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的法律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6.49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疫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非典疫情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封城、隔离、限制人员流动等,以遏制疫情蔓延。
然而,这些措施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非典肺炎法律案例为例,分析我国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及应对措施。
二、案件概述某市某区居民王某,因非典疫情被当地政府实施隔离。
隔离期间,王某因生活必需品短缺,向邻居李某求助。
李某答应帮忙购买,但未告知王某具体购买情况。
王某因长时间隔离,对李某购买情况一无所知。
隔离期满后,王某得知李某购买的生活必需品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符,遂与李某发生纠纷。
王某认为李某欺骗自己,要求李某退还差额。
李某则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帮助王某,王某无权要求退款。
双方协商不成,王某将李某诉至法院。
三、案件审理1.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是否构成欺诈,王某是否有权要求李某退还差额。
2. 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认为,李某在帮助王某购买生活必需品时,未如实告知王某购买情况,存在隐瞒事实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行为的,对方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本案中,王某与李某之间的合同属于买卖合同,李某的欺诈行为导致王某在签订合同时无法真实了解交易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
因此,王某有权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并要求李某退还差额。
3.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李某退还王某差额,并赔偿王某因李某欺诈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四、案例分析1. 案件特点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典肺炎法律案例,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非典疫情,具有时效性;(2)案件涉及隔离期间的生活必需品购买,具有特殊性;(3)案件涉及欺诈行为,具有法律性。
2. 案件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在抗击非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依法行政,确保公民合法权益;(2)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3)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值得提倡,但也要注意避免欺诈等违法行为。
非典案例讨论非典病毒,又称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
2002年至2003年间,非典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
在这次疫情中,不同国家的应对措施和防治经验也有所不同,我们有必要对非典疫情进行深入讨论,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疫情的防治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非典疫情的起源和传播途径入手。
据研究发现,非典病毒最初来源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然后通过旅行者的传播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
这表明,病毒的起源地和传播途径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对疫情流行地区的监测和防控措施,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链。
其次,我们可以讨论非典疫情对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在非典疫情期间,各国纷纷采取了封锁城市、关闭学校、取消大型集会等严格的防控措施,这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许多行业受到了重创,尤其是旅游、餐饮和娱乐等服务行业。
此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探讨非典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应对措施。
在非典疫情期间,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加强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并为今后类似疫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非典疫情的教训和启示。
非典疫情的爆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威胁,这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非典疫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非典疫情的深入讨论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类似疫情的挑战,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能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威胁,为建设健康、安全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非典”的思考
这一段时间,“非典型肺炎”搞得沸沸扬扬的,防治“非典型肺炎”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我看见电视里、网上新闻报道说,我们黄冈有一例“非典”,有两例“疑似非典”,我还听说,那一例“非典”患者就是我们学校一(8)班的同学的爸爸,你说可怕不可怕,我们大家刚开始很害怕。
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好几张传单,上面写:“只要勤洗手、讲卫生,保持个人的良好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毛巾;要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少去空气不流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群众聚会,并经常进行消毒;这样可以预防“非典”,还可以吃一些预防“非典”的药。
现在我们学校采取了消毒措施,那位一(8)班的同学也进行隔离,我们也知道了预防的措施,也认识了“非典”的症状,只要早发现,“非典”也是可治疗的,我们心里就不害怕了。
我在电视里看到许多医务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挺身而出,在第一线与病魔战斗着,他们自从成立专门治疗“非典”病房以后,就从来没有回过家,一直住在医院的宿舍里,是他们从死神手里抢来的一个个生命,是他们奋不顾身积极报名治病,他们
还没来得及摘下口罩,让我们看清他们,他们已经又向着战场走去,奋战去了!
我情不自尽地说了一句:“医务人员们可真伟大!我向您们致敬了!”。
中国非典SARS(杀是)的思考(一)2003年的一场由广东起始而蔓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疫病,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生理、心理、习俗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冲击。
当然也对以文字符号为思维工具的思维以巨大的冲击,因而引起人们关于名实、虚实、是非等问题的思考。
然而一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会有不伦不类、不中不洋、不形不音、不非不是的思考。
这疫病在广东发生时,医学界定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为“非典”。
而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则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英文表示为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mdrome,简称不叫“严呼症”、“急呼症”,而是叫SARS,读成写成为“杀是”、“杀死”、“萨死”、“萨丝”、“萨斯”、“沙斯”、“沙示”……。
中国的医学界对“非典型肺炎”的定义是“指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传染性”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这一疫病重点在“肺”。
而“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其重点应在“呼吸道”,呼吸道则应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等。
呼吸道是统称,肺是专称。
然而外国称SARS 是一种新种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说SARS是专称,非典是统称。
究竟称“非典”,还是SARS,或是“杀是”好呢?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我认为,还是称“非典”为好。
通篇文章都是汉字,间或蹦出个SARS来:一来显得文字不统一,二来不懂英文的不知念啥,三来不能从英文符号了解其内容,四来那读音音译有多种译法。
“萨死”、“萨丝”、“萨斯”,这场瘟疫刚好与伊拉克战争相吻合,有人希望“萨达姆死”、“萨达姆命如悬丝”、“萨达姆于斯”,但新加坡的华文专家说,小学生还不认得“萨”字,还是改为“沙”字好。
这一疫病和“沙”子并没有关系,既看不到“沙”子在斯,也不见“沙”能显示治此病有关。
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疫病还是“杀死”为好吗,如用武器去杀,不但杀不死,还会传染给拿武器的人,倒不如不动武器去杀,干脆隔绝开来,更何况百姓不喜欢什么“杀”呀、“死”呀的字眼。
“非典”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许建阳1,刘建涛2(11武警总医院,北京100039;21武警总部卫生部,北京100089)摘要:“非典”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而且环保、公安等部门都兼负有责任。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各方面都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将促使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中图分类号:R511;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3)06-0015-02Thinking about SARS Magnitude Outburst Public H ealth IncidentXU Jian-yang1,L IU Jian-tao2(1.The 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f orce,Beijing100039,China;2.The Minist ry of Health the Chinese People′s ofA rmed Police Forces,Beijing100089,China)Abstract:SARS is magnitude outburst public health incident.It is not only sanitation department business,but also envi2 ronment,public security and so on units business.Our country has done a great deal work to make obvious effects in fighting SARS.It is symbol that our country the outburst public health incident emergency brings into legal system for 《The byelaw of outburst public health incident emergency》.It promotes our country outburst public health incident emer2 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s foundation and consummation.K ey Words:SARS;magnitude outburst public health incident;legal system 所谓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三种:其一是微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此次非典的流行病已被确认为由微生物引起;其二是中毒引发,例如去年的南京汤山投毒事件;其三则是由放射性元素所引发。
非典带给我们的思考非典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2003年非典爆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恐慌,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非典所带来的思考,不仅局限于健康危机,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首先,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健康危机方面。
非典的爆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疾病也能快速传播,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我们反思自身的健康习惯,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免疫力。
同时,非典疫情也暴露出了传染病防控措施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快速响应和全球合作,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其次,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社会层面。
疫情爆发期间,许多地区采取了封锁、隔离等措施,强调“社会距离”,这不仅冲击了社会经济运转,也对人们的社交活动带来了巨大限制。
人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本质是什么,重拾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如何构建更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第三,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人际关系层面。
疫情期间,人们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面的交流不再安全,人们开始追求线上沟通和远程办公。
这让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维系的。
虽然线上社交提供了一种便利和迅捷的交流方式,但也暴露出距离产生冷漠、缺乏真实互动等问题。
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间维系和加强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线上社交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最后,非典疫情带来的思考在环境方面。
疫情期间,由于全球交通限制和封锁,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减少碳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改善环境质量,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共存与发展。
总的来说,非典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关于健康危机的问题,更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2003年9月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袭击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首当其冲,在经济发展、人际交往、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政府政治、健康、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党中内、国务院果断决策,在一手抓抗击“非典”的同时,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但非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则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非典与经济目前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良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53亿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2% 。
上半年,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质量和效益比较好。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收。
三是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但非典对经济滞后影响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显现,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走低,主要表现在:1、对就业影响大于对GDP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今年城镇要新增1000万个劳动力,目前有600万下岗职工,800万登记失业人员,而今年计划新就业1000万人,其中净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
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是高校扩招以来首次毕业的一年,比上年净增67万人。
截止6月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0%,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这次非典主要打击的是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度最高的服务类行业。
如餐饮就业人员有1700万,住宿业就业人员有1200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为6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000万人,还有零售业、娱乐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与工业相比,其在就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大于占GDP的比重。
非典期间,还有1000万农民工返乡,存在着大量人员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
2.对居民收入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业减少直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去年农民增收的四成来自进城务工收入,今年非典将直接减少农民打工收入约二三百亿元,农民减收已成定局。
非典后的感悟与反思2002年,在中国大陆俗称“非典”的肺炎患者爆发,意外地席卷全国,引发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
可怕的是,虽然经过中国政府的全力以赴的抗击,到最后,这一疫情被有效地控制住了,但这一次的疫情依然对整个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众多的思考与反省。
首先,非典的爆发使中国的医疗体系出现了巨大的挑战。
在肺炎疫情发生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医疗水平落后,抗病毒药物不足,针对此类病毒的检测等方面也很不完善。
非典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在短期内迅速采取了众多措施,加强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采购、优化了整个医疗体系,以及发展了强大的疫情防控技术。
这样一来,中国政府研发和实施的所有措施把这一公共卫生危机有效地控制住,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激发出了中国医疗体系的质的飞跃。
其次,非典疫情的爆发,使中国人民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有了更加积极的重视。
当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卫生教育,普及人们对病毒传播机制和预防知识,并采取了封闭小区,封城,学校停课、晚间断电等措施,形成了抗击病毒的高压环境。
这样一来,整个民众对病毒传播及其防控的认知提高了,也提高了政府的具体行动的针对性和效率。
此外,非典疫情的发生,也让各方都受到了教训,也在政府和人民中间形成了一种“人人有责”的思想。
在这一次疫情发生过程中,警惕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学校,每个家庭,每个街坊,每个办公室以及每个政府机构,都在采取各自的防控措施。
这样一来,整个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责任感都更加明确了,也更加合作于就是把疫情有效地控制住,使得整个社会的应对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最后,非典疫情的发生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包括经济的增长,外贸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消费者保护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非典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了抗击疫情财政政策,实施税收减免和政策性投资等措施,使得经济活动得以更快地复苏,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SARS的解读及思考(上)南京市力学小学五年级五(2)班李宁馨/朱姝指导老师孔婵君◆问题提出◆⑴什么是非典(又名:sars)?⑵非典病毒由什么途径传染?⑶怎样预防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⑷非典对人类的利与弊是什么?△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力学小学一至六年级部分学生、有关班主任、少数家长以及社会上自由职业者等计36人。
其中学生20人、家长5人、班主任1人、其余10人。
调查时间:XX年5月28日——6月8日调查地点:力学小学校园、汉口西路西段、南师大后门附近。
调查方式:随机性调查访问,没有任何事先约定。
调查人:李宁馨朱姝非典知识调查表(附统计图)序号问题正确错误利弊调查人数⑴什么是非典?2214——36(2)非典由什么途径传染?2511——36⑶怎样预防非典型性肺炎333——36⑷非典对人类的利弊是什么?——122436附:问题调查的部分答案:1.什么是非典?答: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极强的不明病毒。
2.非典由什么途径传染?答:空气、唾液、飞沫、接触等途径。
3.怎样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答: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定期消毒,少去公共场所。
发热者速去医院。
发现疫区来的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4.非典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答:(根据自身的了解回答)从表中可以反映出人们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是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回答问题的态度是认真的实事求是的。
看来,非典瘟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人们对它的防范措施很严格,可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_^人物采访^_^传播非典的罪魁祸首是谁?6月8日下午。
带着这个疑问,朱姝访问了河海大学医院李xx医生。
朱姝:打搅了,李医生。
请问sars(非典)病毒来自哪里?李医生:sars来自野生动物果子狸。
因为果子狸携带的sars病毒与人类sars病毒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同源性。
从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证明了动物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
朱姝:为什么说果子狸与sars病毒有密切关系?李医生:科研人员经过了近一个多月的努力,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sars样病毒,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株sars样病毒。
非典”的影响及对策思考非典是一种由SARS-CoV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其爆发于2002年末,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影响。
非典不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非典所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1. 对健康的影响非典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密集的地方易加重传播。
非典病毒的致死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非典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非典病毒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等,严重时还可引起肺炎和呼吸衰竭。
此外,非典病毒还会对身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这使得患者极易并发其他感染,并增加了治疗难度。
因此,在非典的防治中,对于病情的早期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
2. 经济影响非典病毒的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非典爆发期间,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纷纷采取了措施限制人员流动,那些原本热闹的城市变得空荡荡的,以致许多企业和商家关闭,失业率和经济负担都增加了。
此外,非典病毒也对旅游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由于非典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急需采取措施恢复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3. 对策思考为了应对非典病毒的流行,世界各国制定了相应的非典防治措施。
其中最主要的是:(1)加强疫情监测这是预防和控制非典病毒流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全面普及疫情监测网络和病原体检测技术,及时诊断病例,追踪和监视疫情的变化。
(2)实施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非典病毒防治的基础,也是有效控制其传播的重要措施。
非典病毒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必须及时隔离,有效限制其传播范围。
(3)取消大型聚集活动大型聚集活动是非典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要及时取消大型活动,避免人口集聚,限制病毒的传播。
(4)强化个人防护非典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为了避免感染,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对空气和饮食的防护。
要求人员佩戴口罩,增强饮食营养和身体抵抗力,加强手卫生等便于预防感染和传播。
李洪奇
时下,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一些地区肆虐流行,严重威胁着疫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
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领导,采取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外交、法律、行政、科研和医疗措施,团结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抗击“非典”,志在赢得这场历史性战役。
正当我们被医务人员的英雄故事所感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空前高涨的时候,依法防疫,理性反思,科学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立法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法律体系。
在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做出了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最高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和一般公民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权利,将传染病分类管理,列明甲、乙、丙三类共41种法定传染病,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和公布、控制、监督以及法律责任做出了详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为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者由国内传出,实施国境卫生检疫,保护人体健康,做出了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务工作者及时报告传染病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制度的补充规定》等卫生部部门规章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本作者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非典”流行的人为因素及相应法律责任、阐释依法防疫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关键词:
非典型性肺炎(ap),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法律责任
非典型性肺炎(atypical pneumonia, ap),是一种由新病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传染性很强,一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和肺组织遭到破坏,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
引起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通常有: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
医学研究初步断定本次“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非典”为“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我国卫生部已将“非典”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
防治传染病的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此原则也在我国医药卫生立法中得到从分体现。
然而,从2002年11月广州出现首例“非典”病人以来,疫情却相继在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一些城市和地区蔓延,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
“非典”流行固然有比较复杂的医学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疫情发展中的人为因素。
一,医务工作人员
疫情暴发初期,一些“非典”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更没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有关医务工作人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回顾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当时可能的原因有:1,诊治活动过于简单化,程序化,过多依赖物理检查和化验检查。
2,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对非典型性肺炎缺乏认识。
3,缺乏必要的传染病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
4,对患者病情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或者玩忽职守。
凡此种种,反映出我国传染病防治第一道防线的薄弱,也反映出医务人员普法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
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发现传染病疫情,不按照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师法》还规定,医师应当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法律规定了医务工作者的“报告”义务,奠定了传染病“逐级报告”制度的法律基础。
但现实不能让人们相信疫情初期的医务人员履行了“报告”义务。
当然由于非典型肺炎当时还不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收集疫情、分析疫情,建立新的疫情报告方法和规范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这不能构成有关责任人的免责事由。
二,医疗保健机构
医疗保健机构是患者获得治疗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前沿阵地。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和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同时要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的人员,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发生重大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然而不幸的是,问题恰恰处在医疗机构内部,一段时间内某些医院的急诊、门诊和病房成了交叉感染的重灾区,相当部分的“非典”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受害者,其中就包括许多医务人员。
截至到目前北京地区医务人员的感染率高达17%。
三,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本法的行为。
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如果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将比照刑法第178条(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刑法)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或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些“非典”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各种原因或出于各种心态,无视国家法律规定,无视医务人员的劝阻和卫生行政人员的警告,隐匿躲藏,我行我素,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四,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机关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并接受有关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
在防治传染病工作中,法律赋予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机关核心领导地位,并对具体职能机构和管理体制作出明确要求。
为保证政令畅通,有效防疫,《传染病防治法》特别规定,各级政
府有关主管人员和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新《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然而,人们曾经见到的是,“非典”疫情被掩盖和隐瞒,患者人数被虚报和漏报,最终导致疫情控制更加复杂,更加艰难,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国际形象。
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尽快建立处理公共卫生危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本作者认为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行确实非常重要和紧迫。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法律已经对这些机制的结构和功能作出了明确规定,所以最为重要的是有关机构和人员是否能够理解法律,能否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防疫、依法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