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9
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引言: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作为中国著名的工科院校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创新能力和深厚专业素养的硕士研究生。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哈工大制定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计划。
2.培养目标:(1)学术研究: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科研素养,能够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创新。
(2)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够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3)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适应国际化的科研和工作环境。
3.培养体系:(1)学科课程:学生需修读学科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学科前沿和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方向进行选择。
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科研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和能力。
学校将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创新创业竞赛,并为优秀学生提供科研基金和奖学金支持。
(3)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学校将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思想启迪。
学生还将有机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业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4.培养评估:(1)学业评估:通过考试、论文、实验和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学生需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和成绩要求才能毕业。
(2)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升学术影响力。
(3)毕业论文评估:学生需要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并进行口头答辩。
论文评估主要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5.培养支持和奖励:(1)导师制度:学生将配备专业导师,导师将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成长支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0)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如下:1.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努力为科学事业,振兴经济发展服务。
2. 努力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种应用技术,深入系统地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开展本专业的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教学及开发应用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与表达能力。
4.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 数据挖掘及粒计算2. 机器学习3. 云计算与大数据4. 虚拟现实5. 网络与信息安全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教学为主,后两年以研究和论文工作为主。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硕士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
导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REQUIREMENTS OF MASTER TRAINING PROGRAMMES研究生院2015-09前言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和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3年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定位、保证质量,学校组织各硕士学位授权点对我校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全校25个一级学科开展了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分别制定了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培养方案。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是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的;对于目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是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的。
新的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保留了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强研究生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为了培育国际一流课程体系,在部分一级学科还特别增设了一批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合作共建的课程。
新修订培养方案覆盖全校38个一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类别、16个专业学位领域,总共64套。
共设置课程1766门,其中学位课675门,选修课717门,专题与实践课307门,含实验课程326门、补修课67门。
新修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凝聚了我校各院(系)、各学科专家和研究生导师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经验。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将更为有效地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
本方案为2014年修订版本,供2014年9月以后入学研究生使用。
哈工大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
《哈工大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作为国内领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机构,一直以来在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研究生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声誉。
每年,该学院都会举办针对计算机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以吸引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这个招生计划旨在为有志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深造的学子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发展的平台。
该计划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多个领域,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研究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研究环境和培养方案。
在招生计划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注重选拔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学生。
通过学术考试和综合面试,选拔出了一批学术潜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学术培养和实践机会。
此外,该招生计划还向社会各界广泛招收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面向全球招收留学生,希望通过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融合,为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总的来说,《哈工大计算机研究生招生计划》为广大有志于计算机领域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发展自身技能和学术氛围的绝佳平台,将为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哈工大研究生培养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是一所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大学,拥有优秀的师资资源和丰富的科研实力。
哈工大研究生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培养目标:1.发展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生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人员。
2.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3.健全学科体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在相关学科领域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二、培养内容:1.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2.专业学习: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培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增强学术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实习:通过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三、培养模式:1.导师制度:为每个研究生分配专业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和学习进度。
2.学分制培养: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专业课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实践实习等环节,按学分要求完成培养计划。
3.学位评定:根据学生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情况等,评定学生的学位等级。
四、培养过程:1.研究生入学:按照学校的招生政策和要求对研究生进行选拔和录取。
2.学分要求:参照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
3.科研实践: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完成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4.实践实习:参与校内外的实践实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5.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提升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6.学位评定:按照学校的学位评定要求,申请学位并进行评定。
五、培养保障:1.导师指导:为每个研究生分配导师,确保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2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学院现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研究生导师30人,有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1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教学新秀1人。
近五年,学院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横、纵向课题12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其中SCI、E1收录2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1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8件。
本学科瞄准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与热点领域,突出电力特色,重点解决计算机领域及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现状,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能在电力、金融、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的工作。
三、研究方向1.智能信息处理及电力应用2.电力物联网与信息安全3.分布式计算与电力大数据挖掘4.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理解四、学制与培养方式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全脱产学习3年。
2.指导教师应按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正式确定指导关系后,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6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号:0812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培养目标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素质,是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和政府领导人的后备人才。
二、研究方向1.高可靠计算与容错计算2.移动计算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4.海量数据计算5.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6.自然语言计算技术7.企业计算与服务计算8.生物计算与生物信息技术9.多智能体机器人技术10.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11.信息融合技术与应用12. 计算理论13. 社会计算14. 机器学习三、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二年。
对于学术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1)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攻读博士学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系列1硕士生原则上应以推荐攻博的方式取得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资格。
对于应用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2)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实践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系列2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课题,其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课题情况及学生意愿在相关企业中完成,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在延长期间,学校不收取学费,生活费由相关企业或导师及学生共同负担。
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较强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深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系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核心专业课程的能力;(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3)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问题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专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要求1.课程学习(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等核心课程;(2)学习课外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新兴技术;(3)强化对软件工程、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2.科研训练(1)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撰写技能;(2)参加学术交流,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阅读能力;(3)完成科研论文,掌握科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表达能力。
3.实习实训(1)参与校内外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习实训项目,掌握企业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实际应用能力;(2)参与科研团队或工程项目,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素质(1)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2)注重专业道德修养,培养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5.毕业要求(1)完成所有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2)完成科研训练,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或完成科研项目,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3)通过实习实训,取得实习单位给出的实习鉴定报告;(4)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没有违纪违规记录。
三、培养模式1.学术学位研究生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学术生活。
2.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导师制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安排。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6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号:0812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培养目标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素质,是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和政府领导人的后备人才。
二、研究方向1.高可靠计算与容错计算2.移动计算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4.海量数据计算5.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6.自然语言计算技术7.企业计算与服务计算8.生物计算与生物信息技术9.多智能体机器人技术10.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11.信息融合技术与应用12. 计算理论13. 社会计算14. 机器学习三、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二年。
对于学术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1)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攻读博士学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系列1硕士生原则上应以推荐攻博的方式取得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资格。
对于应用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2)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实践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系列2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课题,其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课题情况及学生意愿在相关企业中完成,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在延长期间,学校不收取学费,生活费由相关企业或导师及学生共同负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2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3.可胜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科技管理工作。
4.合格者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1)海量存储系统与云存储服务(2)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技术(3)多媒体计算与网络(4)多核与虚拟化技术(5)新型存储技术与器件(6)嵌入式系统与SoC设计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1)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2)高性能软件关键技术(3)并行分布式及高性能计算(4)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移动实时计算(6)计算辅助设计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并行计算与分布式处理及应用(2)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3)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4)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5)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6)多媒体信息处理(包括生物信息技术)4.信息安全专业(1)密码理论与技术(2)计算机网络安全(3)信息系统安全(4)鉴别与授权管理(5)信息对抗(6)可信计算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总学分≥36学分修课学分≥24学分其中,全英语课程≥2学分,国际水平课程≥2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2学分;辩证法概论1学分;硕士一外2学分;校级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1学分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1.严格执行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相关规定。
2.每位研究生至少阅读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外文文献10篇以上,国内文献20篇以上,并提交综述报告。
3.必须至少参与并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分配任务),提交源码及相关文档。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科代码:081200 学位授予类别:工学硕士)一、培养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 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简介及主要研究方向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隶属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77 年设立计算机本科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6 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2 年获批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 年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2002 年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成为辽宁省及交通运输部共建重点学科,2018 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 A 类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计算机应用技术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三、学制及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学制的 6 年(含休学)。
对于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等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可按规定程序申请提前答辩,具体按照《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有关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本人负责制或导师组组长负责制,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及导师组的学术群体作用,借助学术群体成员的业务专长,提高培养质量。
导师或导师组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级学科。
随之而来的是对该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也变得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深度和广度。
1. 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能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解决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和工程问题。
2. 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全面系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为主线,注重数学、物理、电子工程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既要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又要注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还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促进学生开阔眼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3. 科研能力培养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和导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实践、发表论文等途径,引导学生在学术界建立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撰写者,我个人认为,该方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总结回顾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该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然而,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一、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涵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硕士二级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软件工程实验室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及原信息产业部科研计划项目等纵向科研任务5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20多名,聘请中国科学院沈绪榜院士为特聘教授。
近年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德国达姆斯达特应用科学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维多利亚分校、美国蒙默斯大学等开展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
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研究计算机系统,包括嵌入式系统、通信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体系结构。
将计算机系统结构与VLSI技术相结合,围绕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图形处理器(GPU)和多核处理器开展面向新型体系结构的模拟仿真与设计、多核程序设计、VLSI测试和设计验证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和测试等方向的研究;在Web Service技术、多媒体通信体系架构、云计算相关技术、分布式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嵌入式多智能体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根据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环境变化的需要,不断探索软件工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解决网络化应用需求使计算机软件呈现的网络化、智能化、可协同、高可信等问题。
本学科以原信息产业部部级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和“西安邮电学院软件工程研究所”为支撑,涵盖计算机学院、信息中心、物联网与两化融合研究院等单位,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有:通信专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软件测试理论与测试平台;3G手机应用软件开发与测试技术;中间件技术与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等。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陕西省和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6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号:0812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培养目标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素质,是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和政府领导人的后备人才。
二、研究方向1.高可靠计算与容错计算2.移动计算3.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4.海量数据计算5.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6.自然语言计算技术7.企业计算与服务计算8.生物计算与生物信息技术9.多智能体机器人技术10.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11.信息融合技术与应用12. 计算理论13. 社会计算14. 机器学习三、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二年。
对于学术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1)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攻读博士学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系列1硕士生原则上应以推荐攻博的方式取得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资格。
对于应用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2)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实践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系列2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课题,其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课题情况及学生意愿在相关企业中完成,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在延长期间,学校不收取学费,生活费由相关企业或导师及学生共同负担。
系列2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通过推荐攻博的方式取得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资格。
所有系列1研究生需在2年内在指定范围的学术期刊(见附录)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所有系列2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技术开发课题,课题完成后须经学院指定的验收组验收。
如果未能达到上述要求,则培养年限适当延长。
系列1硕士生如果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未能达到相关要求,则培养年限相应延长。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分为2个系列,所有课程均按一级学科设置。
系列1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总学分数为32~36学分。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1)学位课(19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4学分)学科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10~12学分)(注:学位课均为考试课程)(2)选修课(6~8学分)(3)专题课与实践环节(3~6学分)(4)学术交流(1学分)(5)论文环节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检查(1学分)系列1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课内/实验学分开课时间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GXW)S0800000Q 思想政治理论课54 3 秋S1500054Q 第一外国语32 2 秋S0612037Q 应用随机过程32 2 秋四选一S0612058Q 最优化方法32 2 春S0612039Q 现代数学基础32 2 秋S0612034Q 数理统计32 2 秋S1300001Q 组合数学32 2 秋学科基础与学科专业课(XW)S1300002C 计算理论32 2 秋S1300003C 算法设计与分析32/16 3 秋S1300004Q 并行处理与体系结构32/16 3 秋S1300005C 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32/16 3 秋S1300009Q 数据库系统原理32 2 秋S1300010Q 自然语言处理32/16 3 秋S1300011Q 模式识别32/16 3 秋S1300012C 机器学习32/16 3 秋S1300013C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32 2 春S1300014Q 数字图像处理24/24 3 秋选修课程(X) S1300006Q软件体系结构(含软件设计模式)32/16 3 秋S1300007C 普适计算与移动计算32 2 秋S1300008Q 网络与信息安全32/16 3 秋S1300015Q 微处理器与芯片设计24 1.5 秋S1300016C 计算机视觉24 1.5 春S1300019C 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32/16 3 秋S1300020Q 容错计算机设计技术24 1.5 秋S1300021C人工神经网络原理32 2 春S1300022C 语音信号处理24 1.5 春S1300023Q 服务工程导论24/8 2 秋S1300025Q 机器翻译24/8 2 春S1300026C 知识工程24 1.5 春S1300027C 计算机图形学24/8 2 春S1300028Q 计算生物学32 2 春不对外S1300036C 多媒体技术24/8 2 春S1300041Q 信息检索24/8 2 春S1300042Q 视频编码与传输32/1640博3 秋原名:数字视频压缩S1300062C 计算语义学24/8 2 春开新课S1300063C脑认知与脑机接口原理24 1.5 春开新课S1300064C 深度学习技术24/8 2 春开新课S1300065C 生物网络分析实践24 1.5 春开新课S1300066C 程序分析技术及应用32 2 春开新课S1300067C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24 1.5 春开新课S1300070C 应用与量子密码学24 1.5 春开新课S0105101Q 信息与编码理论28/4 2 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课)S0104030C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16/8 1.5 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选修课)S1700232C 复杂网络及其可视化16 1 春设计学学科(选修课)全校选修学生选修课除选择方案中课程外,可在全校各学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范围内选择。
专题课程(ZT) S1300045C 网络计算24 1.5 春原名:网格计算S1300024C 多Agent系统24 1.5 春S1300029C 多媒体安全24 1.5 春S1300056C 社会计算24 1.5 春S1300068C 大数据管理与分析32/12 3 春开新课S1300069C 复杂大系统计算20/4 1.5 春开新课补修课(BX) 由导师指定的本科课程学术交流学术交流 1论文环节开题报告 1中期检查 1系列2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总学分数为30~34学分。
课程体系框架如下:(1)学位课(17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数学基础课或基础理论课(4学分)应用基础课与应用技术课(8~10学分)(注:学位课均为考试课程)(2)选修课(6~8学分)人文管理类课必选一门(3)专题课与实践环节(3~6学分)应用实践课学分不少于2学分(4)学术交流(1学分)(5)论文环节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检查(1学分)系列2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课内/实验学分开课时间备注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GXW)S0800000Q 思想政治理论课54 3 秋S1500054Q 第一外国语32 2 秋S1300001Q 组合数学32 2 秋S1300003C 算法设计与分析32/16 3 秋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课(XW)S1300006Q软件体系结构(含软件设计模式)32/16 3 秋S1300004Q 并行处理与体系结构32/16 3 秋S1300005C 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32/16 3 秋S1300007C 普适计算与移动计算32 2 秋S1300008Q 网络与信息安全32/16 3 秋S1300009Q 数据库系统原理32 2 秋S1300019C 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32/16 3 秋S1300012C 机器学习32/16 3 秋S1300030Q 数字信号处理32/16 3 秋S1300031Q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32/16 3 秋应用实践课(X) S1300032C 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践16 1 春应用型必选S1300033Q 网络程序设计与实践8/8 1 春应用型必选选修课(X) S1300015Q 微处理器与芯片设计24 1.5 秋S1300023Q 服务工程导论24/8 2 秋S1300026C 知识工程24 1.5 春原名: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S1300027C 计算机图形学24/8 2 春S1300034C 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24 1.5 春S1300035C 嵌入式计算技术32 2 春S1300037C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32 2 春S1300038C企业资源规划与供应链管理系统32 2 春S1300040C 虚拟现实及其应用24/8 2 春S1300041Q 信息检索24/8 2 春S1300042Q 视频编码与传输32/1640博3 秋原名:数字视频压缩S1000004C 项目管理与评价32 2 春管理类,应用型必选S1300066C 程序分析技术及应用32 2 春开新课S1300067C 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24 1.5 春开新课S1300071C 人机交互24 1.5 春开新课S0121008Q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2 2 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课)S0104030C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16/8 1.5 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选修课)S1700111C 人机界面设计16 1 春设计学学科(选修课)S1700123C 网络娱乐产品设计32/16 2 春设计学学科(选修课)S1700232C 复杂网络及其可视化16 1 春设计学学科(选修课)全校选修学生选修课除选择方案中课程外,可在全校各学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范围内选择。
专题课程S1300051C 生物特征识别24 1.5 春(ZT)S1300052C 可穿戴计算技术及其可靠性24 1.5 春S1300053C 服务工程与服务计算专题32 2 春S1300054C信息内容安全24 1.5 春S1300043Q 文本理解24 1.5 春原名:文本理解与动画生成S1300044C Web信息抽取与知识服务24 1.5 春S1300039C 模型驱动的软件技术24 1.5 春原名: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及工作流S1300056C 社会计算24 1.5 春S1300068C 大数据管理与分析32/12 3 春开新课S1300069C 复杂大系统计算20/4 1.5 春开新课补修课(BX)由导师指定的本科课程学术交流学术交流 1论文环节开题报告 1 中期检查 1五、学位论文及有关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