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性躯干创伤
- 格式:pptx
- 大小:692.95 KB
- 文档页数:63
伤口分类和愈合分级伤口分类和愈合分级伤口是指身体表面或内部组织受到外力或内部因素的损伤,包括擦伤、割伤、撕裂、挫伤等。
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程度,伤口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愈合情况进行分级。
一、根据原因分类1.机械性创伤:由于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创伤,如割伤、挫伤、撕裂等。
2.化学性创伤:由于化学物质作用而产生的创伤,如酸碱灼伤等。
3.热性创伤:由于高温或低温作用而产生的创伤,如烧烫伤和冻疮等。
4.放射性创伤:由于放射线作用而产生的创伤,如放射性皮肤损害等。
二、根据深度分类1.浅表性损害:只影响皮肤表层,如擦挫和浅层割伤等。
2.中度损害:影响皮肤深层和部分软组织,如深层割伤和撕裂伤等。
3.深度损害:影响皮肤深层和全层软组织,如刀割伤、枪伤、烧伤等。
三、根据感染情况分类1.无菌性创口:没有感染的创口。
2.污染性创口:有外来细菌污染的创口。
3.感染性创口:已经发生感染的创口,如脓肿、败血症等。
四、根据愈合情况分级1.一期愈合:也称为原发性愈合,是指在手术或外伤后,伤口两侧组织直接连接并形成完整的结构,并且没有明显的缺损或畸形。
2.二期愈合:也称为次级愈合,是指在伤口不能原发性愈合时,通过清洁和填塞来促进组织生长和修复。
这种方式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健康。
3.三期愈合:也称为再生性愈合,是指在组织缺损或畸形时通过移植或修复来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这种方式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伤口分类和愈合分级是在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伤口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根据愈合情况进行分级和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和卫生,以促进愈合和恢复健康。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
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
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
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
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
Stone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
1993年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合DCS理论基础初步形成。
医疗管理规程题目: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程编号:页码:5-1 附件:颁布者:首次颁发日期:审核日期:回顾日期:批准人:1政策是医院在急诊抢救重危病人时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学部、职能管理部门服务所遵循的管理规程,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参照执行。
2目的系统的规范急性危重病人的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治疗、抢救全程医疗服务行为,使急性重危病人得到及时、规范、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风险。
3标准3.1 管理范畴需要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并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病人生命。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眼外伤、气道异物、急性中毒、电击伤等及其它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急性心急梗塞、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重度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
3.2 急诊抢救绿色通道:3.2.1院前急救:按院外抢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通报医院:要求会诊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
3.2.2院内抢救:3.2.2.1病员到达急诊科,分诊护士立即将病人送入抢救室,并在5分钟内完成:病人体位摆放、吸氧、监护仪开通监护开始、完成第一次生命体征监测(T、P、R、BP),建立静脉通道、采取血液标本(常规、生化、凝血、配血、备用),建立病人抢救病历。
3.2.2.2首诊医生询问病史、查体、迅速判断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下达抢救医嘱、下达会诊医嘱、下达检查医嘱、下达手术医嘱。
所有医嘱可口头下达,由护士记录复述一遍给医师听,医师确认后执行;抢救后6小时内由抢救医生完成急诊抢救病历和根据口头医嘱记录,按医嘱规范和要求补录医嘱。
3.2.2.3专科医生到达急诊科进行会诊时,急诊负责医生和专科医生就病人情况进行口头沟通,专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快捷有效的查体,并向急诊科医师说明专科处理意见,确定转专科诊断治疗的病人,由急诊科医师负责将病人转送到专科医生指定的场所,如手术室、ICU和病区,需要多科处理的病人,讨论联合做出决定,意见有重大分歧时请示医务科主任或医疗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