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
- 格式:doc
- 大小:692.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
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
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总体趋势: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第二节气候(2课时)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多媒体展示)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全国五个不同地方小朋友的描述,你能猜出他们各自是如何描述的吗?试着帮他们连线。
教师:要想知道自己连得对不对,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他们家乡的气候类型、特点……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对。
教师: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在图中找出五个小朋友家乡的气候类型。
学生:来自吐鲁番的小朋友,她的家乡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漠河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海口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而南京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30~41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活动一:教师: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我们如何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呢?下面请阅读漠河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漠河的气温曲线图中,读出当地的最高、最低气温,描述气温的特点。
2.从漠河的降水柱状图中,读出当地最多、最少的降水量月份,描述该地全年降水的特点。
3.综合气温和降水图,说出漠河的气候特点。
4.参考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
5.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他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
学生:1.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温暖且短促。
2.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多冬少。
3.漠河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1教学目标评论(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增强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相联系,树立“生活化地理”的理念。
2学情分析评论我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完成了世界气候的学习,明确气候包含的要素、能够利用气温降水图描述气候特点,并且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学习方法和能力来看,他们初步掌握了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方法,对地理事物也具有一定的判断和探究能力,只是判断偏于感性,同时知识的连贯性和迁移性较弱。
3重点难点评论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读图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分布以及特点。
难点: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并能够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 第三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三课时评论气候包括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寒假小明从海口到哈尔滨的经历,可以看出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两地房屋屋顶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
可见我国不同地方气候差异很大,那么人们的生活、生产必定有大的差异。
今天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5位小朋友齐聚地理课堂,分享我国气候的差异。
让我们一起来“找位置”、“定类型”、“析特点”、“思不同”、“明共因”。
活动2【导入】活动评论2、找位置根据图片中5位小朋友的服饰及背景信息,推断他们可能在我国的城市位置。
第二节天气标题天气课时2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包含“天气种类复杂多样”、“季民风候明显”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三部分。
“天气种类复杂多样” ,供给了六幅地图,要修业生经过读图活动,认识我国天气特色“种类复杂多样”。
“季民风候明显” ,经过认识夏天风、冬天风的性质,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来认识到这一天气特色。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 ,经过图片和知识之窗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灾祸性多发,以及对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有必定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灾祸性预防意识。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温度带和干湿区,认识到天气种类的复杂多样。
2、认识我国季民风候典型的特色,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限。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认识我国天气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的灾祸性天气,掌握预防灾祸性天气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课重点和难点教课重点: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教课难点:季民风候对我国的农业和灾祸性天气的影响。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天气种类复杂多样运用课本供给的 6 幅地图,在读图剖析基础上认识我国天气的复杂多样,从而去剖析其影响要素。
我国夏天广泛高温、冬天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别大,这些与南北纬度(纬度地点)、东西经度跨度大(海陆地点),地形复杂等要素相关。
2、季民风候明显让学生读“我国的夏天风”和“我国的冬天风” ,认识风向和影响范围,从季风的特色去理解天气的特色。
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认识到季民风候明显的特色。
1、我国的灾祸性天气让学生谈谈当地的灾祸性天气,引入本部分教课,联合实质,说明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所以一定增强防灾和减灾。
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地图册六、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课活动第一课时1、情形导入展现西北荒漠图、东北滑雪图、海南海滩图等。
提出问题:为何我国各地的天气和景观差别大?2、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读中国的主要天气种类散布图,参加活动:1、我国主要有哪些天气种类?2、天气种类复杂多样与我国面积、地形有什么关系?3、认识我国的温读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区图,参加活动:度带和干湿区1、有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区?2、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区分跟什么相关系?(温度带依据获取的太阳辐射热量相关,干湿区跟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3、比较温度带和干湿区界限,那两条大概符合?(亚热带与暖温带,润湿区和半润湿区)4、你知道不一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不一样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不一样,不一样干湿区农作物、建筑、生活风俗等存在差别)4、认识我国的气读图中国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中国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年降水散布图,学生看图参加活动:平和降水1、我国7 月份哪些地域气温超出28 度?2、哪些地域 1 月份气温低于-24度?3、哪些地域年降水量超出1600 毫米,哪些地域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叙述: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限,它是 1 月份 0 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经过的地方;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润湿区和半润湿区的分界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气候现象、气候类型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同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位置、地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吗?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因素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展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同时,介绍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判断各个案例所属的气候类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记住1月0°C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通过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3.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原因。
读图归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
4.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掌握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降水量的范围。
5.通过阅读我国气候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7.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8.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了解气温的分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通过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差异,树立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阅读等温线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理解影响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3.理解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4.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并能够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5.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春节广州花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预设:为什么同样是春节,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学生回答,教师启发点拨。
气温的差异导致景观的差异,还影响着同学们的穿衣和活动。
我国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温的南北差异。
旧知回顾:如何正确阅读等温线图。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进一步理解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对实例的观察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2.讲述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实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节气候(共3课时)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知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3.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增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观察我国哈尔滨冰灯节与广州花市,对比两个城市景观差异。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读图讨论:阅读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学生:哈尔滨与广州1月气温相差近32˚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
教师:结合已学过的等温线的知识,我们继续观察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找一找,说一说。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4)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还是小?(5)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1: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8摄氏度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我国南北相差44摄氏度左右。
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学生2:我国1月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学生3: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过渡:通过读图分析,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提问(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教师适时指导订正。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C 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教师: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各在哪里?学生阅读后回答:冬季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过渡: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阅读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同桌之间交流讨论:(1)我国共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结合前面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他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和教材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把讨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名称分布温度带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云南、广东、台湾的南部及海南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区填在填充图上。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33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一些资料,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学生1:不同的温度带,植被不同,例如:暖温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不同。
学生2: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服饰也有差异。
例如,北方服装多厚重,保暖性强。
我国东北人大多穿厚厚的棉衣、棉帽,商店、公交车都开放暖气。
而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的人们则大多穿短衣、短裤、凉鞋,有利于身体透气散热。
教师也可补充: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交通工具也有区别。
同是较湿润地区,北方因为气温低,冬季降水多以降雪为主,河流封冻,人们出行大多以雪橇为主,溜冰活动也十分火热。
南方气温较高,河网密布,交通多以船为主,人们大多喜欢游泳。
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
如甜菜喜温凉,主要分布在北方中温带;甘蔗喜高温,分布在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内等。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温。
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培养判读、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技能。
2.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加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划分为五个温度带,那么我国降水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教师:我们这里什么季节降水较多?降水多的季节盛行什么方向的风?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1:我们这里夏季降水最多,夏季一般盛行东南风。
学生2:东南风温暖湿润,所以降水多。
教师:大家说得没错。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阅读图2.18“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对照左下角图例中的数值,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1600毫米,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50毫米以下。
教师:观察降水量数值的分布规律,请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过渡: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读图讨论:读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
比较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
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过渡: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又怎样呢?读图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北京各年份的降水有何特点?学生:从图中可看出北京降水各年份不同,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年际变化也很大。
总结:由于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年际变化也很大,我国划分了干湿区。
读图讨论:读图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划分干湿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我国划分干湿区的依据是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我国划分了几个干湿区?结合图中景观图及文字资料,讨论各干湿区的特点。
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下列表格中:干湿区分类特点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湿润区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多是旱地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答案。
1.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会影响建筑、饮食、民俗、农业生产、植被等许多方面。
图2.23中房顶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学生: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屋,浙江绍兴市的砖墙斜顶屋。
甘肃夏河县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节约材料,土墙平顶不易被风损坏;浙江绍兴市年降水量较大,斜顶屋利于排水。
2.不同的干湿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同。
阅读下面的资料,请你补充更多的事例。
学生: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由干湿状况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与房屋建筑、交通、体育活动的关系等。
如:房屋建筑:湿润地区为了防潮,多住高层竹楼;黄土高原地区干旱,人们多就地取材建窑洞。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年际变化大。
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2.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的海陆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
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面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冬夏季节有何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有何规律?我国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几个干湿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总结)这些说明了我国气候的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二、讲授新课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我国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这说明我国气候的什么特征呢?学生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由于我国山地较多,地势高低悬殊,更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教师:读图2.25“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
说说我国山地地区气候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阅读左上角的文字,分析讨论。
学生:在一些高大的山地地区,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设问:请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学生:因为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垂直高低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