试。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中医疗法,但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手三针、足三针!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 足三里穴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1、间谷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2、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3、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