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82
系统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庆普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6.1系统评价原理系统评价就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
系统评价问题是由评价对象(What)、评价主体(Who)、评价目的(Why)、评价时期(When) ,评价地点(Where)及评价方法(How)等要素(5WlH))构成的问题复合体。
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或对象系统,如待开发的产品、待建设或建设中的项目等。
评价主体是指评定对象系统价值大小的个人或集体。
效用值(无量纲,值域为〔0, 1〕)与益损值(货币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
效用曲线因人而异,可通过心理实验或辨优对话的方式得到,从理论上来说应有3种类型,如图6一1所示。
其中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一般是一种谨慎小心、避免风险、对损失比较敏感的偏保守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可能不是很好;型曲线所反映主体的个性特征恰恰相反,这类主体对损失的反应迟缓,而对利益比较敏感,是一种不怕风险、追求大利的偏进取型的人,且其所处外部环境大多较好;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极其理性,是一种较少主观感受的“机器人”。
大量实验证明,大多数行为主体的效用曲线为型,而具有型效用曲线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
评价目的即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挥的作用。
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评价地点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到的及其占有的空间,或称评价的范围;其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
在管理系统工程中,评价即评定系统发展有关方案的目的达成度。
系统评价的一般过程如图6一2所示。
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的费一效分析法;以多指标的评价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费用是为达到系统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牺牲。
在系统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对以下各组费用中后边费用的认识和研究:货币费用与非货币费用、实际费用与机会费用、内部费用与外部费用、一次性费用与经常费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1、引言经典集合 所谓集合,就是具有某种特征的实体的总称。
经典集合具有两条基本属 性:元素彼此相异,即无重复性;范围边界分明,即一个元素x要么属于集 合R(记作x∈R),要么不属于集合(记作x∉R),二者必居其一。
为表示, x是 否属于集合R中的元素,引入特征函数CR(x) 当x∈R时, CR(x)=1,表示x完全隶属于集合R; • 当x ∉ R时, CR(x)=0,表示x完全不属于R。
•通常,我们把所考虑元素x的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全集或论域U。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如胖和瘦、高和矮、年老 和年青、大和小等,它们都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具有模糊性。
对于一些只能用模糊语言进行描述的评价,如“大、中、小”;“高、中、 低”;“优、良、可、劣”;“好、较好、一般、较差”等,可以利用模糊集 理论对这些考核系统的各指标进行运算与综合,从而得出定量的综合评 价结果,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NWPU模糊综合评价法2、基础知识µ R : U → [0,1] u %→ µ R ( u) % µ R 称作 R 的隶属函数, R ( u)称作u对 R 的隶属 µ 都确定了一个模糊子集 R , %%(1) 模糊子集 定义 从论域U到闭区间[0,1]的任意一个映射 论域用这个数来表示 u属于 R 的程度 %% % % 度。
隶属度也可记为R( u) 。
在不混淆的情况下, 模糊子集也称为模糊集合。
%商品 评价质量评价好的人数 总数百分比例1 由100个人组成一个评分小组,对5种商品u1, u2, u3, u4, u5进行评价,结果见下表 u1 81 0.81 u2 53 0.53 u3 100 1.00 u4 0 0.00 u5 24 0.24解:商品种类u1, u2, u3, u4, u5组成一个有限论域U= {u1, u2, u3, u4, u5},其上的模糊 子集 R 为商品中评价为“好”的一个模糊子集。
系统效能评价理论与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复杂,各类性能指标也越来越多,如何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系统效能评价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性能测量和评估,以确定系统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要和要求,为系统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一、系统效能评价的概念系统效能评价是指对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性能等方面进行活动,以确定系统的优缺点,为计算机系统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系统能够以最大的性能提供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降低系统运维成本。
二、系统效能评价的方法1.性能测试法性能测试法是指利用各种测试工具和指标,对计算机系统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如网络带宽、响应时间、吞吐量等,以便确定系统的性能水平、瓶颈等。
性能测试法适用于对大型、复杂、关键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性能的全面、深入的评估。
2.负载测试法负载测试法是指模拟用户的访问请求,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负载测试,以测定系统能否承受大量、复杂的用户请求,并保持稳定的性能水平。
负载测试法适用于对web应用系统等密集型应用进行性能评价。
3.压力测试法压力测试法是指以高强度的、长时间的负载为背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测试,以确定系统在高压力下的性能、稳定性水平。
压力测试法适用于对大型企业级系统等进行性能评估,可检测系统承载压力、负载逐步增大的情况下系统响应速度、吞吐量、错误处理等。
4.模拟法模拟法是指利用模拟软件、模拟环境等,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和分析,评估系统的优缺点和性能水平。
模拟法适用于对系统特定场景、操作过程、性能目标的评估。
5.测量法测量法是指基于物理、数学方法,对计算机系统运行时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评估,及时发现系统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测量法适用于对已有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性能评价分析。
三、系统效能评价的标准为了实现对计算机系统效能的评价,需要制定一套符合行业、用户、应用场景的指标和标准。
目前,针对不同计算机系统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将系统思维和评价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于评价复杂系统的运行和效果。
它的核心理论包括系统论、行为科学和评价学等,旨在从整体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内在机制、作用和效果,以及评价系统在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绩效。
系统评价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其中定性方法使用多种研究技术,如观察、访谈、焦点群体讨论等,以了解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影响因素;定量方法使用统计和数学模型等,对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
系统评价的步骤包括问题分析、指标和数据收集、模型构建、评价实施和结果分析等,其中问题分析是评价的起点,它确定了评价的目标和问题,指标和数据收集是评价的基础,构建模型是评价的工具,实施评价是评价的过程,结果分析是评价的结论。
整个评价过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专家的参与。
系统评价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评价各种复杂的系统,如政策、项目、组织、城市等。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系统评价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和评价复杂系统的综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各种系统的运行和效果。
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本文将从系统思想理论的概念和特点、系统思想方法的应用和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案例,探讨系统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系统思想理论概述系统思想理论是指研究和描述系统本质和特点、探讨系统发展和演化规律、以及研究系统之间、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
系统思想理论主张看待事物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认为系统产生于大自然、社会和人类创造的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系统思想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系统思想,即把一个系统看做一个整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系统思想理论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思想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出发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②系统思想是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将各种分散的信息、知识、技术等综合起来的思维方式;③系统思想是演化性的思维方式,是从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寻找系统的规律和本质的思维方式,以便预测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④系统思想是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是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系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的思维方式。
二、系统思想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系统思想方法是将系统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方法。
在教育领域中,系统思想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
1. 教育规划教育规划是指依据教育目标和要求,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安排。
在教育规划中,系统思想方法可应用于以下方面:①教育目标的确定:在规划的初期阶段,应该系统地分析社会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并将各个目标组成一个系统,形成更高级别的总目标。
②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该系统地考虑教育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
③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系统地考虑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需求,包括师资、教室、教学设备和图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