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乡土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45
白先勇与乡土文学汉语言文学中文0813班林丽萍2008510093 任课教师:张瑷上世纪60年代,在民族思潮与关心现实的思想支配下,一些台湾作家摆脱过去书斋式的作品,开始深入社会下层生活,关心民族,重视农民、工人等下层阶级,描述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工作面貌,当时被成为乡土文学,其中的主要代表有赖和的《一杆秤仔》、杨逵的《送报夫》、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等。
随着乡土文学发展成为高潮,台湾涌现出如黄春明、王祯和等一批大家熟知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继承老一代乡土作家的传统,强调文学放映台湾社会现实,强调发扬民族传统,强调批判地汲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把乡土文学推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到了70年代,乡土文学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揭露社会现实小说、诗歌与散文增多,引起台湾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在70年代初爆发了一场争论,争议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现状、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1],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台湾乡土作家怀乡思亲念国之情更为深沉浓烈,尤其是冰封的台湾海峡开始解冻后,渴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更是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所以,盼望和呼吁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当时台湾乡土文学新主题。
在近现代台湾文学作家中,我以为白先勇先生可算是位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作家。
白先勇被赞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又是台湾现代派作家中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
夏志清称白先勇为“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后世诵读的作品”的重要作家。
余光中对白先勇小说特点的阐述与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在主题上可以说为当代台湾中上层社会塑下了多面浮雕,在技巧上可以说熔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洋小说于一炉。
小说家白先勇是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他的作品最具历史感。
出身外文系,复由留学生变成旅美学人的白先勇,竟是不折不扣的一位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