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扩招背景下
- 格式:pdf
- 大小:211.30 KB
- 文档页数:2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生选择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院校。
然而,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专业选择、竞争压力等角度进行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一、就业市场需求目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的不断更新换代,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代表,其在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具备巨大的竞争力。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二、专业选择在研究生阶段,专业选择对毕业后的就业影响巨大。
统计数据显示,信息技术、金融、工程、教育等专业是目前就业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领域。
因此,选择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往往能够轻松找到满意的工作机会。
而一些传统专业如文学、哲学等就业竞争较激烈,很多毕业生需要转行或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竞争压力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导致了就业竞争的激烈。
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竞争压力更加明显。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研究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求职准备也是战胜竞争的重要因素。
四、就业机会来源对于研究生来说,除了普通的就业市场,还有其他多种渠道可以获得就业机会。
例如,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对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研究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习、交流等方式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此外,一些创业家也愿意招聘研究生,看重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进一步深造与留学对于一部分研究生来说,他们并不着急毕业后立即就业,而是选择进一步深造或留学。
进一步深造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将来在学术界或者高端科研岗位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留学则可以让研究生接触到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背景,拓宽就业的国际机会。
综上所述,研究生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市场需求、专业选择和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浅析当今我国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摘要:国家和社会在进步,进步的原因之一是良性竞争的结果。
对于研究生来说竞争的日益激烈所带来的就是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难度的增加,就业选择性减少的就业趋势。
文章通过分析研究生就业形势和特点,总结出单进我国研究生就业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竞争压力一、前言随着我国诸多教育政策的不断推出与执行,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广泛,高等教育为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地扩招。
上到国家政府,下至广大学子都在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政策。
然而随着研究生生源的充足,社会所提供的相应岗位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人数的需求。
当供给不断地大于需求,对于工作岗位的竞争就变得越来越激烈。
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就业变得也不是那么的顺利了,除了社会工作岗位供应不足外,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说对于就业的认知和判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对于当今我国高校研究生来说,专业不同就业的难易程度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竞争也就更复杂更激烈。
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就业的因素越来越多等诸多方面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就业的形势及其特点2.1研究生就业的形势对于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本文从社会宏观方面进行把握,本文将从研究生人数与市场需求的供需关系和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2.1.1研究生人数与市场需求的供需关系随着高校的毕业研究生越来越多,然而对于市场对于研究生的需求并没有显著地增加。
市场提供的与研究生学历匹配的职位非常有限,那么在这多对少的供需关系现实面前,研究生这个群体竞争会更加激烈。
从而导致就业压力在每一个研究生身上都大幅度增加,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是呈现非常紧张的趋势。
2.1.2研究生的就业流向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流向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奔向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
这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更多的公司入驻,有较好的福利保障,对于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很多人愿意来到这样的一线城市谋求更好地发展。
二元经济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困境审视在我国社会二元经济背景下,由于工作机会与研究生规模、质量和要求等诸多方面的不对称,研究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本文对目前研究生就业困境进行了多因素分析,提出了消解困境的路径建议。
[标签]二元经济研究生就业困境由于就业机会与研究生规模、质量和要求等诸多方面的不对称,研究生就业渐入困境。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连续多年的扩招,使得研究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而用人机构增编有限,特别是研究生比较看好的岗位不增反降。
从就业率上看,截至2006年6月,全国116所高校历年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5.6%以上,说明研究生总体不存在就业困境。
而从学科来看,文艺、体育、医药、文秘、管理等专业硕士生考博率一直处于相对高位,就业率中出国、留学、灵活就业等所占比重较大。
广东省2007年12月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显示,在所有学科大类中,医学类就业率排在最末位,低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说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差异明显;从就业领域看,研究生就业一般倾向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更青睐博士,硕士生就业尴尬频现;从就业流向看,由于二元经济造成的城乡资源的巨大差异,使得研究生就业流向愈加不平衡,有些学生宁愿退出就业市场也不愿到基层就业,乡镇企业几乎无人问津。
(二)困境渐深的表征1.就业率逐渐走低。
近年来,江苏省硕士生就业率一直在滑坡。
相较上一年度,2004—2006年分别下降了0.47、0.66、1.29个百分点;笔者对所在学校研究生就业率纵向比较发现,2004年以来,各专业研究生就业率年均递减0.69个百分点。
这种与招生规模递增相左的数据表明研究生就业困境日益加剧。
2.工作满意度下降。
据对河北省11所高校2009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调查显示,50.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24.3%的毕业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发展、薪酬、待遇、环境等方面表示不尽如人意。
而对2001届毕业生相同问题调查显示,比较满意以上的达87.4%,说明近年研究生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无奈地选择了降低期望标准。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
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需要从社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
社会应深化改革,优化就业市场体系;培养单位应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加强教育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则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结构,这种供需结构的变动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相关调研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上不如博士、下不如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奇怪现象。
因此,有效地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培养单位及研究生个人的关心的共同课题。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从近两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出如下趋势:(一)就业率逐渐降低2006年,《南京日报》曾报道江苏省研究生就业率继续走低,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 2004届江苏全省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上届下降了0. 47个百分点; 2005届比2004届下降了0. 66个百分点。
(二)就业优势在不断削弱近两年硕士研究生平均供需比率逐年下降。
以浙江大学为例,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供需比从2001 年的1∶25. 7下降到2002年的1∶13. 7,再降至2003年的1∶4. 7。
全国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三)薪酬期望值不断降低2006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普遍降低了对薪酬的期望,在2005年末农展馆的“2006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曾表示,其月薪底线是3 000元,如果工作稳定、福利好, 2 000多元也可以接受。
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持有这样想法的毕业研究生的数量同样是很大的。
浅析地方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以南通大学为例作者:张晓卫,张华,仲荣慧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6期作者简介:张晓卫(1980—),女,江苏南通人。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张华(1980—),男,江苏南通人。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仲荣慧(1977—),女,江苏南通人。
南通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关注,考研已成为了继高考之后第二次“重生”的救命稻草,逐渐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甚至有部分人士还提出“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建议。
大规模招生在给国家培养了很多高端人才的同时,也给硕士研究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竞争,加之数量的增多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于是出现了硕士研究生“高投入、低产出”的就业困难现象。
一、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一)招生规模的扩大与生源质量的下滑伴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顶端的逐步上移使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出现拥挤性特征。
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我国共授予硕士学位71841人,招生人数达到124767人,呈现高速递增的态势。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中,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对物质资源条件的依赖性大,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的稀缺状况将会更加突出。
以南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近两年调剂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百分比的75%~85%。
这种情况导致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素质相较本科阶段有所下滑,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每年都会有导师因研究生难培养而抱怨不已。
现在就业单位的门槛又高,一般研究所或名企对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的简历都会拒之门外,地方院校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二)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欠缺培养和指导硕士研究生是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但如今个别导师忙于开公司、争创收,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做科研劳力,很多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忙于从事财务报销、批改作业、端茶送水等与学业无关的事务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学习。
浅谈研究生扩招给就业带来的问题摘要:从2003年研究生扩招开始,研究生规模10年翻一番,近三年就业率低于本科生,今年高校研究生计划招生58万人,研究生的扩招,不仅没能给研究生就业创造一个很高的平台,反而让更多的研究生面临着就业的危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研究生成为人才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研究生就业难的根源何在?关键词:研究生扩招就业问题从2003年研究生扩招开始,到现在2012年,从以前的26万人到现在的58万人,10年间研究生规模翻了一番。
武汉大学刚完成“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目前我国仍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在不断扩大,部分学校甚至超过本科生,调查显示,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可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还在持续扩大中,这种扩大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市场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给研究生。
更多的学校在注重“量”上忽视了“质”的提高,使得很多研究生的含金量降低、好高骛远,在毕业后多数研究生都面临就业难题。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扩招研究生后给就业带来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研究生,为今后其就业提供更好的机会,避免研究生教育出现就业与学业成反比的问题。
一、研究生扩招的背景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78——1998,中国大陆共有68万研究生,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7.3万人,2004年达到33万人,增了近五倍,教育部统计还显示,2003年中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26.9万人,2004年全国约94.5万人报考,其中应届生报考人数47.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2%,录取人数为33万人,本世纪之初的五年时间里,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已达109.8万人,大大超过了上世纪1978——1998年的20年间的总和,我国研究生招生年均增长35.9%。
“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百万扩招”是指我国职业院校规模扩大,计划每年新增招收百万名学生。
背景介绍中,首先要了解到我国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受到重视不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困扰,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
而“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则是为了弥补过去的不足,促进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本文将通过对“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意义随着“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培养模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数量。
研究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通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职业院校在实践探索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如何平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如何加强企业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通过探索和研究,可以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2. 正文2.1 扩招举措在“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为了应对人才短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扩招举措。
院校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招生渠道拓展,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就业需求,不断优化招生专业设置,增加新兴领域的专业,并加大对重点专业的招生人数。
职业院校也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招生项目,通过制定招生政策和奖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