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71.05 KB
- 文档页数:25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专著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空痛一一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一经脉失部病源诊断的专著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一一疼痛而有酸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头痛连项一一太阳经,两侧头痛一一少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阳经,前额痛一一阳明经,巅顶痛一一预后好失神:止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厥阴经。
真心痛一一胸痛彻背如针刺刀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晕:有晕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阳外越颜曲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亡阴亡鉴别表: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口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口无华—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历书写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壮热——病人高热不退,持续在39度以上,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分为日哺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阳黄——面色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多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黄胖——面色淡黄而兼虚浮者,属脾气虚热,湿邪内盛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重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着《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专著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空痛一一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一经脉失部病源诊断的专著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一一疼痛而有酸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头痛连项一一太阳经,两侧头痛一一少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阳经,前额痛一一阳明经,巅顶痛一一预后好失神:止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厥阴经。
真心痛一一胸痛彻背如针刺刀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晕:有晕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阳外越颜曲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亡阴亡鉴别表: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口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口无华—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第一部脉经《脉经》西晋王叔和宋元间敖继翁《金镜录在元代杜清碧增补36图第一部舌诊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4.神的判断:①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涵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若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②少神: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无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③失神:精亏神衰而失神:意识模糊瞳神呆滞肌肉瘦削表情淡漠邪胜扰神而失神:舌蹇肢厥猝然神昏④假神: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5.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善色:病色的一种,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是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病易治预后好恶色:病色的一种,其色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肾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6.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②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③黄色主脾虚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7.①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②阳脏人: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型多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8.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肾水轮黒睛肝风轮两眦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9.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10.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11.舌神:①荣舌:气血充盈健康人②枯舌:气血衰败危重病证12.舌色:①淡红舌:健康人外感表证内伤病轻②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③红舌:主热证(越越)④绛舌:热盛证(无苔阴虚)⑤青紫舌:气血瘀滞13.舌形:①老嫩舌:老实嫩虚②胖瘦舌:胖舌主水湿痰饮内停肿胀舌主湿热热毒上壅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③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④裂纹舌:阴血亏虚脾虚湿侵⑤齿痕舌:脾虚湿盛14.舌态:①痿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②强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③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④颤动舌:肝风内动⑤吐弄舌:心脾有热⑥短缩舌: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15.望苔质:①薄厚苔:邪正盛衰及深浅②润燥苔: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③腻腐苔:(腻颗粒细腻腐颗粒疏松)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④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气血两虚⑤偏全苔:病中见全苔主邪气散漫为湿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处表示某处有邪气停聚⑥真假苔:辨别疾病轻重预后16.苔色:①白苔:正常表证寒证②黄苔:热证里证③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8 PS:既主寒证又主热证:青紫舌灰黑苔17.舌诊的临床意义:①分辨病位浅深:苔薄病位表浅苔厚病位较深②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苔主寒③判断邪正盛衰: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④分析病势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灰变黑病情由表入里病情渐重反之病减⑤推测病轻预后: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苔正常为邪气未衰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苔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18.小儿食指病理络脉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即《伤寒论》所言“实则谵语”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20.郑声:郑生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错乱所致属虚证故《伤寒论》谓“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2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候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辩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恒变。
中医诊断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作出的概括。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性病位等本质概括为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证侯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即证候为证的外侯。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现病史:指病人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现病史应从下面四个方面1.发病情况。
2.病变过程。
3.诊治过程。
4.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是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十问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寒热,寒分为恶寒,畏寒,恶风。
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可缓的。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缓者。
恶风: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寒热症分为;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感觉并存称恶寒发热。
它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但寒不热:在通常的情况下,患者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患者但觉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者,称为但热不寒。
可见于里热证,由于热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临床上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
寒热往来:患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其寒时自觉寒而不热,其热时自觉热而不寒。
界线分明,一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可见于少阳病、温病及疟疾。
壮热: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以上,多见于里热实证,为阳盛热实,邪正剧争的表现,常伴有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俗称为“四大症状”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一的定规律有汗:病理上的发有汗表里证之分。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①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前额痛:阳明经头后连项:太阳经一侧或两侧:少阳经巅顶:厥阴经(2)辨外感内伤①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
(风寒、风热、风湿)②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12、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13、口淡:指病人自觉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绪论部分◎重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历书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2)见微知著: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4)因发知受: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根据气候变化或气温、湿度高低做出判断。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1)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2)注意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3)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1.症,病,证的关系?症,病,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症,即症状,广义症状的简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
病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做的概括。
症是诊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主要体现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特别要注意阶段与全过程的区别。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了症的表现和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病的全过程中可有不同的证,而同一种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所以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症,异病同证的相互关系。
临床上既要辨证,又要辨病,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
2.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医家及专著(1)《黄帝内经》——注意四点: 一是提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诊法;二是诊病结合内、外;三是奠定了辨证学基础;四是提出病证结合。
(2) 《难经》将望闻问切比喻为神圣工巧;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3)淳于意——创立“诊籍”。
(4)《伤寒杂病论》——创用辨证论治。
(5) 《脉经》——晋代王叔和,最早的脉学专著。
(6)《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第-部论述病源与病候专著。
(7)《察病指南》——南宋施发,第一部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
(8)金元四大家——刘河间重视辨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内外相参:张从正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9)《点点金》《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10)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
上篇诊法第一章望诊望诊的注意事项: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充分暴露,排除假象;以常衡变,动态观察;有机结合,综合判断第一节全身望诊◎重点。
1.望神的概念、主要内容2.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3.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4.望色的概念,色与泽的临床意义5.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6.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7.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8.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望神望神的主要内容神的概念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望神的原理及意义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若体健神旺,则说明精气充足,津血调匀,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若体弱神衰,则说明精气亏虚或津血损伤,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望神的主要内容1.望神的重点(1)两目:目光炯炯,精彩内含,两眼运动灵活,为有神,说明脏腑精气充足;若目无光彩、晦暗,两眼运动呆滞,为无神,说明脏腑精气虚衰。
(2)面色:皮肤荣润,红光满面,为神气充盛之象;皮肤枯槁,面色晦暗,乃神气衰败之征。
(3)神情: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表明心神健旺;反之,若神识不清,思维紊乱,表情淡漠,表明心神已衰。
(4)体态:形体丰满,动作敏捷,转摇自如者,多属精气充盛;若消瘦枯槁,动作迟缓,转侧艰难者,多属精气衰败。
2. 神的判断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表(5)神乱神乱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多见于脏躁、癫、狂、痫等患者。
望神的注意事项:以神会神神形相参审慎真假明辨得失简答题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的表现是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转佳,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赤如妆;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本来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古人喻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假神说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征兆。
一般假神见于久病、重病垂危患者,患者局部症状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且为时短暂,病情很快再度恶化。
(注意突然)重病好转,其好转是逐渐的,如食量逐渐增加,精神逐渐转佳,面色逐渐红润等,其中的任何一项好转,都与整个病情发展相一致。
(注意逐渐)假神的特点是突然出现好转,其後迅速消失,与整体病情发展状况不统一,重病好转的特点是由重转轻,好转与整个病情相一致。
简述癫,狂,痫的异同点癫,狂,痫三者都属于神志异常、精神错乱的疾病,但他们之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却不尽相同。
癫病表现为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因忧思气结,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狂病多表现为狂妄躁动,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多因暴怒化火,炼津为痰,痰火扰神所致。
痫病多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与先天禀赋因素有关,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
二、望色在临证过程中,望色的重点是面部皮肤的色泽。
望色、泽的意义: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于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临床所见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
面部脏腑分候: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多用于内伤杂病常色是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名词解释1.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称为主色,属于个体肤色特征。
2.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称为客色。
3.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
但面色晦暗枯槁或暴露浮现,皆属病色。
病色善恶根据有无光泽,病色分为善色与恶色。
简述五色主病的要点(1)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3)黄色主脾虚、湿证(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由于寒邪凝滞,或气滞血瘀,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筋脉拘急,或因热盛动风,致脉络阻滞,血行不畅,故见青色。
患者面色发黄,多由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不足,无以上荣于面所致;或湿邪虚证患者见面色白,是因气血亏虚,或失血、夺气,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寒证患者见面色白,是因寒凝气收,脉络收缩,血行迟滞;或阳气虚弱,推动无肾属水,其色黑,故肾虚患者多面见黑色。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寒凝经脉,瘀阻不通则痛,或阳虚水饮内停,皆可导致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望色十法浮沉分表里浮多主表证;沉,多主里证。
面色由浮转沉,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病邪自里达表。
清浊审阴阳清,多主阳证;浊,多主阴证。
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微甚别虚实微,多主虚证;甚,多主实证。
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而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而转虚。
散抟辨新久散,多主新病,或病邪将解;抟,多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泽夭测成败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夭,主精气已衰,病重难治。
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重危;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望形皮、肉、脉、筋、骨是构成躯体身形的五种基本要素,称为“五体”。
望形的内容:形体强弱,形体胖瘦,形体体质1.形体强弱(1)体强指身体强壮,表现:骨骼健壮,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为行气有余说明气血旺盛,脏腑坚实,抗病力强,不易患病,患病后恢复能力亦强,预后较好(2)体弱指身体衰弱表现: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枯,筋弱无力,为行气不足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脏腑脆弱,抗病力弱,易于患病,患病后恢复能力弱,预后较差2.形体胖瘦(1)肥胖,肉盛于骨,脂肪偏多,多集中于肩颈、背部、腹部表现:头圆,颈短粗,肩宽平,胸后短圆,大腹便便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肥而食少,形胜气虚肥胖之人形盛气虚,常多痰湿积聚,肥人多痰,肥人湿多(2)消瘦,肌肉消瘦,严重者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称为形脱表现:头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腹部瘦瘪,体型瘦长形瘦食多,中焦火炽;形瘦食少,中气虚弱形瘦之人,多气,有余,阴虚居多,瘦人火多3.形体体质(1)阴脏人,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旺,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2)阳脏人,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病易于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3)平脏人,又称阴阳和平之人,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在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望态望姿态,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肢体异常动作诊察病情。
阳主动,阴主静。
阳、热、实证患者,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患者,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少动。
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动静姿态:坐形,卧式,立姿,行态异常动作:颤动,手足蠕动,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寻衣摸床,撮空理线,猝然跌倒,舞蹈病状衰惫姿态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腑,骨者髓之府,五府的衰惫姿态,皆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多属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第二节局部望诊◎重点1.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2.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3.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一、望头面(一)望头头形的大小可以通过头围来衡量,测量时用卷尺从双眉上方,通过枕骨粗隆绕头一周。
一般新生儿头围约34cm,6个月时约42cm,1周岁时约45cm,2周岁时约47cm,3周岁时约48.5cm,5岁以后接近成人。
如果新生儿头围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则为头形过小;如果新生儿头围大于37cm,则为头形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