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锚杆支护理_论

  • 格式:doc
  • 大小:413.50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

本讲主要介绍锚杆常用支护理论(包括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和活跃的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和国外锚杆支护主要经验,以及巷道容易冒顶的十种情况和五种应对措施。

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尚在探讨之中。目前己提出的观点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悬吊作用、组合梁(拱)作用、组合拱、减跨理论、加固(提高C、φ值)作用等几种。这几种观点都是以围岩状态和利用锚杆杆体受拉(力)为前提来解释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因此,围岩状态及锚杆受拉力这两个前提的客观性是判定上述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一、锚杆支护理论

支护:就是指为了地下巷道掘进、硐室开挖后的稳定及施工安全,而采取的支持、加强或改善围岩应力状态而打设的构件或采取的措施的总称。支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就是顶住顶板,防止顶板出现大量的下沉,使顶板下沉控制在可控、安全的状态,二是护,就是保持顶板的完整性,防止出现漏矸、漏顶、巷道掉渣等现象。支和护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支护系统。

(一)锚杆支护理论综述

1、悬吊理论

1)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以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图4-1 锚杆悬吊作用原理示意图

2)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

3)适用条件:在锚杆的长度围有一层坚硬而稳定的岩层,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

图4-2 a拱形巷道的锚杆悬吊作用 b软弱岩层的锚杆悬吊作用

2、组合梁理论

1)机理:将锚固围的岩层挤紧,增加岩层间的摩擦力,

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提高其自撑能力。将几层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这种组合厚岩层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板)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

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决定组合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锚杆的预拉应力及杆体强度和岩层的性质。

2)缺点:将锚杆作用与围岩的自稳作用分开;在顶板较破碎、连续性受到破坏时,难以形成组合梁。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工程实例比较少,也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供锚杆支护设计应用,尤其是组合梁的承载能力难以计算,而且组合梁在形成和承载过程中,锚杆的作用难以确定。另外,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粱的连续性问题、梁的抗弯强度等问题也难以解决。

3)适用条件:

层状地层,如图4-3中2所示;

顶板在相当距离(锚杆长度围)不存在稳定岩层,悬吊

作用处于次要地位。

图4-3锚杆的组合梁作用 a未打锚杆(叠合梁) b布置锚杆(组合梁)

3、组合拱理论

1)机理:在破碎区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铺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将相互交错,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这个承压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在承压拱的岩石径向及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

2)缺点:一般不能作为准确的定量设计。

3)适用条件:顶板无稳定岩层。

图4-4 a锚杆的组合拱作用原理示意图b锚杆的减跨作用示意图

4、减跨理论

1)机理: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板),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减少了顶板的跨度(如图),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2)使用条件:同悬吊理论,其实质就是锚杆的“减跨”作用,它实际上来源于锚杆的悬吊作用。

3)缺点:它也未能提供用于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的方法和参数。

5、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

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是在对围岩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通过研究,发现松动圈的存在是巷道围岩的固有特性,它的围大小(厚度值)目前可以用声波仪或者多点位移计等手段进行测定。

松动圈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松动圈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碎胀变形力,锚杆受拉力的来源在于松动圈的发生、发展,并根据围岩松动圈厚度值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小、中、大三类,松动圈的类别不同,则锚杆支护机理也就不同。

本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对象除松动圈围岩自重和巷道深部围岩的部分弹塑性变形力外,还有松动围围岩的变形

力。后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简而言之,巷道支护的对象主要是围岩松动圈在形成过程中的岩石碎胀力。

在现有支护条件下,试图用支护手段阻止围岩松动破坏是不可能的。

松动圈理论认为,支护的作用是限制围岩松动圈形成过程中碎胀力所造成的有害变形。

支护对破碎围岩的维护作用:松动圈发展变形过程中维持破碎岩块相互啮合不垮落,通过提供支护阻力限制破裂缝隙过度扩,从而减少巷道的收敛变形。

1)小松动圈(<40cm)

围岩的变形压力可以忽略不计,巷道支护载荷只是松动圈围岩的自重,其数值小于0.1MPa,只用单一喷混凝土支护即可达到支护的目的。

2)中松动圈(40cm~150cm)

围岩碎胀变形比较明显,变形量较大,使刚性的喷射混凝土支护产生裂缝或破坏,必须采用以锚杆为主体构件的锚喷支护方式,以锚杆为主体支护结构控制其碎胀变形,喷层将只作为锚杆间活石的支护和防止围岩风化。

由于围岩松动圈厚度小于常用锚杆长度,因此可采用锚杆悬吊作用机理来设计支护参数。

3)大松动圈(>150cm)

围岩表现出软岩的工程特征,围岩松动圈碎胀变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