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副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42
归脾丸的副作用太大了
中医药中的归脾丸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主要用于调补脾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然而,作为一种药物,归脾丸也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
1. 胃肠道不适:归脾丸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尤其是对于胃寒、胃热等胃肠道疾病患者,副作用可能更为明显。
2.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对归脾丸中的成分过敏,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用药物并就医处理。
3. 药物相互作用:归脾丸中的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在服用归脾丸的同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或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长期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归脾丸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影响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因此,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使用,不宜长期滥用。
总体而言,归脾丸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个体差异存在。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咨询,遵循医嘱使用。
归脾丸的副作用
归脾丸是中医药物中常用的一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虽然归脾丸是中药,但它并非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
常见的归脾丸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胃肠道反应:归脾丸在治疗脾胃虚弱症状时,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
这种副作用比较常见,但一般是轻微的,随着药物的治疗时间逐渐减轻或者自行缓解。
2. 药物过敏反应:归脾丸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有一定的致敏性。
对这些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这种情况下,应该立即停用归脾丸,并及时就医。
3. 不良反应加剧原病症状:归脾丸在治疗脾胃虚弱症状时,有时会造成原病症状的加重。
例如,原本只是轻微的腹胀,但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加重为剧烈的腹胀。
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剂量或者停用药物。
4. 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归脾丸作为一种中药,与其他西药或者中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归脾丸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代谢或者排泄,从而影响其药效。
同时,归脾丸中所含有的一些草药可能会与其他西药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归脾丸的同时,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用药指导。
总结起来,归脾丸作为一种中药,在治疗脾胃虚弱症状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但是,这些副作用一般是轻微的,关键还是在于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意见调整用药方案。
同时,在用药期间需要遵循医嘱,不宜擅自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对比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两大主要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在药物治疗中常使用中药和西药。
中药与西药相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和西医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中医中药的副作用中医中药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副作用。
一方面,中药通常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一些药材可能含有毒素或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中药的副作用也与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有关。
例子1:某些中药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皮肤过敏等不适反应,主要与药材个体性质、制剂加工工艺、用药方式等因素有关。
例子2:部分中医中药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导致肝、肾等器官的损伤,这主要与中药中药物成分的积累有关。
虽然中医中药存在一些副作用,但中医理论注重以整体方式调理人体,强调个体差异的观念,通过适当的配伍和调整剂量等,可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西医西药的副作用与中医中药相比,西医西药在药物治疗中更加常见。
西药是基于现代科学方法开发的,包括化学合成和生物工程制备的药物。
尽管西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也不可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例子1:西药往往具有明确的药物成分,可能与人体细胞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产生修复或调节作用。
然而,与特定受体结合的药物可能对其他器官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形成副作用。
例子2:某些西药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激素失调、免疫系统抑制等问题,对肝脏和肾脏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西药的副作用通常会在药物包装上列出,并根据不同药物对应不同的剂量范围和使用周期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中药与西药副作用对比中药与西药在副作用方面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首先,中药更重视疾病防治与调理,强调通过草药的整体配伍、个体差异的调整等方式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西药则更加注重对药物副作用进行严格监管,对副作用进行评估并标注在说明书上,以便患者获得必要的警示信息。
五味子菟丝子药的副作用五味子菟丝子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被认为具有调和脏腑、益气补肾、安神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软、失眠等疾病。
然而,就像任何药物一样,五味子菟丝子药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五味子菟丝子药的副作用,以及如何避免或减轻这些副作用。
1. 肠胃不适。
五味子菟丝子药可能会导致一些肠胃不适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由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造成的,特别是在服用药物的初期。
为了减轻这些副作用,建议在服用药物时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空腹服用,并在饭后服用。
2. 过敏反应。
个别人群对五味子菟丝子药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皮肤红肿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服用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在服用药物前,建议进行过敏测试,以确保自己对药物没有过敏反应。
3. 肝肾损伤。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五味子菟丝子药可能会对肝肾造成损伤。
这是因为五味子菟丝子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肝肾产生毒性作用。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量使用,并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4. 药物相互作用。
五味子菟丝子药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因此,在使用五味子菟丝子药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其他副作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副作用外,五味子菟丝子药还可能会产生其他副作用,如头晕、乏力、口干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但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总之,五味子菟丝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
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遵循医嘱使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确保自己的健康安全。
同时,应密切关注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不良的副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加理性地使用五味子菟丝子药,减少其副作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对比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了预期治疗效果外,对人体产生的额外不良反应。
中医和西医在药物治疗中,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式不同,因此其副作用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中医中药的副作用中医依据中医理论选用草药进行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比于西医药物,中草药具有较为温和的副作用。
常见的中医中药副作用主要包括:1. 胃肠道反应:在服用中草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反应。
这是由于草药的性味导致,通常在停药后会自行缓解。
2. 过敏反应:少数人对某些中草药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道不适等。
因此,在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3. 肝肾损害:某些中草药可以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不良影响,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损害。
因此,中草药应遵循适量适时的原则使用。
二、西医西药的副作用西医使用化学合成的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常见的西药副作用主要包括:1. 胃肠道反应:西药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中可能引起胃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此外,某些药物还可能导致溃疡、出血等更严重的胃肠道损伤。
2. 过敏反应:与中草药类似,西药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道不适等。
对于曾经出现过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慎重选择药物。
3. 肝肾损害:部分西药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肝炎、肾炎等。
因此,患者在使用西药时需要注意肝肾功能的监测,以减少药物对器官的损害。
4.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某些西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头晕、嗜睡、失眠等。
有些药物还可能对记忆力和思维功能产生影响。
总结: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在治疗疾病时都存在副作用,但中药副作用相对较轻,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肝肾损害。
而西药副作用更多样化,可能涉及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
中药材的药物性与副作用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与其他药物一样,中药材也具有药物性和副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材的药物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一、中药材的药物性中药材的药物性指的是中药材所具备的治疗、预防和调节疾病的能力。
中药材作为天然药物,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可以与人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发生作用,从而产生治疗药效。
中药材的药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疾病:中药材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痈疽等疾病。
2. 特定作用:中药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
例如,当归中的活血化瘀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用于治疗痛经、血瘀等疾病。
3. 调节免疫系统:中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例如,青蒿素可以抗击疟原虫,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免疫系统。
4. 辅助作用:中药材常用于辅助治疗其他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缓解疾病的症状。
例如,当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时,可采用中药材附子进行辅助治疗,减轻不适。
二、中药材的副作用与药物一样,中药材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可能由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引起,或者与个体差异、剂量过大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副作用的几个例子:1. 胃肠不适:一些中药材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这主要与一些中药材的苦味成分、挥发性油分或药材的大剂量使用有关。
2. 过敏反应: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这与个体对特定成分的过敏反应有关。
3. 肝肾损害:一些中药材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如肝功能异常、肾小球肾炎等。
这主要与中药材中的毒性成分、长期大剂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有关。
4.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其药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应用与副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作为中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医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首先,中药在中医行业的临床应用广泛。
中药的应用不仅以单味药物使用,还常采用中药复方、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形式。
中药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其关键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应用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式,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其次,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副作用。
中药临床应用常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些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的使用。
中药副作用主要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些中药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一些中药可能对人体器官产生毒性作用,例如肝脏、肾脏等。
此外,一些中药与西药同时应用时还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
为了确保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行业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例如,中医药管理法规范了对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医药临床应用指南提供了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和建议;药典和药材质量标准确保了中药质量的可控性。
此外,中医行业还致力于加强中药的研究和评价,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避免或减少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然而,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副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中药的复方应用增加了中药的复杂性,使得中药的副作用难以准确定量评估。
其次,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疗效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这使得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变得困难。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中药疗法如中药提取物、中药微针等也面临着相关的安全和有效性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在中医行业的临床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中药是他们获得治疗的重要途径。
中药材的副作用与禁忌使用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中药有许多疗效显著的优点,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对中药材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的副作用1.过敏反应中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人们对某些中药材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头晕等不适症状。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需注意是否有过敏史,如有过敏史则应慎重使用。
2.肝毒性某些中药材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
例如,一些中药材中含有毒性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
因此,使用中药材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控制用量。
3.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与西药之间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如某些中药材可能加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的同时,必须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中药材的禁忌使用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中药材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中药材的成分可能通过胎盘或母乳传递,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这些人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慎重,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身体无法有效代谢和排除体内废物,使用中药材时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中药材时需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较弱,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脏病情加重或诱发心脏病发作。
因此,心脏疾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材时必须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其他禁忌使用情况除上述人群外,有以下情况的人也不适合使用中药材:(1)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2)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等;(3)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癫痫、帕金森等。
总之,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使用情况。
黄精的副作用
黄精,又称康宁黄精,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并被广泛用于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中。
它具有提神、补肾、益智、抗疲劳等功效。
然而,与任何药物一样,黄精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首先,黄精可能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黄精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问题。
此外,黄精也可能对肝脏产生一定的负担,因此患有肝病的患者应慎用。
其次,黄精可能影响水盐代谢。
长期过量使用黄精可能导致体内水分丢失与电解质失衡。
这可能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尿液浓缩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此外,黄精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与其他药物一样,黄精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皮疹、红肿、过敏性鼻炎等。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需警惕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另外,黄精也有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黄精与某些药物的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浓度的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黄精与降糖药物、抗凝药物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血糖或凝血功能的异常。
此外,虽然黄精被广泛使用并认为相对安全,但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病或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需慎重使用黄精,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黄精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价值,但仍然有一定的潜在副作用和风险。
因此,在使用黄精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中药无毒副作用,这是群众的“常识”,也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其实不然,中药既然是一种药,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药就是“以偏纠偏”,也就是具有偏性,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毒”,更何况某些中成药或中药还具有很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炮制不当,也会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态也不一样,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以下举例说明。
一、六神丸含有蟾蜍素和雄黄等有毒成分,有的人因为咽喉痛服用了六神丸,结果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嗜睡昏迷以及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
二、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地黄丸,此药常用于治疗腰酸腿软、小腹急痛、烦渴不眠、小便不利或尿频等症。
但有些人服药后,会出现皮疹、恶心、腹痛、腹泻、水肿、头痛及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三、小活络丸有报道因患外伤性肩周炎或腰部扭伤而服用此药,结果竟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全身皮肤瘙痒等症状,经过治疗,症状才消失。
究其原因,可能与组方中的地龙(蚯蚓)所含的动物性蛋白质导致过敏有关。
四、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眩、倦怠乏力等症。
但有报道因患三叉神经痛服用该药,一周后全身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面部及下肢水肿、恶寒高烧、头部胀痛,停药治疗后痊愈。
五、三仙丹、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它们都含有朱砂,即硫化汞,久服可中毒。
六、其他如服用消咳喘不当,可导致心律失常;服用附子理中丸不妥,会引起舌头卷缩、呼吸急促;滥用柴胡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会引起过敏性休克等。
七、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中药的不良反应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中草药,大都是经验用药,很多药的有效成分分析尚在探索中,更别说对副作用的研究了。
对于一些中成药,相关研究数据也非常缺乏,说明书中相应部分要么简单描述,要么省略,这就误导了患者,认为非常安全。
另外,媒体在宣传时常刻意强调“纯中药制剂”,实际上为“中药无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错误引导作用。
八、滋补药也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滋补药本身也是药,药品本身都有两重性,不但要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不能滥用,而且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传统中医药用于外阴白班治疗的副作用观察传统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和保健方面被人们广泛应用。
在外阴白班治疗中,传统中医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使用传统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是否存在副作用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传统中医药用于外阴白班治疗的副作用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传统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的原理传统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通常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气血失调和湿热郁滞等病因病机进行诊断,并采用中药治疗方法。
中草药中常用的有茵陈蒿、火麻仁等,它们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局部环境,消除瘙痒和白班等不适症状。
二、传统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的副作用尽管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外阴白班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可能包括皮肤过敏、消化不良、药物依赖等。
其中,皮肤过敏是最为常见的副作用。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草药中的成分过敏,从而引起皮肤刺激和过敏症状。
另外,中草药中有一些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还有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药物依赖现象,长期使用中药治疗外阴白班后,如果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反弹等情况。
三、如何减少传统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的副作用为了减少传统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的副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对于中医药治疗外阴白班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准确评估。
不同人群和不同病症对中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避免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
中草药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需要严格依照中医理论和经验来执行。
在用药过程中,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此外,可以探索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应用。
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通过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中成药的副作用中成药是指中医药材制成的药物,其功效主要是通过药材中的活性成分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虽然中成药具有较好的疗效,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也会伴随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中成药时,人们需要了解并意识到这些副作用的存在,以便进行合理使用。
首先,很多中成药具有药物过敏的副作用。
个别人群对某些药物成分具有过敏反应,可能会出现皮疹、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甚至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心慌等。
而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更需要特别警惕,不合适的中成药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其次,中成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依赖性。
有些中成药中所含的成分,如某些镇痛成分,患者为了缓解疼痛会频繁使用,久而久之,患者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即只有依靠这些药物才能缓解疼痛。
这样一来,一旦停药,患者可能会出现反跳性疼痛加重的情况,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另外,中成药中一些成分对肝脏和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中成药在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一定负担。
特别是使用含有大剂量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如某些感冒退烧药,过度用药会对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损伤。
此外,中成药中一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西药的浓度或降低其代谢速度,从而导致不良效果或副作用的发生。
因此,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告知医生其他同时正在使用的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最后,中成药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比如口干、恶心、头晕等,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但是,如果出现严重反应,如呕吐、腹痛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成药的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使用中成药时,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过敏、依赖性、肝肾损伤等副作用的发生。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按医嘱进行调整。
同时,患者也需要了解中成药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阳起石的副作用导言:阳起石,又称为广藿香,是一种用于中草药中的常见成分。
它具有许多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就像其他药物一样,阳起石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了解并注意这些副作用非常重要,以确保药物的合理和安全使用。
本文将讨论阳起石的副作用及其可能的风险。
1.胃部不适:使用阳起石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或胃痉挛。
这种副作用通常与药物引起的胃酸增加有关,因此建议在用药期间遵循医生的剂量指示。
此外,应该避免在空腹时服用阳起石,可以选择在饭后或饭前服用药物,以减少胃部不适的风险。
2.皮肤过敏反应:一些人可能对阳起石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或红肿。
如果在使用阳起石后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过敏反应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以缓解症状并防止进一步的并发症。
3.出血风险:阳起石具有抗凝血作用,这意味着它可以阻止血液凝结。
尽管这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副作用。
长期或过量使用阳起石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出血性疾病(如溃疡病或血液疾病)的人来说。
因此,在使用阳起石之前,应该考虑个人的病史和风险因素,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4.药物相互作用:阳起石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其药效。
例如,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一起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与某些抗癫痫药物一起使用,可能减少其效果。
因此,在使用阳起石之前,应告诉医生关于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他们能评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5.儿童和孕妇使用:儿童和孕妇应特别小心使用阳起石。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来证明阳起石在儿童和孕妇中的安全性。
因此,儿童和孕妇应避免使用阳起石,或在咨询医生后进行使用。
结论:阳起石在中医药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然而,使用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了解这些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合理和安全使用阳起石。
如果在使用阳起石后出现任何不适或不寻常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与副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然而,正如西药一样,中药材也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与副作用进行讨论。
一、药物相互作用1. 药物间的相互影响中药材中常常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可以相互影响,产生药效增强或相互抑制的现象。
例如,某些中药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有一定疗效,但在与某些西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血压升高或血液凝结功能异常增强等不良反应。
2. 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材有时会和食物产生相互作用,改变药效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例如,某些中药与某些特定食物同时摄入时,会降低药效或导致中毒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注意合理饮食结构,避免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药物的副作用1. 个体差异引发的副作用中药材对不同人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
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体质差异以及生理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有的人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红肿等。
2. 长期使用引发的副作用长期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内分泌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副作用。
例如,长期使用某些中药材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食欲下降等症状。
三、中药材使用的安全性1. 遵循医嘱,合理用药为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问题,使用中药材时应遵循医生的嘱托,按照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合理用药。
同时,患者应告知医生关于自己的过敏史、疾病史和用药史等信息,以便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剂。
2. 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中医药学中有关中药材的配伍禁忌非常重要,这是根据中药材的属性和功效特点来确定的。
遵循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中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医草药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治疗方式,在许多人的眼中拥有独特的魅力和疗效。
然而,正如任何其他医学疗法一样,中医草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的副作用,并提供一些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中医草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导致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先进行皮肤敏感性测试,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 肝损伤:某些中医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
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引发药物性肝炎等严重疾病。
使用中医草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对肝脏造成损害。
3. 胃肠道不良反应:某些中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刺激性导致的。
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遵循医嘱准确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4. 药物相互作用:中医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因此,在同时使用中医草药和其他药物时,应告知医生已使用的药物,并按医嘱进行合理的搭配。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医草药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渠道和医生: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
避免相信传闻或寻求非专业人士的建议,以免因错误的用药导致问题。
2. 个体差异与个体化用药:每个人对中医草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3.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中医草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使用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
4. 注意草药质量和来源:中医草药的质量和来源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应选择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避免使用劣质的草药材料。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功效与副作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应用的功效和一定的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材中草药的功效与副作用,并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草药的功效1. 调养身体:许多中草药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如黄芪、当归等,可以补气血、增强免疫力,并具有抗老化的效果。
2. 治疗疾病:中草药可以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比如,枸杞子可以明目、滋补肝肾,适用于眼睛疲劳、视力模糊等症状。
3. 缓解症状:中草药也可以缓解一些症状,如草果可以解热,薄荷可以清热解毒,罗汉果可以止咳化痰等。
这些草药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草药的副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和西药有时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例如,黄芪和某些抗凝血药物一起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 过敏反应:一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草药存在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和休克等症状。
3. 药物毒副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含有毒性物质,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损害。
4. 不良反应:中草药有时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反应,以及头晕、心悸等神经系统反应。
三、正确使用中草药的建议1. 选择合适的中草药:对于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应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中草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合理剂量: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中草药,不要超过剂量,避免药物滥用和过量使用。
3. 注重药物安全:在服用中草药期间,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4.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中草药的同时,避免与西药同时使用,尤其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西药。
四、中草药的未来发展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应用,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中草药的研究逐渐深入,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更加精确和高效。
未来,中草药有望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中医草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中医草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中医草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以及促进体内气血运行等方式,起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
然而,就像其他药物一样,中医草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与禁忌,需要在使用中予以重视和注意。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医草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以提醒人们正确、安全地使用草药。
一、中医草药的副作用1. 草药过敏反应中医草药材料众多,其中一些草药可能对个别人群产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反应。
因此,在服用中医草药之前,最好先进行过敏试验,以避免可能的过敏反应。
2. 草药中毒一些特定的中草药具备一定的毒性,若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症状。
比如,附子、蜈蚣等中草药都具有强烈的毒性,应慎重使用,避免发生中毒情况。
3. 不良反应一些中医草药,尤其是复方草药,在使用中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胃肠不适、头晕、乏力等,虽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使用者应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二、中医草药的禁忌1. 草药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中医草药与现代药物在治疗原理和应用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草药与现代药物的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
有些中医草药可能降低或增强某些现代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同时使用中医草药与现代药物时,应特别注意潜在的相互作用,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
2. 孕妇、婴幼儿禁用孕妇、婴幼儿对药物反应较为敏感,对中医草药的使用要格外慎重。
有些中草药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或导致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孕妇和婴幼儿最好避免使用中医草药,除非在经过医师指导下。
3. 个体差异由于每个人体质、病情等存在差异,对中医草药的反应也会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种草药具备特别敏感性,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草药。
中医药的副作用1、二天油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躯干与四肢出红丘疹,形成小水泡并溃烂。
2、番泻叶泡服致急性尿潴留,长期服用致依赖性;内服致癫痫样发作;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
3、防风通圣丸内服致光敏皮炎样药疹。
4、风痛灵滴入鼻腔致过敏:腹痛,气急,口唇发绀,血压下降。
5、风油精内服致依赖性:停药出现抑郁,嗜睡,厌食、气喘加重。
6、茯苓过敏:全身红色丘疹,皮肤发热,身痒难忍。
7、福寿草口服配剂中毒:头晕,恶心欲吐,心动过速。
8、妇宁栓接触致过敏:全身疫痒,风团样药疹。
9、附子理中丸乌头碱类中毒;口舌麻辣,咽喉不适,味觉消失,舌卷缩不能。
10、复方草珊瑚片含服致过敏性药疹。
11、复方穿心莲内服致过敏。
12、复方丹参片内服致口腔多处溃疡。
13、复方丹参液静注致过敏性休克。
14、复方甘草片内服致固定红斑性药疹,全身皮肤发绀,昏迷,呼吸衰弱,瞳孔缩小。
15、复方瓜蒂内服致中毒死亡。
16、复方炉甘石瘙痒、红斑。
17、复方青黛丸内服致肝脏损害,致缺血性结肠炎。
18、腹蛇抗栓酶静滴致脑出血死亡,白细胞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血肿,大片皮肤紫癜,复视等。
19、甘草合剂内服致急性中毒。
20、甘草及制剂内服致假性醛甾酮增多症;低血钾并诱发肝昏迷,血压升高,下肢浮肿,头痛,乏力;幼儿长期吮吸致中毒,面微肿,体倦怠,微喘息,腹胀,ZYB煤焦油泵不思饮食。
21、甘草锌胶囊长期服用致低血钾性瘫痪,或全身过敏,出风团样药疹,奇痒。
22、肝炎灵肌注致过敏:全身荨麻疹,瘙痒,胸闷,腹痛。
23、感冒2号内服致荨麻疹样药疹。
24、感冒冲剂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
25、感冒清内服致老年人急性粒细胞减少或再障性贫血。
26、感冒通内服致血尿,或皮肤过敏。
27、葛艾汤外用治皮炎而致接触性皮炎:面部瘙痒,丘疹,水泡。
28、葛根内服汤剂致急性胃粘膜病变。
29、蛤蚧定喘丸内服致上消化道出血。
30、骨友灵搽剂外搽致接触性皮炎。
31、瓜蒂误服致过敏性休克。
32、广豆根误作北豆根配预高温导热油泵防感冒汤剂,且用量大而致中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身冷,四肢颤抖。
33、国公酒内服致胃粘膜损害病变。
34、海藻长期服用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35、含砷石膏方剂,石膏不纯,含砷内服致中毒:腹泻,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嗜睡何首乌内服致双膝酸痛,高热,过敏性皮疹。
36、河豚食用致中毒: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胸闷,乏力,四肢与口唇麻木,不能行走,重者死亡核葵肌注致严重药物性皮炎。
37、红花油内服致中毒: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昏迷,抽搐,紫绀。
38、红茴香根皮中毒:胃部烧YHB润滑齿轮泵灼感,头晕,头痛,呕吐,昏迷喉症丸内服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39、葫芦素口服过敏:全身皮疹。
40、虎骨木瓜酒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面浮肿,头痛,头晕,纳差。
41、华陀再造丸内服致**皲裂,阴囊湿疹,长期服用致中毒:头晕头痛,口咽干,心烦,大便干,小便赤,手麻,下肢无力。
42、黄连上清丸内服致胃粘膜损害。
43、黄芪内服致过敏性瘙痒,风团,肢体震颤。
44、灰菜食用致小儿重症光敏性皮炎。
45、霍香正气丸内服致心动过速,或致过敏性休克:头晕,胸闷,寒战,血压下降,晕厥。
46、加味逍遥散内服致瞑眩。
47、夹竹桃花煎服致中毒;YCB圆弧齿轮油泵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胸闷,憋气,重者深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房颤,早搏,心肌缺血。
48、甲鱼食用致过敏性休克,原肝病症状加重,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意识丧失,目唇、肢端青紫,心动过速,血压测不到。
49、绞股蓝其粉尘过敏:四肢酸软乏力,头晕头痛,胸闷,鼻咽干痒,心率加快。
50、洁尔阴洗液外搽ZYB增压燃油泵患处致接触性皮炎。
51、睫毛生长灵致接触性皮炎:双眼睑瘙痒,浮肿,丘疹。
52、金匮肾气丸内服致过敏:全身瘙痒,斑疹,心律失常。
53、金橘食用致过敏性休克。
54、金钱草内服或接触致过敏:接触面呈红色斑疹,累及面、胸、背部,奇痒;或长期泡服致形瘦肤燥,毛发不泽,烦躁等肾明亏损症状。
55、金樱子接触性皮炎。
56、荆芥与鱼虾同服致,过敏,皮下瘀血,恶心吐泻。
57、桔梗片头晕,乏力,心慌作呕,四肢冷汗,血压下降。
58、橘红化痰丸白矾不纯,内含砷致中毒:恶心呕吐,脐周绞痛,尿铅高,齿龈铅线明显。
59、康妇清炎栓致过敏:甲醇燃烧器泵全身皮疹,瘙痒,腹痛腹泻,停用症状消失。
60、咳特灵内服致急性溶血:胸闷,腹胀,寒战,恶心呕吐,腰酸痛,全身黄染浮肿,尿少呈酱油色。
61、克瘟散误服致中毒:深度昏迷,血压下降,瞳孔缩小,紫绀流涎,出汗,尿失禁。
62、克银丸长期服用致肝炎:上腹胀痛,瘙痒,尿黄,巩膜黄染,黄疸指数高;致剥脱性皮炎,致月经不调。
63、苦丁香服用过量,中毒死亡。
64、苦楝子内服致恶心呕吐,沥青保温泵腹泻等急性毒性反应。
65、苦杏仁服食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急性中毒。
66、苦杏仁甙服用致氰化物中毒,严重者死亡。
67、昆布(海带)食用致碘诱发甲状腺中毒:甲状腺结节性肿,弥漫性肿大。
68、莨菪类(曼陀罗,华山参,天仙子等)内服致过敏性疱疹,中毒,脑损害,颜面潮红,心悸,言语不清,四肢抽动,高热,惊厥,血压下降,瞳孔散大。
外敷也可引起中毒。
69、雷公藤内服致消化道出血,贫血,中毒性心肌炎,肾病综合征,全身水肿,色素沉着,急性再障,过量致中毒死亡。
70、雷公藤多甙内服过量致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肾衰,中毒性肝炎等。
71、黎芦煎服致一过性高CYZ自吸油泵血压伴窦性心动过缓。
72、良附丸加味内服致小产。
73、六神丸新生儿内服中毒致心律失常,致急性胃粘膜损伤,致过敏:全身瘙痒,皮肤风团块,休克症状,内服致胎动,胎漏,先兆流产。
74、六味地黄丸内服致过敏:手足瘙痒,心慌不安,停药自愈。
75、龙骨龙骨粉末致敏:麻痒,心律失常,红疹,浮肿。
76、颅痛定内服致尿潴留:嗜睡,下腹痛胀,排尿困难。
77、鹿花菌误食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
78、鹿茸内服致过敏:全身风疹块,瘙痒,面浮肿;冲服致暴盲:目胀痛,难开,不能视物。
79、吕宋果番木鳖碱类中毒:BWCB沥青泵呼吸急促,角导反张,口吐白沫,死亡。
80、马兜铃服用过量致中毒;头晕,气短,恶心呕吐。
81、马钱子内服中毒:头昏,心慌,烦躁,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胸闷,纳呆,张口困难。
82、马桑(果)内服致恶心,呕吐,昏迷,全身痉挛等中毒反应,重者死亡。
83、脉络宁静滴致急性呼吸窘迫过敏症。
84、慢肾宝内服致过敏:全身皮疹,红肿,起水泡,奇痒,纳差,乏力,阴囊肿大。
85、莽草子误作八角茴香烹调食用致中毒:上腹灼痛,头痛头晕,胸闷气急,恶心呕吐,YHB齿轮油泵四肢麻木,流诞,多汗,惊厥,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昏迷,尿潴留。
86、毛发再生精外搽头部引发支气管哮喘。
87、没药过敏:皮肤起疹,色红且痒。
88、密陀僧服用致恶心,腹痛,贫血等中度铅中毒症状。
89、棉子油食生棉子油致棉酚中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肝功异常,泌尿生殖系统障碍,四肢无力,血清钾低。
90、牡蛎生品煎服致吐泻。
91、木薯食用致小儿急性中毒,恶心呕吐,腹泻,烦躁,嗜睡,肝肿大,心律失常,2CY系列齿轮油泵呼吸与循环衰竭。
92、脑立清内服致过敏性药疹。
93、脑心舒内服致过敏:烦躁身痒,四肢震颤。
94、牛蒡子过敏;头晕,胸闷气急,瘦痒,皮肤丘疹,呕吐。
95、牛黄抱龙丸内服致腹泻。
96、牛黄解毒片(丸)内服致急性胃粘膜损害,致大疱性药疹并肝功能损害,致支气管哮喘,长期服用致成瘾。
97、牛黄上清丸内服致过敏性休克。
98、牛黄蛇胆川贝液内服致过敏反应。
99、排石汤剂内服致肠麻痹,腹胀,恶心。
100、胖大海泡服致流产,尿血,小腹胀痛。
101、砒枣散治皮肤溃疡,长期用药致砷中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全身瘫软,砷中毒皮炎。
102、皮炎宁配剂外搽ZYB可调压齿轮泵致剥脱性皮炎。
103、枇杷叶未经去毛致咳嗽,喉头严重水肿。
104、片仔癀内服致等麻疹样药疹。
105、蒲公英过敏:全身发热病痒,风团块。
106、七厘散外敷致过敏:敷处肿胀,紫红色,奇痒,大水泡。
107、七叶一枝花新生儿煎服中毒:烦躁,面色苍白,呕吐,抽搐,昏迷。
108、前胡煮食鲜品致日光性皮炎,皮肤烧灼样疼痛,水肿,头昏,恶心。
109、清开灵肌注致荨麻疹,致过敏:全身丘疹,面部水泡,低热。
110、清热解毒液(剂)肌注致过敏性休克:胸闷,面色苍白。
111、鲭鱼食之中毒:ZYB煤焦油泵恶心呕吐,腹泻,心悸,头痛,荨麻疹,局部水肿,低血压112、祛痰灵内服致过敏。
113、全蝎煎服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服粉剂致过敏,内服致蛋白尿。
114、人参用药不对症至低血钾,四肢抽搐,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咽痛,牙痛,畏光,自汗,下肢酸痛,恶露不绝。
115、人参蜂王浆内服致齿龈渗血,原症状加重。
116、人参丸内服美国人参丸致猩红热样药疹。
117、乳腺康肌注致过敏性皮炎。
118、三黄膏乳香、没药致过敏:丘疹,水泡。
119、三黄片内服致血尿,停药自愈。
120、三尖杉酯碱鞘内注射致严重精神障碍。
121、三九胃泰内服致固齿轮沥青泵定性药疹,全身荨麻疹型药疹,孕妇过敏型药疹,冲服致过敏:周身丘疹或风团,痛痒,头痛,高热,休克症状。
122、三七内服致过敏性药疹甚至休克,婴儿通过吸食母乳致过敏,颈、胸、背部出现鲜红色。
123、三蛇胆川贝露内服致过敏性斑疹块。
124、桑寄生过敏:皮肤粟米样丘疹,瘙痒。
125、桑椹食用致过敏性休克,疲倦,全身风团样药疹。
126、山八角误服中毒:头晕。
3gr螺杆泵腹痛,恶心呕吐;四肢抽搐,流诞,昏迷,重者死亡。
127、山菠萝煨食7天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128、山药生品外敷致过敏:颈、胸、背部瘙痒,心烦不安,坐卧不宁。
129、商陆误作人参服致中毒:头痛,呕吐,腹泻,多汗。
130、蛇胆内服致过敏性紫癜伴肾炎。
131、蛇胆川贝液内服致过敏。
132、麝香内服过量致造血功能障碍:全身皮肤紫癜,牙龈与鼻腔渗血,发热,心慌气短,骨髓增生低下。
133、麝香风湿油外搽致敏,皮肤起红斑,水泡,皮肤剥落.134、麝香虎骨膏外贴致银屑病,或过敏性皮炎。
135、麝香追风膏外贴致过敏性休克。
136、参脉注射液静注致过敏:KCB不锈钢齿轮泵面潮红,荨麻疹,胸闷,气促,咳嗽,心律失常。
137、神功元气袋外用致接触性皮炎。
138、生地黄内服致可逆性血压升高。
139、生黄芪,青蒿过敏,丘疹,红斑,奇痒。
140、十滴水内服致过敏性休克。
141、石菖蒲过敏:寒颤高热,躁不能宁,口干喜饮。
142、双黄莲静滴致血管神经性水肿型药疹,全身瘙痒,口、眼难张开。
143、丝石竹误为桔梗服用致中毒;NYP高粘度泵胸隔院腹不适,腹泻,恶心呕吐,口舌发麻。
144、四虫散加味内服过量致复合中毒:眼脸浮肿,会阴、下肢水肿,水泡,溃疡,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