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
- 格式:doc
- 大小:675.50 KB
- 文档页数:8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浮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颈肩腰腿痛中,浮针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在浮针疗法中,医生会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
对于颈肩痛患者,常选择风池、天柱、肩井等穴位;对于腰腿痛患者,常选择腰俞、膝眼、足三里等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机制。
浮针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刺激穴位后可以改变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微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浮针疗法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变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使疼痛信号得到抑制和终止。
浮针疗法还可以调节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进行浮针疗法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病因。
然后,在消毒后,使用针灸针进行穴位刺激。
刺入皮肤后,用手指轻轻按压针柄,使针身在皮肤上微微浮起,这就是浮针的名称来源。
在刺激穴位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感受进行调整,使其感到轻度酸胀感即可。
通常每次治疗时,医生会选择2-4个穴位进行刺激,每个穴位刺激时间为5-10分钟,每周1-2次,连续进行2-4周。
通过实际的临床应用,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一方面,浮针疗法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浮针疗法可以缓解颈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颈肩活动功能。
浮针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浮针疗法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浮针疗法在应用时需注意合理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
穴位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选择,不同的病情可能需要刺激不同的穴位。
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穴位的清洁和消毒,以免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董氏针灸治疗腰、胯、腿、脚部等疾患病案处方!展开全文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狭窄及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运动神经元病等(1)今年75岁,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右侧坐骨神经疼,小腿胀,针:肩六、三顶、手六白、灵骨大白,针后腿胀消失,坐骨神经疼痛减轻。
(2)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右腿不舒服,灵大、肩六正筋一二三,腰灵、腕顺、中白、下白,对侧扎针。
(3)穆柳燕:腰椎间盘突出,腰歪了,腿也瘸了,扎什么穴。
1)吴锡勤:正脊。
(4)许凤:我婆婆71岁,腰椎间盘突出,从尾骨开始疼一直到左承扶处,小腿到脚也麻。
今天针第六次,针后尾骨酸困,腿还会麻,灵大、腕顺、六白、肾关、四肢、手千金五金,1)任绍华:加正脊、重魁、驷马、三叉。
2)李海军:正脊、肩六、九里穴、水曲、火串火陵火山。
(5)阿校:腰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
1)田越:正脊、火串火陵火山、手六白、灵骨大白、上三黄、火主火硬。
(6)王首峰:一患者,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双下肢酸困无力。
处方:灵骨大白、中白次白、腕顺一二、三叉,效果不明显,求指点。
(7)肖玲珠:女,这几天放假在家打扫卫生有点累,腰椎间盘突出犯了,痛。
给其针:灵骨、大白、腕顺、腰灵穴。
5分钟就感觉轻松了,20分钟痛苦已去百分之五十,40分钟已好百分之九十了。
(8)杜教成:孕妇怀孕3个半月,腰椎间盘突出,放射到腿,现腿疼,能不能扎针。
(9)张小莲:腰椎盘突出,压迫神经,腿发麻,扎传统针灸20多天腿都成筛子了,还水肿,后来我用董针试试,她没连扎,偶尔的扎,但也有效果,腿现在一天就麻一次,有时候不麻,也不疼了。
(10)女52岁,每星期一次大便,便质无异常,有腰椎间盘突出,经在我处用董针治好腰椎间盘突出后,要求治便秘。
11月27日,选穴三其、四花上、门金穴,留针半小时。
11月30日复诊,自述针后每天一到两次大便。
原方再针,12月2日复诊,大便完全恢复正常,小肚子都减了。
(11)任绍华:患者女,50来岁,2年前出车祸从电动车上摔下来,腰腿疼,先后做了三次椎间盘突出手术,不但没好,而且严重,现在症状是腰酸困疼,胯骨两侧胀疼,腹股沟也疼,针正脊、腰灵、手六、灵大,两次无任何反应。
这些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作用于人体皮肤细胞,令人脸色黯淡。
全科医生·身体管理家庭科学·新健康健康一点通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颈肩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包括肩周炎、腰肌劳损、颈椎病、足跟痛、踝关节损伤、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头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腰椎滑脱、滑囊炎、跌打损伤及扭挫伤等。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是急性损伤的后遗症、慢性劳损、老年退行性病变等,其病理改变是骨质增生、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椎体滑脱或者椎间盘突出,其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部、肩部、腰部、腿部、臀部、手臂、脚出现麻痹疼痛,同时伴有鼻炎、失眠、耳鸣、烦躁、月经不调、视力降低、痛经以及胸闷等,甚至由于病情迁延长时间得不到治愈而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等心理精神问题。
颈肩腰腿痛,在中医看来是因为各种病因造成的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将其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类。
其中虚证是因为长期劳损、长期生病等原因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和气血两亏,造成筋脉没有得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到充分的濡养导致的不荣则痛;实证是因为外伤瘀血、外感风寒湿邪等原因造成的气滞血瘀、经脉闭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
颈肩腰腿痛常见的人群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年龄较大,身体的气血逐渐降低,不能对筋骨经脉进行充分的濡养,从而造成功能逐渐衰退,此时老年人处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疏的情况,从而容易被风寒侵袭,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受阻。
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可以舒经通络、益气活血、行气导滞、平衡阴阳、温经通脉等,有效改善症状,显著降低疼痛程度,是现阶段最理想的一种治疗方式。
针灸推拿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是对全身经脉进行疏通,改善机体气血运行状况,对疼痛进行深层次的治疗,从而达到痊愈的效果。
针灸推拿治疗可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直接性的针刺治疗,起效快、无毒副作用,人们的接受程度较高。
手足三针疗法(转)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
一、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足三针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
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
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感冒穴等。
2.交叉性取穴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治疗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称的左侧肩关节相应部位平衡针穴位。
(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临床多选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部分。
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的方向、角度、深浅以获得针感。
主要适用于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降压穴、降脂穴、肩痛穴等。
2.强化针感手法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
通过拇指与示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并出针。
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偏瘫穴、面瘫穴、胸痛穴、胃痛穴等。
3.一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适用于比较浅表的穴位,进针后即可出针,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
如明目穴、牙痛穴、踝痛穴等,症状较重时可给予轻度提插、捻转。
4.两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到要求的深度。
进针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如耳聋穴、过敏穴、痔疮穴、胸痛穴等。
5.三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1—2寸,第三步再将针体刺入达2.5寸左右即可。
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
张显臣针灸绝技手足三针及案例目前掌握这种疗法的人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不言之秘了吧?否则为什么张先生在二十年前讲过很多次课后我们后学者竟闻所未闻,网上也找不到呢?多亏我的同学买过他的《杂病论治》,看后对其“手足三针”理论深入研究、临床运用发现果然神妙,向我介绍并提供给了我这部分资料。
我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给大家共同学习、使用,愿各位将其发扬光大。
笔者研究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笔者应有关单位邀请,曾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听了之后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惠助,并希望让手三针、足三针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手三针、足三针是笔者近30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武国忠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
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
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
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
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
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
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
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
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
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
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的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滚揉后溪穴。
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
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神针王绝技(满医针灸)五龙针法
主治疾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症、肾亏、
肾虚、肾寒、腰肌酸软、胸背疼痛沉木、肩胛风寒、脊柱炎、脊髓空洞症、脑供
血不足。
胸五龙针穴位:
1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2厥阴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3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
具体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2.5寸毫针45度角进针,平刺推进.留针30分钟.
腰五龙针穴位:
1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2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共二穴.
3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
具体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2.5寸毫针45度角进针,平刺推进.留针
30分钟.。
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蔡朗北京和睦家医院中医针灸医师颈肩腰腿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症,临床可见于各个年龄组,特别是中老年人,罹患率尤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 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其在解剖生理学上的特点,决定了颈肩腰腿痛的高发病率。
许多内、外因素,如:寒冷、潮湿、不良体位与姿势、过劳、紧张,以及外伤、劳损等,均可导致颈肩腰腿部的肌肉、韧带,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各种病理改变,造成这些部位的各种疼痛性疾患。
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有:颈肩疼痛,颈源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病变,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等。
西医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口服或外用止痛消炎药物。
虽然, 止痛消炎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长期应用效果多不理想,且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从而,可能给患者增添新的痛苦。
随着人们对药物疗法的毒副作用,以及药源性疾病逐步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传统的“自然疗法”,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是“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有针对性地选取治疗点,使治疗作用直达病变所在,较之药物疗法,显效快捷,无毒副作用。
而且,针灸疗法不仅仅是对症治疗,同时还针对病因治疗,进行整体调节,从而,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有助于人体整体机能平衡的恢复,进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中医认为,疼痛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所致,临床上通常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主要是由于久病、劳损等原因,引起气虚血亏,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实证,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瘀血等原因,引起气滞血瘀,经脉闭阻所致, 即所谓“不通则痛”。
针灸疗法具有益气活血、疏通经络、行气导滞、温经通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所以,针灸疗法对疼痛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疗效,是颈肩腰腿部常见疼痛性疾病的理想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手三针、足三针!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 足三里穴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1、间谷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2、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3、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缓解慢性疼痛的针灸治疗方案在现代社会,慢性疼痛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健康问题。
无论是长期的颈肩腰腿痛、偏头痛,还是因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经络气血不畅、阻滞不通时,就会引发疼痛。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目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针灸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以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为例,针灸师通常会选择局部的穴位以及相关的远端穴位进行针刺。
比如,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可能会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等穴位;对于肩周炎,常用的穴位有肩髃、肩髎、肩贞等;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会选取腰部的肾俞、大肠俞、腰阳关,以及腿部的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位。
在针刺手法上,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刺激强度和手法。
一般来说,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会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迅速缓解疼痛;对于病情较轻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则会采用较为轻柔的刺激手法。
此外,除了单纯的针刺,还常常会结合艾灸、拔罐、电针等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艾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疼痛时,常常与针刺配合使用,尤其是对于寒性疼痛或虚寒体质的患者。
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电针则是在针刺的基础上,通过微量电流的刺激,进一步增强针刺的疗效。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疗程也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发作的疼痛,可能需要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 3 5 次;而对于慢性疼痛,通常每周治疗 2 3 次,10 15 次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减轻,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以巩固治疗效果。
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从众多的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症的治疗观察中,大多能“足三针”1~2分钟之内收到显效或治愈。
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习班,听课者达200余人次,遍布20多个省市。
但以前所办的学习班,其内容大多是骨质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在讲解其治疗方法时,只是粗略讲一下“手三针、足三针”的施针方法,没能从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机理去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员只会知道怎么样去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对其来历和作用机理不太了解。
因此有必要对手三针、足三针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疑难痛症方面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求得到同行的指正和,并希望让本法的运用得到普及与提高。
足三里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笔者发现的一个新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现将各穴的适应症简述于下。
间谷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
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
下面谈谈足三针。
足三针:足临泣、内庭、太冲今就三个穴的各自适应症分述如下,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淫泺,(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
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1寸5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弦,走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等多种病症,大致有7种与本文有关。
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
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6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5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
据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
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1988年3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一定适应症范围,手三针、足三针也是这样。
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
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
认为,只要是人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
中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
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
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
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
手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
四、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
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
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
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
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于手三针、足三针,即手三穴、足三穴的经脉循行线路见图。
作者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218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91个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 个,可治以上病症者有20个,任脉没有穴可治上述病症。
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
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夏杂的了。
在临证时凡见到上述诸症状,不论其发病原因,均先以手三针、足三针进行治疗,一般的不加配穴。
当然,就用这6个穴位的适应证,可能不如196个穴位之广泛;但就经验来讲,上述范围的病症绝大多数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历来的针灸大家,无不强调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即使辨证准确,选穴得当,而针刺手法不合疾病的法度,也难收到预期的疗效。
针刺手法,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不是光凭书本上讲的,或者他人口说的什么手法就能轻易掌握的。
一个针灸医生要想掌握住古代针灸大家所陈述的那么多的灵活多变的针刺手法,并达到娴熟自如的境地,必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体会,潜心领悟才行。
真是谈何容易!针刺手法可见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巧问题。
据历来的针灸书籍所介绍的手法甚多,一般的临床针灸医生很难掌握住其运用技巧。
手三针、足三针虽然也讲究手法,但是却很简单,只要是针灸医生或略知道一点针灸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并能运用于临床。
五、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1、取穴少。
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1~3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2、进针快。
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l秒。
3、手法快。
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
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
4、得气快。
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
5、收效快。
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10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
6、针刺时间短。
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
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
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1分钟左右,2~3分钟者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