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自然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64 KB
- 文档页数:2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一、引言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自然美则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涉及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感体验。
自然美不仅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源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自然美的特点
1. 客观性: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主体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2. 多样性:自然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自然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景象。
3. 无价值取向:与文化艺术相比,自然美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它并不追求某种特定目标或效果,而只是单纯地呈现出来。
三、自然美在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作用
1. 启发灵感:自然界中充满了无限创意和想象力,许多艺术家通过对
大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来汲取灵感。
2. 塑造审美观念: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欣赏和感受,人们可以培养出
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3. 促进身心健康: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从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自然美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1.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美: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诗歌、绘画
和音乐作品,例如《山水诗》、《山水画》和古琴音乐等。
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美: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艺术作品,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和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交
响诗《行星》等。
五、结语
总之,自然美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彩的领域,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过
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欣赏和感受,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世界、塑造审美观念,并促进身心健康。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美学自然美分析范文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美。
自然界中包含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和自然现象,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美感。
本文将对美学自然美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美是纯粹的和无意识的,没有任何人为的修饰和加工。
自然界中的美像是一种自发的创造,完全是自然的表现。
例如,美丽的日落、绚丽的彩虹和蜿蜒的河流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它们以其真实和原始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美好。
其次,自然美是多变的和独特的。
自然界中的美表现出无限的变化和丰富的多样性。
没有两片雪花、两朵花和两叶树叶是完全相同的。
每一个角落都有各种各样的植被、生物和地理特征,它们都展现出独特的美。
例如,山谷中的风景与海滩上的景色截然不同,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魅力。
再次,自然美是和谐的和完美的。
自然界中的美是一种无声的和谐,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例如,花朵的颜色与形状、鸟儿的歌唱与羽毛的鲜艳相互映衬,呈现出和谐的美。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系统。
此外,自然美是启发人的和令人愉悦的。
自然界中的美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
当我们面对壮丽的山脉、湍急的瀑布或宁静的湖泊时,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敬畏和喜悦。
自然美具有一种让人心旷神怡和忘却尘世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宁静和平静的心境。
最后,自然美是永恒的和宽容的。
自然界中的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能感受到和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也不受种族、国籍和文化的影响,它是所有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无论是通过绘画、摄影还是文字,人们都可以将自然美永久地记录下来,并与他人分享。
综上所述,美学自然美是一种自然、多变、和谐、启发人和永恒的美。
它不仅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美,保护自然环境,让美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
自然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
在我看来,自然美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充满生机和力量的感受。
它不仅体现了大自然中无限的奇妙和神奇,而且也表明了人们对大自然所具有的敬畏之情。
在我看来,大自然中存在着无尽的魅力和优雅。
例如:海洋中波光闪闪、海浪声声、飞鸟此去归来; 山川之间远近相望、树影斑斓; 森林里栖息众生、气味四处飘散; 风雨交加时景物变幻无常……这一切都使人感到惊叹不已。
此外,大自然也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安宁。
例如: 在田野上徜徉, 体会到田园诗般的平静; 在海上船行, 体会风帆般随性耿直; 在雄伟壮丽的山川之间, 体味出勃勃生机……这些都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浩瀚耐人寻味之处。
总而言之:“天衍五道”——即天地气合、五衹相应——是我理解“大道”所要衍化出来的一串语句;老子《道德经》中所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作为刍狗”——即天地冷淡无情, 让千姿百态各显其能——也是我理解“大道”所要衍化出来的一番语录。
通过上述内容我对" 自然美 " 的理解就是 : 天道高悬 , 天地浩瀚 , 五衹精神 , 两天敬畏 , 三宫高朗 , 四海神鬼 ; 大运有术 , 多邪有邪 ; 神魔俊逸, 精气神昂!。
从自然美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的美学价值任何人都离不开建筑,任何人都有审美追求,审美是人类情感的最高追求和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
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美学相交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建筑美学课程的目标在于运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指导建筑创作实践,陶冶建筑审美情操。
建筑中有一种美谓之对称对称也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
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对称是均衡的天然格局,让人产生健康和平静的均衡感。
对称讲究相同部分间规律的重复,呈现在建筑上,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皇城、宫殿、庙宇、陵墓多为左右对称的缘故。
建筑美学建筑审美活动是人对建筑的生命体验活动和情感价值活动,具有超功利性、主体性、审美快感的综合性等主要特征。
从历时性特征看,建筑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建筑审美态度的形成、建筑审美感受的获得、建筑审美体验的展开和建筑审美超越的实现。
其中建筑审美感知和建筑审美体验是建筑审美活动的主要阶段。
建筑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情感价值活动。
建筑审美主体是建筑审美活动的发出者和承担者,也就是指处于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人。
在建筑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因其鲜明的特点起着主导作用,是建筑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建筑审美主体具有感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建筑审美活动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活动。
建筑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两者在建筑审美活动中缺一不可,单有主体或是单有客体都不可能产生建筑审美活动。
因此对建筑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理解和研究必须放在建筑审美活动之中,作为与建筑审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来进行。
建筑美的生成机制,建筑美是一种价值存在,而不是物质实存。
传统观点立足于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哲学基础,把美看作预成的,认为美是独立于主体外的物质实存;简单地把审美作为动宾结构,这一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美学_自然美7.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自然美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只是“自在之物”。
它虽然有潜在的审美价值,但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是对人而言的,不可能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即使出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自然美也没有立即产生。
在初氏时代,人类还受着自然的威胁,没有能力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因此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引起人的审美感。
只有当人类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漫长的社会实践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发挥了自身的本质力量,逐渐改造、利用、占有自然物,认识和利用自然现象,使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确证,自然美才随之从无到有,从狭窄的范围到广阔的天地,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自然美与自然审美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实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最早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自然物,是与原始生产实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自然物。
对于以狩猎为主的原始部落来说,最初的审美对象是动物。
进入农耕时期后,植物才开始成为新的审美对象。
随着人类实践的日益深入和扩大,人类劳动自由的特点日益显明,人们逐渐不再拘泥于从实用的即物质功利的观点来区分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与不美,而是进一步将自然物、自然现象同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精神活动、道德观念等等联系起来,发现并赞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之美。
于是自然美和自然审美由此脱离物质的实用、功利的内涵而进入更高一级的具有深刻的精神意蕴的比德阶段。
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使人又有闲暇时间,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就不只被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而受到赞美,而且也作为娱情畅神的对象而为人欣赏。
到了娱情畅神阶段,自然之所以为美,已不再是因为它有着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功利性,不再是因为它对人有用或比拟人的某种美好品德,而是因为它本身的勃勃生机、万千景象,给人以精神享受,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时,凡是使人娱情畅神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便是人们的审美对象。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的学科。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山水、花草、动物等。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在于,它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学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自然美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
艺术美是人类创造的美,而自然美是自然界中的美。
自然美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为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然美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体验。
自然美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艺术和文化。
因此,美学研究自然美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美是美学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美学价值观是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的标准。
自然美是美学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因为它是人类对美的最初认识和评价。
自然美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它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艺术和文化。
自然美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体验。
因此,自然美是美学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人类审美能力的重要训练对象。
审美能力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自然美是人类审美能力的重要训练对象,因为它是人类最初接触美的对象。
自然美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体验。
通过欣赏自然美,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美。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类的思想、艺术和文化。
自然美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艺术和文化。
自然美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自然美,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文化的价值。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自然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欣赏自然美,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精神生活的价值。
美学自然美分析
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这首先表现在东晋南朝人们对自然界的普遍眷恋和玩赏上。
司马简文就说“觉鸟兽虫鱼自来亲人”,王子猷种竹时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些说法意味着,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不再象魏晋之际那样仅作为人格美的某种喻体、象征或背景,而是成了沟通、契合;显示人的内心的“自来亲人”,成了没有物类区别,象同胞亲族一样的天然知己。
人与自然的朝夕厮守,不仅可以领悟到在日常苦闷不解的种种启示和意味,而且还可以进行感情上的互相交流,使人从中获得无比的同情,抚爱和慰安。
正如卫洗马渡江时所说:“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
尚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18),这正是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意象俱一的审美自由境界,而这一境界的造成,也正是般若精神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中的具体实现。
自然美的独立,带来了山水艺术的勃兴。
山水画家宗炳,山水诗人谢灵运都是南朝重要的佛学家,这一现象决非偶然,它恰恰说明了自然美、山水艺术与般若佛学的内在联系。
宗炳性“好山水、爱远游”,后因疾还家,“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以“澄怀观道,卧以游之”(19)。
这就是山水画的发端。
“澄怀观道”一句道出了他游山水,画山水的缘故。
自然已不是纯粹客观物理的自然,而是成为“道”,亦即精神本体的化身,观道实质上是领悟这个精神本体。
所以可以说他游山水实乃游其心,.画山水实乃畅其神。
谢灵运也非常迷恋山水,他曾主张以佛经作为“必求性灵真奥”的“指南”,这恐怕也是他浪迹永嘉山水之间的秘密所在。
自然界在他这里,不再是象陶渊明那样显示“人格我”的媒介或背景,而是欣赏把玩、息息相通的独立审美对象。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喜”,“人之执情,希景悼心”“因云往情,感风来叹”等诗句,就勾画出了心与物,情与景契合两忘的自由境界。
王夫之说他的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就是对这一境界的准确描绘。
在他诗歌的许多佳句中,佛意和诗魂浑然一体,难分难解。
般若学与自然美(及山水艺术)的联系亦可见一斑。
谢赫虽然也是人物画家,但他将顾恺之的“神”转换为“气韵”,就是一大发展,顾的“神”偏于对象之神,而谢的“气韵”则融进了画家的主观之神。
宗炳提出“畅神”说,则更突出了主体精神的审美自由性,萧子显则把物看作受“神”之感召的审美意象。
正是在此基础上,刘勰提出“意象”这一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偏于表情、写意这一特性,至此益愈鲜明;而写实、形似原则则开始被突破了。
这种在佛学般若的渗透下所发生的演化,就开了中唐以后写意美学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