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全解

颈椎(cervical vertebra)是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每个颈椎都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对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一、颈椎骨

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

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2、第二颈椎的特点

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

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

1浅层肌肉

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

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

2深层肌肉

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

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

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

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

方倾。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的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

颈向侧后倾。

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半棘肌属

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后伸即向后弯,同上,注意和

后倾的区别。

三、颈椎骨之间的连接

各颈椎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其他辅助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连接。

颈椎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椎间盘。即椎间纤维软骨盘,是椎体之间的主要连接方式。

第二,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

第三,颈椎的韧带。在颈椎椎体及椎弓周围有一系列韧带对颈椎的固定及限制颈椎的运动有重要作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人体内最长的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

前壁。钩椎关节的后方有颈脊神经根、椎动静脉和窦椎神经;其侧后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和椎神经。

椎弓由椎间关节和韧带所连结。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面构成椎间关节,由薄而松驰的关节囊韧带连结起来,其内有滑膜。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对颈脊柱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很小。椎板之间有黄韧带,呈扁平状,黄色,弹性大,很坚韧,是由弹力纤维组成。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使之相互连结。棘小韧带发

育很好,形成项韧带。

颈椎间盘特点:

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每个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椎体的透明软骨板所组成,纤维环前部厚,后部较薄,其上下纤维均由软骨细胞与软骨板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球样体。不论外力从上下来,还是从左右来,它的体积均不变,压力则平均地分配到各个方面。

四、活动范围

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

五、生理弯曲

在颈椎的正常侧位X光片上颈椎呈轻度前凸。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六、颈椎骨的血液循环

颈椎骨的血液循环主要来自椎间动脉。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间动脉。颈椎的椎间动脉多发自椎动脉。椎间动脉一般一条,有时成对,沿脊神经根的腹侧,经椎间孔,分支进入椎管内。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

(一)脊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黄韧带和椎弓的血液循环。

(二)中间支:供应神经根和其脊膜的血循环。

(三)腹侧支:供应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体的血液循环。

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

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 按摩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 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 ~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推拿对治疗颈椎病的利弊有哪些 推拿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推拿痛苦小,简便易行,疗效有时立竿见影,深受病人的欢迎。推拿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疏筋通络,缓解疼痛和麻木。 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和小关节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颈椎病常见手法复位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

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后部肌群分为五层: 第一层,最深层颈回旋肌,起于第1颈椎到第7颈椎横突. 止于各椎板上。颈回旋肌上层是颈多裂肌,起于第4到第7 颈椎关节突,止于第1到第3椎骨高度。都受脊神经支 配。如图(JH001)(JH002) 图(JH001)

图(JH002) 概况: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在颈部的回旋肌是不明显的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多裂肌跨越2-4个椎关节,只旋转一个或两个 关节。 功能: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使脊柱伸展.侧屈和旋转,实际上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辅助大的肌肉。这些小肌肉似乎主要参与个别椎骨位置小的调整。 第二层,颈半棘肌,头最长肌如图(JH003),斜角肌如图(JH004) ,肩胛提肌如图 (005)

图(JH003) 概况: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在提物和向前倾斜时参与支持头部。因而,它们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疼主要涉及的肌肉。肌连接: 1.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 2.上方,颈半棘肌至第2到第5颈椎的棘突;头最长肌恰好至头半棘肌的外侧。 功能:头最长肌:1.伸展头部,向同侧屈曲颈(侧屈)。2.当前倾时支撑头部。 颈半棘肌:1.伸展头部。2.侧屈颈部。3.使头向对侧旋转。 相关部位:1.头最长肌:头侧面带状区域,特别是顳部的前面。2.颈半棘肌:头后面(典 型的紧张性头疼)。

图(JH004) 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虽然它们明显的作用是使头向两侧旋转,我们也用其抬高胸廓,而且在反常的呼吸时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因而,斜角肌承受很大的张力,大部分人都存在这一肌肉问题。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浅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液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当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紧张时,它们可能在这一区域的某些点受到挤压。有时很难鉴别是斜角肌引起的疼痛还是臂丛受压引起的疼痛。注意:小斜角肌不是在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而且经常仅一侧有。虽然她可能有激发点,但很难用手法使其分开,它可以作为前斜角肌的一部分被治疗。 前斜角肌,起始点:第2~5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颈神经丛(C1-7,T1) 中斜角肌,起始点:第1~6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同上

骨病基本知识颈椎病

骨病基本知识——颈椎病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 一、颈椎病致病原因 颈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但下列因素在颈椎病的产生和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1)年龄因素:就像一台机器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基础。另外,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退变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病人往往在轻微外伤后突然发病,而且症状往往较重,合并骨折、脱

位者则给治疗增加困难。 (4)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 (5)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 (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往往容易产生颈椎病。 (8)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9)环境因素、气候潮湿、寒冷。 二、颈椎骨、关节及主要循环动脉的正常解剖结构 (一)椎骨——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椎体之间,椎弓之间分别借软骨和韧带封闭),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体呈短圆柱状,椎弓呈弓形,由一对椎弓根和一对椎弓板构成,椎弓根是椎弓连于椎体的缩窄部分,根的上下缘各有一个切迹叫椎上切亦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通过。椎弓根后方的骨板为椎弓板,两侧的椎弓板在中线结合构成棘突,在正中线上突向后方或后下方。横突、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相接处伸向两侧,上关节突、下关节突,为椎弓根和椎弓板连接处分别伸向上方和下方的各一对突起,各关节突都有关节面,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和上位椎骨的下关

最新人体结构解剖图---颈、气管、食道

人体结构解剖图---颈、气管、食道 颈部的上界为头部的下界,下界即胸骨上缘、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间的连线。该局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方的固有颈部和后方的项部;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区分为颈前区,颈外侧区及胸锁乳突肌区。颈前区亦称颈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颈外侧区亦称颈后三角,该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 颈部层次 颈部由浅入深(由前向后)层次结构十分明确,分别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浅、中层与深层间形成的鞘内,容纳通过颈部的气管、食管及血管。各层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颈部间隙。 一、皮肤: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 二、浅筋膜:浅筋膜疏松,内含皮肌、皮静脉、皮神经、淋巴结。 1、皮肌:皮肌为颈阔肌 platysma,薄且覆盖广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过人体中最早骨化的二个骨即锁骨和下颌骨浅面的全长,颈正中线和颈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盖。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皮静脉均行于肌的深面,该肌因之成为浅筋膜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 2、皮静脉与淋巴结:皮静脉有颈前浅静脉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颈外浅静脉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围有伴行的淋巴结。在颈根部两条静脉均进入颈深筋膜形成的两个间隙,即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并有横行的吻合支。

3、皮神经:皮神经为颈丛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这些皮神经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是寻找副神经的标志,而胸锁乳突肌后缘又是寻找枕小神经的标志。耳大神经垂直行向耳垂。颈横神经垂直横过胸锁乳突肌中部。锁骨上神经与副神经近似平行,但位于其下方。 三、颈深筋膜:颈深筋膜即颈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续,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颈深筋膜浅层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筑成了颈部诸器官活动的基本环境,成为保护颈部诸脏器的第一道防线。该筋膜并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 2、颈深筋膜中层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颈内脏筋膜):颈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 3、颈深筋膜深层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由颅底一直达第三胸椎。 四、颈部筋膜间隙:筋膜间隙有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 1、胸骨上间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于胸骨柄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静脉弓。 2、锁骨上间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于锁骨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浅静脉和颈外静脉。 3、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4、咽后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此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后纵隔。 5、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五、颈白线:由颈深筋膜的浅层于正中线形成,该局部层次简单,是进入颈部的最佳入路。 功能 颈部的作用就是把头部和躯干部联系起来。而所谓砍头就是在颈部将头部和躯干部分开。 由于颈部的联系作用,脑发出的各种指令得以传输到躯干和四肢,身体感受到的各种刺激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也可以传送到脑。在颈部,神经活动的传输通道是脊髓。

北京治疗颈椎病的好方法

北京治疗颈椎病的好方法 作者:黄运绥高水平的生活和快节奏的社会致使我们经常诱发一些颈椎病,颈椎病头晕的症状是什么呢?那颈椎病症状的具体表现特征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以便更清楚的知道颈椎病,从而正确的对待颈椎病。 颈椎病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种: 1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颈椎病的症状还有少数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2颈椎病的症状主要表现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有椎管狭窄者可在低头时突然引起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的感觉。

颈椎病现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由于现在的办公族们的工作性质和生活的不规律,患有颈椎病的几率不断上升,使得很多人都认识它,颈椎病的缠绕不仅影响工作,还影响心情,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通过一些运动来减轻颈椎病,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颈椎病的自我治疗有以下几点: 一、颈部运动:这也是颈椎病的自我治疗方法,头向前倾十次,后仰十次,左倾十次,右倾十次。后缓慢摇头,转十次,转十次。都是颈椎病的自我治疗。 二、局部按摩:颈椎病的自我治疗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这种颈椎病的自我治疗方法很好用。 三、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右臂摇动二十次。空练指,臂平伸,手五指作屈伸运动,作五十次。些都是颈椎病的自我治疗。 颈椎病的自我疗法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如果症状验证者则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机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颈椎病手法

颈椎病手法 治疗手法坐位旋转复位法: 术前将治疗方法、过程向患者解释,争取患者配合。令患者坐于矮凳上,身稍后仰,靠于椅背或医者身上。医者立于其后,摸准其患椎棘突(以第4颈椎棘突向左偏为例),以右手拇指轻轻扶按第4颈椎棘突的左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4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皮肤被拉紧为度,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右摆,并将面旋向左。术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患头,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左前臂,用肘弯勾托于患者下颌,前臂及手部配合胸部将患者头颈部抱住,并稍向上提拉,带动患头在此角度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配合,左手带着患头继续向左稍作超限度旋转,右手拇指同时将第4颈椎棘突向右侧推顶。此时,该棘突有被推动移位感,且常伴随听到“哒”的清脆响声。这些现象表明该椎关节已被推动,错位的椎体或错缝的关节已被复位。左右各1次。 低头屈颈旋抖法: 患者坐位、低头,助手用掌压住患者头部,协助固定患者头部(以左旋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拇指按扶患椎棘突左旁,左手托扶患者下颌,带动并嘱患者在此低头位主动向左缓慢旋转,当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配合,作小角度的旋抖。左右各1次。 坐位提拉仰推法: 患者端坐,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依个人习惯而定,多右侧),用靠后侧(多左侧)手的拇指扶按需要复位的颈椎的棘突上,靠前方(多右手)之手屈前臂,用肘弯部勾托患者的下颌,用手、前臂及胸部将患者头部抱好固定,协同将头向上提拉,另手的拇指同时将棘突向前上方推顶,手下颈椎有被推动感,并常伴有“哒”的响声。 拔伸牵引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身后,双手拇指托扶患者枕部,双手其余四指扶托颈部及下颌,双前臂压患者双肩,将患者头抬起,作对抗牵引。 点穴拨筋法: 用拇指点按风府、风池、哑门穴区及肩井、阿是穴等,以麻窜酸胀感为宜,继之弹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练功疗法站立位,双腿分开约与肩同宽。练前先进行深吸气,在呼气时头后伸望天,使前额尽量保持最高位置,然后吸气,使颈还原,再呼气时,头前屈看地,尽量紧贴前胸,然后还原。站姿如前,双手握虚拳上举于双肩前,吸气双手上举,同时头颈向左后上方尽力旋转,双目视左后上方天空呼气,然后还原,再向右方,方法同前。

颈椎病的分型及关节的活动度

颈型 (1)病理特点:椎间盘处于退变的早期阶段,有纤维环结构的部分破坏,椎间盘组织的轻度膨出及椎骨骨质的轻度增生,这些膨出及增生尚未构成神经血管组织的实质性压迫,但可刺激分布于其间的窦椎神经感觉纤维,后者 则向中枢发放传入冲动,经脊髓节段反射及近节段反射的途径,导致颈部 和肩胛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出现该区的肌紧张性疼痛。 (2)临床表现:A,椎旁软组织损伤,颈椎活动节段错位。 B,颈部疲劳感,项背部肌肉酸痛或牵拉痛。 C,落枕频发。 D,颈部前屈,旋转等活动幅度明显减小。 E,N系统检查,不能发现明确的定位体征。 F,X线检查并不与症状完全一致。 神经根型 (1)病理特点:A,由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的软组织共同形成混合性的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的双重伤害,引起典型的放射性神经痛。 B,颈椎椎骨错缝与神经根的伤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错位椎 骨使一侧椎间孔及神经根管的内径减小,引起临床症状的急性 发作。 (2)临床表现:A,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 B,受压神经根支配区皮肤在急性期可能出现痛觉的过敏。 C,颈部活动受限 脊髓型 (1)病理特点:膨出的颈椎间盘组织、增生的椎体后缘骨赘、向下滑脱的椎体、增厚的黄韧带和椎管内肿胀的软组织形成混合型突出,对 脊髓造成压迫:或由于血管因素的参与,导致脊髓缺血、变性、坏 死,并由此引起脊髓长传导束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A,双下肢的波浪形、进行性麻木好运动障碍。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脚下踩棉花感觉。 B,上肢症状不典型,主要沉重无力 C,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退 D,感觉障碍不平衡 椎动脉型 (1)病理特点:因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体后外缘、钩突的骨质增生而 导致椎动脉受压,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从受刺激而导致动脉终末 支痉挛,使脑干、小脑、大脑枕叶等椎动脉供血区缺血。 (2)临床表现:A,眩晕是主要症状。 B,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C,耳鸣、耳聋或视力降低 交感神经性 (1)病理特点:由于增生的骨赘、痉挛的椎前肌群及炎症介质刺激了颈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紧张性的异常增高或抑制,出现相应 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的失调。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颈痛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的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骨科评估—颈椎

骨科评估—颈椎 目录一、应用解剖二、视诊三、主动运动四、被动运动五、等长抵抗运动六、外周关节的筛查七、功能评估八、特殊检查1、检查神经系统症状的实验2、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检查(颈椎病)3、血管征的检查4、眩晕与头晕的检查5、颈椎不稳的检査6、第1肋骨活动性检査7、胸廓下口综合征检査一、应用解剖 颈椎由颈部多个关节组成。此区域为了获得较好的活动性而牺牲了稳定性,导致颈椎很容易受到损伤。寰枕关节(Co-C1)是最上一个关节。关节的屈伸活动度(15°?20°)即点头运动,侧屈大约10°,几乎不能旋转。寰椎(C1)没有椎体,进化过程中寰椎的椎体进化为齿突成为C2的一部分。寰枕关节为椭圆形,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连同寰枢关节一起这些关节构成了中枢骨骼系统中最复杂 的关节。有一系列的韧带对寰枕关节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关节的前方和后方是寰枕膜,前方的寰枕暌有前纵韧带加强。后方的寰枕膜取代了寰椎和枕骨间的黄韧带。覆膜作为覆盖在齿突及其韧带上的宽束带,位于椎管内构成后纵韧带的一部分。翼状韧带起始于齿突上端两侧,斜向外侧将齿突固定于枕骨,从而限制其屈曲和旋转。寰枢关节(C1--C2)构成了脊柱最灵活的关节。屈伸大约10°,侧屈大约5°,

旋转大约5,是这一关节最主要的活动。旋转过程中由于关节面的形状此节段的颈椎长度会减小。C2的齿突在旋转过程中起到了轴点的作用。中央的关节被称为枢轴关节,侧方的寰枢关节被称为侧翼关节。通常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谈话或咀嚼,那么C1~C2关节就会有运动。寰椎的横韧带是寰枢关节的主要支撑韧带,其将枢椎的齿突固定于褒椎的前弓。类风湿关节炎时这些韧带变得脆弱或断裂。在寰椎横韧带跨越齿突时,发出两纵束分别向上固定于枕骨,向下固定于枢椎。这些韧带合称为寰椎十字韧带. 如果颈椎旋转大于50°引起对侧椎动脉扭曲;同侧椎动脉在旋转45°时就会发生扭曲。这会引起眩晕、恶心、耳鸣、“猝倒症”(非昏迷性跌倒)、视物模糊或更罕见的休克、死亡。颈椎有14个关节突(骨突> 关节面。上两个胸椎的4个关节面也经常列入颈椎的检查范围#颈椎的上关节突面向上、后、内侧,下关节突面向下、前、外侧。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屈伸,但单独节段的旋转侧弯受限,除非多个节段联合完成,这称为联合运动。这些关节属于滑膜关节,其运动主要依靠滑动。通过关节囊的松弛而使其能充分地活动,同时为关节提供稳定支持和一定的限制性阻力。C5-C6之间的关节拥有最大的屈伸运动能力,C4-C5 和C6-C7之间关节的屈伸能力与之相近。正因为如此,这些节段最容易出现退变性疾病。正常休息状态下的颈椎是轻度后伸的。关节完全性吻合后,

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

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 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通俗的讲就是颈椎轻微错位,也称为小关节滑膜嵌顿,多由于轻度的急性颈扭伤,使滑膜嵌入小关节之间,造成小关节交锁或脱位,使脊椎活动受限。伤后立即发生异乎寻常的剧痛,使病人无法忍受。病人往往屈身侧卧,情绪紧张,肌肉紧张,不敢动,生怕别人触碰或搬动,脊柱任何的活动、咳嗽、震动都会使疼痛加重。滑膜上端的肿胀可刺激位于椎间孔内的神经根,产生放射性疼痛。 1概述 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是指颈椎的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小关节面之间发生微小的错位,即中医所指的“骨错缝、筋出槽”。颈椎的关节突较低,上关节面朝上,偏于后方,下关节突朝下,偏于前方,关节囊较松弛,可以滑动,横突之间往往缺乏横突韧带。 2病因病理病机 由于颈椎的特殊解剖关系,故其稳定性较差,当颈部肌肉扭伤或受到风寒侵袭发生痉挛,睡觉时枕头过高或在放松肌肉的情况下突然翻身,工作中姿势不良,颈部慢性劳损,舞台表演或游泳时做头部快速转动等特技动作时,均可使颈椎小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导致颈椎小关节发生移位、错动,同时伴有椎体一定程度的旋转性移位,使上、下关节突所组成的椎间孔的横、纵径皆减小,导致颈椎平衡失调,颈椎失稳。颈椎小关节紊乱症较易复发,从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长期反复发作者可促使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加速颈椎病的发展。 3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有的病人可出现头昏、视物不清、眼震、面部麻木等头颈综合征。病变颈椎棘突的一侧隆起或偏歪,椎旁有压痛点。 4诊断 一、有长期低头工作的劳损史,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 二、颈部有酸痛不适感,项韧带及两侧有压痛点; 三、触诊可有颈椎侧弯; 四、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后部有固定压痛点,颈部活动时有小关节弹响声,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结节状、粘连增厚点; 五、X线片显示:生理屈度变直,颈椎前凸减少或消失或反屈线,或椎间隙后缘增宽,椎体可侧方移位。X线侧位片显示双边影。 5治疗方法

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四个步骤

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四个步骤 一般来说,颈椎病主要存在于年老人群,但是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等各种问题。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而采用按摩、调整生活习惯等绿色的治疗方法是非常不错的。 良子健身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发现,按摩治疗颈椎病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良子健身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四个步骤: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 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 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 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 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 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颈椎病得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良子健身的从业人员也在这里建议广大的患者朋友,在坚持治疗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改善自己身体健康的关键。 1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全解 颈椎(cervical vertebra)是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每个颈椎都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对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一、颈椎骨 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 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2、第二颈椎的特点 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 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 1浅层肌肉 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 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

2深层肌肉 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 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 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 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 方倾。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的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 颈向侧后倾。 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半棘肌属 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后伸即向后弯,同上,注意和 后倾的区别。 三、颈椎骨之间的连接 各颈椎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其他辅助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连接。 颈椎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椎间盘。即椎间纤维软骨盘,是椎体之间的主要连接方式。 第二,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 第三,颈椎的韧带。在颈椎椎体及椎弓周围有一系列韧带对颈椎的固定及限制颈椎的运动有重要作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人体内最长的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

整脊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_崔彦杰

一、颈椎病的生理特点与颈椎病手法治疗: 颈椎骨骼小,上面负担着头颅的重量,同时颈椎骨具有伸屈、旋转及侧屈等较大幅度的运动范围,因而在力学上形成了不稳定的骨骼结构,在生理状态下,它们借助颈椎坚强的骨骼和软组织得以保持平衡。到成年期,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增加,及头颈部过度运动和不良姿势等原因,致使颈肩背部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劳损,而引起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大,颈椎的椎间盘,关节囊以及韧带等相继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 虽然两个相邻椎骨间的运动范围很小,但是整个颈椎的运动范围却很大,能沿三个轴进行运动,即沿额状轴上的屈伸运动,矢状轴上的侧屈运动和垂直轴上的旋转运动。由于颈椎上关节面斜上方,颈脊柱的运动范围最大。颈部屈伸运动范围较大,其幅度平均为100-110゜,前屈运动的幅度是在脊柱中最大者,完全前屈时,下颌颏部可抵触胸壁。颈部的旋转运动范围,左右各均为75゜,颈部的侧屈运动,都伴有旋转运动。 在头颈交接部,因第一、二颈椎的特殊分化,形成寰齿关节和寰枢关节,使头颅可在各个方向自由运动。点头运动是在寰枕关节,此关节的屈伸运动幅度很大,约占颈部运动的 。头部的旋转运动主要是在寰齿关节和寰枢关节,其运动幅度约占颈部旋转运动的一半。 颈椎的生理特点决定了颈椎的不稳定性。相对于腰椎而言颈椎出现椎间盘问题的几率要低很多,因为颈椎仅承载着头部的重量,而腰椎承载着上半身的重量。所以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纠正由于颈椎稳定性差所造成的偏位,腰椎病主要是治疗腰椎间盘蜕变等问题。纠正脊椎的偏位以手法治疗较为专长,因此颈椎病治疗中整脊手法的矫正为主要治疗手段。 二、整脊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 颈椎的整脊手法治疗为纯手法操作,是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并结合X线片、CT或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手段作出准确诊断后对患者颈肩部实施充分的松解、推拿,然后医患双方相互配合,应用整脊手法使颈部做特定方向、

与颈椎病有关的解剖结构

与颈椎病有关的解剖结构 本篇涉及的名词:椎骨【椎体、椎弓(椎弓根和椎弓板)】、钩椎关节(钩突、唇缘)、Luschka关节、关节突(关节突关节或椎间关节)、横突(前、后结节、结节间沟或脊神经沟、横突孔)、棘突、椎孔、椎管、椎弓间连接(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关节突关节和横突间韧带)、椎体间连接(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神经根管(侧隐窝、椎间孔)。 一、易发颈椎病的椎骨的特点颈椎椎骨共有七个,好发颈椎病的椎体一般在第三颈椎以下。1、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第四颈椎上面观 颈椎椎体:一般较小,呈横椭圆形,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面在左右径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径上凹陷。 第四颈椎前面观钩椎关节:上、下椎体之间形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在第3-7颈椎,椎体上面的两侧有向上的前后位(即矢状位)的骨性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结构,也称唇缘,相对合,形成钩椎关节,即Luschka 关节。颈椎4~6水平的钩椎关节或Luschka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颈椎的前面观,显示钩椎关节由于钩椎关节为矢状位,因此颈椎脱位类型以前后脱位常见,侧方移位不容易。

钩锥关节的毗邻: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构成椎间孔前壁,与神经根相邻;外侧:通过横突孔的椎动、静脉,交感神经丛。钩锥关节的毗邻2、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组成,椎弓向前与椎体相连处较细,称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凹陷形成切迹,分别称为椎弓根上、下切迹。椎板为椎弓根向后的板状部分,上下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 椎弓上有7个突起:关节突(4个):位于两侧的2个上关节突和2个下关节突,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较为水平,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后方,关节面之间可以相对滑动,二者形成关节突关节或称椎间关节。椎弓上的突起横突(2个):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结节上面,并形成结节间沟,也称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该脊神经支配上肢和颈部的肌肉和运动和感觉,横突近末端有横突孔。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 棘突(1个):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颈椎分叉率只有4%-5%。第7颈椎棘突粗大表浅明显,常做为查找椎骨的序数的标记。颈椎的结构以及与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关系 3、椎孔由椎体后缘与椎弓围成。第四颈椎椎孔二、椎间孔

颈椎病常见手法复位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 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 缓慢动2-3 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 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 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 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 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 次。

3?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 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 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 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

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 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 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 (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 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 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 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 (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 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 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 有时病人可改 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 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 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 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 适于 C2-6 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 关节肿胀者。 患者取健侧卧位, 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 充分展 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 夹肌多见) 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 使嵌顿的滑膜退出, 并揉捏颈 肌使之放松。 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 另一手 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 45 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 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 2-3 次即可复平。

甲状腺的解剖及生理

甲状腺的解剖及生理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中间以峡部连接。峡部有时向上伸出一椎体叶,可与舌骨相连。甲状腺由两层被膜包裹;内层被膜为甲状腺固有膜、很薄,与甲状腺紧密相连,外层被膜又称甲状腺外科被膜,较厚,与内层被膜借疏松的纤维组织联接。两层被膜间的间隙甚狭,在此间隙内有动脉、静脉及甲状旁腺。手术分离甲状腺时,应在此两层被膜之间进行。甲状腺借外层被膜固定于气管和环状软骨上;又借左、右两叶上极内侧的悬韧带悬吊于环状软骨上。因此,在做吞咽动作时,甲状腺亦随之上、下移动。 甲状腺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主要有来自两侧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第一支,沿喉侧下行,到达甲状腺上极时,分成前、后分支进入腺体的前、背面。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呈弓形横过颈总动脉的后方,再分支进入甲状腺的背面。甲状腺上、下动脉之间以及咽喉部、气管、食管的动脉分支之间,均具有广泛的吻合;故在手术中将甲状腺上、下动脉全部结扎,也不会发生甲状腺残留部分及甲状旁腺缺血。甲状腺表面丰富的静脉网汇成上、中、下静脉干;上干伴行甲状腺上动脉,导致颈内静脉;中干常单行,横过颈总动脉的前方,亦导致颈内静脉;下干数目较多,在气管前导致无名静脉。 甲状腺的淋巴汇合流入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淋巴结。气管前、甲状腺峡上方的淋巴结和气管旁、喉返神经周围的淋巴结也收集来自甲状腺的淋巴。 喉返神经支配声带运动,来自迷走神经,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上行至甲状腺叶的背面,交错于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之间。喉上神经亦起自迷走神经,分内、外两支,内支为感觉支,经甲状舌骨膜进入喉内,分布在喉的粘膜上;外支为运动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贴近,下行分布至环甲肌、使声带紧张。因此,手术中处理甲状腺上、下动脉时,应避免损伤喉上及喉返神经。 甲状腺有合成、贮存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甲状腺素主要包括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T3)。T3的量虽远较T4为少,但T3与蛋白结合较松,易于分离,且其活性较强而迅速。因此,其生理作用较T4高4~5倍。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受下丘脑、通过垂体前叶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的调解和控制,而TSH的分泌则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当人体内在活动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甲状腺激素的需要量增加时(如寒冷、妊娠期妇女、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或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发生障碍时(如给与抗甲状腺药物)血中甲状腺素的浓度下降,即可刺激垂体前叶,引起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反馈作用),而使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的过程加快;当血中的甲状腺素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它又可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负反馈作用),使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素的速度减慢。通过这种反馈和负反馈作用,维持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之间的生理上动态平衡。 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有显著影响。不但加速一切细胞的氧状率、全面增高人体的代谢,且同时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并且严重影响体内水的代谢。因此,如果给与人体甲状腺激素,则发生尿氮的排出增加,肝内糖原降低,储存脂肪减少,并同时使氧的消耗或热量的放出增加,同时尿量增多。反之,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引起人体代谢全面降低以及体内水的蓄积,临床上就出现粘液水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