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公安机关历史发展概况.ppt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警察的产生发展一、警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一)两种对立的警察起源观1.警察自然起源观。
警察与人类同生共存,是自然现象。
2.马克思主义的警察起源观。
警察与国家同生共存, 是社会现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警察是国家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警察与国家一样古老;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
(一)警察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2.阶级条件:冲突对立阶级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
3.社会条件: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对付犯罪的客观需要。
4.政治条件:国家机器的形成和完善。
警察现象的产生与国家现象的产生有同样的历史条件。
二、警察的历史阶段与制度体系(一)警察的历史阶段1. 警察的萌芽时期:伴随国家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
2. 古代警察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警察现象。
其特点是:(1)警察行为尚未能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2)警察行为在法律上极不严格;(3)私刑普遍存在。
3. 近代警察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的国家警察行政制度。
1829年英国人罗伯特·比尔建立的首都伦敦警察系统,是其最早的代表。
近代警察行政制度的出现,有其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其特点是:(1)警察行政职能独立化。
(2)警察组织专门系统化(3)强调法治。
(4)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和专用警械装备。
4. 中国警察行政制度:中国警察现象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警察行政制度始建于清朝末年。
1905年在北京建立的巡警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中央警察机关。
5.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机关:(1)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建立的治安委员会,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警察机关。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全俄肃清反革命与投机非常委员会(简称肃反委员会或“契卡”),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机关。
(3)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人民警察机关建立的规律: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以后,彻底砸烂一切剥削阶级的旧的警察机器,建立起真正属于人民的警察机关。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
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
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保卫局”,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
总局以外,分区置署。
大凡户数二万以上。
设一分署。
六十户巡以一人。
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
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
余考其职,盖兼周官司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
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
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得到了发展,不但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而且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
但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
全国警察总署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1937年初,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
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
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延安市公安局。
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市警察队,隶属市公安局。
从1938年至1947年,延安市警察队与正规部队密切协作,共建钢铁长城,赢来了边区人民长达10年的幸福安宁,保证了边区军民整风学习及大生产运动的正常进行,并维护了工、农、商、贸各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1警察的含义警察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这一概念表明了警察的性质和警察的任务。
警察的性质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警察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
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警察力量,有的国家甚至不设军队,但都建有自己的警察机构,设置专职的警察力量。
2警察的起源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警察和警察机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组织;而警察则是这个组织中执行国家专政职能的工具。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3警察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4古代警察(1)古代警察的含义。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没有专门的警察机关,也没有专职的警察队伍,警察的职能是由军队、审判机关和行政官吏分别掌管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与官吏,称为古代警察。
(2)古代警察的特点。
古代警察有以下特点:一是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是由军队、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分别掌管的。
二是古代警察行使职权时,在法律上极不严格,神权、皇帝或长官的意志起决定作用。
三是私刑、私狱普遍存在。
奴隶主对奴隶、庄园主对农奴、族长对同宗族的人有权使用私刑。
5近代警察近代警察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门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和官吏。
近代警察发端于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必然结果。
第一章、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能和主旨公安机关的成立与发展一、警察的发源、发展和本质【发源】含义:武装性质的保护社会次序、捍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发源:警察是一个历史得范围,它跟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行调解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保护统治次序与处罚犯法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发展】萌芽期间:伴生有看守行为,审讯行为的萌芽古代警察:职能由军队、审讯机关、行政机关的官吏分别掌管特点:→军警部分,警政合一┖法律极不严格,神权、皇帝和长官的意志起决定作用┖私刑、私狱广泛存在近代警察:发端于西欧,成立近代警察制度较早的国家是法国和英国1790·法国{人权宣言}·市政警察1801·拿破仑·巴黎警察总局中世纪·英国·治安法官制度1829·英国罗伯特皮尔·国都伦敦警察厅1898·陈宝箴·湖南捍卫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职警察机构·帝国主义入侵期间1905 ·清政府·巡警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国性的专职警察机构1912 ·南京暂时政府· 将巡捕和巡警改为警察1927 ·蒋介石·把警察机关更名公安局1946 ·建立内政部警察总署,把警察机关更名警察局【本质】依赖暴力的,强迫的,特别的手段保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次序的武装性质行政力量本质特点:→鲜亮的阶级性┖手段的特别性┖宽泛的社会性基本职能:→政治镇压职能·拥有鲜亮的政治性和激烈的阶级性·前提·首要地位┖社会管理职能·拥有宽泛的社会性和民众性·基础二、我国人民公安机关的成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前的人民公安机关】1927·上海·周恩来·中央特科·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捍卫组织·于1935 年结束 1931 ·江西瑞金·国家政治捍卫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民政权的公安捍卫机关1938·延安市警察队·陕西甘宁边区人民警察,简称边警·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比较正规的人民警察队伍·抗日期间·抗日期间·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晋绥公安局、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 1939 ·中国中央·社会部·在党的高级组织内部·抗日期间 1949 年 7 月·中央军委公安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安机关】1949 年 11 月 1 日·公安部· 10 月 9 日委任罗瑞卿为部长,杨奇清为副部长1950·镇压反革命运动·打击匪贼、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改造大批战争犯人·把日本战犯、公民党战犯、伪满战犯、伪蒙疆战犯改造过来公安机关的性质一、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阶级属性;性质是指公安机关与其余国家机关相区其余根本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表示:┖公安机关拥有鲜亮的阶级性┖公安机关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警察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警察(一)先秦时期的警察中国先秦时期历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根据胡存忠、李士珍等学者考证,1尧舜时期,中央即设司空、司徒等九官,地方则置十二州牧伯。
司徒职任在掌职内务,牧伯则系地方行政长官,就此类机关性质而言,很难说不包含警察行政。
夏、商是奴隶制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时期,其警察形态随政治、法律文化的进步,当更趋规范、稳定,因文献缺乏,不能对之做详细考察。
但周代警察制度中有许多内容来自夏、商,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成熟时期,有关警察方面的内容可以做为整个奴隶制时期警察制度的代表。
西周执行警察职能的主要官员有三种:一是司徒。
主要是对奴隶与平民进行管理,通过积极的教化,防止各类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是司马,掌管兵役与军事行政。
当时军警不分,其军队除战争外,也被用来维护1参见李士珍著:《警察行政之理论与实际》,(旧)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1948年版,第9—10页;胡存忠著:《中国警察史》,(旧)中央警官学校警政高等研究班《讲演汇编》第一集,中央警官学校编审处编印1946年版,第81-93页。
2《论语·为政》。
都城和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三是司寇,主管刑狱,亦兼负刑事及行政警察职责。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警察制度得到发展,社会治安控制得到加强,法律制度逐步建立。
如郑国子产的大治安思想、鲁国设置的闾伍制等。
(二)秦汉至清朝中期的警察秦统一六国后,废诸侯,置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中国传统警察进入集权时代。
“集权”是指当时全国的警察权,皆统一于朝廷(中央政府),或者说,各类警察组织行使警察权均代表、体现中央的意志,但并非只有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的某一机构才能行使警察权。
秦汉之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昭示,君主专制在中央集权中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警察组织也日趋复杂、规范、普遍。
在京城,一般设有专门警察官员,在地方,则由兼理行政、司法之长官兼管警察事宜,而乡村又常以自治组织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