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6
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与审美价值差异摘要:音乐它不仅仅是们艺术,它可以超越国界,超越种族,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虽然中西方音乐都收到各自地域、人文,宗教的各方面影响发展成各自独有的模样,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魅力。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趋势逐步提升,同时带来的差异也使得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产生了不同的交融与碰撞。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差异交融碰撞一、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发展剖析在各个时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萌芽和进化的历程中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汇聚了各式各样的音乐文化与风格,给世界音乐文化带来了充足的养份,给人类音乐文化的进步带来了重要的贡献1.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剖析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背景下,音乐也跟随历史的脚步发展而来。
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音乐的需求很高,同时还会培养很多专门负责宫廷中歌舞工作的人,在活动节日等重要事件的时候,能为宫廷高官表演,为皇帝服务是日常的主要事项,为他们提供娱乐。
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九个时期。
从社会变更,人类文明的进步来说,古代乐器出现的趋势,直接推动了音乐的产生,人类社会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远古时期,烧制陶埙,挖制骨哨的出现,先民对于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及审美能力。
第二:夏、商时期,奴隶制社会下音乐形式发生了改变,从氏族变为奴隶主占有的形式。
第三:西周、东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完备的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建立而成,更加注重对于民歌的收集,注重对风俗的记录,从而保留下来了大量的民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出现,也正是证明了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地区南北文化的呼应。
第四:秦、汉时期,也正是“乐府"出现的时期,风格从”一人唱,三人和“ 的形式上发展为有丝竹器乐伴奏的曲子,并且曲目结构呈“艳--趋--乱”。
虽然在音乐实践方面这种理论没有多大意义,但体现出了富含精微性的律学思维。
西方音乐的审美追求西方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音乐体系之一,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多样性。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西方音乐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背后隐藏着西方音乐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的全过程,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方向和风格特点。
西方音乐对于音乐创作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作曲家对于乐曲结构和和声的追求上。
古典音乐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对称、清晰和谐调的和声结构,他们追求音乐的完美和纯粹,将音乐创作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
而在20世纪,莱特和斯特拉文斯基则提出了新的音乐审美观,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和声规则和结构,追求更加复杂和变化多端的音乐形式,这种审美趋势影响了20世纪音乐的整体方向。
西方音乐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对和声、结构和形式的追求,这成为了西方音乐的独特之处之一。
西方音乐在音乐演奏和表演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对于音乐的审美追求。
古典音乐作为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严格遵循乐谱上的指示,精准地表达作曲家的创意和意图。
演奏者需要通过对音乐的深度理解和技术的熟练掌握,才能够达到音乐作品最完美的表达。
而在流行音乐方面,演唱者和乐手们注重表演的个性与魅力,他们会在演出中加入一些即兴或变化的动作,以求音乐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
这种追求音乐表演的审美特点,使得西方音乐在表演过程中充满了活力和活泼的特质。
西方音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典音乐常常要求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要静心聆听,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以感受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而在流行音乐方面,听众更加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吸引力,他们倾向于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因此流行音乐的影响力更大,也更受大众欢迎。
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都要求听众具有一定的音乐品味和鉴赏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
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
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
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
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
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1-26章)时间轴:古代音乐(公元前16世纪)—》中世纪音乐(5世纪-14世纪)—》文艺复兴音乐(15、16世纪)—》巴洛克音乐(1600-1750)—》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下半叶始)—》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20世纪音乐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特征:科学性(十二平均律、和声、复调)、民主性、竞争性、法理性(严格的音乐结构和原则)。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古希腊(欧洲文明的发源地):1.荷马时代—》2.前古典时期—》3.古典主义时期—》4.希腊化时期荷马时代:出现希腊史诗(即记叙历史的诗歌,以大型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盲诗人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载了古希腊的乐器、音乐观念等内容,包括对当时社会文明现状的描述。
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时期:出现抒情诗(来源于民歌,以抒发个人细腻丰富的生活感受为主——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以及爱情即为核心)、颂歌(通常用于各种集体性的节庆仪式场合)以及悲剧(一种大规模的综合性戏剧体裁)。
1.抒情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分类:双管歌(哀歌)、琴歌、讽刺歌等。
代表人物: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女诗人萨福、阿纳克瑞翁。
2.颂歌代表人物:品达罗斯(诗作被欧洲古典主义时代诗人视为“崇高颂歌”的典范)3.悲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悲剧的三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底斯(代表作《美狄亚》)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在原有音乐体裁的基础上,喜剧开始盛行。
古希腊音乐:单声部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为主,有独唱和齐唱两种形式,歌曲服从诗词,器乐主要用于伴奏。
古希腊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
重要的弦乐与管乐乐器:里拉琴、阿夫洛斯管。
古希腊音乐音阶基础:四音音阶,由阿里斯多塞若斯提出。
古希腊音乐思想: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及人物和谐论(毕达哥拉斯:音乐与数)、净化论(柏拉图)和模仿论(亚里士多德)——反映出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助于当时的君王的统治。
西方的美育发展史西方美育的产生比中国早,发展也相对于中国成熟许多。
与中国商周时期“以乐德教国子”相似,西方也注重音乐方面的教育。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也是教育的重心。
西方美育从最早的笼统而又模糊的思想,走到后来有明确的“美育”的概念出现,到现在被赋予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最终成为教育的重点。
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由于希腊城邦国家经济繁荣,人们便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哲学的思考,从对哲学的思考又上升到文艺和教育等领域。
美育,在当时称为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
古希腊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兴盛繁荣与这种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一般学校并不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专才的教育。
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
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
因此,在西方,美育的倡导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和谐”说,苏格拉底的“美在效用”说,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在整一”说中,均蕴藏着美育的思考。
在智者派创办的学校中,就是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
他们认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教儿童学会唱歌、识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儿童们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不良习惯。
他们教学生弹琴奏乐、诵诗谱曲,都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爱美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性格温顺柔和,养成好的习惯,能做到言行一致。
古代社会的教育总是把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教化和艺术陶冶情感的作用。
最早的美育主张,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
毕达哥拉斯派从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摘要】西方音乐美学史是音乐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以后的音乐美学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音乐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与演进。
古希腊时期注重音乐与哲学的结合,中世纪强调音乐的宗教性质,文艺复兴时期注重音乐与文学艺术的融合,巴洛克时期强调情感表达,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理性与规则,浪漫主义时期则追求个性与情感的表现。
而20世纪以后的音乐美学更加注重实验与创新。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对音乐艺术的新思考。
【关键词】西方音乐美学史、发展脉络、引言、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以后、影响、启示。
1. 引言1.1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重要性西方音乐美学史是对西方音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历史。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方音乐美学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音乐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从古希腊的音乐与哲学结合,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为宗教和政治工具,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成为情感表达和个人创作的重要手段,每个时期的音乐美学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西方音乐美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美学、中世纪的音乐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美学等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美学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同时也可以发现不同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西方音乐美学史可以启发我们对音乐的审美和创作。
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中各种不同的美学观念和理论进行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营养和灵感,从而丰富和深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CultureSUN Shu-ping(Department of Music, Jining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00)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外延,是人类为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结晶。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而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等;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幽美”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
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 (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损,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温柔和谐,西方古典音乐的静穆哀伤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间出现过儒、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于音乐发展中。
西方音乐史第一讲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音乐一、(填空)西方音乐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近代西方的五大艺术: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歌。
二、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公元初年,在耶路撒冷地区产生了基督教会。
在随后的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基督教会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后来西方音乐艺术的基础。
三、(填空)赫尔墨斯发明里拉琴,阿波罗发明基萨拉琴。
里拉琴和日神阿波罗联系,阿夫洛斯管和酒神狄奥尼索斯联系。
四、抒情诗歌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是诗歌与音乐独唱结合,以自弹自唱的形式,主要用里拉琴伴奏。
有诗人:萨福,泰尔潘德。
五、(名词解释)荷马史诗形成于公元前(11—9)世纪。
古希腊第一个音乐文化繁荣时期。
荷马是当时的一位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两部著名的大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作品是以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节奏感强烈,由游吟诗人边弹里拉琴边演唱。
以口头创作即兴演唱方式传播。
六、古希腊音乐戏剧埃斯库洛斯—悲剧之父《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戏剧集大成者《美迪亚》《俄瑞斯忒斯》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塞基洛斯墓志铭》在他们的创作中,大量采用歌曲,合唱以及乐器伴奏的抒情歌,来解释戏剧的思想内容,情节或表达人物心理的发展。
其特征是: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由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性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
七、(填空)西方古典世界第一位理论权威亚里士多赛诺斯━《和谐的要素》。
八、希腊哲学家的观点毕达哥拉斯表示:完美的数的比例导致了音的和谐,甚至导致了宇宙的和谐。
亚里士多赛诺斯赞同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概念,核心理论之一为四音列,这是古代音阶,调式的理论基础。
九、按民族部落命名的调式:利第亚主音1:悲伤冷酷。
弗里几亚主音2:最富精神鼓舞。
多利亚主音3:庄严雄伟。
副利第亚主音4。
副弗里几亚主音5。
副多利亚主音6。
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感想大学生活的第三年,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开设了选修课,面对影视鉴赏,书法和音乐鉴赏,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音乐鉴赏,因为我本身对音乐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真的感觉这门课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对音乐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深度,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老师准备的PPT材料和视频的熏陶,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即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呜的过程。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
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的倾听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
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
简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审美思想本文以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对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的关于美学思想及音乐审美思想的梳理,来掌握这一时期音乐审美思想的发展概貌。
标签: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音乐审美思想1.毕达哥拉斯学派——“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西方最早的音乐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他与他的门徒共同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
此学派企图要在繁杂缤纷的现象中,找到其本源来解释万事万物,他们最先通过研究音乐中的比率关系,发现音乐中的“和谐音”是由一定的比率、尺度和数造成的,继而将“数”的和谐论推测到各个领域,直到宇宙之中,认为宇宙也是受到数量体系的制约,才形成了“和谐”,从而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事物的本质及表现方式。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数和谐伦”开创了以科学的自然规律来研究音乐美学的历史新阶段。
在音乐审美观念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追求比例、对称、变化、统一。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内在秩序的表现,是作为美的形式而存在的。
和谐的才是美的,凡是符合内在秩序及规律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
经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音乐与数的研究,发现了音乐中音的高低、长短及力度的变化都是由于数的变化而产生的,这些对立因素经过和谐统一,使得音乐的美得以表现。
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音乐上追求和谐,追求形式美的法则,从这一点看,他们是最早从音乐自身形式角度来研究音乐的,为后来的音乐“自律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音乐“净化”论。
他们认为“数和谐论”不仅适于音乐,同样适于人的心灵、情感。
当心灵的和谐与音乐的和谐相互契合时,人的内在的和谐就可以感受到外在的和谐,即人的内心就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使人的情感受到影响,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音乐具有净化灵魂的作用。
1、J.S巴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使复调音乐风格达到了最高度的成熟性和繁荣,同时为新的主调和声风格准备了先决条件。
巴赫的作品:宗教作品:《马太受难乐》、《b小调弥撒》《约翰受难乐》古钢琴作品:《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德国组曲》《帕蒂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管弦乐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复调方面《戈登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艺术成就:1、《平均律钢琴曲集》有力的证明的平均律的优越性,开辟了欧洲音乐的新天地。
2、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在《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3、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为解放手指作了重要贡献。
艺术特点:他的旋律更加器乐化、个性鲜明而精练。
他将丰富的和声、调性的转换,融于赋格曲这类复杂的高级的复调形式之中。
他的和声表现得充实而富于变化,常常用半音进行,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突出。
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惆手法升_用的成就,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3、舒伯特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舒伯特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代表作:声乐《魔王》、《野玫瑰》、《鳟鱼》、《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声乐套曲《东之旅》、《天鹅之歌》钢琴曲《即兴曲》、《音乐瞬间》、《流浪幻想者之歌》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伟大)交响曲》艺术特点:艺术歌曲一般选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为词。
尊重语言的重音和音调,根据诗歌的形式和内涵来创造旋律。
旋律与诗歌之间达到一种均衡关系。
他总是使音乐的形式与诗歌的结构相称。
大多数歌曲都采用分节歌形式,和声用大小调交替。
钢琴伴奏起到提示场景,传达诗歌意境的作用。
钢琴伴奏还起到把歌曲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达到音乐完整统一的作用。
论20世纪西方音乐及其发展20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由此西方音乐大转折,跨步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
20世纪的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体系迥然不同,不仅有所突破,还对固若金汤的作曲技法有所创新,审美视角、表情风格和作曲理念由此焕然一新。
一、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初步认识以20世纪为分界线,之前的音乐特色更多的表现人民的愿望、生活色彩、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作曲技法与创新上也无突破,比如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作曲技法遵循的是理性为先,稳重而严肃、严谨和谐、曲风淳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曲技法在很多时候还保留和继承着古典主义音乐的手法,注重来自民间的曲风素材并加以升华,但在整体上还是没有挣脱结构严谨的束缚。
然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音乐在形成各种流派的同时,出现了形式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作曲家们也百花齐放,为自己的独树一帜和新异技法而废寝忘食。
1909年8月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随着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创作定音,音乐正式迈入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
人们的耳朵也随之享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音乐洗礼。
一个世纪的时间让人们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奇特怪异的音响、技法、谱式、观点、理论与创新想法。
比如说电子音乐、表现主义音乐、计算机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偶然音乐、序列音乐等。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让人惊异的新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去几百年音乐发展的必然走势。
经历每一个音乐巅峰时,总会适时出现新的音乐模式将其取代并把音乐发展延续下去。
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然后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继而在浪漫主义的后期阶段当时固有的音乐形式、语言和风格都发展到了顶峰。
此时出现的音乐作品如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与德彪西模糊的调性,它们让当时的音乐创作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音响的效果更加丰满并复杂化,调性此时也面临着土崩瓦解。
这些就成为了新音乐即将诞生的明显预兆。
二、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两次高潮不断标新立异的20世纪音乐发展中,经历过两次巅峰期。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
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
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
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
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
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
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②以拉丁文为歌词。
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
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