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 PPCaCO3共混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3
氢氧化钙中碳酸钙测试引言氢氧化钙(Ca(OH)2)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也被称为石灰水。
碳酸钙(CaCO3)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常见于大理石、石灰岩等矿石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测试氢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含量。
实验原理碳酸钙可以通过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来进行测试。
在氢氧化钙中,如果存在碳酸钙,当加入酸后会产生气泡。
通过测量气泡的数量或体积,可以估计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氢氧化钙溶液、酸(如盐酸)、烧杯、滴管、计时器等。
2.用滴管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烧杯中。
3.在加入酸之前,记录气泡的初始数量(或体积)。
4.使用滴管向烧杯中滴加酸,注意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5.在一定时间内记录气泡的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
数据处理通过实验记录的气泡数量(或体积)的变化,可以得到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
方法一:气泡数量法1.根据实验记录的气泡数量,绘制气泡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2.通过曲线图,找到气泡数量开始急剧增加的时间点,表示氢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开始反应。
3.计算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根据气泡数量的变化速率,可以估算出碳酸钙的消耗速率。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
方法二:气泡体积法1.根据实验记录的气泡体积,绘制气泡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2.通过曲线图,找到气泡体积开始急剧增加的时间点,表示氢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开始反应。
3.计算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根据气泡体积的变化速率,可以估算出碳酸钙的消耗速率。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酸和碱溅到皮肤或眼睛。
2.实验材料要干净,避免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避免误差。
4.实验结果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通过气泡数量法或气泡体积法,可以测试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
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氢氧化钙中碳酸钙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样品的质量或纯度等信息。
PP增韧及PE/PP共混改性研究摘要:从塑料增韧聚丙烯(PP)体系(主要是与PE共混)、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体系以及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体系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PP共混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采用塑料类作为改性剂增韧PP,虽可增韧,但是由于体系的不相容性,往往要大量使用改性剂或添加相容剂。
PE 增韧P P 的效果取决于共混物中PE 的用量, 当PE 质量分数达到25%~40 %时, 共混物既有良好的韧性和拉伸强度,又有较好的加工性能。
使用橡胶或者热望性弹性体与PP共混增韧效果最为明显。
但由于随着弹性体用量的增加,体系在冲击强度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刚性等性能的损失。
此外,还就近年发展起来的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的研究工作进展和机理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关量词:聚丙烯增韧聚乙烯共混改性聚丙烯(PP)是通用热塑性树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PP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有着优异的综合性能。
而其亟待克服的最为突出的缺点是它的缺口敏感性显著,即缺口冲击强度较低,尤其在低温时更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增韧。
PP共混增韧方法以其效果显著、工业化投资少且迅速易行等特点而广为应用。
共混增韧改性是指用其他塑料或弹性体等作为改性剂与PP共混,以此改善PP的韧性。
常用的改性材料主要分为塑料、橡胶或弹性体以及无机刚性粒子等几类。
1.塑料增韧PP体系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较为低廉。
应用较多的有高密度聚乙烯(H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ILD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聚酰胺(PA)等。
但由于他们与PP的不相容性,要使体系达到较高的韧性往往需要加大改性剂用量或添加相容剂。
1.1PP/聚乙烯(PE)1.1.1 高密度聚乙烯结构、性能及应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是在每1000个碳原子中含有不多于5个支链的线型分子所组成的聚合物。
初三化学3月---mgco3和caco3分解差量法实验步骤MGCO3和CACO3的分解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内容,可以通过差量法来测定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解量。
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器材准备:蒸馏水、烧杯、试管、传热器、恒温水浴、撇去杂质用的镊子、电子天平、万能扳手、玻璃棒、锥形瓶等。
2.实验药品准备:准备一定质量的MGCO3和CACO3样品。
3.表征样品:称取适量的MGCO3样品,记录质量,然后加入一个已知函数的干燥皿中,放入恒温水浴中进行加热,直到完全分解并失去燃烧物。
4. 实验前操作:用烧杯称量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约为MgCO3的质量的2~3倍),称取10ml蒸馏水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5.反应物准备:将烧杯中溶液完全转移到锥形瓶中,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将洗涤液与锥形瓶中溶液合并。
6.实验过程:将锥形瓶中溶液分装至四只试管中,试管1作为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
分别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镁粉(约为MgCO3的质量的2倍),分别加入试管2和试管3中。
7.试剂溶液准备:在试管4中加入一定质量的HC1溶液,用于溶解碳酸。
倒入滴管中。
8.温度控制:将试管2和3放入恒温水浴中进行控温,记录恒温水浴的温度和试管的初始质量。
9.反应开始:将HC1溶液滴入试管4中,注意滴加速度均匀。
10.实验结束:等到每个试管的反应都已经停止,可以通过演示得出结论,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
11.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反应前后试管中的质量差,分别与对照组的质量差进行比较,计算出相应的质量差。
12.计算分析:通过质量差的计算结果,可以计算出MGCO3和CACO3的相对分解量,并进行比较。
13.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MGCO3和CACO3的分解情况,并分别计算出相对分解量的比值。
14.清洗和整理:清洗干净实验器材,整理实验记录和数据。
这种实验通过差量法来测定物质的分解量,能够提供有关物质分解反应的重要信息。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固体物质的制备方法。
2. 掌握碳酸钙的制备过程。
3. 了解碳酸钙的性质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碳酸钙(Ca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本实验采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制备碳酸钙,反应方程式如下: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锥形瓶、滴定管、酒精灯、试管、铁架台、胶头滴管等。
2. 试剂:石灰石、盐酸、蒸馏水、酚酞指示剂、NaOH标准溶液。
四、实验步骤1. 称取1.00g石灰石,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2. 将石灰石溶液过滤,得到澄清的石灰石溶液。
3. 用滴定管向石灰石溶液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将澄清石灰石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NaOH标准溶液,直至溶液变为浅红色,记录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
5. 将石灰石溶液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反应时间。
6. 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得到碳酸钙沉淀。
7. 将碳酸钙沉淀用蒸馏水洗涤,直至洗涤液中无Cl-离子。
8. 将碳酸钙沉淀干燥,称量质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石灰石溶液的pH值:6.52. NaOH溶液的浓度:0.1mol/L3. 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20.00mL4. 反应时间:3min5. 碳酸钙沉淀质量:0.70g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碳酸钙,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2. 石灰石溶液的pH值为6.5,说明石灰石溶液呈微酸性。
3. NaOH溶液的浓度为0.1mol/L,与石灰石溶液反应后,溶液变为浅红色,说明反应生成碳酸钙。
4. 反应时间为3min,说明反应速率较快。
5. 碳酸钙沉淀质量为0.70g,说明实验制备的碳酸钙纯度较高。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固体物质的制备方法,成功制备了碳酸钙。
初三化学3月---mgco3和caco3分解、差
量法实验步骤
mgco3和caco3分解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用的物品和器材:硬玻璃试管、气收集瓶、塞子、燃气灶、鱼鳞板、天平、计时器、镁碳酸盐(MgCO3)、碳酸钙(CaCO3)、酸性水
2.取一块鱼鳞板称量出同样重量的MgCO3和CaCO3,分别将它们分装于两个硬玻璃试管中,并分别标记好。
3.将酸性水加入气收集瓶中,气体可通过气管引入瓶内。
4.将其中一个试管加热,直到其完全分解。
观察气体产生过程,管口带有收集瓶连通的塞子。
5.通过塞子和气管收集气体进入气收集瓶中。
6.将气收集瓶和另一个试管连通,将气体全部引入其中并加热。
7.观察试管内的反应情况。
差量法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用的物品和器材:天平、计时器、烧杯、滴定瓶、pH试纸、NaOH溶液、HCl溶液、酚酞指示剂。
2.将同时称取两个名义上等量的酸溶液(例如HCl),分别装入两个烧杯中。
3.将一个烧杯中的溶液滴加NaOH溶液至pH=8-10,加数滴酚酞指示剂。
4.将另一个烧杯中的溶液滴加HCl溶液至pH=8-10,并断定所用的
HCl的用量。
5.分别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至两个滴定瓶中,用NaOH溶液滴定至pH=8-10。
6.记录NaOH滴定所用的体积,计算出每个烧杯中HCl的含量。
7.用附加试剂在测定前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产生外显特征,可以在差异处其测出。
碳酸钙实验报告碳酸钙实验报告引言:碳酸钙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aCO3。
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珊瑚、贝壳、石灰石等都含有大量的碳酸钙。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碳酸钙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一:酸碱中和反应材料:碳酸钙、盐酸、酚酞指示剂、试管、滴管步骤:1.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碳酸钙。
2. 使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同时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3. 当试管内产生气泡并有气味释放时,停止滴加盐酸。
4. 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当盐酸与碳酸钙反应时,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伴有气味的释放。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溶液变成了粉红色,这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已经完成。
实验二:热分解反应材料:碳酸钙、Bunsen燃烧器、试管、滴管步骤:1.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碳酸钙。
2. 使用Bunsen燃烧器加热试管中的碳酸钙。
3.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现象。
当碳酸钙受热时,发生了热分解反应。
首先,试管内出现了白色的气体,这是二氧化碳的释放。
随后,试管内残留的物质变成了白色固体,这是产生的氧化钙。
实验三:酸雨对碳酸钙的影响材料:碳酸钙、酸雨模拟液、试管、滴管步骤:1.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的碳酸钙。
2. 使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酸雨模拟液。
3.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现象。
结果:当碳酸钙与酸雨模拟液反应时,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这是因为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的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碳酸钙与酸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是因为碳酸钙在酸性条件下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其次,碳酸钙在受热时会发生热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
最后,碳酸钙与酸雨反应也会产生气泡,这表明酸雨对环境中的碳酸钙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多种性质和反应特点。
它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热分解反应和与酸雨的反应来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碳酸钙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环境保护和化学工业等领域具有一定的。
实验名称:碳酸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实验目的:1. 了解碳酸钙的制备方法。
2. 掌握碳酸钙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原理:碳酸钙(CaCO3)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实验室中,常用碳酸钙的制备方法有:碳酸盐与酸反应、碳酸氢盐加热分解等。
本实验采用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制备碳酸钙。
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漏斗、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胶头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2. 将溶解后的碳酸氢钠溶液倒入烧杯中。
3. 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4. 待反应完成后,将生成的沉淀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5. 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现象:1. 加入稀盐酸后,碳酸氢钠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剧烈。
2. 沉淀生成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淡黄色。
3. 将沉淀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NaHCO3 + HCl → NaCl + H2O +CO2↑。
2. 碳酸钙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CaCO3 + Ca(OH)2 → 2CaCO3↓。
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气泡的产生说明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2. 沉淀的生成说明碳酸钙在反应中形成了固态产物。
3. 碳酸钙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碳酸钙与钙离子反应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
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对碳酸钙制备的影响。
2. 研究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3. 探讨碳酸钙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碳酸钙,并研究了其性质。
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碳酸钙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聚合物成型工艺学
实验讲义
(一级实验指导书)
PP/CaCO3共混实验
1.实验目的:
掌握转矩流变仪操作步骤,利用其对碳酸钙填料改性聚丙烯体系进行高温混合操作。
2.原料
PP(9份)+碳酸钙(1份)
3.实验原理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得到的热塑性加聚物,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透明性、电绝缘性及加工性等性能,但是其均聚物的低温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较差,成型收缩率大,共混改性可以作为提高聚丙烯力学性能和扩大其应用的一条比较实用的途径。
利用碳酸钙填料改性聚丙烯,在硬度提高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增强增韧效果。
本实验通过高温使PP处于熔融状态,此时PP与填料之间通过转子的高剪切作用而使填料粒子均匀的分散在PP基体中,使界面增加,界面相互作用力增加。
4.操作步骤
4.1 按模腔体积要求称量PP和碳酸钙(物料体积应大于模腔容积的三分之二,但不能超过模腔容积)。
1
4.2 关闭转矩流变仪模腔,卡紧顶杆。
然后打开软件,切换到转矩流变仪模式,设定三模块的温度,进行程序升温(当温度升到要求温度后应停留几分钟使体系温度达到平衡。
分别单击按钮“量程设置”(坐标量程)和“曲线设置”。
然后设置转速,再输入“实验编号”。
4.3单击软件的按钮“记录开始”,此时转子开始运转,开始记录曲线;快速把加料槽中的物料加入模腔,加料完后放下顶杆压实,并锁住顶杆。
当几分钟后当软件中扭矩不再变化时共混基本完成,可结束实验。
4.4拧开螺丝拴,取下前板,取料,按停止“按钮”,实验结果自动保存。
然后摇起压杆,取下中间体,取料,再取下转子去除物料。
清理干净3个模块后,重新安装模腔。
4.5 关闭加热按钮,记录数据,关闭机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