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权利

动物权利

动物权利
动物权利

浅析”动物权利”

首先,必需说明的是:动物权力问题的探讨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若果想维持可持续发展,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无论动物是否能够拥有权力都来源于同一个出发点,即动物在道德上是需要而且应该被保护的,即是“动物福利”。

在“动物福利”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即是:动物的福利是通过人类的道德感维持还是利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动物福利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在缺乏动物保护相关法律的国家,因过度猎杀、屠宰动物,大量的动物实验而破坏生态的例子屡见不鲜。

但是从法理上来说,在我们说“动物拥有权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将动物当做了人来对待,“动物权力”和“人权”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之所以动物和人可以拥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因为动物和人在自然界中有某种联系,即人类这种高级物种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类和动物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进一步说,动物之所以有拥有权力的可能性源于“动”,普通的静态的物品都是工具性的,而动物并不完全被视作一个工具,由于人类道德上的同情心理,人类能够理解动物感受苦乐之后的行为动作,人类能够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又不得不说,动物的工具性是固有的,在自然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保持自身稳定的法则,因此,人类利用动物的工具性为人类自身服务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所以,当我们提出动物权利时并不是一味地压制动物的工具性,而是用法律的手段限制人类行为,达到保持自然稳定的目的,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人类自食苦果境地的出现。

可见,动物权力的提出并没有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保护动物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部分,其意义与环境保护都是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功利主义色彩是明显的。无论是彼得?辛格提出的动物解放论,还是汤姆?雷根提出的以“生命主体”为核心的强式动物权利理论,或是玛丽?沃伦提出的弱势动物权利理论,都可以看做动物资源失衡的今天对动物保护制度“提高供给”的强烈呼吁。可以想象,当大量并且完全的动物保护导致动物泛滥成灾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存时,那么保护动物的呼声必将大大减弱。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现在的环境状况下,动物权利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动物福利的强度是完全不能够实现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出于法理上的严格推理。因为动物权力是很难经得起法律逻辑的审查的,比如:动物权利是天赋的,但是动物却不能主张权力,动物是永远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使是仿造监护制度主张动物权利

也只是人类意志的体现;动物主张权力的同时也需要履行义务,动物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不对等的;动物和人类在法律地位上在表面上是平等的,但是动物权利却比人类少得多,动物不可能拥有类似婚姻权,继承权等权利。所以,现在所提倡的动物权力展现出一种显著的矛盾:动物权利提出的目的是工具性的,是功利的;动物权利的表现形式是道德的,是极富同情心的;相关法律的出台是以“合理利用资源”为诉求;大部分法理上的逻辑演绎却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这一点是也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提及的—人类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

如何看待动物的权利

如何看待动物的权利 ---林学09-3 吴娇 0一.什么是权利 作为权利的要求有三个要素: (1) 权利主体,即谁拥有这个权利谁有这个要求如我们讨论病人权利,权利主体是病人;讨论动物权利,那么权利的主体就是动物。 (2) 权利的直接客体,即要求什么所要求的可以是物质资料,可以是服务,也可以是简单的“甭管我”。 (3) 权利的间接客体,即对谁提出要求这可能是其他的人,也可能是单位、国家。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二.动物有没有权利反过来就是说,人类对动物有没有义务 1.动物没有权利,人类对动物没有义务。 这种观点有几个理由: 神学上说,自然、动物都是上帝为人创造的,为人提供衣食来源,除了人,什么东西本身都没有价值。所以人对动物没有义务; 哲学理由是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贵在哪里呢因为人有理性,或者说人有德性。妇女有理性,因为她能对投票做出理性决定,所以她们也应该有选举权。而狗不能对投票做出理性决定,因此狗没有选举权。所以男女平等不能用于非人的动物,因为动物没有理性。 2.人对动物有间接义务。 1)亚里士多德: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动物没有推理能力,只有有理性的人有权利利用缺乏理性的人和动物,但不能毫无理由地肆意施暴于非人的动物,不能虐待动物。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这样来评价:我们肯定理性更高的人、更为完善的人在分配的时候能更多地得到生活中的好处,这是一回事,但不能说不完善者仅仅为完善者存在和利用。) 2)康德:人本身就是目的,动物是间接达到人的目的的手段。 3.人对动物有直接义务! 神学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有爱心的守卫者,自然和动物本身就是good,我们对它们有直接义务。所有被上帝创造的东西都有它本身的价值,不是说它能为人提供食品衣物才有价值。动物和人一样,都是上帝创造的,在伊甸园的时候人是不吃动物的,人和动物是平等的。 哲学理由有一种认为,从科学上、进化论上说,动物是人的近亲,人应该平等地对待我们的近亲;另一种认为动物也是个体,它们是生活的主体,它们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像欲望、记忆、有意向行动、情感等。我觉得通过我对猫的观察,它的确有自己的心理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动物能感受疼痛! 动物是否有权利不在于它们能否推理,也不是它们能否说话,而是它们能否感到受苦。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就是猫、狗等动物在长期受到虐待,它们的神经非常痛苦以后,整个状态都会改变。受到虐待的动物和受到宠爱的动物是不一样的,这和人一样。 三.伦理学如何看待动物权利

论功利主义与动物权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17365654.html, 论功利主义与动物权利 作者:刘城语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4期 摘要:动物能否享受权利,一直以来都是以其是否具有“理性”为标准的判断。长久以来,西方哲学界对此争论不休,也无法得出结论,甚至连何谓“理性”都无法阐明。我们应当回到现实生活中,从感觉经验出发,用功利主义的观点对动物能否享受权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虐待动物这一行为的错误性,并且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阻止虐待动物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动物权利动物保护理性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N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242-02 动物能否享有权利,是西方伦理学以及哲学界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细细梳理下来,我们会发现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这一争论就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动物能否享有权利的判断依据是动物是否具有“理性”。那么这一判断依据真的可靠吗?笔者认为,我们还需考虑。 一、动物是否具有理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动物不具有理性,故不能享有权利。而古希腊哲学家多认同这种观点,譬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非理性的动物为人而存在……大自然是为人的缘故而创造了所有动物。”[1]对于他而言,动物与工具无异,或为人类服务,或成为食物,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继承了这种观点,坚持认为动物不具有理性,进而否认动物的权利,认为人在利用动物时可以为所欲为——“它们没有理性,与人不是同类;取用动物是合法的,博爱不涉及动物”[2]。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不得不大量使用动物来实验,有的实验很残忍。这时笛卡儿的机械论为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进行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笛卡儿认为,不具备理性的动物与机器并无二致,机器尚无权利可言,遑论动物。在残忍的动物实验中,它们发出的尖叫也就相当于老旧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发出的噪声。 与之相反的观点是:动物与人类同样具有理性,所以动物与人类应当享有同样的权利。譬如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有灵魂,因而也具有理性。如休谟就曾说过:“动物也可以借同情感到悲伤,而且悲伤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和它所刺激起的情绪,和我们人类方面几乎完全一样。”[3]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科学家也发现了动物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甚至还有记忆和目标。1865年,美国人亨利·博格建立了美国反虐待动物协会,这一行为点燃了美国反虐待动物的火种,使动物保护运动形成了燎原之势。1873年,迫于动物保护

动物权利

动物需要权利吗 伴随着主流道德观的演变,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早期的宗教道德观念是主张人与动物拥有同等生存的权利;后来在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中,人们转而将动物视为毫无理性、低等的“无感觉之机械”而恣意剥削;而近代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接受动物权利论的人们又将其视为道德意义上与人类等同的“道德顾客”。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截然不同的对于动物的态度呢鉴于以下的一些理由,我认为动物不需要也不应当具有权利的,当然对动物的恣意虐杀也是不可取的。 在接下来的论证中,首先要确定这样一个大前提:我们人类生存于地球上,我们发言的基础应当是保证自身生存的,也就说在对动物权利的处理中不该将人类置于无法生存的境地。(这里且不讨论生存质量的问题,即底线是人能够生存)。我想这个前提显然是应当得到所有正常人类认可的。 从定义来讲,权利是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获得的价值回报,它的一大特点是与义务具有对称性。这里的重点是权利的主体是人,只有当人身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权利才能被体现出来,因而动物的权利论本身就是毫无根据的,权利的概念产生及应用于人类社会,这一概念本就与其他动物是毫不相关的,我们又为何要去谈论所谓的动物权利论呢当然动物权利论的支持论点也许会牵强的将动物权利视为人类社会权利概念的延伸。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众所周知,非人的动物世界是不存在社会结构的,即使像那些分工明确的群居动物(诸如蚁类、狮),它们的职能分工也不过是基于生物本能的一种生存形态,群体内部成员除了生殖、取食、哺育等本能行为外没有其他的更高形式上的联系,更不要谈存在类似人类社会道德准则之类的联系了。既然如此,没有社会概念的依托,权利又从何谈起呢。另一方面,“道德顾客”的概念允许了动物单方面享受权利而无义务,这又违背了权利的最初定义,假如我们讨论的是人类社会的所谓“权利”,那么就不该割裂其概念而去断章取义进行论述。因而从权利的本质角度来说,我们是有理由否定动物权利论的。 对动物权利论实践性的考量中,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类似秃头悖论的问题,何种动物该拥有动物权利论支持者口中的权利呢区分一个物种是否拥有“权利”又该是秉承什么样的标准呢相信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动物权利论支持者那里也是有着不同的答复。假如说所有的哺乳动物因为相对高级而具有所谓的权利,那其他物种比如爬行动物、鸟类、鱼类、昆虫、低

动物保护与福利

动物保护与福利结课论文 姓名:杨凯 班级:13电气 学号:2013099055

动物保护相关法律出台的必要性 姓名:杨凯学号:2013099055 通讯地址:甘肃农业大学 摘要在人类与自然进化,人类生产生活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过程中,动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和动物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保护立法是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人类对待自然及动物的态度和使用动物的方式,它为人类保护自然和生态平衡,理性地和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规范与准则。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动物福利”这一名词作为体现自然界生物的平等而出现,在我国尚未全面普及。动物保护立法是人类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实时保护的必要规范。不论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野生动物,还是家畜,都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动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生,但过度开发会造成不可逆消耗。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对待“动物保护”。制定动物保护法可以有效制约对动物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使动物免遭无谓伤害。 关键词动物重要性福利法律必要性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动物福利是动物保护发展到现代所产生的一个概念,来源于近代西方关于动物保护理论。按照动物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人类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动物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通常来看,动物福利是人类针对动物的不同分类给予动物相应的生理、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福利。 动物福利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经过了长期的理论讨论,也是经过长期的立法实践检验的,这个过程从实质看,可以说就是动物福利观点在普通民众中得到认可的过程。 早在17世纪末,英国洛克就主张人们要善待我们周围“所有活着的动物”,他认为动物是有感觉的,是能够感受痛苦的,不要毫无必要地伤害动物,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18世纪末杰罗米·边沁在《道德与立法之原理》也认为动物是有感觉的,因此在判断人的行为的对错时,必须把动物的感觉也考虑进去,并且他提出应当把动物纳入我们道德保护范围,给予动物一定的法律保护。这些思想为

动物福利与人类福祉

动物福利与人类福祉 贾幼陵会长在2012年兽医大会动物卫生服务与福利分会论坛上的座谈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与动物以及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动物福利”一词也由此而生。国内外对于动物福利的定义很多,均从不同角度对其本质进行了阐述。其中,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 E)作为政府间的国际性组织,其对于动物福利的定义被广泛采纳。OI E指出,动物福利就是要让动物生活健康、舒适、安全、得到良好饲喂、能表达天生的行为,并免受痛苦和恐惧,这些要求涵盖科学管理、预防疾病、兽医治疗、人文关怀、人道屠宰等方面。其核心理念就是要从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的“人道”角度合理地饲养动物和利用动物,保障动物的健康,减少动物的痛苦,使动物和人类和谐共处。然而,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动物福利作为一种新事务在中国也存在着多种声音。 一、动物福利在中国发展的阻力和问题 目前,国际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制定并实施了动物福利法。但是,动物福利在我国很多方面还是空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动物福利”的概念理解不同。由于动物福利进入中国不久,因此大部分人对“动物福利”这个概念很陌生,“动物福利法”更是闻所未闻。国人对“福利”一词的传统释义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国家层面,福利即为国家对国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二是在企业层面,员工

福利在企业内为员工的间接收入。保障社会福利是要花纳税人的钱。公众一般容易把“社会福利”与“动物福利”的概念混淆,从而产生抵制心理,认为人的福利还不能完全保障,怎么能够花费纳税人的钱开展动物福利,因此动物福利不被理解。此外,一些热爱动物保护事业的人,所做的超出现有法律框架的行为,也造成了不同层次人群的异议。如近两年,频繁出现的高速路拦车救狗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动物福利一般指动物(尤其是受人类控制的)不受到虐待,不应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为人工作、友伴或研究需要。这个立场是基于人类行为的基本道德理念,而并非像一些动物权益者将动物的地位提升至与人类相同,并在政治及哲学方面追寻更大的权益。国际上,动物福利最被广泛认可的就是“5F”原则和“3R”原则。199 7年,OIE接受了1967年英国Roger Brambell教授的概念,于当年的法典上首次发布国际间兽医的动物福利要求,即为使动物免受饥饿、营养不良的自由;免于因环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免受痛苦及伤病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惧和压力的自由。该法典中的5 大自由(5F)应该是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但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这一概念仍存在理解差异。“自由”是动物自主的行为,而实际动物福利需要人的关注和给予;而其中“表达天性的自由”为更多人所不理解;且有不少人把动物福利与人的心理安慰和“虚伪”联系在一起。“3R”原则就是Reducti 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Refinement(优化)的简称,主要针对实验动物而言。近些年,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也要求科学实验研究

浅析动物保护与福利问题及解决

综述题目:浅析动物保护与福利问题及解决 考试科目:动物保护与福利 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专业:动物医学专业 学号:81100456 姓名:许映雪 指导教师:李玉梅 题交日期:2011年10月10日 摘要:近几年来,动物福利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福利日益被人类所重视,在符合科学目的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更为合理的手段,充分体现实验动物福利。我国畜牧业出产中动物福利问题斗劲凸起,已成为动物和动物产物国际商业的一个壁垒。因地制宜解决我国畜牧业出产中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理当引起高度正视。文章对动物福利壁垒的主要特征以及对我国出口状况和潜在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就动物实验过程中有关实验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动物福利;畜牧出产;国际商业;动物福利壁垒;贸易壁垒;OIE标准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1]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二、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9]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 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如何看待动物的权利

如何看待动物的权利? ---林学09-3 吴娇 090114324 一.什么是权利? 作为权利的要求有三个要素: (1) 权利主体,即谁拥有这个权利?谁有这个要求?如我们讨论病人权利,权利主体是病人;讨论动物权利,那么权利的主体就是动物。 (2) 权利的直接客体,即要求什么?所要求的可以是物质资料,可以是服务,也可以是简单的“甭管我”。 (3) 权利的间接客体,即对谁提出要求?这可能是其他的人,也可能是单位、国家。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二.动物有没有权利?反过来就是说,人类对动物有没有义务? 1.动物没有权利,人类对动物没有义务。 这种观点有几个理由: 神学上说,自然、动物都是上帝为人创造的,为人提供衣食来源,除了人,什么东西本身都没有价值。所以人对动物没有义务; 哲学理由是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贵在哪里呢?因为人有理性,或者说人有德性。妇女有理性,因为她能对投票做出理性决定,所以她们也应该有选举权。而狗不能对投票做出理性决定,因此狗没有选举权。所以男女平等不能用于非人的动物,因为动物没有理性。 2.人对动物有间接义务。 1)亚里士多德: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动物没有推理能力,只有有理性的人有权利利用缺乏理性的人和动物,但不能毫无理由地肆意施暴于非人的动物,不能虐待动物。(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这样来评价:我们肯定理性更高的人、更为完善的人在分配的时候能更多地得到生活中的好处,这是一回事,但不能说不完善者仅仅为完善者存在和利用。) 2)康德:人本身就是目的,动物是间接达到人的目的的手段。 3.人对动物有直接义务! 神学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有爱心的守卫者,自然和动物本身就是good,我们对它们有直接义务。所有被上帝创造的东西都有它本身的价值,不是说它能为人提供食品衣物才有价值。动物和人一样,都是上帝创造的,在伊甸园的时候人是不吃动物的,人和动物是平等的。 哲学理由有一种认为,从科学上、进化论上说,动物是人的近亲,人应该平等地对待我们的近亲;另一种认为动物也是个体,它们是生活的主体,它们有充分的心理能力,像欲望、记忆、有意向行动、情感等。我觉得通过我对猫的观察,它的确有自己的心理能力。

动物福利对社会的影响

动物福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环资学院13地理教育黄云耀201304041036 【摘要】:畜禽养殖业以栖牲动物福利换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我国连续出现“给活猪注水”,“毒死宠物狗”,“硫酸伤熊”等等虐待动物的事件。由此,我们对中国的动物福利与保护问题可见一斑。福利恶化对生产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研究发现改善动物福利对降低应激水平,增强动物机体免疫机能,满足动物行为需求,提高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及提高动物产品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动物福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动物福利贸易畜产品质量社会发展意义 【正文】:动物福利的概念 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初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体系。早期的动物福利主要针对遭受残忍对待的动物个体,而近期的动物福利概念主要针对养殖动物的饲养体系及试验动物的试验规则,福利的定义可概括为动物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段或整个生命周期内生理和精神与所处环境的协调状况。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内容是指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包括哲学、道德及宗教),客观内容是指福利学科的科学体系(包括动物生产、兽医防护和应用动物行为学)。福利的好坏可通过多种指标评价,如生理指标和行为观察,但目前福利的评价过多的依赖生理指标,免疫指标和行为学评价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在实践中又经常忽视了疾病是福利恶化的最直接的体现。动物福利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其精神福利还包括了如行为需求、心理需求等难以衡量的内容。 加强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 (一)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与动物关系密切,加强动物福利保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动物福利保护,不仅仅是对动物的关注,更是整个社会道德涵养提高的表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其道德关怀的范围就越宽广。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也会变得残忍。”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认为有道德的存在必须对一切可以感受痛苦的存在怜悯。美国著名总统林肯也认为爱护动物是扩充仁心之道。 (二)规避贸易壁垒 我国是肉制品生产大国,然而我国却常常由于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没有动物福利标准而遭遇贸易障碍。相比传统的关税壁垒,动物福利壁垒有其合法的外衣,更加隐蔽和合法。例如我国水貂皮加工中常常采用活剥皮的方法,在芬兰的国际毛皮拍卖会上就遭到了抵制。我国若不采取相关措施,极可能在对外贸易中遭遇贸易壁垒,导致出口受阻。 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完整版)论动物的权利

论动物的权利 动物的权利,或称动物解放,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生态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类发起的保护动物不被人类作为占有物来对待的社会运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思潮,其宗旨不仅要为动物争取被更仁慈对待的权利,更主张动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权,比如,和人类一样免受折磨的权利。可以理解为动物应该被当作人同等看待,而不仅仅被当作人类的财产或工具,无论在法律层面或是精神层面。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的序言中,曾对动物权利的观念做了简述,他说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而又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缺少智力和自由”,但是,其他动物也是有知觉的,“它们同样应该享有自然赋予的权利,人类有义务维护这一点”,他特别指出“动物有不被虐待的权利”。这是动物权利的最原始起源。 在动物的权利的脉络体系中,汤姆·雷根教授所主张的动物权利是指道德权利而不是指法律权利,道德权利是美国独立宣言所坚持信奉的:建立政府的惟一理由首先是保护公民拥有的权利,这些权利独立于法律权利并且比法律权利更根本。并且这里的动物权利主要是指消极的道德权利,是指不被伤害或不受干涉的权利。动物权利运动的目标是要废除对动物的剥削,完全废除商业性的动物农业,完全废除皮毛工业,完全废除科学对动物的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及其所投身的动物权利运动的反对是必然的,在目前的中国更难得赢得市场。汤姆·雷根主张动物有权利的理由与用来证明人拥有权利的理由是相同的。他认为,通常所理解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权利的根据是,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天赋价值”(inherent value,也译为内在价值),或者说这种权利是天赋的;所谓“天赋价值”或“天赋”的权利,是指这种价值或权利是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由别人或任何组织授予的,还不是由于他为别人做了某事而获得的,更不是因为每一个都具有道德能力或理性;因为某一些人不具有这些能力,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否定他们的权利,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能力或理性来确定他是否有资格拥有道德权利,那我们就可能剥夺无行为能力人的权利;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一个人是否促进他人的利益来确定他是否有道德权利,那我们不仅会剥夺不能为他人做某些事的无行为能力人的权利,并且从根本上已经将人视为了他人的工具。由于一切人因具有天赋价值而拥有权利,而动物也具有天赋价值,所以动物也具有权利。概括起来,汤姆·雷根教授主张动物拥有权利的主要理由是:由于认为所有人都具有天赋价值的理由是,所有人都是生活主体;而动物也是生活主体,所以动物也具有天赋价值。由于认为所有拥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都拥有获得尊重的平等权利,因而所有拥有天赋价值的人和所有拥有天赋价值的动物都拥有获得尊重对待的平等权利。 卡尔·科亨教授反对动物权利论者的理由,主要不是动物权利论者用以支持动物拥有权利的理论根据,而是某些动物权利论者实施动物权利的如下作法和主张,卡尔·科亨认为,我们有义务关心这些生物也许能够体会到的痛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吃动物,如果吃肉是我们的偏好的话。从我们对动物的关心并不能推出在医学研究中不能使用动物的结论,因为在对付某些人类疾病时,对药方的寻求以及对人类痛苦的解除基本上都依赖于使用大家鼠、小家鼠和其他动物的实验。卡尔·科亨将他反对动物权利的论文称为“为利用动物辩护”,显示了很强的说服力。卡尔·科亨批评的动物权利论者“原则上反对使用任何动物。

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国际法

浅谈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国际法 朱兴贵[1] 王红戟[1] [1]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650212 摘要: 1、动物福利的含义 1.1动物福利的提出最早由美国人修斯提出,动物福利的广义概念:是指农场饲养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狭义概念:是指在动物的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其痛苦,不得虐待动物。称为动物福利。 1.2、国际普遍理解的动物的五大福利 (1)环境福利:动物享有适宜生态环境的权利,即动物享用其赖以生存发展的适宜的大气、土地、房舍或栖息场所和其他必需生存条件,免受困顿之苦的权利。(2)生理福利:动物享有适宜的饮水、空气、食物和营养,免遭饥渴之苦的权利。(3)卫生福利:动物享有趋利避害、接受防治疾病,免受伤病折磨的权利。(4)心理福利:动物享有仁慈主义待遇,免受额外痛苦和过分劳作的权利。(5)行为福利:动物有表达天性习性,免受过度限制的权利。1.3、动物福利的基本准则: (1)农场动物的福利:饲养环境应符合它们的生活习性,在屠宰的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少动物死亡的痛苦,应尽快使动物陷入无知觉的状态。(2)实验动物的福利应尽可能的减少活体动物实验,更有必要寻求代替实验方法。对必须进行的动物实验要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将实验动物的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3)伴侣动物的福利养主必须为宠物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保证宠物不会迷失,遗弃宠物将被判犯有虐待罪。(4)工作动物的福利:在动物从业一定年限或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将不再从事任何工作,并且在余生会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5)娱乐动物的福利:娱乐动物,关闭的铁笼不但空间大,有发现用铁器驱打动物之事。(6)野生动物的福利:设立野生动物的等级保护,禁止使用某些残忍的,不可采用的方法对待野生动物。 2、动物保护国际法 动物福利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动物福利法涉及到多方面法律条文,并分散在各个法律体系中,不单独以动物福利法冠名;狭义的概念是指一部专门的、独立的《动物福利法》,比如欧盟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都进行了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2.1动物福利立法动机: 2.1.1动物福利立法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及生存的需要:动物福利法体现一种新型的法制伦理,即不仅要把人际关系作为立法的范畴,还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立法的范畴。动物福利法要求人们取之有道,满足动物在生命的各个阶段的基本需求 2.1.2动物福利立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人类爱心延伸的产物。 2.1.3动物福利立法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2制定中国的动物福利法应考虑到3个问题:(1)立法宗旨和福利标准。人类对于动物的利用和动物福利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动物福利过高,会给生产者或者动物的主人带来过分的负担,造成浪费。(2)、立法原则。根据各国现有的动物福利法的历史及渊源的考察,满足动物的需求是动物福利法的首要原则(3)、立法框架。可以将动物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来区别对待。 3.对今后我国重视动物福利的思考 (1)、对动物福利的重视,不单只是为了一味的让动物生活舒适而已,确保家畜享有动物福利. (2)关注动物福利是降低集约化动物农场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3)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小视。动物福利说大一点,这关系到社会文明水准;说实际一点,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保护国际法思考 1

动物福利相关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动物保护:是研究动物濒危或灭绝,避免或减轻动物因患病、损伤等原因所致的痛苦以及相关福利的一门科学。它既有自然科学内容,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 2、动物康乐:是指动物自身感受的状态,也就是“心里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3、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4、动物保健:就是保护动物的健康,指人类为确保动物健康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机构设施、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及与动物保健有关的日常事务。 5、行为需要:是动物为了生存或适应生存所必须采取的行为方式。 6、行为缺失:是动物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行为。 7、生态入侵:是指非土著的物种在新领地扩大种群并威胁土著物种生存的现象。 8、PV A:用来估计野生动物种群能以多大的概率存活多长的时间,从而得知最小可存活种群大小的一种手段。 9、MVP:是指以99%的概率能存活1000年的最小隔离种群的大小。 10、环境容纳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环境所能够维持的野生动物最大饱和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1、蓝鲸单位:指控制每年捕鲸限额的指标。一个“蓝鲸单位”等于一只蓝鲺鲸、或两只长须鲸、或2.5只座头鲸、或6只鲺鲸相应的数额。 12、三浴:是指沙浴、水浴和日光浴。 13、家庭动物:家庭动物是指那些适应于家庭饲养、用于丰富人类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动物,又称伴侣动物或宠物。 14、野生动物:通常指陆生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15、异常行为:是指那些适应失调或因身体损害而导致的行为现象,不属于物种或品种规范行为之列的行为成分,但这类行为却与动物的精神状态有关。 16、生态旅游: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美学价值的一项综合性活动,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为核心内容的高层次旅游,它涉及到狩猎、垂钓、动物纪念品、餐饮业、旅馆、交通等诸多领域。 17、痛苦:是指不愉快的感觉状态程度,是个概念范畴。包括疼痛、疲劳、恐惧、挫折等主观感受。 18、3R:指减少动物试验中的动物数量,降低动物所承受的压力和损伤的程度,或者应用较少的动物种类进行试验。 19、非自然生活:是指野生动物在圈养的条件下,如动物园、实验室等,或家畜被关在无自由活动条件下进行的生活。 20、动物试验:是把动物为载体,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特殊处理,以得到预期的目的和结果的过程,是人类进行科研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 21、应激:是指一系列可测定的生理变化,如心跳、体温及一些血液指标的变化等。 22、检疫:是由法定检疫机构与人员,以兽医法律法规规范为依据,运用法定的检验技术标准,对饲养、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中的畜禽及畜禽产品进行的检查,旨在及时发现疫病,防止畜禽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23、动物试验替代方法:狭义解释是使试验规范化,用没有疼痛感的物质替代有生命的动物进行的试验。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减少动物试验中的动物数量,降低动物所承受的压力和损

英语辩论关键句动物权利

英语辩论(动物权利) 人类不应该拿动物做实验 Humans should not take the animal experiment 1.动物权利说 1 animal rights 动物也有权利 Animal also have the right to 人类也是动物,如果人有基本的公民权利,动物也应该有。人类现在在改变弱肉强食的法则,他们用不应该死的动物用来做实验,将其折磨致死。这样影响了食物链的完整性,从而使那些将此动物做为食物的动物饿死,进而影响更高级的动物。就是这样微小的改变,积累起来,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界,更会泱及人类。 Man is an animal, if people have the basic rights of citizens, animal should also have. Humans now change the law of the jungle, they used to do experiments with should not dead animal, betortured to death. This affects the integrity of the food chain, so that the animal be starved forfood animal, thereby affecting the higher animal. Is this small change, the accumulated, will affect the whole biosphere, it will affect the human. 2.换位思考说 2 think that

有关动物权利保护的争论

有关动物权利保护的争论 沈显阳(法学院)动物权利,或称动物解放,是人发起的保护动物不被人类作为占有物来对待的社会运动。 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思潮,其宗旨不仅要为动物争取被更仁慈对待的权利,更主张动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权,比如,和人类一样免受折磨的权利,换句话说,动物应该被当作人同等看待,而不仅仅被当作人类的财产或工具,无论在法律层面或是精神层面。 在一些国家,已经立法保障动物权利。 1992年,瑞士法律上确认动物为“人”(beings),而非“物”(things);2002年,德国将动物保护的条款写入宪法。 由澳洲学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建立,基地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泛类人猿计划”,目前正在争取美国政府采纳其所提出的《泛人猿宣言》,这份宣言呼吁赋予一个由大猩猩、猩猩以及两个亚种的黑猩猩组成的“平等群落”以三项基本权利: 生存权、个体自由权和免受折磨权。 动物权利主义者并不主张动物与人类享有完全同等的权利,比方说,他们不认为家禽应该享有选举权。 一些动物权利主义者认为拥有感知力(能够自知)的动物与其他更原始的动物应该被区别对待: 只有拥有感知能力(或较强烈自我意识)的动物才享有对自己生命及肉体的支配权,而不考虑人类把它们看作什么用途。 另一些动物权利主义者将这种权利推广到所有动物身上,包括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甚至没有进化出神经系统的动物。 他们坚持认为,人类及其一些机构为了食用、娱乐、制作化妆品、制衣、进行科学实验等等目的,将动物商品化的行为,违背了动物支配生命的基本权利。

而动物权利保护的反对者则认为,由于动物无法对社会契约进行讨论或是做出道德判断,不能够顾及他人的权利,甚至根本对权力没有概念,因此不能被认为享有精神上的权利。 动物权利主义学者RogerScruton认为这些人的逻辑是“因为只有人类担负责任,所以也只应由人类享有权利”。 动物不会作为有道德感的主体去尽到其责任。 它们无法认识到其他动物的权利。 为了生存,它们本能地杀死并吃掉其他动物。 它们的行为是基于条件反射、恐惧、本能和智力的综合作用,但是在行为过程中他们无法进行道德判断。 如果权利仅存在于可以,而且能够相互提出道德要求的的主体身上,那么动物是不能主张权利的。 就职于密执安大学和密执安医学院的哲学教授卡尔.科恩在1986年10月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写道: "权利的拥有者必须有能力去理解用于管理所有主体,包括其自身的义务规范。 在运用这些规范时,他们必须能够认识到其自身利益可能与正义发生矛盾。 只有在一个能够有自控能力,有道德判断能力的群体中,才有可能正确地引入权利的概念。 科恩否定了彼得.辛格和其他动物权利鼓吹者的论断。 他们主张,是不是道德主体不能够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有一些人(例如,大脑被严重损伤的人和那些犯了罪的精神病患者)就没有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

动物福利及动物福利法概述

一、动物福利法概述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以动物的生活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来划分,可将动物分为六大类: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人类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划分是为明确动物的法律定义,为保护、利用和管理打下基础。 在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动物福利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 (二)动物福利法的定义 动物福利法包括狭义的动物福利法和广义的动物福利法。狭义的动物福利法,其立法标题或者内容必须包含“动物保护”、“保护动物”或者“动物福利”的字眼。广义的动物福利法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动物福利法,还包括客观上有利于动物福利保护的立法。 客观上有利于动物福利保护的立法,主要是指人或者组织在行使权利(力)或者履行义务时使动物得到客观上的好处的立法。2006年1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动物福利问题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会上指出了“国家林业局作为中国陆生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确定的方针,对野生动物的繁殖、利用,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规范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野生动物的福利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立了野生动物档案,强化了监管措施,确保对野生动物有良好的对待”等表述,可见我国官方所认可的动物福利观念是广义意义上的。 动物福利法还可以分为国际动物福利法和国内动物福利法。国际动物福利法是指国际法主体,其中主要是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体现它们之间协调意志的,保护动物福利的国际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国内动物福利法是指为了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旨在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在欧盟、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动物福利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规模化、体系化。在它们的参与和推动下,国际动物福利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动物权利与动物福利的区别与联系 动物的福利不同于动物的权利。它是以人为本位的,而从其定义出发可以发现动物福利是指在动物保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们给予动物的动物保护措施使其康乐。最近十来年,一些法学学者提出“动物权利”的观念,并运用动物在个别国家可以被判处死刑、可以继承财产等个案素材论证把动物作为法律主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种观点认为,立法主体不等于法律关系的主体,立法主体必须是人,而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不是人。如对于动物,动物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其诉求,作出像人一样的意思表示,但是,它的主人或者其他代表人、代理人,可以基于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代表动物要求有关的人为或者不为某些行为。这种认可动物权利的观点,实际上把动物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但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法律主体对待。其实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若通过法律确立动物的权利便意味着要赋予动物法律主体的地位,这无疑对于我们目前的伦理、法律体系都是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所以正确的认识动物的权利与福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动物福利的概念 二、国外动物福利立法的实践 (一)国外动物福利的思想起源 古罗马时期的自然法是动物福利立法思想的起源,是由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自然法”的概念。古罗马法学家没有明确提出“动物福利”概念,但对动物主体地位的肯定成为了动物福利立法的思想启蒙。 (二)国外福利立法实践 早在1800年,英国第一个确保动物免受虐待的立法《牛饵法案》就被通过,而英国在

论动物的民法保护(一)

论动物的民法保护(一) 摘要:在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动物的保护问题,民法也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自从德国民法典第90a条规定“动物不是物”之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围绕着究竟动物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还是客体,以及是否应该建立物格制度来保护动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结合民法的基本理论,应将物依然作为客体,只不过通过法律物格制度,对不同性质的物区别对待,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现实意义来探讨关于动物在我国民法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动物;法律地位;法律保护 长期以来,动物一直是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来看待的,是权利主体支配的对象。但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从自然的角度看,人并不比动物更优越,在大自然的宴席上,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1]。”在大陆法系,1990年8月20日,德国立法者在《德国民法典》第90条项下增加了关于“动物不是物,他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为物确定的相关规定”的a款规定之后,这一修改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动物由权利客体上升为权利主体的立法实例而加以引证,并认为这代表着最新的立法动态,代表着人类对动物态度的转变在法律上的体现2]。英美法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相对而称,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所针对的事物。关系的权利主体为实现其权利,而对客体处于支配或者有权要求的地位。关系的义务主体则必须向权利主体作相应的给付或者予以满足,主体相对客体处于必须向其给付或者满足其要求的地位。 2.关于客体范围的不同学说 关于客体范围存在三种不同的学说:一种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仅为物;一种认为法律客体仅为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多种多样,法律关系的客体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权利等等。 二、关于动物的地位和保护问题的不同学术研究观点 1.主张动物在法律上具有完全的权利主体资格 该观点就是主张改变动物的传统法律地位,赋予其有限的法律主体地位。其理由是:民法要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就要对动物赋予人格权,法律应当规定,动物不仅享有生存权、生命权和健康权,还应当享有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权利,也就是享有一般人格权,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动物,有效阻止人类对动物的不善行动。 2.主张动物在法律上具有权利主体资格,但是享有的范围是有限的 基于这一观点,动物可以作为权利主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成为权利主体,一般说来只有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以及工作动物则不在此范围之内3]。即使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动物,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有限的,只享有某些种类的权利,如生存权、生命权等等,“在主张动物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动物的权利必须有限度吗?正如任何权利都必须有限度一样,不同主体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是我们下一步应思考的问题4]。” 3.主张动物在法律上不具有权利主体资格,应作为特殊物看待和保护 此观点有二:一是认为赋予动物以“人格”混淆了民事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区别。在民法中只存在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人,二是物,人作为世界的主宰,支配其他的任何物,而物则只能被人所支配;二是认为如果赋予动物以人格,实践中会出现实际问题无法解决:首先,动物享有了主体地位,那么它们又将如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呢?其次,如果赋予了动物人格权,让动物享有

动物福利的概念、意义和内涵

动物福利的概念、意义和内涵 学院:****** 专业:******专业学号:***********姓名:*** 一、动物福利的概念 关于“动物福利”,国内外有种种解释。虽然文字表达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其基本出发点都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在无痛苦的状态下死亡。 1976 年休斯(Hughes) 将饲养于农场的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1988 年Fraser 提出,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在极端的福利与极端的生产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动物康乐就是动物自身感受状态,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因此,动物福利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福利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康乐。 1990 年,台湾学者夏良宙提出,就对待动物立场而言,动物福利可以简述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美国动物福利专家称,动物应有五大自由: 转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卧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国农场动物福利法规定有“五不”:无营养不良,无环境带来不适,无伤害和疾病,无拘束地表现正常行为,无惧怕和应激。我国学者在解释“动物福利”时指出: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这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五项基本福利”是相吻合的,这五项基本福利是: (1) 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2) 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3) 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