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
三一文库()〔小品剧本大全《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校园版〕*篇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代版)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代版)剧本旁:话说祝英台女扮男装,离家求学,遇上了令其一件倾心再见倾情的风度翩翩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梁山伯,顿时顾不上女儿家的矜持上前来套近乎:祝:(一脸媚笑)阁下便是大名鼎鼎的梁山伯梁兄吧?梁:(脸向左上角45度倾起,一副傲然)错,我不是梁山伯,而是玉树临风的梁山伯!祝:(恍然大悟,更加心动,虽连向梁“砸”了一连串的眉眼)oh,Isee,梁兄,小妹??。
啊,小弟祝英台,梁兄大名如雷贯耳,小弟心慕已久,今,今日相见果觉闻名不如见面,以后还望梁兄多多提携呀!梁:(嘴角上扬,拍拍祝的肩膀)好,大家好兄弟,讲义气,以后你就跟我吧,有我罩着你,以后谁敢欺负你就报我的名!祝:(喜不自胜)是??。
是??。
旁:从此梁山伯食则同桌,睡则同房,感情与日俱增.一日,祝英台为能于梁山伯上课时同桌而早期站位,将一根长长的秀发放在课桌上,占了俩个位子。
但是上课前几分钟与山伯来到时,已有2人在哪,山伯英台大怒,遂怒视那2人。
一人:你要干什么,你想干什么你说吗,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干什么呢?虽然你很有诚意的看着我,你还是要说出来吗?祝:你们眼瞎了,这位我早占了。
一人:你站了?你用什么占的?什么也没有呀?祝:(小心翼翼那起那根长发-------幸亏没被拂掉)look,就是它。
另一人:头发?我kao,I服了YOU,就算是它,你能证明它是你的?(祝刚预开口,被梁打断。
梁指着那根头发喊道)不是小祝的是你的?!你的头发能有这样柔亮飘逸?(扭头对祝)不过小祝,话又说回来了,你的头发真的很好呀,你平时都用什么洗发水?祝:噢,梁兄,我平时用的是我们祝家庄生产的“三毛”牌洗发水,它洗发护发一次完成,价格便宜量又足,而且,非常好用吆!(从背后拿出一瓶“三毛”洗法水,面向众人郑重其事的):三毛牌洗发水,洗去你的头屑,洗出你的青春,是你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其余梁一干人等均微笑点头以示同意)(大家回位上课无事)十八相送旁:所谓“光阴似箭”真是一点都不假,一转眼,英台便要学成回家了。
文艺报/2007年/7月/10日/第004版艺术重新演绎刻入越剧记忆的浪漫与美丽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学术研讨会纪要贡鞠近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新版《梁祝》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浙江省文化厅与中国戏曲学会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现摘发部分发言及书面发言,以飨读者。
百年越剧《梁祝》为伴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为12个优秀剧目颁发了“中国戏曲学会奖”。
其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得了两次奖,这是迄今惟一两次获该奖的戏曲院团。
中国戏曲学会奖,不仅重视有开拓性的原创剧目,如京剧《曹操与杨修》等,也重视有创造性的改编演出。
上世纪50年代初出现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推陈出新的早期成果之一,凝聚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南薇、徐进等一批艺术家的心血与智慧,堪称越剧经典,赢得无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
2006年,“小百花”的艺术家们以“穿越百年,感受经典”的激情,重新演绎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看到,这部爱情悲剧的基本精神、主要人物的基本命运、重大情节的基本框架、越剧艺术的基本风格等方面,都得到高度尊重,同时,又有新的探索,新的开拓,新的创造,展示了新的艺术风貌,做到了与时俱进。
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肯定。
郭晓男(导演):这个戏规划了多年,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老《梁祝》和同名小提琴协奏曲都是经典,深入人心。
对观众几十年来的情感认知,不能忽视,更不能破坏。
所以对新版的创排,我们提出“规避颠覆,谨慎重述”。
这是理性定位之一。
其二,还要努力寻求新的拓展空间。
例如,老《梁祝》有“托媒”,基本上回避了同窗年的两人情感传递方式,我们在“高山流水”一场,给梁祝的情感升华以摸得着、抓得牢、看得见的东西。
老的“十八相送”有10次性别比喻,甚至带点诱惑,我们选择了4次,有意削弱梁的“呆头鹅”,强调英台分别前的爱意和梁山伯的诚笃,既佐证3年相处绝对安全,又铺垫梁山伯一旦痴情而追求不得,那就非死不可。
【最新2018】经典歌曲《梁祝》简谱完整版-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经典歌曲《梁祝》简谱完整版导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简谱,欢迎大家参考!乐曲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
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
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
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
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
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梁祝》版权纠纷折射民间文学法律保护缺失-著名越剧作家刘南薇的后人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近日在杭州西湖区法院对簿公堂,其焦点是:作为民间文学整理者的刘南薇,究竟是否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著作权人?根据多种民间文学版本改编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否涉及侵权?界人士指出,这起案件暴露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滞后的问题。
2008年奥运会期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应国家大剧院邀请,携新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进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正当小百花越剧团凯旋而归之时,一张状纸却把他们告到法庭。
原告是我国著名越剧作家刘南薇的子女刘耕源、刘朝晖。
据刘耕源、刘朝晖称,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刘南薇就根据民间传说整理创作完成了越剧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成为越剧的经典剧本。
而小百花越剧团进京献演,不仅没在编剧中署其父亲刘南薇的名字,而且也未按有关法律规定支付报酬,严重侵犯了其父的著作权。
为此,原告除要求10万元经济赔偿之外,还要求小百花越剧团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为刘南薇正名,并立即停止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
在日前开庭的3个多小时法院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
目前,此案的原被告双方都在一审后积极整理证据,准备继续诉讼。
据称,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用的剧本曾经过小百花越剧团自己的改编和润色。
小百花越剧团的代表律师姚燕倩指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最早来自于民间文学作品,后经袁雪芬的演唱和改编形成初期剧本。
根据袁雪芬的唱词,刘南薇和徐进两位编剧分别完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本。
由于都是根据袁雪芬的演唱而来,因此两个剧本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而小百花越剧团所购买用于改编的正是徐进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
刘南薇后人则认为上述说法不成立。
在他们看来,由于刘南薇当时被划成右派受到打压,导致其被剥夺了编导权和剧本的署名权。
后来,包括徐进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在内的很多其他版本,都是对刘南薇版剧本的进一步改编。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越剧《梁祝》中祝英台形象的研究祝英台是越剧《梁祝》中着力刻画的女性人物,她至情至性,美丽聪明,其独特的形象魅力不但激发了观众持久的欣赏热情,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呕心沥血加以研究。
本文主要将近代演员与学者对祝英台形象的解读,做一次较为完整和集中的归纳,并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综述。
一、演员的评价《梁祝》很早就被搬上戏曲舞台,起初祝英台形象并没有那么完美,后经不断地改造、加工,祝英台逐渐成为美的化身。
(一)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演出了经初步整理的《新梁祝哀史》。
范瑞娟在回忆解放前《梁祝哀史》所塑造的梁祝人物性格时,认为“祝英台时而躲躲闪闪、时而轻浮浅薄、时而薄情寡义。
”[1](二)袁雪芬在解放前的演出本,已经删去许多荒诞迷信的情节,在表演上,端正了祝英台的性格,去掉了色情、轻佻的成分。
但是,仍然有人指责它对原来的传说没有“给予一定的批判”,“只看到祝英台背信弃义,不敢有积极的斗争”,没有“树立一个不屈的自由的女性形象”。
[2]有的改编本结尾是祝英台用剪刀刺入喉中而死,最后让祝父悔恨地唱出“包办婚姻起祸根,逼死女儿骨肉亲”。
[3]还有的改编本则让祝英台撞坟碑气绝而亡,促使她父亲“觉悟”过来,最后说一通“古往今来,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约束之下,不知葬送了多少儿女的幸福!为父如今觉悟了......”[4](三)1953年,《梁祝》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扮演祝英台。
袁雪芬“把祝英台作为美的化身、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来塑造”。
“祝英台的美,不仅是外表的美,更具有内心的美,这就是求知若渴,对爱情执着专一。
她有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和勇气,而当这理想受到打击成为泡影时,她不是用眼泪和叹息来毁灭自己,而是用以身相殉的行为来争取理想的实现”。
[5]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由越剧舞台演出版改编的越剧电影《梁祝》成为了享誉世界艺苑的杰作,周恩来总理曾说:“《梁祝》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古典戏曲,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喜爱。
浅析梁祝传说在越剧中的传承发布时间:2023-03-28T03:06:29.05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0月总第424期作者:冯建雨陶子亮[导读] 美丽动人的《梁山伯祝英台》与《牛郎织女》《孟姜女》和《白蛇传》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深受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千百年来传颂不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梁祝传说在传统文学中没有太多的作品流传,却在戏曲、曲艺中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这则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增加了新的注释。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13摘要:美丽动人的《梁山伯祝英台》与《牛郎织女》《孟姜女》和《白蛇传》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深受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千百年来传颂不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梁祝传说在传统文学中没有太多的作品流传,却在戏曲、曲艺中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这则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增加了新的注释。
关键词:梁祝传说越剧传承一、梁祝传说在民间的演变1.梁祝传说的起源。
主要观点认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宁波。
最早提出梁祝传说产生在东晋的是近代小说研究家蒋瑞藻,他所依据的宋徽宗大观年间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 (梁山伯) 庙记》。
之后学者钱南扬提出这个故事托始于晋末。
还有学者提出最早描写梁祝文学的作品是晚唐张读的《宣室志》。
在这段最早的梁祝故事中,明确表明了梁、祝、马三个主要人物是古会稽郡浙东一带人,梁山伯曾任鄞县县令,并且死后葬于宁波。
这段文字已经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梁祝传说的主体情节。
此后,到了南宋,《乾道四明图经》明确记载:“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
”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梁祝传说的演变。
梁祝传说在民间传承中逐渐丰富、走向离奇化。
钱南扬通过对比宋人李茂诚《梁山伯庙记》和郭茂倩《乐府诗集》里记载的《华山畿》故事的主要情节,确定了“同冢”情节的增入时间大概在六朝时期;而“化蝶”情节的增入,则相对较晚,应该是在唐代以后。
浅析戏曲服装的创新性设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戏剧、戏曲的演出日益繁荣。
戏曲服装作为戏曲艺术综合呈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艺术历史悠久,艺术积淀丰厚,对于体现戏曲的规定情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舞台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等,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戏曲创作中,戏曲服装与导演、舞美、灯光、演员、道具等各部门共同完成剧目的创作演出任务。
社会在发展,戏曲艺术也随之不断完善,它的发展完善遵循着传承式发展的本质规律——在保持民族艺术创作原则和特征的稳定性同时,受当下时代审美的影响,对传统艺术元素重新排列组合。
这种“排列组合”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又是对传统的延续,给现在的戏曲服装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命题。
在越剧诞辰100周年之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首先向越剧新100年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新课题,展开了挑战。
由郭晓男导演,茅威涛、陈晓红领衔主演的大型越剧《新梁祝》,作为该团倾力打造的“穿越百年,感受经典”的越剧艺术精品,既尊重了原创“梁祝”剧本的主题,又贯穿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那种追求自由、纯洁、真挚爱情的主线,以“规避颠覆,谨慎重塑”的创新精神和独到的导演手法以及体现时代精神的服装、音乐、舞美等构成的崭新美学形态赢得了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的高度首肯。
在创作中,运用“新人物”、“新舞美”、“新音乐”、“新唱腔”、“新时装”、“新格调”构成一体的主创定局,使观众随其脱颖而出的“新创意”,投入了对“新梁祝”巨大的热情,广大群众真正达到爱越剧、赏越剧、学越剧、唱越剧的程度。
该剧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是近年来改编经典原著中颇为成功的一部上乘之作。
大型越剧《新梁祝》的诞生以及其取得的成功与巨大影响力,再一次见证了戏曲舞台艺术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娱乐的总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也在不断地提升。
作为戏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戏曲服装设计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