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9.67 KB
- 文档页数:4
优质小麦新品种先麦8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李晓丽;冯俊荣;董全雄;高群英;刘冬云;周君;宋丰杰【摘要】先麦8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于2001-2005年采用杂交育种法选育的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2008-2011年参加河南省信阳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2010-2012参加湖北省区域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大穗大粒、三因素协调、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一般产量6 750 kg/hm2,高产栽培产量达8 250 kg/hm2,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适宜河南省中南部麦区、湖北省中高肥力地种植.【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3页(P156-158)【关键词】小麦;先麦8号;选育;栽培技术【作者】李晓丽;冯俊荣;董全雄;高群英;刘冬云;周君;宋丰杰【作者单位】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474150【正文语种】中文先麦8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以宛麦369作母本,郑麦9023作父本单交组配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11年10月通过河南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1027。
并于2011年申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为CNA008647E。
1.1 研究背景与思路河南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之一,其播种面积、产量水平及商品小麦供应量在全国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河南省小麦稳步发展对本省粮食加工和河南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种植制度也朝着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形势发展,而传统的栽培模式管理繁琐,种植效益差。
小麦生产上存在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能适应粮食加工对小麦品质的需要,同时,大部分品种不抗条锈病、白粉病,给小麦生产、销售和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温 建,孙成金,汪松玉,等.中国小麦主产区重要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9):75-8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9.012中国小麦主产区重要品质性状演变分析温 建,孙成金,汪松玉,雷丽娟(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为全面了解中国小麦主产区不同时期推广的小麦品种重要品质性状演变规律,探讨小麦生产质量现状,利用2010—2020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我国6个主产麦区1294个品种共2505份小麦样品,对籽粒、面粉和面团等的10个品质性状在各麦区的演变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11年间小麦品质性状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麦区内具有一定差异性,变化不尽相同,无明显规律性。
硬度、容重、粗蛋白含量、沉淀指数、灰分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拉伸面积的年度平均值麦区差异显著。
总体而言,华北北部强筋麦区、东北强筋春麦区、北部中筋春麦区、西北强/中筋春麦区、青藏高原春麦区品质指标高于其他麦区,四川盆地中/弱筋麦区和云贵高原麦区各指标最低,通过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小麦、适度加大推广现有各类型优质小麦品种面积和配套相关政策等途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区域布局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小麦;主产区;品质性状;演变 中图分类号:S512.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19-0075-05收稿日期:2022-11-18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2102110268)。
作者简介:温 建(1977—),男,河南正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应用统计研究。
E-mail:wenjian@henau.edu.cn。
通信作者:雷丽娟,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应用统计研究。
E-mail:llj060201@sohu.com。
小麦(Triticumaestivum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43个国家中约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http://www.fao.org/faostat)。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摘要:为探索适宜河南漯河生态区的弱春性小麦品种最佳播期,以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弱春性小麦以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量潜力也明显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优势比较明显;通过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通过对三值产价进行分析,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的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
关键词:小麦;弱春性;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三值产价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持续提高。
小麦产量除与品种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同一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会使产量和品质相差悬殊[1-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影响小麦持续高产的因素之一,而播期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
关于播期与小麦品质、产量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多[4-7]。
试验结合河南漯河生态条件,选用4个弱春性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适宜该地区生产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弱春性小麦的持续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于2009-201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
供试材料为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分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4个播期播种,分别用T1、T2、T3和T4表示。
基本苗均为240万/hm2,小区面积为6 m2(3 m×2 m),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碧蚂1号1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地方品种蚂蚱麦作母本,碧玉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偏早。
穗纺缍形,长芒,椭圆形,穗长7-9厘米。
子粒白色,呈卵圆形,•半硬质,千粒重一般32克左右。
较稳产、丰产,在水旱地种植均比较适应。
分蘖力中等,•在中等肥水条件下种植不易倒伏。
耐旱性中等,耐寒性较好。
但易落粒,成熟时遇连阴雨,易发生穗发芽。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于我省中、北部地区中肥地种植。
播种期较一般农家品种晚5-7天。
每亩播量10-14斤.•口松,易落粒,后熟期短,应注意及时收割脱粒。
碧蚂4号1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蚂蚱麦和碧玉麦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冬性。
生育期适中,较碧蚂1号稍微晚熟。
穗形长方,长芒,白壳,白粒。
千粒重32克左右,穗长7-8厘米,株高100厘米。
耐寒性及耐晚霜能力较碧蚂1号强。
对秆锈病、散黑穗病、白粉病均有一定抗病能力,但易感染叶锈病和秆黑粉病。
茎秆较粗壮,比较耐肥,较抗倒伏。
口紧,不易落粒。
但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主要分布在本省北部,西部肥水条件较好地区以新乡地区种植最多。
亩产300斤左右。
栽培特点和碧蚂1号大体相同,但在瘠薄旱地表现不好,在秆黑粉病和叶锈病严重地区不宜种植。
西农60281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1942-1947年用泾阳60作母本,中农2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特征特性:弱冬性。
中熟,株高110-120厘米.穗纺缍形,长芒,穗长约8-9厘米.子粒白色,千粒重•26克左右,软质。
分蘖力中等,抗倒伏能力中等。
口松紧适中,耐寒,耐旱,抗晚霜能力较弱。
•抗条锈能力较强,易感染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秆黑粉病。
抗吸浆虫能力特别强。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宜在中水肥地种植。
播种期,河南北半部一般以10月上旬为宜,南部以10月中旬较好.•播种量每亩10-12斤.白玉皮1来源:本品种原产于美国,原名Quality。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及适应性分析【摘要】本文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以及新品种的推广情况,着重对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表现,并提出了对小麦生产的启示。
未来研究展望包括进一步研究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河南省小麦生产提供重要参考,促进该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生产现状、推广情况、优势评价、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大省之一,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和气候条件。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尚未完全满足当地需求。
本研究旨在针对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深入分析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可以为农户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提供参考,并促进小麦生产的稳步发展。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小麦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该地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了解目前种植结构和产量水平,为新品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2. 调查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推广情况,探讨其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效果;3. 评估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分析其产量、品质等关键指标,为优势品种的筛选和推广提供参考;4. 探讨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适应性,从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其适应性,为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建议;5. 对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优势进行评价,总结其在丰产性和适应性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品种选择和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9,25(01)河南省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及适应性分析范永胜朱红彩屈涛孙玉镯刘文静杨京华(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为了评价新育成审定小麦新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及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试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稳定系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差异及稳产性。
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品种×试点互作也达显著差异。
其中,商麦167产量最高为8541.0kg/hm2,新科麦169、郑麦618产量也较高,分别是8439.0kg/hm2、8437.0kg/hm2,这3个品种的适应性较好,值得大力推广种植。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适应性;稳产性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9)01-0042-03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素有“河南熟,天下足”之称,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0万hm2,总产量突破200亿kg[1]。
当前,小麦育种的目标不应只是高产,而是在适应性广和具有一定稳产性的基础上高产。
为此,笔者对新育成的9个小麦品种及周麦18(CK)在河南省6个试验点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有利于了解新品种的丰产性及对各试验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为河南省小麦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2]。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品种的丰产性来自2016年黄淮南片区试试验中的9个品种(2018年已通过国审),分别为新麦32、商麦167、鑫农518、郑育麦16、周麦32、许科168、新科麦169、豫丰11、郑麦618,以及周麦18(CK)[3]。
1.2试验设计和地点2016年黄淮南片小麦品种区试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m2。
在河南省选取6个试验点汇总,分别是商丘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商丘)、河南科技学院(新乡)、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濮阳市种子管理站(濮阳)、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周口)、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驻马店)。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摘要:为探索适宜河南漯河生态区的弱春性小麦品种最佳播期,以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弱春性小麦以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量潜力也明显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优势比较明显;通过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产量构成因素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说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通过对三值产价进行分析,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的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
关键词:小麦;弱春性;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三值产价中图分类号:s512.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69-03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持续提高。
小麦产量除与品种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同一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会使产量和品质相差悬殊[1-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影响小麦持续高产的因素之一,而播期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
关于播期与小麦品质、产量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多[4-7]。
试验结合河南漯河生态条件,选用4个弱春性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适宜该地区生产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弱春性小麦的持续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于2009-201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
供试材料为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分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4个播期播种,分别用t1、t2、t3和t4表示。
小麦品种天宁38号及高产栽培技术朱素梅1 李宏壮1 张 红1 乔占新2(1河南省新乡市种子服务站,新乡453000;2河南省天宁种业有限公司,新乡453003)摘要:天宁38号是弱春性偏半冬小麦品种,具有矮秆早熟、分蘖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1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180043)。
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情况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天宁38号;小麦;栽培技术天宁38号是河南省天宁种业有限公司以优质强筋小麦西农979和矮秆早熟众麦2号杂交获得母本,再与优质强筋郑麦9405杂交选育而成的。
2017年完成河南省小麦品种南部春水组试验程序;2018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3),同年8月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确认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2019年完成河南省小麦品种春水组试验程序。
1 特征特性1.1 农艺性状 天宁38号为弱春性偏半冬品种,生育期192~216d,幼苗半匍匐,苗期叶片窄小、叶色浓绿,株高73.0~74.0cm,株型偏紧凑、穗长方形,每667m2穗数33.9万~34.9万穗,穗粒数34.1~34.6粒,千粒重38.6~43.1g。
1.2 品质 品质性状是衡量小麦品种经济价值的重要因子。
2016年、201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3.76%、12.90%,容重782g/L、769g/L,湿面筋含量30.6%、27.4%,吸水量60.2mL/100g、58.4mL/100g,稳定时间2.7min、11.5min,出粉率68.8%、65.3%[1]。
2018年、2019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5.4%、14.7%,湿面筋含量30.5%、30.2%,吸水量60.3mL/100g、67.9mL/100g,稳定时间23.1min、8.1min。
天宁38号的容重、出粉率等指标都比较高,蛋白质、湿面筋等指标接近强筋小麦标准,且2018年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
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朱保磊,李杰,马汉云,石守设,陈宏,许娜丽,邹俊,王珂,刘守尧㊀(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㊀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对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农艺性状数据进行分析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份的推移,农艺性状中的株高㊁穗下节长㊁脖长㊁旗叶长呈下降趋势,而旗叶宽㊁旗叶面积和穗长呈上升趋势㊂产量性状中穗粒数㊁千粒重㊁单穗重和产量则随着品种审定年限的延迟表现为增长趋势㊂通过对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可知,旗叶面积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长与旗叶长㊁旗叶面积和株高呈极显著正向关,而与产量和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㊁穗下节长和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㊂关键词㊀小麦;农艺性状;产量;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㊀S512.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18-0034-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8.008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evelopmentTrendsofWheatMainAgronomicCharactersinHenanProvinceZHUBao⁃lei,LIJie,MAHan⁃yunetal㊀(Xiny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Xinyang,Henan464000)Abstract㊀TofindouttheevolutionlawofthemainagronomictraitsofwheatvarietiesinHenanProvince,weanalyzedextendedvarietiesinHenanProvincesince1980.Resultsshowedthatasthebreedingyearsincreased,theplantheight,subspikelength,necklengthandflagleaflengthdecreasedintheagronomictraits,whiletheflagleafwidth,flagleafarea,andspikelengthincreased.Thenumberofspikegrains,thousand⁃grainweight,singlespikeweightandyieldincreasedwiththedelayofthevarietyapprovallife.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thetraitsshowedthatflagleafareahad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flagleaflengthandflagleafwidth.Internodelengthbelowthespikeshowedextremelypositivecorrelationwithflagleaflength,flagleafandplantheight,whilehad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withyieldand1000⁃grainweight.Yieldshowedextremely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with1000-grainweight,buthadextremelynegativecorrelationwithplantheight,internodelengthbelowthespikeandnecklength.Keywords㊀Wheat;Agronomictrait;Yield;Correlationanalysis基金项目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3-05B);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Z2010-01-01);河南省科技厅 揭榜挂帅 项目㊂作者简介㊀朱保磊(1989 ),男,河南鹿邑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9-01㊀㊀小麦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小麦商品粮主产区,保证该区域内小麦产量的稳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前人研究表明,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1-2]㊂因此,国内外学者关于小麦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较多[3-4]㊂从研究结果来看,多数性状的演变规律在各麦区具有一致性,而有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化在各麦区之间具有一定差异[5-8]㊂冯丽云等[9]研究了1996 2017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发现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㊂雷振生等[10]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注重产量三要素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小麦合理株型及生理指标的重视㊂郭瑞等[11]研究了1981 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的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演变规律,得出半冬性品种选育上应保持当前穗数,注重提高千粒质量,增加穗粒数以提高单穗产量;春性品种选育应以增加穗数为主,协同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㊂鉴于此,笔者分析了1980年以来在河南省审定和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规律,旨在为本地区小麦育种提供理论参考㊂1㊀材料和方法1.1㊀试验材料㊀供试材料来源于1980 2020年审定的在河南省主推的155份小麦品种,主要包括百农3217㊁豫麦2号㊁豫麦18㊁内乡184㊁周麦13㊁郑麦9023㊁偃展4110㊁矮抗58㊁豫农186等㊂1.2㊀试验方法㊀试验材料于2020 2021年度分别种植于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和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试验基地㊂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每份材料种植4行,行长1.5m,行距23.0cm,基本苗按225万/hm2,2次重复㊂田间管理同当地大田㊂在小麦灌浆期对旗叶长㊁旗叶宽和旗叶面积进行田间测量,株高㊁穗下节长㊁脖长穗长㊁穗粒数㊁千粒重㊁单穗重和产量等性状于小麦植株收获后在室内进行数据采集和测量㊂1.3㊀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㊀采用MicrosoftExcel2010对各农艺性状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IBMSPSSstatistics22)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后的多重比较,多重比较采用LSD法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供试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㊀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指标分析结果见表1㊂由表1可知,在株型性状上,所有材料的株高变化范围为59.35 96.87cm,平均值为73.03cm,变异系数较小,为8.29%;穗下节长的变化范围为14.51 32.40cm,平均长度为23.10cm,变异系数为13.83%;脖长的变化范围在2.36 16.58cm,其中丰德存麦5号的脖长最短(2.36cm),洛旱3号的脖长最长(16.59cm),整体材料的脖长变异系数较大,为35.25%㊂旗叶作为农艺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状直接影响着光合作用㊂从分析结果来看,旗叶长㊁旗叶宽和旗叶面积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分别为11.55%㊁9.30%和15.47%,整体材料的旗叶长度的变化范围为11.35 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18):34-3621.45cm,旗叶宽度为1.52 2.45cm,旗叶面积的变化范围为19.86 46.89cm2;试验材料的穗长平均为9.97cm,变化范围为7.22 12.78cm,变异系数为9.13%;所有材料的平均穗粒数为37.64个,兰考198的穗粒数最多,为55.40个,小偃81的穗粒数最少,为28.60个;整体试验材料的千粒重变化范围为30.37 54.44g,平均值为44.24g,变异系数为10.43%,其中42.00g以上材料的占比高达70.33%;单穗重的变化范围为0.90 4.37g,平均重量为2.10g,变异系数为20.17%;供试材料的产量变化范围为3481.65 10094.25kg/hm2,平均产量为7463.63kg/hm2,变异系数为14.85%,其中产量在6000.00kg/hm2以上的比例为90.32%,产量在7500.00kg/hm2以上的比例为49.68%㊂表1㊀不同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比较Table1㊀Comparisonofagronomiccharactersofdifferenttestmaterials农艺性状Agronimiccharacters株高Plantheightcm穗下节长Internodelengthbelowthespikeʊcm脖长Necklengthcm旗叶长Flagleaflengthʊcm旗叶宽Flagleafwidthʊcm旗叶面积Flagleafareaʊcm2均值Mean73.0323.107.7216.371.9231.48变化范围Variationrange59.35 96.8714.51 32.402.36 16.5811.35 21.451.52 2.4519.86 46.89变异系数Variablecoefficientʊ%8.2913.8335.2511.559.3015.47农艺性状Agronimiccharacters穗长Earlengthcm穗粒数Grainsperearʊ个千粒重1000⁃grainweightʊg单穗重Singleearweightʊg产量Yieldkg/hm2均值Mean9.9737.6444.242.107463.63变化范围Variationrange7.22 12.7828.60 55.4030.37 54.440.90 4.373481.65 10094.25变异系数Variablecoefficientʊ%9.1312.4010.4320.1714.852.2㊀河南省小麦品种株型各性状变化趋势分析㊀为了研究河南省不同年代所育成小麦品种的株型各性状的变化规律,将供试材料划分为5类,分别为1980 1999年间审定(14个)㊁2000 2004年审定(25个)㊁2005 2009年间审定(42个)㊁2010 2014年审定(40个)和2015 2019年审定(34个)㊂通过对不同育成阶段的株型性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表2),1980 1999年间育成的品种株高高于之后各阶段育成的品种,其中2010 2014年间审定的品种株高最低,为71.70cm;在穗下节长上1980 1999年审定的品种穗下节显著长于2005 2009㊁2010 2014㊁2015 2019年,而2010 2014年间的品种穗下节长度最短㊂脖长长度则随着审定年限的推移而逐渐缩短,2015 2019年审定的品种脖长最短,为7.27cm;分析发现,旗叶长随着小麦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迟在变短,2015 2019年间审定品种的旗叶长度比1980 1999年选育的品种显著缩短;而与旗叶长变化规律相反的是,近年来选育的小麦品种的旗叶宽却呈先升高再降低最后再升高的趋势,尤其是2015 2019年审定品种旗叶平均宽比1980 1999年审定品种宽0.35cm;通过对各阶段审定品种的旗叶面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旗叶面积随着品种审定年代的推移呈变大趋势,2015 2019年间审定的品种的旗叶面积最大,为33.13cm2,且显著高于1980 1999年审定的品种;穗长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均随着审定年限的推移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升高,但各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㊂表2㊀不同时期育成品种的株型比较Table2㊀Comparisonofplanttypeofbreedingvarietiesatdifferentstages育成年份Breedingyears株高Plantheightcm穗下节长Internodelengthbelowthespikeʊcm脖长Necklengthcm旗叶长Flagleaflengthcm旗叶宽Flagleafwidthʊcm旗叶面积Flagleafareacm2穗长Earlengthcm穗粒数Grainsperearʊ个1980 199976.18a25.32a9.18a16.85a1.79c29.24b9.77a36.25a2000 200474.68ab24.10ab8.58ab16.47ab1.91ab31.46ab10.16a37.66a2005 200972.33b22.64bc7.46b16.66ab1.90ab31.65ab10.03a38.13a2010 201471.70b22.24c7.33b15.61b1.96ab31.68ab10.02a38.00a2015 201971.96ab22.35bc7.27b14.55b2.14a33.13a10.79a38.63a㊀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㊂㊀Note:Differentlowercasesinthesamecolumnindicatedsignificantdifferencesat0.05level.2.3㊀河南省小麦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分析㊀对不同阶段育成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㊂由表3可知,千粒重随着品种育成年限的滞后而逐渐增加㊂尤其是2015 2019年审定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显著高于1980 1999㊁2000 2004㊁2005 2009年审定的品种;单穗重的变化趋势随着审定时间的延迟而逐渐增大,2015 2019年审定品种的单穗重量显著高于1980 1999年审定的品种,2000年之后各阶段育成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㊂小麦产量随着审定年份的推移呈逐渐增大趋势㊂2015 20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产量显著高于2000 2004和1980 1999年审定的品种㊂值得一提的是,整体上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㊂其中,2015 2019年育成品种的平均产量比19801999年增加了1677.75kg/hm2,说明在河南省,产量始终是衡量一个品种审定通过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重要因素㊂5351卷1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朱保磊等㊀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2.4㊀各主要性状间相关性分析㊀从表4可以看出,旗叶面积与旗叶长㊁旗叶宽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07和0.683;千粒重与单穗重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25和0.406,但与脖长(-0.206)和穗下节长(-0.171)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穗下节长和脖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产量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86;产量与旗叶长㊁穗下节长和脖长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而穗下节长与脖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63㊂表3㊀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产量性状的比较Table3㊀Comparisonofyieldcharactersofbreedingvarietiesatdiffer⁃entstages育成年份Breedingyears千粒重1000⁃grainweightʊg单穗重Singleearweightʊg产量Yieldkg/hm21980 199941.80c1.90b6258.00c2000 200443.47bc2.08ab7252.50b2005 200943.47bc2.08ab7478.55ab2010 201444.72ab2.12ab7742.85ab2015 201946.19a2.21a7935.75a㊀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㊂㊀Note:Differentlowercasesinthesamecolumnindicatedsignificantdiffer⁃encesat0.05level.3㊀结论与讨论前人研究表明[12],目前河南小麦株高普遍在80cm左右,已接近小麦最适株高的下限,如果再降低株高,会导致小麦冠层低且茎秆部位间隙小而郁闭,而且株高过矮会导致小麦生物量合成减少,不利于产量潜力的发挥㊂杨洪强等[13]研究了1982 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发现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进,小麦株高逐渐降低,产量㊁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提高,穗粒数㊁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与该研究的结论一致㊂许世蛟等[14]研究了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结果发现随着小麦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迟,产量逐渐增加,而株高显著降低,千粒重显著增加㊂张俊灵等[15]研究了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发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这与该研究结论相一致;但该研究还发现,随着育成品种的年代推迟,穗粒数略有减少,这与该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原因有2个方面:该研究的材料大部分来自高水肥地区;2个区域的环境变化趋势不同造成了个别农艺性状演变方向有差异㊂李润芳等[16]通过研究山东省近60年来主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同样发现了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的结论,即随着年代的推移,审定品种株高呈显著降低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㊂该研究结果显示,在今后的河南省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尽量注重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平衡关系,塑造小麦合理株型,注意产量要素之表4㊀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Table4㊀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differentcharacters性状Characters旗叶长Flagleaflength旗叶宽Flagleafwidth旗叶面积Flagleafarea穗长Earlength穗粒数Grainsperear千粒重1000⁃grainweight单穗重Singleearweight产量Yield株高Plantheight穗下节长Internodelengthbelowthespike旗叶宽Flagleafwidth0.125旗叶面积Flagleafarea0.807∗∗0.683∗∗穗长Earlength0.179∗0.198∗0.243∗∗穗粒数Grainsperear-0.0510.1480.0560.196∗千粒重1000⁃grainweight0.1000.0680.116-0.088-0.059单穗重Singleearweight0.1000.370∗∗0.297∗∗0.242∗∗0.200∗0.325∗∗产量Yield-0.0410.1230.0450.0080.0290.406∗∗0.078株高Plantheight-0.033-0.029-0.0440.116-0.080-0.077-0.013-0.386∗∗穗下节长Internodelengthbelowthespike0.233∗∗0.0700.213∗∗0.133-0.013-0.171∗-0.081-0.287∗∗0.448∗∗脖长Necklength-0.001-0.028-0.0200.106-0.032-0.206∗-0.205∗-0.213∗∗0.410∗∗0.863∗∗㊀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极显著相关(双尾检验);∗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双尾)㊂㊀Note:∗∗indicatedextremelysignificantcorrelationat0.01level(two⁃tailedtest);∗indicatedsignificantcorrelationat0.05level(two-tailed).间的协调搭配,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小麦的产量潜力㊂参考文献[1]彭居俐,何中虎.近期国际和国内小麦形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1):179-182.[2]董玉琛,郝晨阳,王兰芬,等.358个欧洲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2):129-135.[3]刘朝辉,李江伟,乔庆洲,等.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J].作物杂志,2013(5):58-61.[4]任雅琴,徐兴林,吕金仓,等.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18-120,126.[5]鲁清林,柴守玺,张礼军,等.冬小麦叶片和非叶器官对粒重的贡献[J].草业学报,2013,22(5):165-174.[6]李振声.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2):1-4.[7]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等.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潜力研究报告[J].作物杂志,2012(3):1-5.[8]朱保磊,谢科军,薛辉,等.河南省小麦品种(系)的品质状况及演变规律[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5):623-631.[9]冯丽云,张俊灵,闫金龙,等.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演变规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10):1566-1571,1578.[10]雷振生,林作楫.河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及今后育种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S1):28-33.[11]郭瑞,李正玲,张煜,等.30a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4):15-20.[12]曹廷杰,赵虹,王西成,等.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3):439-442.[13]杨洪强,田文仲,吴少辉,等.1982 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38-41.[14]许世蛟,熊小丽,谢梦洁,等.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9):1-3,7.[15]张俊灵,闫金龙,张东旭,等.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8):1017-1024.[16]李润芳,张晓冬,王栋,等.山东省近60年来主推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7):20-27.6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