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的自然美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2
美学概论中的自然美
一、引言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自然美则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涉及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美感体验。
自然美不仅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源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自然美的特点
1. 客观性: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主体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2. 多样性:自然美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自然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景象。
3. 无价值取向:与文化艺术相比,自然美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它并不追求某种特定目标或效果,而只是单纯地呈现出来。
三、自然美在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作用
1. 启发灵感:自然界中充满了无限创意和想象力,许多艺术家通过对
大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感受来汲取灵感。
2. 塑造审美观念: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欣赏和感受,人们可以培养出
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标准。
3. 促进身心健康: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从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自然美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1. 中国文化中的自然美: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诗歌、绘画
和音乐作品,例如《山水诗》、《山水画》和古琴音乐等。
2.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美: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自然美的艺术作品,例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和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交
响诗《行星》等。
五、结语
总之,自然美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彩的领域,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过
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欣赏和感受,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世界、塑造审美观念,并促进身心健康。
美的三重境界美是人类永恒不衰的主题之一,历代文化和哲学中都有关于美的不同观念和表达方式。
然而,美的本质和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也经历了演变和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美的定义和诠释少有固定不变的答案。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叫做“美的三重境界”的说法,可以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
本文将对美的三重境界进行阐述。
美的第一重境界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创造的、没有人工干预的美。
从大自然中发现美的感受,是人类最初、最朴素的美的体验。
自然美涵盖了天空、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各种形态和表现方式。
在人类文化和美学中,自然美被认为是最纯粹和最本真的美。
自然美不需要修饰和装饰,它在唯美的自然状态下,就是最美的存在。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美被视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
自然美在道家文化中的表达,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也表达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
美的第二重境界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人类以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美。
在艺术中,人类将自然美进行了加工和创造,把自然中的美转化成了艺术作品中的美。
在艺术中,人类把感性的美转化成了理性的美,赋予了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和情感意义。
艺术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美被视为儒家道德文化的表现,强调“仁爱、礼仪、慈悲、公义”等道德观念的表达。
艺术美在儒家文化中的表达,体现了人类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修养的重视,也表达出人类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美的第三重境界是精神美。
精神美是指人类内心追求的、无形的美。
在精神美中,人类不受外界的物质环境和艺术形式束缚,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
精神美包括品德、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的表现,是人类内在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精神美被视为佛家禅宗文化的重要表现,倡导“心静自然凉”的理念。
精神美在佛家文化中的表达,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的探索和修行,也表达出人类对生命和宇宙的哲学认识和探究。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生态美学与自然美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
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
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
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
它真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
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
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
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
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
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启蒙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康德美学的核心观念——自然与自由,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揭示康德美学中的这一重要主题。
一、康德美学中的自然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石。
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即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1.自然美的普遍性康德认为,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
自然美的普遍性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共同感受上。
不论地域、文化、年龄的差异,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一致性。
2.自然美的必然性自然美的必然性源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人类审美观念中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先验的,即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先天具有的。
因此,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必然性。
3.自然美的合目的性自然美的合目的性体现在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契合。
康德认为,自然美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由是审美判断的核心要素。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限制。
1.自由的审美判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它是基于主体的情感而非概念。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约束。
2.自由的审美理念康德提出了“自由美”的概念,以区别于“自然美”。
自由美是指那些不具有客观目的性,仅以形式引发主体审美愉悦的事物。
自由美体现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想象。
3.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具有内在联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情感。
审美自由是道德自由的先导,有助于人们形成道德自律。
三、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美学自然美分析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是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对自然美的认识大致可分三大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期到殷代前,是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对自然美的艺术表现,具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但从东晋到南朝,这种以个体人格的弘扬为中心的社会美形态,就逐渐为主体心灵的自由为标志的自然美所取代了。
刘勰所说晋宋之际“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正说明自然美的凸现是玄学衰微、佛学兴盛的产物。
般若佛学作为精神(心理)本体论哲学,它的重大功绩就是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无限拓展。
它一方面使主体精神完全摆脱了外物的干扰和束缚,成为绝对和谐,无限自由的心境;另一方面又将外部自然界视为这个精神本体的感性显现形式,即所谓“从寂灭中出,住六情中”(17)。
这样就又使人与自然,心与物、意与象消除了一切差异和对立,达到了互契不分;两忘俱一的一体化关系。
对象界在人面前,就不再是冷漠的疏远的纯然外在物,而是成为普遍灌注和显现着主体精神(佛性般若)的内在化形式。
特别是大自然的单纯、宁静、寂寥、旷远,更是成为印证般若佛学精神,实现无矛盾;无差别之主体自由心境的合规律合目的性所在。
这样,自然美便从作为玄学人格之映衬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东晋南朝人们欣赏玩味的独立审美对象了。
自然美第一节自然美的形成与发展一、自然美的形成1.主观唯心说自然本无美,只是他们能感发心情,契合心情,才显得美例:自然没有美,只能依靠人的心情来决定美或不美。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2.客观唯心说自然所以美,是由于造物主的安排。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例:强调自身的美3.自然的人化例:反映人的本质力量,才有了美学意义自然美的形成自然美是相对人而言的一种价值,自然美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生产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劳动产生以前,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纯粹自在之物,既无价值而言,也没有美丑之分。
人类社会诞生之初,自然美也没有立即生成。
只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不断发展,人类才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发挥与确证着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对于原始人类而言,自然界的形象并不是可亲可爱的,它以巨大的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们不能不对其百依百顺,顶礼膜拜。
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逐渐从原先与人为敌的恐怖对象或与人无关的冷漠对象,变成人的亲和对象、审美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因此,自然美是逐渐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自然美的发展第二节自然美的类型及其构成一、风光美的类型1.原始风光美原始风光美存在于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上,如海洋、瀑布、原始森林、雨雪风霜等纯粹自然状态下的事物。
它们虽然未经受到人类实践的直接作用,但又与人类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其感性形式中蕴含和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内容,人的某种观念、人所珍视的品质,因而进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使人在对他们的审视过程中得到愉快,获得审美享受。
2.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风光美存在于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和自然现象上。
这种自然美的存在状态又可分为一般加工和艺术加工两种:前者如开垦后的农田、人工绿化的荒山等,它们直接体现人的劳动创造能力和心灵智慧,因此引起人们的喜爱的愉悦;后者如盆景、插花、园林景观等,它们本身就是一些直接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与审美享受而存在的艺术性创造劳动过程及其结果,因而审美特征和审美效果最为明显、强烈。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关于自然美的理论。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美学思想对于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首先将对黑格尔美学体系进行简要概述,然后重点分析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观点,最后对黑格尔自然美论的贡献与影响进行评价。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美被理解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美的发展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终达到了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美作为艺术美的基础和前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通过象征和寓言的方式,为艺术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按照黑格尔美学体系的逻辑结构,逐步展开对自然美的论述。
我们将从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美的本质和特征。
然后,我们将分析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自然美如何为艺术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具体观点,包括自然美的本质、特点、价值等方面。
我们将对黑格尔自然美论的贡献与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深入理解和研究黑格尔美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黑格尔美学体系概述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美学体系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美。
在黑格尔看来,美学并非仅仅关乎美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了美的本质和起源。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建立在其辩证法的哲学基础之上。
他认为,美是理念与感性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结合。
这种统一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美的发展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人类精神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黑格尔将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美学中自然美的含义
自然美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美丽和和谐之处。
自然美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美丽,还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和秩序的美感。
自然美与人造美的区别在于,它是自然界自发产生的,没有经过人类的干预和改造。
自然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地理环境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季节的更替等等。
自然美的存在与发展是自然界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包括地球的引力、风的吹拂、水的流动等等。
自然美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独特而深刻的。
当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这种感受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幸福感。
自然美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美好。
自然美在人类的艺术和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自然美也成为了建筑和设计的灵感来源,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形态和结构来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和艺术品。
此外,自然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自然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和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自然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自然美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自然界中的美丽和和谐之处。
自然美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美丽,还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和秩序的美感。
自然美给人们带来宁静、放松和幸福感,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灵感来源。
保护和恢复自然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学中的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获得新生20世纪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以其饱含激情的创作,严肃真诚地探讨了现代文明的出路问题和男女关系问题,深刻展示了人性深处意识与潜意识、理智与感情的斗争以及生命激荡人心的力量。
劳伦斯的作品有两个基本主题:对工业文明的憎恶和对人本质的探索。
他的作品力图表现:以性心理为中心的人的自然本性如何受到机械文明的摧残;资本主义工业化如何对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进行的破坏。
总之,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对自然本能或动物性生命的赞颂,是贯穿劳伦斯艺术生涯的核心主题。
其具体表现为:(1)解释男女两性关系的紧张、对峙,并进而对造成这一状况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批判,在解释两性之间感情的同时,自然地折射时代社会的变迁,具有“社会批判与心理探索结合起来”的深刻性;(2)通过人物对内心感情与欲望的感悟,达到建立男女之间和谐关系的目的,宣扬对“血性与肉体的信仰”。
这些在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和《恋爱中的女人》(1920)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马贩子的女儿》(1917)是D·H·劳伦斯中期短篇小说之一。
此时已是他前十年写作生涯的后期,也是他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认识和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探索日趋成熟的阶段,他的创作手法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个短篇中,马贩子死后,女儿因沉浸在对已故母亲的痛苦回忆中不能自拔而投河自尽,幸被一位有情于她的青年医生救起。
在医生给她更衣时,随着她从昏迷中醒来,她沉睡于心底的爱也苏醒了。
这篇故事通过对工业文明的鞭挞、物质主义的批判、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描写了梅贝尔和杰克之间的爱情,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以及自然流露的爱情冲动对生命的唤醒;探讨了两性关系,大胆地赞扬了生命的本质力量包括性爱,表现了通过实现圆满的两性关系而获得新生这一典型的劳伦斯主题。
二在原始的自然美中获得新生劳伦斯一生都厌恶工业化和机器文明,这与他少年时代生活的诺丁汉郡矿区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专门设置了第二章来论述其自然美观,并用很大篇幅对自然美进行了基础考察。
其目的在于指出自然美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否定,从而引导我们必须去认识一种更理想的美,也就是艺术美,如此便可令人信服地将艺术美置于比自然美更高的地位。
对于自然美,虽然黑格尔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却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黑格尔是如何定义自然美的?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自然美的概念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谈得上对黑格尔美学体系做更深刻的理解与讨论。
一、自然美的定义何为美?黑格尔对美的定义是其对自然美展开论述的核心依据。
黑格尔是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看来,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理念,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实体,正是这种绝对理念生发出了万物,包括美[1]。
因此这种绝对理念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包容万物且凌驾于万物之上,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所造就的一切美的根源所在。
由此,黑格尔得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142。
那么何为“理念”?“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2]137。
也就是说理念就是抽象的普遍性的东西与能体现它的个别的实在的事物达到的一种统一。
当理念外现于实际存在时,即当概念与现象统一外现在一个客观的实在对象中时,我们可以把这个对象看作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会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这时它就是美的、自由的、“自在自为”[2]30的。
在这里,“自为”其实就是能感受到自己,即自觉,代表一种心灵的特征。
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体会到这个独立自在的对象的概念与其实在形象之间的这种统一,发现了它们互相依存的关系时,也就发现了存在于对象中的理念,即理念外现于实际存在,这时就可以说我们发现了美。
何为“自然”?朱光潜在对“自然”的分析中说道,“自然就是现实世界,凡是感官所接触到的实在的人和物都属于自然。
”[3]就自然的本质而言,黑格尔承认自然界实际上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但是自然界的这种存在只是一种抽象形式的存在[1]。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包括天然美、意境美和道。
1. 天然美: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之美,追求自然、纯真、朴实和和谐。
天然美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品质,还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和谐,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2. 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含蓄韵味和哲理思考。
追求意境美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3. 道: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源于道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美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美学中的自然美
在经验上,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强烈的感受,进森林到草原,登高山观日出,临沧海赏明月……,自然美景那份情致总令人流连忘返。
但是在理论上,自然之美却是引起众多争论的领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物理的美通常分为自然美与人为美。
我们因此碰到一个给思想家极大麻烦的事实:‘自然美’”。
自然美指什么呢?哪些对象属自然美呢?首先,自然美中“自然”一词,是指非人括大自然现象之美与种种自然生态的美,大如宇宙星云、日月雷雨、小到鸟禽虫鱼、沙土草木。
它也同时包括自然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神秘的星空遥远的星座虽然深不可测,但它对于人来说并非冷漠无情,人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求实的科学精神去理解和把握它。
沉寂的沙漠虽了无生机,却也以某种无机苍凉与枯寂给人别具一格之美感。
其次,自然美中还包括那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却又由人加工改造过的对象,如人工创造的南方的梯田,适宜机耕的齐整的大片北方沃土,如巨大的人工湖泊水坝,又如动物园中人工驯养的各种动物,公园中人工精心培植的花草和那意趣盎然巧夺天工的盆景等等。
这类对象里面可以明显看出人的作用,但人工在这里又不能随心所欲,人工必须顺应自然生态。
一座园林,山石流水,花草鸟兽,确为人工安排,虽然人工安排,又难以挣脱自然生命本身的规律,这里的人工作用与艺术美的人工创造就明显不同。
细想一下还会发现,谈自然美的关键在于将人工排开,即除开人为的因素,若循此思路就相应产生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人自身算不算在自然之列?人的美算不算在自然美范围之内呢?很显然,人的自然血肉之躯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复杂之处又在于,人又不是完全如一般动物那样纯然被动地被自然支配,人明显有主动创造的能力,此外,从社会层面看,人的美还有许多非自然性质的成分,如社会性的人文性的诸多品性。
人格美与人体美是有区别的。
人的血肉之躯固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为兽,是人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表现在人的内在修养如智力、道德、情感诸方面,同样表现于人体外在结构方面。
人体的直立形态,脊柱的相对竖直于地面这种状况,就同人的劳动有关。
其实,当初猿人选择仅靠后肢支撑身体这种姿势并不轻松,具以进行劳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随直立而视野开阔,随劳动而手变灵巧,人的脸相也逐渐变得匀称。
例如颚部的收缩,颚在整个头部所占比例的缩小,这很可能来自嘴、颚部的若干动物性功能为人手替代所致。
社会生物学家指出,鱼类、鸟类的颚明显前伸,与它们的身体运动在一轴线上,这样的运动都“以嘴为前导”(鱼最明显,鸟略有改变,哺乳动物亦有改变),而直立人的嘴的方向与身体轴线则有了一个明显的偏转角度。
应该说,这种生理结构的美学象征意义是深刻的:动物以物质为唯一满足,人也需要物质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
人的面部五官的均称同颚的收缩相关,人的劳动以及学会用火和熟食使人大脑更发达,天
庭更饱满,嘴颚的撕扯咀嚼功能相对降低。
另一方面,智能发展与群居需要所激发形成的语言能力,又使人的口舌变得更为精致灵巧,而不至于像动物那样简单发音。
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的这种自然生命所形成的美的性质之中,已包含有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质在内。
这正像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全部所谓世界史乃不过是人通过劳动生成的历史,不过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
”所以,也不宜于简单地将人的内在美归为纯粹的社会性而将外在美归为纯粹的自然性。
对人来说,内外之美或社会美和自然美,是种交织渗透的整体状态,难以割裂。
关于自然美,中西皆有相关理论。
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枟雍也枠)。
这是指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性相似的形式的缘故。
这也被人称为“比德”说。
这已经把自然的美与人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的相通相关揭示出来,因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人文精神意义,从而充满着社会色彩,极富人情味。
这构成了中国古典自然美学中极有特色的“天人合一”(柏拉图进一步还认为自然又是对“理式”的摹仿),不过他们所说的“自然”更多的是对客观存在的统称,并不特指我们今天所言那种自然美。
到文艺复兴以后约17世纪,西方出现了以自然为对象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早期浪漫主义之风兴起时,大自然的美妙更成了艺术的歌咏对象,绘画和诗歌中有诸多表现,如英国诗人拜伦著名的游记性长诗枟哈尔德?恰洛尔德游记枠就是出色的代表。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多从自然现象存在中来分析美的形态,比如博克就以山脉、大海和雷电来讨论惊惧与崇高。
到了康德,他区分开的“自由美”(即所谓“纯粹美”)和“依存美”已经涉及到自然美:“花是自由的自然美……这美绝不属于依照着概念按它的目的而规定的对象,而是自由地自身给人以愉快。
”他在对崇高的分析中,例证多取自自然现象,认为那类严酷的自然现象(崇高)都是“无形式”的,因而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由于他强调理念精神、有机体及其生命,而自然美由于难以充分显现理念故为最低级最简单的类型。
他视植物重于沙石,视动物重于植物,视人类重于动物,在他眼中自然美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体性相之中看出受到生命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看出自然的美。
”他最终还是认为只有艺术美才能弥合精神与外部感性世界的裂缝,艺术品“使自然和有限现实与理解事物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自由归于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