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版高考语文32课对点备考第9课六国论学业水平考试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8
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必修二)《六国论》一、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暴露)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倘若)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二、词类活用1.战.不善(动作名)(战术)2.盖失强援.(动作名)(支援力量)3.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4.秦以攻.取之外(动作名)(攻占的办法)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作名)(小的战争)(大的战争)6.诸侯之所大患.(形作动)(担忧,忧患)7.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上)8.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9.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10.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作动)(坚持到底)1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名作动)(封赏)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待,礼遇)1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不下.咽也(形作动)(担心,害怕)(名作动)(吃饭)(名作动)(下到)15.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16.其势弱于秦(形作动)(弱小)1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作动)(自取下策)三、古今异义1.非兵.不利古(武器)今(士兵)2.率.赂秦耶古(都,皆)今(率领)3.其实..亦百倍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古(失去)今(死亡)5.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古(祖辈和父辈)今(父亲的父亲)6.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7.至于颠覆....古(到……结局)今(连词,表另外提一事)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8.始速.祸焉古(招致)今(速度快)9.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10.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11.刺客不行..古(不前往)今(不可以)12.是.又在六国下矣古(这)今(对,正确)1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1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四、虚词用法1.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目的关系,才)④举以予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⑦洎牧以馋诛(介词,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⑩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2.而①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关系)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⑤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关系)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关系)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3.之①破亡之道也(结构助词,的)②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助词,取独)③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助词,取独)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⑤此言得之(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⑥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结构助词,的)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⑨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⑩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4.为①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一个动词,治理;后一个介词,表被动)5.其①其实亦百倍(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②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指燕赵二国)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代指赵国)④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国)6.与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关系,和)7.则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承接关系,就)②则秦国之所大欲(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五、句式1.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故曰:弊在赂秦也(判断句)4.举以予人(省略句)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6.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7.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8.洎牧以馋诛(被动句)9.邯郸为郡(省略句)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1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12.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13.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我与地坛》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
WORD 格式整理分享2018 年 4 月浙江省一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吻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项选择、错选均不得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雕琢(zhuó)栖息(xī)..B.门槛( k? n)塑像(sù)..C.筵席( yàn)谪居(zhé)..D.徘徊(huái )袅娜(nuó)..2.以下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分))游目骋怀( chěng).锲而不舍( qì).舞榭歌台( xi è).羽扇纶巾( guān).)A.欺骗沁园春完璧归赵B.旋律醉醺醺一愁莫展C.大方捉谜藏没精打采D.修茸汗涔涔沧海桑田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诚然..不齐全,却能给研究供应最优异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B.我真想劝说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C.胜者弹冠相庆,笑容灿烂;负者没精打采,神情落寞:体育带给人们的感情冲击直接而强烈。
....D.为了建设“美丽浙江”,我省各地就地取材,真抓实干,迅速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的各项措施。
....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霍金是一位优异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与疾病坚毅斗争的科学斗土,为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B.《 2017 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7 年 9 月,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已经高出8 亿多人。
C.公共法律服务落实更加到位,系统不断完满,已经进入从“有形”向“有效”发展的轨道。
D.围绕《湄公河行动》《战狼》红海行动》等电影制作播出为重要标志,中国大片已然盛行。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听闻,人若从山顶往下滑,___________________;沙粒随人流动,又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后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
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流连的地方。
1.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趣.舍万殊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一词多义(1)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2)次⎩⎪⎨⎪⎧ 列坐其次.:其次.不辱身: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修⎩⎪⎨⎪⎧ 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乃重修.岳阳楼:(4)一⎩⎪⎨⎪⎧ 其致一.也:悟言一.室之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六王毕,四海一.:(5)引⎩⎪⎨⎪⎧ 引.以为流觞曲水:将军夜引.弓:相如引.车避匿: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赵使者蔺相如: (6)于⎩⎪⎨⎪⎧当其欣于.所遇: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受制于.人:(7)以⎩⎪⎨⎪⎧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大中丞抚吴者:思垂空文以.自见:皆以.美于徐公:(8)之⎩⎪⎨⎪⎧ 仰观宇宙之.大: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之.二虫又何知: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以为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死生亦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引以为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句子(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为“韩柳”。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等名篇。
“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儿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1.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同“________”,____________(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同“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是故无.贵无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6)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7)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773 — 819) ,字子厚,河东解 ( 今山西运城西 ) 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议唐朝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世有诗文作品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闻名篇《永州八记》《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
作品集有《河东先生集》。
游记,指记述旅行经历的文章。
游记有带谈论色彩的,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三峡》;有带抒怀色彩的,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袁宏道《满井游记》。
在现今世文学中,游记被给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此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录》、韩晗的《大国小城》最为代表。
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2) 梦亦同趣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认为凡是州之山川有异态者..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全部。
(2)攒蹙积累,莫得遁隐..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层层增添;齐集。
(3)游于是乎始..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4)而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一词多义外与天际,四望.如一:(1)望先达德隆望.尊: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入深林,穷.回溪:而不知其所穷.:(2)穷山穷水尽:.穷则独善其身:.宜将剩勇追穷.寇:居是州,恒惴栗:.觉今是而昨非:(3)是.惟命是从:.不知木兰是.女郎:卧而梦 / 觉而起,起而归:...(4)而攀附而登,箕踞而遨:..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认为凡是州之山川有异态者:.(5)之始指异之:.不知日之入:.4.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峰,入深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日与其徒上高峰,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箕踞而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望西山,始指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以下句式种类(1) 认为凡是州之山川有异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坐法华西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岁,元和四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句子(1)认为凡是州之山川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浙江省2018版高考语文32课对点备考第3课学业水平考试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2018版高考语文32课对点备考第3课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2018版高考语文32课对点备考第3课学业水平考试的全部内容。
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为“韩柳”。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等名篇。
“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儿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1.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同“________”,____________(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同“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庄子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分为外篇、内篇、杂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1.通假字(1)其翼若垂.天之云同“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正色邪.同“________”,____________(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同“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知不及大知.同“________”,____________(5)此小大之辩.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6)知.效一官同“________”,____________(7)而御六气之辩.同“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野马..也,尘埃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2)腹犹果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4)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转折关系。
浙江省2018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2018年6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间或(jiān)赊账(shē)翩翩起舞(piān)B.提供(gōng)芜杂(Wú)蜗角虚名(Wō)C.惊愕(è)蝉蜕(tuō)百无聊赖(lài)D.草窠(kē)咀嚼(jué)沁人心脾(qì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家长引导孩子过“六一”节时要重内涵、轻形式,淡化“礼物情节”。
B.综艺节目可以插科打诨,但不能娱乐至上,助涨艺术创作的浮躁风气。
C.为减少误判,“视频助理裁判”首次亮相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绿荫场。
D.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乌镇奏出了一曲曲古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声。
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XXX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别有洞天的二十四节气摄影展。
B.《魅力中国城》以详实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时代景象。
C.仅凭主人语言控制,智能家电就可完成点播歌曲、电影,甚至聊天等任务。
D.2020年XXX的胜利申办,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进取的精神。
B.中日防灾减灾论坛吸引了约240名摆布嘉宾,人人就关心的话题展开交流。
C.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共享出行”领先于世界。
D.浙江省推出的“最多跑一次”革新,以“便当大众”为动身点和落脚点。
5.在以下不同场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运动会上,有同学鼓励室友:“加油!你是最棒的!”B.XXX在“个人述职”结束时,说:“感谢倾听!”C.看望老师后,老师送你到门口。
你说:“恕不远送!”D.争吵会上,正方对反方说:“你如许胡搅蛮缠,就不够意思了……”6.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我亦且如常日醉,XXX管作离声。
?六国论?一、选择题1.以下(yǐxià)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那么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加点字意义完全一样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者..未易量..曰:六国互丧或者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jī wēi)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6.以下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一样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7.为以下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①“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显露,暴露 d.晒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②“或者〞的常用义:a.或者者 b.有的,有的人 c.也许,或者许 d.假设,倘假设A.当与秦相较,或者未易量〔〕 B.或者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者(huòzhě)此或者彼,必居其一〔〕 D.或者百步而后止,或者五十步而后止〔〕8.以下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哪一项〔〕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D.项伯HY,臣活之9.以下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A.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①②③意义互不一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有“诗仙”之誉。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被召进长安,任翰林供奉。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依靠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病卒。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通假字所守或匪.亲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开国何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一词多义(1)绝⎩⎨⎧ 可以横绝.峨眉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2)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西当.太白有鸟道: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危⎩⎨⎧ 噫吁嚱!危.乎高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词类活用 (1)砯.崖转石万壑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人听此凋.朱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猿猱欲度愁.攀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噫吁嚱.(xī) 鱼凫.(fū) 抚膺.(yīnɡ) B .栈.道(zh àn) 猿猱.(n āo) 扪参.历井(shēn) C .巉.岩(ch án) 飞湍.(tu ān) 喧豗.(huī) D .砯.崖(pīnɡ) 嗟.尔(jié) 崔嵬.(wéi)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B .以手抚膺坐长叹C .但见悲鸟号古木D .飞湍瀑流争喧豗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六国论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字明允,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进士及第。
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1.通假字(1)暴.霜露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暴秦之欲无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与秦相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吞咽。
(8)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一词多义(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2)兵⎩⎪⎨⎪⎧非兵.不利,战不善: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3)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诚不得.已: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4)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5)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既克,公问其故.:(6)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未果,寻病终.:(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8)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4.词类活用(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始速.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以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句子(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lù)弥.繁(mí)暴.霜露(bào) 胜负之数.(shù)B.与.嬴(yǔ) 颠.覆(diān)厥.先祖父(quē) 日削.月割(xuē)C.殆.尽(dài) 获邑.(yì)率.赂秦(shuài) 牧以谗.诛(chán)D.荆棘.(jí) 下咽.(yàn)为.国者(wéi) 理固宜.然(yì)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盖失强援..,暴霜露,斩荆棘..,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孤危⑤然后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C.①⑤⑦ D.④⑥⑧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吾未见其明.也5.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6.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阅读理解训练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都,皆)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其) ⑤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③④⑤D .②④⑥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10.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精析基础梳理1.(1)曝暴露,这里指冒着(2)餍满足(3)倘如果2.(1)祖辈与父辈。
(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3)智慧、智谋、力量。
(4)两次。
(5)旧事,成例。
(6)不去。
(7)咽喉。
(8)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