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失传的十大针法名怪三针:这里有3个针法,肥大性脊柱炎,脊椎骨质增生,腰腿痛,肝脾病。
穿甲针主治:上肢瘫痪,上肢麻木,抬肩障碍,肩肘关节痛小儿麻痹。
清肺针:治疗气管炎,哮喘,呼吸系统的疾病。
催眠针:主治:失眠,催眠,多梦,梦话,神经衰弱,阵发性心动过速。
健脾三针:调理肝,脾,胃病,头痛,眼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悸亢进,心力衰竭,肾炎的作用。
定汗针:主治:多汗,无汗,尿潴留夜尿症,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水肿,足外翻。
川阳一针:主治:足内翻,偏瘫,癫闲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腹部剧痛,浮肿,鼓肠,便秘,遗尿症,,,尿猪留,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白带过多,足跟痛,膝关节炎。
川阳二针: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小腿转筋,腰腿痛,膝关节屈曲障碍,脱肛,遗尿症,尿猪留,鼓肠,便秘,小腿发凉发木。
冲阳针:委中穴,小儿麻痹,下肢麻痹,大腿麻木酸痛,风疹,脑血管后遗症,提高性欲,丰胸美乳,腰背痛等。
追风针:关节酸痛,麻木,发凉半身不遂,下肢麻木,中风,瘫痪,遍身瘙痒等。
炉底三针:主治,高热,头痛,耳鸣,胃痛,肝脾痛,便秘,鼓肠肠炎,痢疾,腹水,浮肿,乳腺炎,瘫痪,发热一大椎放血,曲池,退热。
中药医学,常称中医,是古代中国千年以来对疾病、健康的总结和认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之骄傲,世界之瑰宝,而针灸,则是中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影响了整个东亚,而到了今天,它已经走向了整个世界。
现代针灸理论认为,人体表面分布着361个穴位,这一个个穴位通过经络互相连接,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而经络就是宇宙沟通交流的桥梁,穴位和经脉就是针灸的核心。
针灸理论的物理激方法有两种,针法和灸法,而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针具以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特定的穴位内,通过捻转与提插来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以此来治疗疾病,针灸的针具被称为九针;灸法则是把预先制作的灸炷或灸草在特定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而由于艾草是最常用的燃烧物,使用灸法也被称为"艾灸"。
手足三针疗法(转)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一、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浮针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常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症状。
其原理是在腧穴上放置采用不同材质制作的浮针,与皮肤接触后形成微环境,通过改变局部细胞代谢和神经兴奋性等生理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浮针疗法的应用、操作、疗效等方面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浮针疗法的应用1.颈肩痛颈肩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浮针疗法通过调节局部神经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改善颈肩部氧合和代谢,缓解颈肩疼痛。
2.腰痛腰痛是常见疾病,多见于劳动强度大、久坐不动、腰部扭伤等人群。
浮针疗法能够通过改善腰椎周围微循环和神经系统,改善腰部氧合和代谢,缓解腰疼痛。
3.腿痛1.术前准备(1)对症状进行评估和诊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检查常规生命体征,确保疗者安全。
(3)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手部卫生。
2.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浮针材质和大小。
(2)选择穴位。
(3)用消毒酒精擦拭穴位,待干燥。
(4)将浮针贴附到穴位上,以达到贴附紧密的状态,同时按压浮针,使其深入皮肤。
(5)治疗过程中保持病者平卧或半坐姿,并放松身体。
(6)治疗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
浮针疗法相比其他针刺疗法具有安全、简便、无痛等特点。
其疗效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1.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增加组织氧合和营养供应。
2.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3.改善神经兴奋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缓解慢性疼痛。
4.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灶愈合。
四、浮针疗法的注意事项1.操作前需要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2.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患者需要配合治疗,保持舒适的体位和放松的状态。
4.治疗前应告知患者操作过程和可能的副作用,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5.不适合于肝功能不全、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患者。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是一种有效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针刺疗法。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和卫生,患者需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观察可能的副作用。
按:安徽张显臣医师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因为这些病很常见,所以特转帖给各位针灸爱好者参考!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张医师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
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
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
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
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
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
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法简效宏张显臣?《杂病辨治》(介绍: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言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
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武国忠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
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
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
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
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
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
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
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
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
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
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的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滚揉后溪穴。
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针灸病例精选病例一:颈椎病患者信息:- 年龄:45岁- 性别:男- 职业:办公室职员主诉:- 颈部疼痛,伴有头晕、恶心,已持续3个月。
诊断:- 颈椎病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颈部穴位,如风池、肩井、天柱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推拿按摩: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4个疗程(12次针灸治疗和3次推拿按摩),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头晕、恶心症状消失。
病例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信息:- 年龄:52岁- 性别:女- 职业:家庭主妇主诉:- 腰部疼痛,伴有右下肢放射痛,已持续6个月。
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腰部穴位,如肾俞、腰痛点、委中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拔罐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6个疗程(18次针灸治疗和3次拔罐治疗),患者腰部疼痛明显缓解,右下肢放射痛消失。
病例三:失眠患者信息:- 年龄:35岁- 性别:女- 职业:企业职员主诉:- 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多梦,已持续1年。
诊断:- 失眠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选取头部穴位,如百会、神门、安眠等,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 配合耳穴压豆: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
治疗效果:- 经过4个疗程(12次针灸治疗和3次耳穴压豆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容易,梦减少。
总结:以上为三个针灸病例的精选,展示了针灸治疗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和失眠等疾病方面的良好效果。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副作用、效果显著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颈肩腰腿痛治疗处方①二活艾威解痉镇痛按擦剂功能,风湿寒性关节炎,颈胸腰膝部骨质增生症,中风及其后遗症半身不遂,软组织陈旧性损伤等经络不畅,气血不和所引的关节,筋骨,肌肉疼痛,寒冷,酸楚,肿胀,麻木,重着,拘挛,屈伸不利,瘀血斑块等病症。
处方:羌活 20 克,独活 20 克,麻黄 20 克,细辛 20 克,干姜 20 克,附片 30 克,姜黄 20 克,薤白 10 克,杜仲 20 克,川牛膝 20 克,寻骨风 20 克,威灵仙 20 克,伸筋草 20 克,川红花 20克,归尾20 克,川芎20 克,乌梢蛇 30克,生乳没各10克,生二乌各10克,生马钱子 5 克,雪上一枝蒿5克,生大黄5克,芒硝5克,冰片3克,生甘草5克。
泡酒外用,或 TDP 照射②膏滑银柏汤膏滑栀红汤(热痹外敷方)组成,生石膏 100 克,生滑石 100 克,生黄柏 60 克,银花藤 100克,威灵仙 60 克,伸筋草 60 克,艾叶 30 克,鲜仙人掌 100 克。
用法:加水 3 公斤,生石膏先煎 15 分钟,银花藤,鲜仙人掌后下,再煎开 5 分钟即可,待煎出的放置温热后即可外用。
一付可用三日。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活络,消肿止痛。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致各关节肌腱,骨骼出现红肿热痛等症者。
临床运用,为增加本方的治疗效果,温热敷本方后,还可配合使用膏滑栀红汤(风湿热痹外敷(药末)方组成:生石膏 100 克,生滑石 100 克,生栀子 60 克,红花 15 克,生乳没各 30 克,威灵仙 100 克,青黛 30 克,冰片 2 克,芒硝 5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通络活血,消肿止痛。
用法及禁忌:将以上各药分别捣为细末,和匀,装瓶密闭,备用。
用时,可调醋或将鲜仙人掌捣烂与药末调匀(一般比例为 1 : 1 )敷于患处,敷前可用凡士林或菜油抹于患者将要敷药的皮肤之上,以起润滑,保护作用,敷药 12 小时后取药,间隔 2-4 小时后又可再敷(皮肤破溃或过敏者慎用)③通络消肿散归尾 250g 赤芍 250g 槟榔 250g 生地 250g骨碎补 200g 桃仁 50g红花 100g 生乳香 100g 生没药 100g 土鳖 100g地龙 100g 姜黄 100g枳壳100g 香附 100g 生甘遂 250g 阿魏 250g雄黄 150g 白芥子 50g 主治:关节的滑囊炎,痛风,新旧伤软组织肿胀者均可运用。
缓解慢性疼痛的针灸治疗方案在现代社会,慢性疼痛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健康问题。
无论是长期的颈肩腰腿痛、偏头痛,还是因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经络气血不畅、阻滞不通时,就会引发疼痛。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目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针灸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以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为例,针灸师通常会选择局部的穴位以及相关的远端穴位进行针刺。
比如,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可能会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等穴位;对于肩周炎,常用的穴位有肩髃、肩髎、肩贞等;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会选取腰部的肾俞、大肠俞、腰阳关,以及腿部的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位。
在针刺手法上,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刺激强度和手法。
一般来说,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会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迅速缓解疼痛;对于病情较轻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则会采用较为轻柔的刺激手法。
此外,除了单纯的针刺,还常常会结合艾灸、拔罐、电针等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艾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疼痛时,常常与针刺配合使用,尤其是对于寒性疼痛或虚寒体质的患者。
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电针则是在针刺的基础上,通过微量电流的刺激,进一步增强针刺的疗效。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疗程也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发作的疼痛,可能需要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 3 5 次;而对于慢性疼痛,通常每周治疗 2 3 次,10 15 次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减轻,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以巩固治疗效果。
按:安徽张显臣医师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因为这些病很常见,所以特转帖给各位针灸爱好者参考!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张医师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
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
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
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
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
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
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
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适的握拳。
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1~1.5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30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30度刺入。
3、行针得气。
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至。
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的各种活动,等等。
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
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
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分钟。
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
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
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
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
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
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
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
后面所治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
七、病例本文所列举的27个病例,大多数是经过中西医诊断治疗而收效不理想,经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而很快收效和治愈者。
举出这么多的病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手三针和足三针的疗效神速而确切;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读者明确并掌握住什么样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才能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这实际上就是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问题。
(一)颈椎病1、周xx,男,45岁,安徽省淮南市城乡建设开发公司经理,1988年11月求治。
患者颈部僵痛伴两肩疼痛5个月,拍片示第5-7颈椎增生,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
检查:颈部僵硬,左右旋转约15度,前屈30度,后伸30度,两肩活动疼痛。
取双侧后溪。
先针左侧,迅疾进针成“↑”形,患者立即感到有一股气流从左臂冲过颈部直到上脊背;再针右后溪,颈脖即可左右旋转,前屈、后伸仍有点僵痛,但较针前减轻大半。
令其带针活动两臂,肩痛锐减,患者高兴地讲:“神了,神了,几个月来又是推拿又是悬吊,封闭、吃药,颈子老是硬痛硬痛的,现在真好多了。
”日针一次,10次而愈。
1994年4月13日,笔者在合肥与周先生相遇,自述6年来一直未复发。
2、林xx,男,50岁,广州市供电局干部,1989年元月求治。
自述头痛,头昏,颈部僵痛半年,近两个月来,逐渐加重,每天去医院悬吊1个小时,并打过两次封闭,服过芬布芬、消炎痛及中药,但均只能缓解一时。
患者面色红润,身体健壮,别无他病。
查:左旋20度,右旋15度,前屈15度,后伸15度,若再用力加强其活动角度即痛不可忍。
当即取双后溪,行针得气后,颈部活动疼痛顿失大半,头痛立解。
二诊时,患者自述针后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已基本不痛。
共针3 次而愈,随访6个月,一直正常。
3、谢xx,男,62岁,安徽省临泉县税务局离休干部,1987年9月求治。
患者于3个月前开始颈左侧、右肩、右臂及手指隐隐痛麻,时有时无,时轻时艰,后来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时如刀割电击,夜间尤甚,常常终夜难眠。
经拍片示第5~第7颈椎两侧有骨质增生,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方治疗收效甚微。
患者面色憔悴,不住呻吟,时时用左手掐捏右臂。
检查:颈部活动尚可,唯姿势稍有不适,右臂就阵阵窜痛,令其旋肩举手,当手臂后旋时一阵剧痛,立即蹲下,出了一身冷汗。
即给刺后溪、中渚,行针得气后疼痛立刻缓解,再令其自己摇头、活动右臂,痛减过半。
第二天下午二诊时,自述夜间虽痛但可以忍受住并能入睡,又针右侧手三针。
后每日一次,针7次后已不再痛,又针3次而愈,7年未复发。
4、庄某,男,52岁,干部,安徽省临泉县城内人,1987年9月求治。
自述2年前感到颈右侧、右肩痛,常落枕但可不医而愈。
后来逐渐加重,1987年5 月的一天早晨颈部突然僵痛,一动也不能动,继而右臂亦痛:注院治疗两个月稍为缓解,而颈部僵痛伴右指麻痹一直未能消失,经针手三针10次而愈。
5、杜某,男,40岁,《深圳特区报》,总编室主任,颈部僵痛,脸扭向左侧一个多月,稍稍一动即痛,多方治疗无效,1992年12月底由《深圳商报》两位记者陪同求治。
先对其左后溪扎了一针,颈部立即可以左右活动;又扎右后溪一针,头前屈后伸,左右摆动不再疼痛,于是高兴地说道:“一个月来推拿按摩、扎针吊颈吃药,一直无效,可痛苦了,这一下不到两分钟就好了,真是神针。
”为了巩固疗效又针两次,10个月后回访,无异常。
(二)肩痛肩痛的病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者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以治疗,而且收效显著。
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兹举数例如下:6、张某,男,60岁,安徽合肥市人,1985年5月求治。
(本例1985年11月12日《合肥晚报》以“骨质增生患者的佳音”进行过专题报道)。
患者自述右肩疼痛6个月,上举外展疼痛加剧。
查肩后及肩峰压痛明显。
即针间谷、中渚,行针得气后令其带针活动,疼痛顿失,怎么活动也不再疼痛,到当年10月回访,近半年来未复发。
7、张某,女,51岁,合肥市人,1985年6月求治。
自述左肩疼痛5个月,逐渐加重,因受风引起,夜间更甚,刮风下雨天气均明显加剧,打过封闭、电疗、推拿、服止痛药物,但只能缓解三两天,常常夜间难眠,叫爱人给掐按叩击以止痛,查压痛点不甚明确,活动明显受限,脱衣服也困难。
给针左手三针,行针得气后令其带针活动寻找痛点,起针后令其脱衣穿衣,动作已比较顺利。
隔日针l次,共5次而愈。
8、刘某,女,50岁,浙江宁波市人,1988年5月求治。
自述1987年12月左肩因扭伤后开始疼痛,认为过几天会逐渐好转而未能治疗。
随着天气变冷而疼痛逐渐加重;曾打过封闭2次,并按摩过一个多月,未见明显疗效反而逐渐加重。
查:肩峰下滑囊处压痛明显,肩胛内侧及下侧均有压痛,肩关节外旋外展受限,即针间谷、中渚二穴,带针令其活动,疼痛明显减轻,隔日1次,共针5次而愈。
9、赵某,男,29岁,电工,合肥市人,1985年6月求治。
自述同年3月与朋友嬉戏,被强力将右臂扭向身背后,从此右肩开始肿胀疼痛;曾打过封闭、理疗、按摩并服过消炎止痛药,但不能消肿止痛,稍有劳累肿胀疼痛便会加重。
查:右肩峰、三角肌、右肩胛外侧压痛,轻度肿胀,不发热,不红,活动疼痛,但上举、前伸、外旋、外展基本正常。
给针中渚、间谷,带针活动疼痛减轻。
隔日1次,针3次后右肩肿胀消失,共针7次而愈。
到8月16日陪友人去笔者处治疗颈椎病,自述针后一直很好,再干活也不觉疼痛。
(四)肘痛肘关节的疼痛或肿胀,多与劳损、外伤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有关。
西医的网球肘等属于肘关节疼痛的范畴。
用手三针治疗效果甚佳。
10、钱某,女,37岁,蚌埠铁路局职工,1988年10月求治,主诉:右肘疼痛肿胀3个月,因提物扭伤引起。
开始只是隐隐作痛,不以为意。
后又因伸右手进入砖垒的台子下面掏拿东西时不慎再次扭伤,不久右肘肿胀起来疼痛也越来越重。
曾用过活血膏、针灸、消炎痛等进行过治疗,但只能取效于一时。
查右肘轻度漫肿,握拳、提物2公斤,伸屈疼痛均可加重,试让其把一只装满水的塑料壳水瓶举起而不能够完成。
针中渚、间谷,出针后再令举一只水瓶,即可顺利举起,第二天又来治疗时,肿痛均减,先让举水瓶亦能举起,又针中渚、间谷、曲池,曲池穴行针成“↑”形,嘱3日后再来。
三诊时肿胀消失,各种活动基本正常,又针中渚、间谷而愈。
11、张某,女,42岁,新加坡人,住深圳经商。
自述,右肘疼痛3年,有外伤史。
3年来到处治疗,花钱已近万元。
见1992年12月12日《深圳商报》上《三针见分晓―访老中医张显臣》的专访报道后而于12月20日求治。
检查右肱骨外上髁无肿胀,被动伸屈叫疼痛,握拳伸直右臂作内外旋亦痛,令其拿诊桌上的一只装满500毫升的葡萄糖水瓶而拿不起来,按压右肱骨外上髁立即叫痛,诊为右肱骨外上髁炎。
当即针间谷,进针2寸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以15度角再刺向合谷外侧,提插旋转3次,令其带针活动并做针前不能做的动作,均较顺利完成,起针后令其再拿那只瓶子,可以立即拿起,并举起瓶子上下左右数次,再令其拿一只装有大半瓶开水的水瓶,左手拿一只茶杯做个倒茶动作,也很快完成,嘱其过两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