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光环境建筑环境学清华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13.37 MB
- 文档页数:80
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学教材大纲朱颖心张寅平李先庭秦佑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编写目的:建筑环境学是一门融合热工学、流体力学、生理学、心理学、声学、光学、建筑学、城市气象学、劳动卫生学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科学。
通过本教材的使用,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和掌握(1)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2)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3)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为今后学习各种技术手段来创造健康舒适的、满足各种生产过程要求的建筑环境打下理论基础。
适用对象:本教材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建筑物理、建筑给排水等其它土建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同时也可以作为从事暖通空调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用参考书。
编写特点:由于这是一门非常前沿的课程,因此在本教材的编写中,除了采用了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定论以外,还大量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有关研究成果。
除了力求使学生掌握构建、分析、评价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还为学生掌握本学科最新的动态提供了途径。
本教材给出了一些习题和思考题,建议了几个课程实验,给出了一些大作业题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建筑环境的全面的和感性认识。
教材建议学时:48 学时,含课堂讨论和大作业。
第一章绪论建筑环境学第一节建筑环境学的作用与地位介绍建筑的根本功能,建筑与室内外气候的关系以及人类追求满意的建筑物理环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不同气候区域建筑类型的演变,人类对建筑环境的感性认识和逐步形成的理论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现代工业高度发展导致的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建筑环境科学在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第二节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建筑环境学研究的三个内容: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建筑环境学Built Environment课程代码:02410010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朱颖心.建筑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需说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由单纯的机械设备系统向综合的建筑环境系统转化的产物。
本课程是研究建筑的基本规律、建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讲求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和生产过程需要的室内物理环境;课程目标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建筑环境;课程目标3: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及原理;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m-n1.毕业要求1-1:2.毕业要求……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建筑的演变历史(2)营造法式(适合自己需要),图式理论(追求艺术),建筑空间理论(功能),建筑环境学(舒适性)(3)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如何协调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与节能、环保之间的矛盾(5)空调系统的使用使得在室内空气品质方面比较差,易造成病态建筑综合症SBS2.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气流组织,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3)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教学要求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建筑环境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致用人单位欢迎贵单位来我校招聘毕业生!感谢社会各界对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校确立了“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毕业生普遍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良好的外语与计算机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及管理方面知识,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强。
本《简介》整理总结了清华大学目前的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情况,内容侧重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和学生毕业后适应的工作岗位和行业性质,以帮助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招聘我校毕业生。
用人单位如需了解有关专业更为详细的情况,可上网查询,网址是:。
对于专业的新增与变动,我们也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正。
本《简介》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研究生招办、本科生招办以及各院系教务、就业主管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目录清华大学院系设置一览 (1)建筑学院 (2)土木工程系 (4)水利水电工程系 (7)建设管理系 (11)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2)电机工程及应用电子技术系 (14)机械工程系 (17)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19)热能工程系 (22)汽车工程系 (25)工业工程系 (27)航天航空学院 (29)电子工程系 (3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36)自动化系 (38)微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学与纳电子学系 (42)工程物理系 (44)化学工程系 (48)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50)数学科学系 (52)物理系 (54)化学系 (57)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59)医学院 (61)经济管理学院 (64)公共管理学院 (68)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70)新闻与传播学院 (80)法学院 (82)美术学院 (84)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86)软件学院 (89)深圳研究生院 (90)清华大学院系设置一览·1·建筑学院本科专业:○建筑学主干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构造、住区设计、绘画、建筑师业务实践等。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所谓建筑环境学就是指在建筑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科学。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室的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的分布、空气品质、采光性能、照明、噪声和音响效果等及其相互间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并对此作出科学评价,为营造一个舒、健康的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有等解决问题是:①如何解决满足室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②如何解决“建筑病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的问题。
2.研究的主要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室空气品质、室热湿环境与气流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即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容。
基于建筑环境学容的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们是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容进行研究,研究室各种微气候环境所形成的机理及其与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相互间的关系。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与太阳的光辐射,气温、湿度,风和降水等因素有关。
2.以太阳通过某地区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为平均太阳时;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作为世界标准时(世界时);以东经120℃的平均太阳时为中国标准(称为时间)。
3.相对位置可用纬度,太阳赤纬d,时角h,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A表示,其中前三个参数、d、h是直接影响和A的因素,因为是表明观察点所在位置,d表明季节(日期)的变化;h是表明时间的变化。
当太阳离地球最远时,太是垂直于直射地面的,具有很高的辐射强度,所以最热而形成了夏至,当太阳距地球最近时,太是斜射地球表面的,其辐射强度很弱,因此最寒冷导致了冬至。
4.一部分为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即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成为散射辐射,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对地面的总辐射。
辐射能量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天空中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粒水粒对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共同影响。
《建筑环境学》第一部分建筑外环境1.1 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几何关系和定量描述模型。
1.2 太阳辐射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谱;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能量的组成成分;太阳辐射作用与地球的热平衡关系;日照的作用。
1.3 室外气候自然室外气候形成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城市微气候由于人工的建设活动导致的城市微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包括热岛效应、城市和小区风场、建筑物的布局与日照效果的关系。
1.5 我国气候分区特点我国两个主要的气候分区法以及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
1.6 基本概念太阳时、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照度、太阳直射辐射、太阳散射辐射、有效天空温度、大气层消光系数、热岛效应。
第二部分建筑热湿环境2.1 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围护结构外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透明和半透明材料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2.2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与得热通过非透明围护结构和透明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特征;不同材料和结构的门窗和墙体的热过程特点;围护结构不稳定传热过程和传湿过程的数学模型。
2.3 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和湿量室内产热产湿和空气渗透带来的得热的特点和定量描述方法。
2.4 冷负荷与热负荷负荷与得热的关系。
2.5 典型负荷计算方法原理国内外负荷计算方法的发展;不同类型负荷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建筑热过程与负荷模拟分析软件。
2.6 基本概念维护结构、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夜间辐射、遮阳系数、得热、太阳得热系数、冷负荷、热负荷。
第三部分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3.1 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人体的热平衡、人体的温度感受系统、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热感觉、热舒适等原理和理论体系。
3.2 人体对稳态热环境反应的描述热舒适方程、预测平均评价、有效温度和 ASHRAE 舒适区等,人体对稳态热环境反应的描述方法。
3.3 人体对动态热环境的反应人体对动态热环境的反应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评估排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已经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是因为该领域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相关专业并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排名的概述和分析,并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的水平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在国际上的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是一份权威的国际大学排名,这份排名在不同领域根据多个指标进行评估。
2019年的排名显示,以下是全球前十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的大学: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学院)2.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5.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墨尔本大学)6.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慕尼黑工业大学)7.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学)8.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学)9.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10.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悉尼大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清华大学已经进入前十名,并且其他大学如同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大学等也都名列在世界前100名之内。
在国际上,中国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水平已经得到了认可,并且继续有所提升。
清华考研辅导班-2021清华大学956建筑与建成环境理论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清华大学956建筑与建成环境理论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下午14:00-17:00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一、适用院系专业:清华大学000建筑学院085900土木水利专业学位二、考研参考书目清华大学956建筑与建成环境理论没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建筑环境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金招芬,朱颖心主编《建成环境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阿莫斯.拉普卜特著述,黄兰谷翻译盛世清北建议参考书阅读方法: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三、课程介绍土木水利学院由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建设管理系3个系组成,按二级学科设立17个研究所(室)。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3个本科专业,以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专业,形成了“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目前有在校本科生919人,硕士研究生259人,博士研究生31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9人。
学院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坚持人才培养是根本、队伍建设是核心、学科建设是基础,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科研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学院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领域的影响力。
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综合排名,清华大学土木学科(含水利和建设管理学科)2015-2017年连续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十,其中2017年排名居全球第五,是我国所有大学学科中在国际上排名最高的学科(见下表),其中2016年分项排名中高水平论文H因子位居第一。
建筑老八校的专业特色
建筑老八校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八所建筑学院,分别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每所建筑老八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以下是各校的具体介绍:
1.清华大学:以现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为主要研究方向,致
力于培养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人才。
2.同济大学: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建筑学科体系,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个方向。
3.南京大学:专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与传承,研究方向以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主。
4.华南理工大学:以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技术及新材料应用
研究为主要方向,突出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5.西南交通大学:以建筑设计、结构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为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建筑人才为目标。
6.中南大学:重点研究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注重适应
时代需求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7.东南大学:以建筑学科教学与研究为核心,包括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等多个方向。
8.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建筑学科教育与研究为主导,注重建筑科技的进步与应用,培养工程实践型、独立思考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建筑老八校各有所长,在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现代建筑科技、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优势,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书目1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2.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3.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 李迪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年4 .《景观形态学》 . 吴家骅着 . 叶南译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年5. 《环境设计史纲》 . 吴家骅编着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年6. 《环境心理学》 . 林玉莲 , 胡正凡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 .《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8.《建筑制图》.钟训正.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9 . 《景观设计艺. 顾小玲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10.《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 美) 弗朗西斯 .D.K 钦着,邹德侬,方千 里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7. 811.《建筑色彩环境设计》,施淑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12 .《城市环境创造— —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于正伦着,天津大学出 版社13.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 美] 约翰. 0. 西蒙兹着 . ,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美]尼古拉斯・T •丹尼斯•[美]凯尔.D.布 朗.刘玉杰.吉庆萍、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5•《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为莱诺• G •汉尼鲍姆编着.宋力(主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6. 《21世纪城市灯光环境规划设计》.MINKA VN 城市灯光环境规划研究 所编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7 . 《风景园林设计》 .王晓俊编着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8. 《设计词典》 . 张乃仁主编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 《园林绿化小百科》,李嘉乐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 《园林规划设计》,王汝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年22. 《对岸的风景——美国现代园林艺术》 .夏建统编着,云南大学出版 社, 2001 年23.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王浩,谷康、孙新旺、陈蓉、朱晓雯着,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24 .《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 [ 日] 奉田幸夫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年25. 《建筑小环境设计》 . ,刘文军、韩寂着,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26. 《公共艺术设计》 . 施慧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年27.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第二版)》 ,朱昌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8.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 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29. 《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30. 《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831.《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田银生、刘韶军,天津大学出版社 32. 《多层住宅的空间与造型设计》,肖蓝,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33 . 《居住区规划设计》,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4. 《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5. 《低层居住群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刘延枫、肖敦余,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6. 《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7. 《居住区环境设计》,黄晓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38.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林其标、林燕、赵维稚,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9. 《居住区的绿化模式》,方咸孚、李海涛,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0. 《居住区景观设计》,章俊华,任莅棣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1.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金涛、杨永胜,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42. 《人聚环境学》,刘滨谊,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43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刘滨谊,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44 . 《城市的印象》,[美]凯文•林奇着,项秉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5.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 王向荣,任京燕. 《中国园林》2003(3):11-1846. 《景园建筑学》,[美]西蒙得着,王济昌译,台隆书店47.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日]庐原义信着,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8. 《景观设计》,郑曙阳,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49. 《景观艺术设计》,刘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0 .《环境景观设计》,郑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1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2.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3.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阿尔伯特J •特拉利奇着•王求是、高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54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着,俞孔坚,孙鹏,王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55. 《交往与空间》,[丹麦]杨•盖尔着,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56. 《俄勒冈试验》,[美]c •亚历山大.M •西尔佛斯坦.S.安吉尔,石川新.D •阿布拉姆斯着,赵冰,刘小虎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57. 《建筑模式语言》,[美]c •亚历山大,s •伊希卡娃,M •西尔佛斯坦,M.雅各布布逊,Z •菲克斯达尔金,S •安吉尔着,王听度、周序鸿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58. 《存在•空间•建筑》,[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659. 《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日]西村幸夫编着,张松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0. 《城市意向》,[美]凯文•林奇着,项秉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61 .《绿色建筑技术手册设计•建造•运用》,[美[Public Tech no logy Inc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王长庆,龙惟定,杜鹏飞,黄治锺,潘毅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999.662.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英]Brian Clouston主编,陈自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263 .《建筑环境心理学》,常怀生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64. 《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马铁丁,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1065 .《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1 999.366 .《现代设计史》,王战,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67 .《建筑环境学》,徐科峰,钱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768. 《景观小品》,日本标识景观编委会编着,刘云俊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69. 《建筑光环境》,詹庆旋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0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杨永胜、金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771 .《视觉与视觉环境(修订版)》,杨公侠,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72 .《城市夜景照明技术指南》,肖辉干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73 .《室外景观照明》,[为兰德尔•怀特希德着,王爱英、李伟译,沈天行审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74. 《城市夜景观规划与设计》,王晓燕编着,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75 .《城市广场灯光环境规划设计》,程宗玉,吴蒙友编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6. 《建筑物理》,柳孝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77 .《西方建筑一一从远古到现代》,[英]比尔•里斯罗着,陈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78. 《中国建筑史》第五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79.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80.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81.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782 .《美学原理》,杨辛,甘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383 .《旅游心理学》,甘朝有,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9884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葛晓富,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85 .《中国旅游地理》,刘振礼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8886 .《环境评价》. 陆雍森编着,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87 《风景名胜与园林规划》.姚亦锋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8 .《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9. 《旅游美学》,乔修业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199090.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王铁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91 .《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金俊着,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92. 《环境艺术设计》,吴家骅、朱淳着,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93. 《景观建筑形式与纹理》,凯瑟琳•迪伊编,周剑云.唐孝祥,侯雅娟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294. 《景观艺术设计》,陈六汀、梁梅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795 •《景观设计学》,约翰•西蒙兹着,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6. 《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着,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7. 《城市环境共鸣设计》,G.卡伦原著,刘杰、周湘津编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98. 《建筑外部空间》,志水英树等编,张丽丽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9. 《现代滨水场所建设的关键_亲水规划设计》. 丛磊, 徐峰. 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2007,(06).[7].100.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 黄翼. 城市规划,No110,Oct12002.101. 《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功能》. 龚维超.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18 (2):41 - 44.102 . 《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整治》. 高蓉,杨昌鸣. 中外建筑,2003,27-30.103 . 《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贡宇.中国园林,2003,(7):29 - 32.104. 《城市空间的修补,接驳,缝合与触媒—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设计创作与体会》. 建筑创作,2000.3.105. 《滨水景观设计》. 日本土木学会编, 孙逸增译.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6.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研究》. 薛凌.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处,2006.4.107.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诺曼.K.布思.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08. 《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以王府井步行街为例《城市交通》. 程颖,2000年第 1 期109. 杨重光,步行街:城市建设的热点110. 《城市规划设计手册》,郑毅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111. 《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指南》. 赵天宇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3 112. 《广场,从远古走来》. 王成武. 《城镇聚焦》2002.4113.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庆建筑大学编着,114.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15. 《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 孙施文,王喆.116. 《现代景观设计教程》,冯炜李开然编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7117. 《景园规划与设计》. 刘福智等编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118. 《景观设计》,曹瑞星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19. 《建筑效果图制作精萃》,陈志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120. 《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121. 《景观设计基础教材》. 陈炯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122. 《场地规规划》123 . 《公共空间设计与实训》. 金范九. 许建均, 河北美术出版社124. 《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125.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1.2.3.4 》126. 《景观设计国际版》127. 《景观设计》128. 《亚太景观》.贝思出版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29. 《室内与环境设计实训》.吴剑锋,林海著.东方出版中心.2008 年130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美)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著,陈建业,赵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考研方向有哪些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环境和能源利用密切相关的学科。
对于想要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的同学来说,选择一所合适的考研院校至关重要。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在这个专业方向具有优势的院校。
首先,清华大学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清华大学的相关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其在建筑节能、室内环境质量、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是该专业的佼佼者。
该校在暖通空调、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
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并且,哈工大的实验设备先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同济大学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其学科特色在于注重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能源系统优化、智能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成果。
学校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天津大学在该专业方向同样具有很高的声誉。
学校在暖通空调、建筑能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水平一流。
天大的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所建筑类特色高校,其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学校的教学注重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此外,湖南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也都有着不错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湖南大学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方面,师资队伍强大,教学质量高。
在科研方面,在能源高效利用、室内环境品质提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东南大学的该专业注重学科交叉,在建筑智能化与能源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023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考研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工程专业,在建筑工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方向涉及建筑节能、室内环境控制、可持续建筑等方面。
如果你打算考研这个专业,那么以下就是几所比较优秀的院校及其介绍。
1.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博士点始建于2001年,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了建筑环境控制、建筑物理、绿色建筑技术等多个方向的完整学科体系。
该专业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建筑节能减排和建筑环境优化的发展。
2.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为一个传统强势学科,一直致力于其研究和教学的开拓和强大。
该学校覆盖课程包括建筑热工与节能、空气热力学、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秉承科学研究,开展了深入的学术探索和实践应用。
同时,该学校还设有“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深受大家的欢迎。
4.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更新节能和绿色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贡献。
该学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合作和创新精神,全面培养具备现代建筑环境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对电力安全、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学校拥有学术领域丰富的教学团队,保证了学生获得高水平教育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素质。
总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无论是从事相关研究,还是在建筑行业就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时,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做出合适的选择,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备课教案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安全工程课程名称:建筑环境学周学时:3总学时(计划学时):36授课时间: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授课班级:建环061、062,安全06********本册教案目录7第五节通风与气流分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5.1 气流分布的确定3.5.2 气流分布性能的评价3.5.3 CFD应用717172748第四章建筑环境中的热湿环境第一节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4.1.1 围护结构外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4.1.2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4.1.3 夜间辐射7777779第二节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4.2.1 通过围护结构的显热得热4.2.2 通过围护结构的湿传递第三节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和湿量4.3.1 室内产热产湿10 4.3.2 空气渗透带来的得热冷负荷与热负荷4.4.1 负荷的定义4.4.2 负荷与得热的关系4.4.3 负荷与得热的关系以及数学表达典型负荷计算方法原理介绍4.5.1 稳态计算法4.5.2 积分变换法4.5.3 模拟分析软件11 第五章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第一节人体对热湿环境反应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5.1.1 人体的热平衡5.1.2 人体的温度感受系统5.1.3 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5.1.4 热感觉5.1.5 热舒适12 第二节人体对稳态热环境的反应描述5.2.1 热舒适方程5.2.2 预测平均评价PMV13 5.2.3 有效温度ET和ASHRAE舒适区第三节人体对动态热环境的反应5.3.1 人体对阶跃温度变化的反应5.3.2 人体对变化风速的反应5.3.3 过渡活动状态的热舒适指标RWI和HDR 第四节其他热湿环境的物理度量教学内容(讲稿)备注(包括:教学手段、时间分配、临时更改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建筑环境学就是指在建筑空间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