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26
《植物营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 of Plant Nutri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和探索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1 —(二)能力目标: 研究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着重研究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施肥技术。
(三)素质目标:课程紧跟本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植物营养学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时的重要作用;(二)理解农业生产过程有关的土壤条件和施肥管理措施,从而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三)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弄清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和各个肥力要素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知识点:一、植物营养学的概念二、植物营养学的作用三、植物营养学的任务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知识点:一、我国古代肥料科学的发展二、西欧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植物营养学的建立三、我国植物营养学的发展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知识点:一、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二、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 2 —本章小结重点:植物营养学的概念、作用和研究内容难点: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思考题:作业:植物营养学是如何一步步提出的,概述其发展历程。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5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五节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本章小结重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植物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
难点: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思考题:植物的组成、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和种类;植物营养期、植物营养临界和最大效率期的概念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植物对养分(离子态和有机态)吸收的途径特点;光照、温度、水分、通气、土壤反应、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合理施肥的原则。
第三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一、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1. 含量:占植物干重的0.3~5%影响因素:植物种类: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品种:高产品种>低产品种器官:种子>叶>根>茎秆组织: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生长点>非生长点生长时期: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衰老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2. 分布: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生长点>非生长点原因:氮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强在作物一生中,氮素的分布是在变化的: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营养器官中(叶、茎、根)生殖生长期:转移到贮藏器官(块茎、块根、果实、籽粒),约占植株体内全氮的70%注意: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
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上升。
二、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的种类(氮的生理功能)1. 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蛋白质含氮16~18%)——生命物质2. 氮是核酸和核蛋白的成分(核酸中的氮约占植株全氮的10%)——合成蛋白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3. 氮是酶的成分——生物催化剂4.氮是叶绿素的成分(叶绿体含蛋白质45~60%)——光合作用的场所5. 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如维生素B1、B2、B6等)--辅酶的成分6. 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如IAA、CK)--生理活性物质7. 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咖啡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氮素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三、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吸收的形态无机态:NO3--N、NH4+-N (主要)有机态:NH2 -N、氨基酸、核酸等(少量)(一)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与同化1. 吸收:旱地作物吸收NO3--N为主,属主动吸收吸收后:10%~30%在根还原;70%~90%运输到茎叶还原;小部分贮存在液胞内(硝酸根在液泡中积累对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第1节 植物体内的必须元素(1) 填空1. 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包括 、 、 、 、 、、 。
2.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 、 、 、 、 、、 、 、 。
3.除了碳、氢、氧三种元素以外,植物体内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4.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一般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四方面:(1), (2) ,(3)起 作用,(4) 。
5.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 。
6.可被植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 和 。
7. N、P、K的缺素症从 叶开始,因为这些元素在体内可以 。
8.通常磷以 形式被植物吸收。
9.K+在植物体内总是以 形式存在。
10.氮肥施用过多时,抗逆能力 , 成熟期。
11.植物叶片缺铁黄化和缺氮黄化的区别是,前者症状首先表现在 叶而后者则出现在 叶。
12.缺 时,花药和花丝萎缩,绒毡层组织破坏,花粉发育不良,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
13.必需元素中 可以与CaM结合,形成有活性的复合体,在代谢调节中起“第二信使”的作用。
14.植株各器官间硼的含量以 器官中最高。
硼与花粉形成、花粉管萌发和过程有密切关系。
15.果树“小叶病”是由于缺 的缘故。
(二)选择1.植物体中磷的分布不均匀,下列哪种器官中的含磷量相对较少: 。
A.茎的生长点 B.果实、种子 C.嫩叶 D.老叶2.构成细胞渗透势的重要成分的元素是 。
A.氮 B.磷 C.钾 D.钙3. 元素在禾本科植物中含量很高,特别是集中在茎叶的表皮细胞内,可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抗倒伏的能力。
A.硼 B.锌 C.钴 D.硅4.缺锌时,植物的 合成能力下降,进而引起吲哚乙酸合成减少。
A.丙氨酸 B.谷氨酸 C.赖氨酸 D.色氨酸5.占植物体干重 以上的元素称为大量元素。
A.百分之一 B.千分之一 C.万分之一 D.十万分之一6.除了碳氢氧三种元素以外,植物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
A.氮 B.磷 C.钾 D.钙7.水稻植株瘦小,分蘖少,叶片直立,细窄,叶色暗绿,有赤褐色斑点,生育期延长,这与缺 有关。
第一章1植物营养学(subject of plant nutrition):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plant nutrition):植物生长和代谢所需要的化学物质的供应和吸收.The supply and absorption of chemical compounds needed for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plants may be defined as plant nutrition.肥料(feitilizer):通常把施入土壤中或喷洒在作物地上部分,能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或能改变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Any material added to the soil or asperse on aerial parts of plants to provide nurtrient that will inerease growth,yield,or nutritional value of the plants.有机肥料(农家肥料,organic manure )无机肥料(化学肥料,chemical fertilizer )2李比希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促进化肥工业的兴起,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把化学应用于农业,是化学融合于农业生产实际,推行新教学法.3养分归还学说(Nutrient Renturn Theory):要点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2如果不正确的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3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归还方式:一是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
二者各有优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