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之自然美(借鉴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19
第4章自然美一、名词解释1.自然美答: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的人化答: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从本质上讲,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
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
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2.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是人类生活、劳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改造的对象。
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第四讲美的领域·自然美学习目的:理解自然美学习重点:自然美的特点学习难点:自然美的根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直观展示一、自然美的定义P116-1二、自然美的来源1、客观事物本身2、主观心灵3、主、客观的统一4、生活的暗示5、社会实践三、自然审美的演变过程动物纹饰与狩猎民族P117植物装饰与农业社会山水审美的兴起宏观、宇观、微观审美世界的开拓四、自然美的基本表现(欣喜自然美的途径)(一)、从单个自然物看其审美特征1、审美角度物种分类:动物、植物、矿物、人物物理元素:色彩、线条、造型、声响、质感活动状态:静态、动态、变化观察角度:远看、近看、平看、仰看、俯看心理刺激:刚、柔、稳、峻2、实例比较分析(2009摄于杭州西湖)(二)、从整体图景看其意境、神韵1、大自然神秘的光影形色2、意境对比3、几个特例(P129及彩图)(2009摄于云南滇池)五、自然美的特点(一)、重在形式与社会美不同,自然物不涉及心灵因素,所以对自然的审美一般只看其外在形式,而甚少考虑其内容。
(二)、形中见神移情和拟人化现象(P127-1):岁寒四友;身心与自然的缘起关系,的传统哲学和医学,心灵与自然的感应、相通。
(图)(2009摄于肇庆星湖)六、自然美的美育意义(一)、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珍惜生存与精神的家园,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
大自然不但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来源,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
资本主义把人对人的压迫剥削转化为人对自然的压迫剥削。
人类欲望的膨胀与现代科技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人类心灵无家可归。
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离不开建立和谐的人人关系。
(二)、休憩身心、陶冶情操、启迪心灵。
现代都市人的心理与野游的意义。
森林浴。
深山老庙。
校园里的岩石与树木(图)七、生活作业:运用自然美的理论分析某自然景观。
美学原理——整理人:刘博1.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问题,审美经验、审美意识问题,艺术问题2.美学学科的确立:1735年鲍姆嘉通发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50年他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3.古代美学思想的出现与文艺关系密切。
中国:《乐记》:和而不同顾恺之:绘画以形写神西方:最初的美学思想散见于《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诗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4.美是一种感受性很强的体验,离开人的感性体验,它就不存在了。
如:动物不能感受到美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对美的感受截然不同。
5.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年轻化: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
(作为独立的学科在近代才正式确立)多元化:流派纷呈,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体系6.自然美(1)自然美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2)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
【1】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前,自然对人类“为我所用”的关系并不存在。
【2】人类诞生之初,“为我所用”的关系也并为形成,那时候,人是自然界的奴隶。
【3】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逐渐产生了日益密切、广泛的关系。
原来与人类无关或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与人类有关或对人类有益的了。
自然变成了“为我所用”的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能使人从中观照自我力量的审美特点。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上的社会实践,是构成自然美的决定因素,而自然物自身的某些属性,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结构形式的属性等,构成自然事物美的物质条件。
(4)“自然的人化”的形式与自然美的形态1、“自然的人化”,指经过人类实践,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整体性的根本变化:它对人有害的内容已消失,以其感性形式吸引人。
2、“自然的人化”存在三种基本形式:A 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B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第四讲美的领域·自然美
学习目的:理解自然美
学习重点:自然美的特点
学习难点:自然美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直观展示
一、自然美的定义
P116-1
二、自然美的来源
1、客观事物本身
2、主观心灵
3、主、客观的统一
4、生活的暗示
5、社会实践
三、自然审美的演变过程
动物纹饰与狩猎民族P117
植物装饰与农业社会
山水审美的兴起
宏观、宇观、微观审美世界的开拓
四、自然美的基本表现(欣喜自然美的途径)
(一)、从单个自然物看其审美特征
1、审美角度
物种分类:动物、植物、矿物、人物
物理元素:色彩、线条、造型、声响、
质感
活动状态:静态、动态、变化
观察角度:远看、近看、平看、仰看、
俯看
心理刺激:刚、柔、稳、峻
2、实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