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策略研究进展1
- 格式:ppt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12
心肺脑复苏新(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脑复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心肺脑复苏新”战略的实施,国内心肺脑复苏抢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少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被应用到临床抢救中,使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心肺脑复苏新技术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和心肺复苏是重中之重。
传统的人工通气和心肺复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到临床抢救中,如非侵入性机械通气、救命胶囊和最小侵入性机械通气等,能够维持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呼吸助力的使用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在心肺脑复苏中被广泛使用,如超声机、电子放射线诊断和成像技术等。
超声机可以帮助医生捕捉到心脏和肺部疾病的状况,找到适宜的心肺复苏方法;电子放射线诊断和成像技术可以实现立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测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心肺脑复苏新设备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新设备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随着人工呼吸机的更新换代,多功能人工呼吸机、体外膜氧合机、自动化体外心肺复苏(ECPR)机等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抢救中。
在ECPR机的帮助下,可以成功将临床死气患者从一种极端状态转化为另外一种极端状态,而极低温度复苏技术则有望挽救冬季溺水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案例,将最高成功率提高到七成以上。
三、心肺脑复苏新药物心肺脑复苏新药物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研制应用于心肺脑复苏抢救的能量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肝素、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这些药物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心肺脑复苏新”战略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抢救中。
研究人员们将继续开发更加高效、更加便携的心肺脑复苏新设备和药物,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我们相信,未来的心肺脑复苏技术必将更加精准、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心肺复苏术的新进展与实施策略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心肺复苏术(CPR)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紧急救援措施,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中。
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新进展以及更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后遗症。
一、快速反应和早期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快速反应和早期胸外按压是增加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室颤/室速(VF/VT)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除颤并进行胸外按压是最为有效和重要的措施。
此外,在非VF/VT心脏骤停时,尽早开始胸外按压同样十分关键。
二、深度和频率合适的胸外按压在进行胸外按压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深度和频率。
根据最新的国际指南建议,在成人患者中推荐胸外按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此外,每分钟进行100-120次胸外按压可以提高血液循环的效果,并增加存活率。
因此,在实施心肺复苏术时要严格控制胸外按压的深度和频率。
三、心肺复苏后即刻转诊到医院虽然在非医疗环境下进行心肺复苏术可以起到暂时维持生命的作用,但最终的目标是将患者尽快转诊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心肺复苏后立即联系急救中心,以便他们派遣专业人员尽快抵达现场并提供更全面的抢救措施。
快速转运患者到医院是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救治的必要步骤。
四、协同合作和高质量培训心肺复苏术需要一个紧密协调和高效的团队来执行。
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应该接受专业培训,熟悉并且能够正确掌握CPR操作技巧和步骤。
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可以保持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并提高团队间协同配合的效果。
五、应用新兴技术和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术也在应用新兴技术和设备。
其中包括机械胸外按压装置(MEC)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MEC能够提供稳定持久的胸外按压力度和频率,有效减轻紧急救援人员的劳动强度。
而AED则能够自动分析心律,提供准确判断并进行电击治疗。
这些新兴技术和设备使得心肺复苏术更加精确、高效,并可能改善生存率。
机械通气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
方法分析5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及时通气成功组的SpO2、MAP、窦性心律恢复及心肺复苏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延时通气成功组。
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ccasion choose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 58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time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s number of SpO2,MAP,sinus rhythm of the heart resume and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successful was more higher than that of occasionally meachanical ventilation.Conclusion Be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benefit to improve the successful ra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Key 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复苏(CPR)技术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有较大发展,其成功与否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能否快速准确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患者复苏后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我院2006~2009年的5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根据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不同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抢救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
心肺复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指当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
但复苏成功率不高,近年来通过众多专家的努力,在复苏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以期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现对心肺复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徒手心肺复苏法标准心肺复苏法的修订 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入院前心搏骤停现场早期救护,并使CPR标准化[1]。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2]:发现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呼救、启动急救系统,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打开气道使用仰头举颏法,人工呼吸缓慢吹气应持续1s,并见胸廓抬高;强调施行连续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若必须暂停按压,也不应超过10s,压幅为4~,以能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按压部位手应放在胸骨下半部,按压时一手掌根接触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叠于上方按压,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持续5个周期或2min检查心电及脉搏1次。
张氏ECPC[1] 1990年我国张天平提出不加“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单用心脏按压的CPR,称为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
强调胸外按压必须按压胸骨下段,借助胸骨与脊柱直接挤压与松弛心脏,使之产生良好的心泵作用,频率50~70次/min,压幅4~6cm,以全手掌按压胸骨中下段。
间插腹部按压式CPR[3]患者取平卧位,背垫硬木板,术者甲按标准CPR方法行胸外按压,并负责人工呼吸;当甲停止时,术者乙压下患者腹部,部位在中腹偏上,深度5~8cm;当乙停止按压腹部时,甲再次下压胸腔,如此反复交叉进行。
胸腹CPR方法是对传统标准CPR方法的改进或挑战。
胸腹CPR 可能加强“胸泵”作用,胸腹CPR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作用,改善通气量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猝死者抢救成功率和长期存活率。
开胸心脏挤压多数情况下,胸外心脏按压为首选,但胸外按压的完全康复率为14%,而开胸心脏挤压可达25%~28%,开胸心脏挤压心排量是胸外按压的倍。
ICU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困难患者肺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长期机械通气严重影响ICU患者预后,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分析整理,对肺康复的实施形式、肺康复安全性进行阐述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1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诊断标准有研究将患者停止机械辅助通气后在下列病情变化中出现≥1项视为撤机困难[1]:①SPO2<90;②HR>140;③R>35,呼吸窘迫;④收缩压>180或舒张压>90,持续超过1min;⑤明显心率失常持续超过30s;⑥精神症状:烦躁、焦虑,有大汗。
也有研究[3]将撤机后72h内未再次有创机械通气作为撤机成功的标准。
2肺康复形式2.1神经肌肉电刺激Heunks等[2]提出:膈肌功能障碍是导致撤机失败的主要因素。
在陈王峰等[1]研究中,得出结论:膈肌起搏器能增加膈肌移动度、肌力、耐力,改善膈肌功能、通气功能。
在Jonghe等[3]研究中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通过中枢命令和机械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而引起耗氧量的增加,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2.2气道廓清术气道廓清技术是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的方式,协助患者排出气道内分泌物,或诱发患者咳嗽促使痰液排出[4],常用的气道廓清技术有:咳嗽训练、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正压通气、叩击和振动等。
在梁天佳[5]等的对比研究中,气道廓清组气切套管拔管时间显著缩短。
2.3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方式包括:缩唇呼吸锻炼法、腹式呼吸锻炼法、弯腰等动作整合的呼吸操等[6],可增加患者吸气肌肌力和耐力。
研究[7]中指出,呼吸肌锻炼由专业治疗师协助指导,包括:胸部扩张运动训练、吸气阻力训练、膈肌呼吸训练等。
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肌训练通过更改呼吸机参数、吸力肌训练设备等进行锻炼[8]。
2.4 运动训练ICU患者处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状态,对于患者的直接影响为呼吸肌无力。
证据表明,运动训练可降低全身炎症反应,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婴幼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管理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10-20T15:36:39.5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7期作者:吕璐付会敏[导读] 提供有效,合理的呼吸道管理是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的重要措施。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 430022摘要:婴幼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直接关系到心脏外科手术的成败,也影响着术后康复的进程。
婴幼儿呼吸道狭窄,肺泡弹性差,长时间的体外转流可使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通透性改变,使气道分泌物增多,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因此,提供有效,合理的呼吸道管理是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儿术后恢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婴幼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气道管理随着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畸形可以在婴幼儿时期得以纠正。
但由于体外循环、麻醉药物,手术创伤的影响以及原发心脏病易使呼吸功能发生改变。
因此,常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维持适当的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减轻心脏负担。
我们体会到给予恰当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妥善的气管插管护理和有效的气道温化和湿化,以及正确的肺胸部体疗是保证术后安全恢复的重要措施,现将婴幼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呼吸机模式的选择适宜的呼吸机模式,对心脏术后心功能恢复十分重要,传统的定压型通气模式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应用于婴幼儿,但压力调节不当或气道阻力增加易导致通气量不足,并发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等,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自动流速(SIMV+Autoflow)相结合的辅助通气技术,根据患儿当前的气道压力和胸肺顺应性对气流进行动态调节,以减速波和最低的压力送入预设的潮气量,可以弥补BIPAP模式的不足[2],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自动流速(Autoflow)+压力控制模式(ASB),以流量触发同步呼吸,在设定的压力,潮气量,呼吸频率范围内,患者自主呼吸时类似控制呼吸,一旦自主呼吸出现,良好的同步触发和压力,支持能保证患儿有效通气,从而减少呼吸肌做功,根据患儿体重设定呼吸机基本条件参数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次数为28-34次/min,吸呼比1:(1.5-1.7),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3-5cmH2O,吸氧浓度为40%-60%,保持良好供氧促进肺泡扩张。
机械胸外按压期间的机械通气管理Enjoy breathing胸部按压时的通气可导致吸气峰值压力升高。
高吸气压力会增加呼吸系统受伤的风险,并使输送所需潮气量变得困难。
机械设备用于胸部按压的使用加剧了这一挑战。
本叙述性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在机械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应用的不同机械通气策略。
为此,我们检索了PubMed和BioMed Central数据库从最初到2020年1月,检索词“机械通气”、“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机械心肺复苏”及其相关术语。
我们纳入了所有研究(人类临床或基于动物的研究,以及使用模拟模型的研究),以探索机械心肺复苏期间的各种通气设置。
我们确定了842篇关于PubMed的相关文章和397篇关于BioMed Central的文章;总共有38篇论文被判断为与本综述的主题具体相关。
在这个样本中,17项研究是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的,6项被认为是模拟情景,13项是临床研究(其中5项是回顾性的),2项研究构成了文献综述文章。
对这些出版物的评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心肺复苏期间必须保证高FIO2。
低级证据表明关闭吸气触,使用PEEP≥5cmH2O。
分析还显示,关于通气模式、潮气量、通气率设置和吸气:呼气比的理想选择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目前的国际指南均未指出在机械CPR过程中应用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
我们提出了一种值得今后讨论和研究的操作算法。
需要专门针对本综述所涵盖主题的未来研究。
导言国际指南建议确保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通气;然而,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有创通气策略尚未确定。
欧洲复苏理事会指南建议对其他类型的危重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保护性通气方法,但心肺复苏期间出现的情况可能与迄今研究的临床模型有很大不同。
心脏骤停后,胸廓系统的顺应性下降,导致对活动容积的压力增加。
此外,胸外按压期间的非同步通气会增加最大吸气压力升高的风险。
除了增加对呼吸系统的潜在损伤风险外,还可能使输送所需潮气量(VT)变得困难。
自动心肺复苏时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临床研究施建曦; 陈婕; 黄兴伟; 周义瀚【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9(025)006【总页数】3页(P90-91,148)【关键词】自动心肺复苏; 机械通气; 临床疗效【作者】施建曦; 陈婕; 黄兴伟; 周义瀚【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 3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通常状况下,当心跳停止也就是脑组织缺氧低于4min,脑细胞可恢复其原有功能,而如果在4min之内心跳没有恢复,脑组织得不到有效供氧,就会导致脑组织坏死,最终死亡,所以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非常重要。
心肺复苏有很多方式,胸外按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过程中人为操作不可控因素太多,往往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会带来很多不便的影响,近年来使用机械的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取代了传统手动心肺复苏的情况更加普遍,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不同的正压机械通气方式配合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由于使用机械通气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能够发挥明显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尤其是当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运用正压通气时进行正压通气并发肺损伤更为多见,若出现处理延误或是没有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这样会显著减弱机械通气使用的疗效。
因为气道内有较大压力或是潮气过多,就会导致肺泡肆意扩大而破裂,这也是机械通气导致肺部受损的重要方面。
特别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进行通气过程受力不均衡,且肺部出现萎陷等情况,实际进行通气的肺要远远小于正常的肺,假如还以常量进行通气,很容易就导致肺泡过度膨胀而使得肺破裂。
继发性损害和原发性肺部损害相比程度毫不减弱,也是使得机械通气疗效降低的主要因素。
实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一般胸部都处于挤压状,而常规设定的潮气量也会导致气道有过大压力使得肺泡膨胀而破损。
但借助压力调控的方式还可能引起通气不畅,降低心肺复苏的效果,本次主要针对进行自动心肺复苏时采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进行通气治疗进行观察研究,主要分为下面几个部分内容。
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兰旭红;周红芳;王倩;贾东珲;王恒阳;张志刚
【期刊名称】《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年(卷),期】2024(5)1
【摘要】标准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金标准,但对于俯卧位心搏骤停的重症患者,翻转至仰卧进行心肺复苏,不仅需要额外人力,而且还会增加大脑和心脏无血流的时间,从而错过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
故该文通过整合现有证据,从俯卧位
心肺复苏的起源和发展、指南推荐、实施原理、技术要点、除颤、有效性和可行性、安全性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兰旭红;周红芳;王倩;贾东珲;王恒阳;张志刚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护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1例溺水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与俯卧位通气的护理
2.俯卧位通气垫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3.仰卧位和俯卧位通
气联合振动排痰应用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4.不同角度头高脚低位俯
卧位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临床指标的影响分析5.俯卧位
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