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破坏式创新由于我国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比较大,高端用户养育了高质量的国有品牌以及绝大部分的国外品牌,然而在我国高端用户毕竟属于少数,纵然他们的消费额所占比重不小,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低端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是万万不能小觑的。
这就是为什么山寨的商品生产厂商能够发展并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面对ABB的强大阵容,我国民营企业制造仿制品并在市场站稳脚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环境的时候,就集体性处在弱者位置上。
那么,怎么和那些实力远胜于自己的世界级企业抗争呢?一定要学习怎样搞破坏,即利用低成本进行破坏性创新。
一旦破坏式产品在新市场或低端市场立足之后,就会逐渐进入产品改良阶段,破坏者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引领者。
例如沃尔玛,就是从大超市看不上的小镇起家,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它不仅成为全球零售业的第一巨头,而且成为零售业信息、物流领域技术创新的领跑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山寨式厂商也是破坏性创新的一种。
当然,山寨式厂商仅仅靠价格破坏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低端产业搞破坏也是不够的。
必须形成一种先搞小破坏后搞大破坏的格局,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企业有望做强做大。
一个企业的优势有时候会转变为劣势。
这个道理跟人类似,骄兵必败。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ABB有多么骄傲,有多么不思进取,但是他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惯式,在初期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必然趋势,这种思维惯式反而成为阻碍这些优秀企业进步的障碍。
ABB长期以来龙头老大的地位,使得他并不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企业,优厚的资本基础和研发基础,使其在面临一定的发展威胁时,首要想到的是如何维持创新,如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时时刻刻关注产品本身、订单本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通过维持性创新出头,做行业的追随者,就会遇到很强大的壁垒,做的非常辛苦,还未必能够如愿以偿。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破坏式创新,做一个行业的破坏者,通过改变行业的进入标准和游戏规则,就可能让行业和市场重新洗牌。
论破坏性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基于拇指互动案例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拇指互动的案例的研究,引出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技术创新理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原因,进而分析破坏性技术创新对大、中小企业各自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破坏性技术创新拇指互动一、对破坏性创新的理解在该案例中,拇指互动在创立之初,直接与现有市场竞争者竞争,导致公司创业没有独特的资源、产品优势,在J2ME市场收益甚微。
后来该公司跟随MTK破坏性技术的发展,进入低端的新市场。
2008年后,山寨手机以及MTK中间件手机游戏平台的出现,为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的盈利途径。
拇指互动所采用的就是破坏性创新,它是通过引入与现有产品相比完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处于次要市场上数量更多潜在消费者。
破坏性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克里斯坦森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
而与之对应的维持性创新是以现有主流市场的消费者为目标,使产品性能更加突出,并以不断地开发高端产品为企业创新战略。
二、破坏性创新技术在企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分析(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在本案例中可以发现,MTK手机给中国内地那些收入有限的顾客提供了低价但功能可以与第三代手机相比的手机(山寨机),同时满足了顾客的消费需求。
而消费观念影响消费需求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受收入水平制约,他们愿意用较低的价格来购买性能较差(但足够好)的产品。
另一方面,受示范效应影响,对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等的需求与实际购买能力脱节。
因此企业可以将战略目标定位在这些低端用户和潜在消费者以开辟或者拓宽企业的市场。
1 / 3(二)低端用户需求过度满足案例中,2008年之后,由于手机性能超出顾客的需要,因此他们不愿意为此付出溢价。
当产品技术进化到一定阶段,产品技术性能超过一部分用户的需求性能时, 出现了用户需求过度满足顾客(OSC),这部分用户就成为了低端用户。
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功能的扩大或完善对低端人群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产品的很多性能对于低端用户来说是没有用处的,对于新市场中的非消费群体来说更是没有意义。
技术市场管理中的创业与创新管理在技术市场中,创业与创新管理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技术创业是指通过将新技术或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或服务,从而创办新的企业或组织。
技术创新管理则涉及到在技术市场中管理、推动和促进创新的过程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技术市场管理中的创业与创新管理,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做法。
技术市场作为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领域,对于创业与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技术市场的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创业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其次,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管理能力。
此外,技术市场的竞争激烈,只有不断创新并寻找差异化竞争的机会,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技术市场中,创业与创新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是创业与创新管理的基础。
通过对市场的细致研究和分析,创业者能够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并据此确定创新方向和目标市场。
只有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企业的创新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回报。
其次,创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是指对于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保持敏感的意识,能够主动寻找和识别创新机会。
创业精神则是指为了发现和抓住创新机会,敢于承担风险和挑战的精神。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创业者才能在技术市场中成功创业并推动创新。
此外,在技术市场中,创业与创新管理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有效的资源整合。
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地将各方的智慧和资源汇集起来,共同协作并推进创新的实施。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和协调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同时,有效的资源整合也是创业与创新的基础。
创业者需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来支持和推动创新的实施。
在技术市场管理中,创业与创新管理的成功也需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知识产权的产生,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创业者才能在技术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而传统的创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向破坏性创新转型。
破坏性创新一般是指那些采用先进技术或新商业模式创造出新市场或颠覆旧市场,进而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过程。
破坏性创新具有颠覆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执行力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研究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及其变革机制,对于企业实现创新转型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及其变革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破坏性创新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2.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的探究,包括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
3.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变革机制的研究,包括文化转型、领导力转型、制度转型等方面。
4. 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案例分析,探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及其变革机制的实践应用。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以理论探究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涉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研究结果将探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及其变革机制,为企业实现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思路,为研究企业执行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探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及其变革机制的实践应用,为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提供了实践借鉴。
破坏性创新,给创业者提供新的入局机会在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似乎越来越难以突破,随着科技的发展,破坏性创新成了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的流行词。
“破坏性创新”这一概念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
它是相对于延续性创新而言的。
比如把智能手机按照客户重视的属性做的更好、更快、更美观,是在持续性创新。
而全面屏智能手机相对于以前的诺基亚非智能按键手机,就是一种破坏性创新。
诺基亚失败时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企业没有做错决策,但最终失去了市场。
这是破坏性创新的力量。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你以为的行业对手,而是横空出世的新技术。
破坏式的创新之所以力量惊人,因为他们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打造了全新的价值网,未能及时更新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
很多没落的企业,在他们的领域都曾风光过,之所以会被破坏性创新颠覆,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的辉煌,他们无法打破自己一手搭建的市场利益格局。
就算后来发力,也难以赶超,就像人一样,经验太多,往往也会被经验束缚。
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在刚开始往往不被看好,或不起眼。
在1800年代,帆船公司是最盈利的全球性企业,很多人跑到海上当水手,没想到蒸汽船被发明了,不用帆,可以逆流前进。
但蒸汽船刚出现时,体积小,制造价格昂贵,大船运公司并不看好它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蒸汽船造的越来越好,价格也便宜了,由此淘汰了一大堆依赖大帆船做航运的公司。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只有1%左右,是个利润极低的非主流市场,由于电池技术的发展瓶颈,目前也不被看好。
成熟的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追求更高的利益率,并不会轻易踏足利润低、风险高、压力大的创新领域。
据报道,埃隆·马斯克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据说他一周工作120小时,还要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眠。
特斯拉未来发展如何不得而知,但新能源汽车前途是光明的,当技术和价格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就会产生很快的发展势头。
当一个已有产品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创业者要想的不是基于这个基础上打造产品,而是创造具有“破坏力”的产品。
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1. 本文概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成熟型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尤其是开展破坏性创新。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首先分析了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背景和意义,探讨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本文深入研究了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包括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条件。
本文探讨了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途径,包括内部创新、外部合作和并购等。
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成熟型大企业在开展破坏性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总结了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企业制定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制定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2. 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基础定义:介绍破坏性创新的经典定义,强调其与市场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区别。
特征:阐述破坏性创新的几个关键特征,如初期性能较低、价格更便宜、目标市场通常是低端或新市场。
早期理论:回顾破坏性创新概念的起源,提及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理论演变:讨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如何随时间演变,包括不同学者对其的补充和修正。
新市场破坏:解释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即创造全新市场的创新。
低端市场破坏:讨论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即通过为低端或非消费市场提供产品来颠覆现有市场。
资源配置:分析成熟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如何倾向于维持性创新而非破坏性创新。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成熟企业成功实施破坏性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
理论总结:概括本节讨论的理论要点,强调破坏性创新对成熟企业的重要性。
对后续研究的启示:指出这些理论基础对理解成熟企业如何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指导意义。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摘要】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在位企业却被拥有破坏性技术的新进企业打败,主要原因就是在位企业把技术优势锁定在现有主流消费市场。
破坏性创新分为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市场破坏。
低端市场破坏是新进企业从市场底部发起攻击,新市场破坏是与现有市场并行的,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的新价值网络,通过建立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将原来现有市场上潜在甚至不存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扩大了市场容量,然后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吸引主流消费者进入新市场。
本文通过分析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和市场特性,为企业管理破坏性技术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技术;市场一、引言想必大家对动作识别与仿真技术并不陌生,我们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一家专业从事动作识别与仿真技术研究、动作识别芯片设计及软硬件系统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08年一路走来,我们逐渐壮大,推动和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动作识别技术发展及产业应用。
下面我结合破坏性创新理论谈谈基于新市场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从技术创新过程和结果的实现角度分析,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群体。
曼斯菲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已经证明: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够促使企业的发展。
破坏性创新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哈佛大学克里斯滕森教授(Clayton M.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这一概念,克里斯滕森教授认为破坏性创新是市场破坏而非技术突破,市场破坏分为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市场破坏。
低端市场破坏是新进企业从市场底部发起攻击,随着时间推移,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性能得到改善,从而吸引主流消费者来取代现有主流市场。
新市场破坏是与现有市场并行的,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的新价值网络,新市场破坏是与“非消费者(non-consumer)”进行竞争,它的特点是:建立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将原来现有市场上潜在甚至不存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扩大了市场容量,然后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吸引主流消费者进入新市场。
基于TRIZ的破坏性创新在产业研究中的应用思考作者:韩冰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6年第18期韩冰(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天津300011)摘要:破坏性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近年来常与TRIZ结合,在分析技术发展方向、产品功能设计中得以应用,同时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并开始探索在软科学等非技术领域的应用。
产业研究作为软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分析框架与破坏性创新和TRIZ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可以运用破坏性创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挖掘技术发展规律,进而准确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模式,为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TRIZ;破坏性创新;产业研究;技术预测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18.0530引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的背景下,各地也开始部署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辅以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构成新常态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对相关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剖析产业链和产业组织模式、挖掘产业技术发展规律、明确下一步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等。
其中如何确定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组织模式是产业研究中一类非常重要的问题。
TRIZ作为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面向技术创新。
由于TRIZ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其理论内涵及应用领域也正在从传统的技术发明逐步拓宽,并开始尝试在软科学研究等非技术领域中应用,也成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文章将利用TRIZ中的技术进化原理和破坏性创新原理,解决产业研究中的产业组织模式和行业分析预测问题,为产业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路径。
1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1.1破坏性创新简述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管理学领域,由美国学者Christensen于1997年最早提出,是指企业通过采用破坏性技术,向市场提供低价、简单、方便的产品,并通过后续产品性能的改进不断侵蚀和颠覆现有市场的这样一类创新模式。
《创新者的窘境》——破坏性创新造成行业的重新洗牌破坏性创新造成行业的重新洗牌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美]步骤1:破坏性技术首先在成熟企业研制成功虽然新兴企业在破坏性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这类技术往往是成熟企业的工程师利用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资源首先研制成功的。
由于很少由企业高层发起,这些结构性创新设计所采用的几乎都是现成的部件。
例如,希捷公司的工程师早在1985年便研制出了3.5英寸硬盘的样机,成为该行业第二个成功研制出3.5英寸硬盘产品的企业。
在向企业高层正式提出项目审批提案前,这些工程师已经制造出大约80个样机模型。
同样的情况此前也出现在数据控制公司和Memorex公司,后者是主要的14英寸硬盘制造商。
当时,这两家公司的工程师已经在公司内部成功设计出了8英寸硬盘,比市场第一款8英寸硬盘出现的时间早了将近两年。
步骤2:然后市场营销人员收集公司主要客户的反馈接着,工程师开始向市场营销人员展示他们制作的样机,并向他们询问是否存在一个需要这种体积更小、价格更低(而且性能较差)的硬盘驱动器的市场。
市场营销部门然后按照其测试新型硬盘驱动器对市场的吸引力的惯用做法,开始向现有产品型号的主要客户展示这些样机,并要求他们进行评估。
他们的做法与罗伯特·伯格尔曼的观点一致:即企业创业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贝塔测试点”,以使产品的开发和改善能与消费者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首先与消费者进行接触的是推销企业成熟产品的销售人员。
这有助于企业开发针对成熟市场的新产品,但却无法判断哪些是新兴技术的新型应用领域。
瑞贝卡·亨德森教授也向我指出,这种总是将新技术应用到主流消费者的做法反映了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相当有限——尽管许多学者倾向于将这一问题看做是一种技术能力,但企业在为新兴技术找到新市场方面的局限性可能会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
尽管3.5英寸硬盘的容量大大低于主流台式计算机市场所需要的容量,但希捷公司的营销人员仍主要针对IBM的个人电脑部门,及其他XT和AT级台式个人电脑制造商来测试新型3.5英寸硬盘。
企业要懂得破坏性创新 企业发展要靠创新,但如何创新更令⼈摸不到头脑,殊不知,在⼀些创新进展中,企业更需要的是破坏性创新,这往往会将企业推向⼀个新的⾼潮。
克莱顿·克⾥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这位哈佛商学院教授是两本⾮常著名的书的作者,即《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决⽅案》。
这两本书都以众多⽣动的案例描述了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规律,创新者如何抓住破坏性创新创造的商业机会,以及避开相应的风险等问题。
我们来看看克⾥斯坦森在这两本书中给创业者进⾏破坏性创新的启⽰: 1.破坏性创新的作⽤ 在书中⾸先指出,破坏性创新可以颠覆成熟性的企业,我们都知道,延续性的创新是不断对产品进⾏改良性升级,⽽坏性创新则完全不同,它并不涉及特别复杂的技术变⾰,只是产品结构会变得更加简单。
这种创新⾸先发⽣在主流市场的可能性很⼩,只有远离主流市场或对主流市场没有太⼤意义的新兴市场,才会重视这些产品组合的属性。
这恰恰给了新兴企业颠覆成熟企业的机会。
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创造新的产品和市场,当发现这⼀市场之后,成熟的企业就可以从已有客户那⾥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对于成熟的市场和⽼客户来说,这是根本没有⽤处的,还会得到⼀些错误的信息,会导致他们认为这种破坏性创新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也就给其他的不成熟企业,主导这次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带来⽣机,从⽽带来市场的颠覆性变化。
2.怎么才能进⾏正确的颠覆性创新呢? 除了特殊的效果外,企业主们更应该搞清楚的是该如何去进⾏正确的破坏性创新,让其达到⼀个理想的预期效果。
就要注意⼀下⼏点: ⾸先,建⽴⼀个独⽴的分拆机构,也可以收购⼀家与破坏性市场规模相匹配的⼩企业,从⽽摆脱来⾃原有主流消费者、投资者、价值链及组织结构的制约。
其次,由于新兴市场的'规模较⼩,因此参与新兴市场竞争的机构必须能以较⼩的规模实现盈利。
此外,分⽀机构的项⽬不能被迫去和主流机构的项⽬争夺资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摘要】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在位企业却被拥有破坏性技术的新进企业打败,主要原因就是在位企业把技术优势锁定在现有主流消费市场。
破坏性创新分为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市场破坏。
低端市场破坏是新进企业从市场底部发起攻击,新市场破坏是与现有市场并行的,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的新价值网络,通过建立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将原来现有市场上潜在甚至不存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扩大了市场容量,然后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吸引主流消费者进入新市场。
本文通过分析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和市场特性,为企业管理破坏性技术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技术;市场一、引言想必大家对动作识别与仿真技术并不陌生,我们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一家专业从事动作识别与仿真技术研究、动作识别芯片设计及软硬件系统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08年一路走来,我们逐渐壮大,推动和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动作识别技术发展及产业应用。
下面我结合破坏性创新理论谈谈基于新市场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从技术创新过程和结果的实现角度分析,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群体。
曼斯菲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已经证明: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够促使企业的发展。
破坏性创新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哈佛大学克里斯滕森教授(Clayton M.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这一概念,克里斯滕森教授认为破坏性创新是市场破坏而非技术突破,市场破坏分为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市场破坏。
低端市场破坏是新进企业从市场底部发起攻击,随着时间推移,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性能得到改善,从而吸引主流消费者来取代现有主流市场。
新市场破坏是与现有市场并行的,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的新价值网络,新市场破坏是与“非消费者(non-consumer)”进行竞争,它的特点是:建立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将原来现有市场上潜在甚至不存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扩大了市场容量,然后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吸引主流消费者进入新市场。
克里斯滕森教授认为大部分的破坏性创新都带有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的混合性。
这正是我们这些高科技企业成功的路径。
那你要问:你们拥有先进的技术,也许大企业技术比我们还先进,你们比得过吗?这也刚好是我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是破坏性创新!大企业不做,为什么?在成熟型大公司,现有技术产生了大量现金流和巨大利润以及对现有主流消费者的承诺,这种承诺带来了忠实顾客群以及由此产生的稳定的市场、可观的利润以及品牌价值。
而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他们对新技术市场应用充满怀疑,当持续性创新产生足够利润满足企业增长时,企业是不会去进行风险巨大的破坏性创新的。
那我们高新技术企业不怕风险吗?我们也怕,但是我们对破坏性技术的技术特性和市场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因为我们是平民公司,我们更积极地了解消费者,我们更努力的寻找市场。
二、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一)破坏性创新的技术特性技术评估专家库斯顿(David H.Guston)和萨若威茨(Daniel Sarewitz)曾经指出:预测技术创新的不同结果可能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因为这些结果不是对技术静态属性的了解所能预测的,它们是技术和社会环境之间持续的协同共生(co-production)的结果。
大量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失败的案例和技术创新的理论证明技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是不可被完全预测的,成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技术与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破坏性创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及技术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这种技术破坏性现象不易被察觉,因为它通常表现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技术的重组,即结构性创新,产品的组件联接方式改变,而不触及到核心的设计概念(以及组件背后的基本知识)的创新。
但是这种结构性创新是建立在不同技术知识体系上的,并且它往往是在位企业不能或忽视建立的。
我们高新技术企业对破坏性创新的技术特点了解更加深刻,因此更可能在破坏性创新的技术知识上付出努力。
(二)破坏性技术创新的市场特性在位企业现有组织流程和价值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组织员工依赖于现有组织,面对破坏性创新时,这种核心能力往往失去优势甚至变成劣势。
这种依赖导致现有技术决策的封闭性。
一方面现代控制体系中的官僚控制使公司遵守理性决策,忽略人的因素,强化组织理性;另一方面基于公司核心价值的员工价值共识与规则系统形成的协和系统,使得员工自我管理的控制方式成为“协和控制(concertive control)”,这种控制方式使员工陷入了另一种从属地位。
组织压力影响个人的价值观的塑造和信仰的选择,从而对员工行为活动产生作用,员工在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由于员工处于相对无权的地位以及迫于组织压力,一方面员工与市场隔离,企业忽视技术与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正是这种隔离,企业选择维持生存和追求增长选择时,偏好将剩余资本转化为现有机器以及招聘大量员工,这样企业就没有太多的资源推动破坏性创新的实施。
大企业在某个特定的网络内积累的经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要求的能力、组织结构和文化同样增加了组织决策的封闭性。
破坏性技术对于主流市场没有吸引力的属性,往往正是新兴市场最大的价值。
而像我们这种小规模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有机会走进市场、了解市场,我们对破坏性创新的市场观念把握的更加准确,更有可能进行正确的市场策略来获取破坏性创新。
三、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创业管理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在位企业被拥有破坏性技术的新进企业打败,主要原因就是在位企业把技术优势锁定在现有主流消费市场。
技术形成同样是一个协商(nego-tiation)的过程,首先技术在它们被设计(自觉或不自觉地)这个意义上的特点,会有特定的社会效果。
我们不仅需要扩展技术设计的准则,并进行评估,同时要促进相关行动者参与技术决策的讨论,通过协商来讨论技术创新的形成。
消费者不仅参与使用技术创新的产品,而且参与技术创新。
这样不仅不会产生对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厌恶,还会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
实施破坏性创新的竞争企业对破坏性技术的掌握程度相当,这正是答案所在,此时,新进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在形成阶段,在位企业在利用讨论削弱新进企业的破坏性创新的优势甚至解构这种优势。
而新进企业也同样需要了解破坏性创新的技术与市场风险。
所以破坏性创新的参与者范围要求尽量扩大。
因此在技术形成以及市场预测方面,除了利益相关者,要注重扩大参与决策讨论的群体,应该结合波特五力模型把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同行业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以及研究部门、技术专家等技术创新有关的群体纳入技术决策中来,甚至尽可能把非消费者(non-consumer)群体纳入进来。
破坏性创新需要被彻底的讨论,企业管理者与不同层次的雇员、外部专家和用户关于技术选择、解决办法、市场机会和参与战略的分歧应该被充分表达。
随着这些讨论的进行,争论将会更加细化,最终会在事实和公司定位方面找到很多焦点。
然而在一些案例中,即使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在做出实际分配时间、资金等资源的日常决策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和营销人员也会认为这些市场的利润率和市场规模等都不具有足够吸引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甚至剥夺及时实施破坏性创新项目需要的资源。
我们企业在技术知识上进行努力,且能够对破坏性创新做正确彻底的行动,这样更有可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市场不能评价未出现的变革性新产品,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多是创造市场引导需求,而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从未出现过,其独有的性能、效用以及潜在的顾客让渡价值都没有得到认可。
我们要积极寻求合作,我们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依托,与中科院智能研究所、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多个从底层算法直至上层应用开发的联合实验室,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
以后将更加积极寻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我们将继续提升其技术能力,预测、学习、融合和创新全新的、领先的技术,填补技术空白争取独特的技术优势。
同时为自己的技术寻找新的市场或通过市场进入型技术并购获取拥有市场能力的破坏性创新,从而进入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1]远德玉,等.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2]Chris Freeman Luc Soete.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Christensen Clayton M.The Innovator’s Dilemma: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Mass1: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4]Guston D H,Sarewitz D.Real-time Technology Assessment[J].Technology inSociety,2002,24(1-2):98[5]Rebecca M.Henderson,Kim B.Clark,结构性创新:现有产品技术的重组与现有公司的失败[M].吴剑锋,王敏,译.吴剑锋,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7-39.[6]Kalberg,Stephen,Max Weber’s types of ration-ality:Cornerstones for the analysis of rationalization processes in hist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0,85:1145-1179.[7]James R.Barker.束紧的铁笼子:自我管理团队中的协和控制[A].邱静译,张志学,校.管理科学季刊最佳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p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