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入门及保健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
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
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各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4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 十一、推拿按摩 2 2 4 机动 2 0 2 合计26+3 4+3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学分为4学分(二)教学要求1. 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是指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制备、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药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性归经等基本概念,以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理论知识。
其次,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的掌握。
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质量标准、药材的鉴定方法、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等相关知识。
最后,培养学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制剂学、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性归经等内容。
药材学主要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定、质量控制等知识。
药物制剂学主要包括中药的制剂种类、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
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实验、实习、临床观摩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剂技术,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技能。
中药学的评价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习评价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制剂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上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五行学说2.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脏腑经络4.1五脏4.1.1心的生理功能4.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1.5肾的生理功能4.2六腑4.2.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2.4大肠的生理功能4.2.5膀胱的生理功能4.2.6三焦的生理功能4.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间的关系4.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5.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6.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6.2发病条件7.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7.4切诊的主要内容8.辨证8.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预防与治则9.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1.掌握气血津液的含义、组成及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各种病因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特点。
《中医与保健》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以及中医关于人体发病的原理及中医对疾病的预防原则,并能将以上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指导养生和保健。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秦汉时期2.魏晋隋唐时期3.宋、金、元时期4.明清时期5.民国及近代时期习题要点: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医药学家及药学名著第二节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习题要点: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本章重点、难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阴阳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习题要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2.阴阳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3.五行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习题要点: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2.五行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章重点、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本章教学要求: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心的主要功能习题要点:心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第二节肝的主要功能习题要点:肝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第三节脾的主要功能习题要点:脾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第四节肺的主要功能习题要点:肺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第五节肾的主要功能习题要点:肾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养生中的应用本章重点、难点:五脏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养生中的运用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和各脏气、血、阴、阳的涵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了解五脏与腑、形、窍、志、液之间的特定关系;了解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722401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药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后续课程: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方剂学等选用教材:高学敏主编,《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
必读书目:张廷模主编,《中药功效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选读书目[1] 张廷模主编,《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2] 李梅主编,《中医药学基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年;[3] 钟赣生主编,《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4] 安铁生主编,《话说中药:中华百草趣笔》,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5] 王满恩主编,《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中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
二、课程教学目标概述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脏腑含义及内容;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了解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后续学科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医、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及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及辨证,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入门及保健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各专业建议开课学期:春秋学分:2学分主讲教师:郝丽莉指定教材:郝丽莉,《中医药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课程简介:中药堪称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渴望健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已由过去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模式。
中药在疾病治疗、养生和保健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到和有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国粹中药,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宏扬国宝有积极意义;二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药治病、防病、保健的常识,提高学生的养生技能,对增强学生体质及自身素养颇有益处;三是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科研选题范畴,并可增加学生的就业门路。
教学内容:包括中药的起源及发展,中药的产地及采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煎煮方法等中药基本知识;讲解130余味常用中药的分类、来源、功效、应用方法、使用注意等,重点讲授药效卓著的常用中药及药食两用中药的治疗及保健应用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含有生动的中药植物、饮片图片,并适当配以中药饮片认知教学。
以学习重点清晰,密切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生动,实用价值突出为教学特点。
选定教材以适合公选课学生特点、宜于普及中医药知识的教材为主:郝丽莉主编,《中医药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非药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国粹中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宏扬国宝;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药治病、防病、保健的常识,提高学生的保健养生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及自身素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可提高知识技能,拓宽视野,增加科研选题范畴,增加学生的就业门路。
二、课程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1、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2、教学要点明确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贮存1、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中药的贮存与养护2、教学要点①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及作用。
②了解中药的贮存与养护方法。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教学内容炮制的目的;炮制的方法2、教学要点熟悉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作用,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教学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2、教学要点①熟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概念,了解其所表示的药物的作用及其指导用药的意义。
②熟悉毒性的概念,了解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1、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2、教学要点①了解药物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②了解配伍禁忌、娠用药禁忌、证候用药禁忌,熟悉服药时饮食禁忌的内容。
③了解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④熟悉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
各论第六章解表药1、教学内容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防风白芷生姜苍耳子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桑叶菊花葛根柴胡2、教学要点①了解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七章清热药1、教学内容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夏枯草天花粉决明子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紫草第五节清虚热药青蒿2、教学要点①了解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八章泻下药1、教学内容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2、教学要点①了解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九章祛风湿药1、教学内容蕲蛇(附:金钱白花蛇) 木瓜川乌桑枝桑寄生2、教学要点①了解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章化湿药1、教学内容广藿香苍术2、教学要点①了解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一章利水渗湿药1、教学内容茯苓薏苡仁通草金钱草2、教学要点①了解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二章温里药1、教学内容干姜花椒丁香2、教学要点①了解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三章理气药1、教学内容陈皮薤白佛手玫瑰花2、教学要点①了解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四章消食药1、教学内容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2、教学要点①了解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五章驱虫药1、教学内容使君子槟榔南瓜子2、教学要点①了解驱虫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六章止血药1、教学内容槐花三七蒲黄白及艾叶2、教学要点①了解止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七章活血化瘀药1、教学内容川芎延胡索姜黄五灵脂丹参红花(附番红花) 益母草2、教学要点①了解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八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教学内容第一节化痰药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昆布胖大海第二节止咳平喘药桑白皮苦杏仁百部白果(附银杏叶) 枇杷叶2、教学要点①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十九章安神药1、教学内容朱砂酸枣仁柏子仁2、教学要点①了解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二十章平肝息风药1、教学内容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第二节息风止痉药牛黄天麻全蝎蜈蚣2、教学要点①了解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二十一章开窍药1、教学内容麝香冰片2、教学要点①了解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二十二章补虚药1、教学内容第一节补气药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大枣蜂蜜第二节补阳药鹿茸淫羊藿杜仲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第三节补血药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龙眼肉第四节补阴药北沙参黄精百合枸杞子黑芝麻桑椹2、教学要点①了解补虚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第二十三章收涩药1、教学内容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莲子芡实罂粟壳2、教学要点①了解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和使用注意。
②熟悉各药物的功效、治疗应用以及具有保健作用药物的应用方法。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员会. 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中华本草编委会. 1999.中华本草(全10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王忠壮,胡晋红. 2006..现代中药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4. 李家邦.2008.中医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唐德才,寻建英. 2003.中药学(英汉对照).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6. 郝丽莉.2003.实用动物药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7. 吴家荣,邱德文.2004.中国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执笔人:郝丽莉主讲教师1. 基本信息2. 教学情况(1)讲授的主要课程1. 《中药学》2. 《中医药学概论》3. 《中药入门及保健应用》(2)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中药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2.高等学校中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研究3.中药学省级精品教材培育4.苏州大学精品课程《中药学》课程建设主持人(3)发表的教学论文1.“谈改革发展中中药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第1作者) 《时珍国医国药》(核刊)20082.“《中药学》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改革与应用” (第1作者)《中医药导报》20083.“谈新形势下如何教学生认识“中药”学”(第1作者)《中国科学教育》20074. “谈如何讲好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 (第1作者)《中国科学教育》20065.“综合性大学开设中药入门及保健应用公选课的探讨及建议”(第1作者)《亚太传统医药》2012(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 主编的全国首部案例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于2011年8月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2.“药学类案例版教材的创新及应用”获2012年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2012年1月获苏州大学医学部2011年教学工作优秀教师二等奖。
4.2011年获苏州大学药学院突出贡献奖。
5. 2010年7月被评为“苏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6. 2010年10月荣获“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类优胜奖。
7.主持的“《中药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获2007年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学术研究(1)学术研究课题1. “江西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协调创新”研究(省际合作开放课题S),在研。
项目负责人。
2. “平胃舒胶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省科技厅中药现代化研发专项重点课题L,20),课题主持人。
3. “蜂房药材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国家药典委员会课题YD-048, 20,第2名4.“虎斑游蛇的药用研究” ( 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9729,1998-2001) ,第5名(2)学术论文平胃舒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3,35(4):97-102荷叶炭止血相关作用与炮制工艺研究. 中药材,2010,33(12):1852-1855吴门医派莲类药材应用评述. 江苏中医药,2010,42(10):67-69尚发表了题为:“十全育真胶囊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实验研究”、“论张锡纯学术思想与十全育真汤的衍用”、“解表药与抗感染作用”、“具有开发价值的动物胆汁的药用研究”、“黑龙江药用蛇类研究”、“补虚药与抗感染作用”等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
主编了学术著作5部,如《实用动物药研究》、《实用药膳学》、《中国现代名医名方》、《中国妇产方药全书》、《精方养胎安胎400首》。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中药全蝎治疗囊虫病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成分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主要参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