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儿科是否应全面禁用对乙酰氨基酚
- 格式:doc
- 大小:337.00 KB
- 文档页数:15
儿科急救药品儿科急救药品是指用于儿童急救治疗的药物。
由于儿童生理机能和体格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急救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药品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以下是一份详细介绍儿科急救药品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儿科急救药品的定义和作用儿科急救药品是指专门用于儿童急救治疗的药物。
它们可以用于处理儿童常见的急救情况,如窒息、心脏骤停、中毒、严重创伤等。
这些药品具有快速、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保护生命。
二、常见的儿科急救药品及其适应症1. 氧气:用于缺氧导致的窒息、呼吸困难等情况。
2. 心肺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等,用于心脏骤停时的复苏。
3. 抗惊厥药物:如地西泮、苯妥英钠等,用于控制癫痫持续状态。
4. 解毒剂:如对乙酰氨基酚解毒剂、乙醇解毒剂等,用于中毒急救。
5. 血液凝固剂: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等,用于严重创伤出血时的止血。
三、儿科急救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1. 儿科急救药品应由专业医务人员按照相关指南和临床经验使用,不得随意使用。
2. 在使用儿科急救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3. 使用儿科急救药品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
4.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因此药物的剂量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避免过量使用。
5. 在使用儿科急救药品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儿科急救药品的储存和保管1. 儿科急救药品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2. 药品的储存环境应远离儿童,以防误食或误用。
3. 儿科急救药品应储存在封闭的容器中,避免受潮、受污染。
4. 药品的有效期限应定期检查,过期药品应及时清理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五、儿科急救药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1. 不同的儿科急救药品可能会引起不同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2. 在使用儿科急救药品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简述科学认识对乙酰氨基酚论文科学认识对乙酰氨基酚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科学认识对乙酰氨基酚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乙酰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之间建立了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常规工作体系和信息传输渠道。
截至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发布了5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尚无针对对乙酰氨基酚的通报。
人们对药品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随着药品应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的扩大,临床对于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对有效近日,一些X站发布相关消息称“康泰克、日夜百服咛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超标54%或引肝损伤”,一时间,引发公众广泛讨论,甚至产生恐慌。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日常服用的感冒药真的会造成肝损伤吗?事件回顾: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自2011年起开始,要求制药企业要将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处方药的单剂量制约在325毫克以内,但截至2014年1月14日,市场上仍有部分含对乙酰氨基酚单剂量超过325毫克的药物在流通销售。
2014年1月14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布报告,目前没有数据表明每单位剂量(片剂、胶囊及其他剂量单位)超过325毫克的对乙酰氨基酚药物会为患者带来更佳的疗效,反而会增加肝损科学认识对乙酰氨基酚论文资料由.zbjy.提供,地址.伤的风险。
并警告,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将会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并将于近期启动相关法律程序,禁止开具每剂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超过325毫克的药物处方。
解热镇痛,却有副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有泰诺、必理通、泰诺林、日夜百服咛等,常作为复方组分用于抗感冒西药中。
针对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有中、轻度的镇痛作用,可缓解头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咽痛、牙痛及痛经等。
由于该药对血小板凝血机制、出血时间和尿酸排泄均无影响,尤适用于不宜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对乙酰氨基酚最好在餐中或餐后服用,缓控释制剂必须整粒吞服,不得掰开或溶解后服用;作为对症治疗药,自我用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如症状不缓解,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儿科门诊用药知识点总结儿科门诊用药是指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对儿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质与成人不同,因此在儿科门诊用药中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等因素。
本文将从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和药物治疗方面,总结和介绍儿科门诊用药的相关知识点。
一、儿科门诊用药的基本原则1. 选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生理特点、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儿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用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遵守正确用药原则,包括准确掌握用药指征、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途径等。
对于儿童患者的用药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监测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定期监测患儿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合适的药物。
二、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1. 发热:发热是常见的儿科门诊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发炎、病毒感染等。
对于发热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烧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2. 咳嗽:咳嗽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
对于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肾上腺素类药物(沙丁胺醇)、类固醇和其他支气管扩张药物等。
3. 腹泻: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
对于腹泻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止泻药(鲍鱼胆碱等)、益生菌和补液盐溶液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儿科门诊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常见原因包括吸收不良、疾病引起的消耗等。
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补充剂、蛋白质营养剂等。
三、常用儿科门诊药物及其使用注意事项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适用于儿童患者的发热和疼痛缓解。
使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综述:儿科是否应全面禁用对乙酰氨基酚2014-06-22 21:23来源:丁香园作者:sd3212字体大小-|+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能对哮喘(或泛指的“喘息性疾病”)的起源及其近期发病率增长的原因有所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流行病学努力。
聚焦于遗传因素的研究没有发现任何强到足以需要认真考虑的遗传特征,所发现的一些微小遗传特征也从没能被很好地复制。
相比之下,聚焦于环境因素的研究对于感染、过敏原和细菌产物等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研究方向也奇怪地从寻找哮喘的保护因素转向了寻找其诱发因素。
而对乙酰氨基酚暴露则成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个表现出明显且一致流行病学信号的环境相关因素。
几乎所有致力于上述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发现,先前的对乙酰氨基酚暴露总是会增加所研究的喘息性疾病的患病率及其临床症状。
那么,对乙酰氨基酚到底是真正的哮喘启动子还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综述。
背景介绍儿童喘息性疾病患病率在二十世纪最后几十年里的明显增加,引发了人们要阐明其原因的巨大流行病学研究努力。
为了寻找作为喘息性疾病发病风险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人们相继进行了一些非常大的横断面、纵向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其间,曾发现许多因素在一些研究中与受试者的哮喘患病率增加有关,但相关的结果却不能被其他的研究所复制。
研究结果缺乏一致性不仅在表现在基因特征方面,在一些显然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如感染,过敏原和细菌产物接触方面,也同样如此。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除了烟草暴露以外,先前的对乙酰氨基酚暴露,成为唯一一个持续显示出与喘息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相关的环境因素。
几乎每一个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显示出了同样的结果。
由于对乙酰氨基酚以往有非常好的安全性评价结论,儿科界不太愿意听到对乙酰氨基酚暴露与喘息发生有关的持续性声音,因此,反对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议题的建立显得非常缓慢和艰难。
然而,自Varner 等人15 年前首次提出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增加喘息性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假说以来,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已经非常详细和成熟,以致支持对乙酰氨基酚与其无关的解释只剩下唯一一种可能:即所有指向对乙酰氨基酚的流行病学证据,都是因为该药只是一个可怜的、一直站在真凶旁边的无辜旁观者,而主要“犯罪嫌疑人”应该是感染和/ 或抗生素的应用。
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量与儿童用法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需要遵循不同的用量与用法。
本文将就对乙酰氨基酚在成人和儿童中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介绍。
1. 成人用量:对乙酰氨基酚在成人中的用量应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建议成人每次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为500毫克至1000毫克,并且每4至6小时重复一次。
最大每日剂量不超过4000毫克。
2. 儿童用法: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用量的计算和药物的形式。
以下是儿童用法的相关说明:- 婴幼儿(0-2岁):婴幼儿通常需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口服液。
用量应根据儿童体重计算,一般每次口服10至15毫克/千克,每4至6小时重复一次。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毫克/千克。
- 幼儿(2-6岁):幼儿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口服液或儿童咀嚼片。
用量也应根据体重计算,一般为每次口服100至150毫克,每4至6小时重复一次。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毫克/千克。
- 儿童(6-12岁):儿童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口服液、儿童咀嚼片或儿童片剂。
用量为每次口服两片,每4至6小时重复一次。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毫克/千克。
- 青少年(12-18岁):青少年可以根据需要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规成人片剂或泡腾片剂。
用量与成人相同,每次口服500毫克至1000毫克,每4至6小时重复一次。
3. 注意事项: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循推荐的剂量和用法。
- 不要超过最大剂量限制,以免引起药物过量导致肝损伤。
-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就医咨询。
- 对乙酰氨基酚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群,如有肝病、喝酒过量者和过敏体质者,应避免使用。
- 在选择口服液或片剂时,请根据适用年龄选择相应的剂型。
总之,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用量与用法对正确使用药物非常重要。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泰诺林)的说明书儿童患病的几率往往比成年人要大,因为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对于各种疾病的免疫不像成年人那样强。
因此,患有儿科疾病的儿童请及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泰诺林)进行治疗,该药物是一款非常安全的儿科用药,对于儿科疾病拥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让儿童尽快的恢复健康是我们的宗旨。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商品名称: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泰诺林)拼音全码:DuiYiXianAnJiFenHunXuanYe(TaiNuoLin)【主要成份】本品每毫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酸32毫克,辅料为高果糖浆、丙二醇、甘油、山梨醇溶液,纯水、黄原【性状】本品为红色混悬液。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规格型号】100ml【用法用量】口服,用量杯量取,用后请洗净量杯。
用量见下表:年龄(岁)体重(公斤)一次用量(毫升)1~3 12~15 34~6 16~21 57~9 22~27 810~12 28~32 10一日次数: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
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禁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为对症治疗药,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
4.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5.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6.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儿童必须在成年人监护下使用。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1.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致肝损害。
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儿童是非常容易生病的群体,那么儿科常用药物有哪些呢,以及儿科常用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种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抗生素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
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
对个体而言,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而外,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广泛、长时间地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其毒副作用,如肾毒性、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
第二种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
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副作用:① 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一般不用;② 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也可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③长期使用除以上副作用以外,尚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④ 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第三种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退热药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剂量不宜过大,可反复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多数的小儿复方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所以在服用本品退烧时应禁止同时服用具有该成分的小儿感冒药,避免重复给药,药物过量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推荐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就是我们俗称:美林。
是目前最常用的退烧药,其副作用相对对乙酰氨基酚要小。
在感冒药中极少包含布洛芬成分,若服用布洛芬进行退烧,会处于正常药物剂量范围,可避免药物过量。
推荐使用第四种儿科常用药物及作用镇静止惊药在患儿高热、烦躁不安、剧咳不止等情况下可考虑给予镇静药。
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镇静止惊药。
抗感冒复方制剂处方分析与应用北京天坛医院赵志刚八十年代初期各国均致力于开发全面覆盖感冒所有症状的药物。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市场上药店里用于防治感冒的复方制剂品种多,药名多、剂型多数不胜数。
一方面给临床选择感冒用药提供了挑选余地,另一方面由于复方制剂太多对复方中有效成份不太了解,难于药症相符。
,了解复方制剂成份,正确选择合理应用感冒药是医生患者关心的问题。
笔者将抗感冒复方制剂进行处方分析,从中找出规律、特点、整理成文供临床参考。
1.抗感冒的复方制剂经分类整理后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西药复方制剂、中西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中药复方制剂。
例如,美国强生的泰诺(酚麻美敏片)是纯西药复方制剂,双鹤药业的新速效感冒片就是由中西药组成的复方制剂。
而同仁堂的感冒清热冲剂就是纯中药的复方制剂。
2.抗感冒复方制剂品种虽多,但从所含主要成分来看,常用的药物主要为抗过敏药,减轻鼻粘膜充血水肿药,解热镇痛药三大类。
抗过敏药常选氯苯那敏(扑尔敏)。
减轻鼻粘膜充血的药常选伪麻黄碱。
用这二种类型的药主要为减缓感冒的卡他症状。
伪麻黄碱可减轻鼻塞、流涕而没有刺激心脏引起心悸和收缩外周血管引起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扑尔敏与伪麻黄碱对减轻卡他症状有协同作用。
解热镇痛药常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阿斯匹林。
由于感冒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头痛、发热、选用这类药以对症治疗。
复方感冒药的成分中还有镇咳药和抗病毒药。
镇咳药常选用中枢性镇咳药右美沙酚,它有较好的镇咳作用。
抗病毒药多数处方选用金刚烷胺,它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作用,但因病毒变异,其疗效不肯定,同时金刚烷胺还有一定的副作用。
所以一般情况不用此药为好。
至于其他成分如咖啡因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作用,同时也能消除减缓感冒的昏沉感,部分常用抗感冒复方制剂的详细组成见《常用抗感冒复方制剂成份表》。
3.复方中不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①水杨酰胺为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代用品。
水杨酰胺于90年代在日本普遍使用取代了氨基比林,我国西北第二合成制药厂研制成功开始上市使用。
住院儿童的护理1.[单选题] 儿科门诊设置不包括:A预诊室B接诊室C急诊室D诊疗室E隔离室2.[单选题] 预诊检查的方法主要为:A血常规检查B尿常规检查C胸透D问诊、望诊和简单的体格检查E心电图3.[单选题] 儿科门诊设置预诊室,预诊的主要目的是: A测量体温,为就诊作准备B及时检出传染病患者,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C遇危重患儿,可及时护送急诊室抢救D对需住院者,可由值班人员及时护送入院E给患儿及家属进行咨询服务4.[单选题] 对危重患儿的就诊次序应是:A先抢救B先挂号C先预诊D先量体温E先化验血常规5.[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儿科抢救室须配置的设备: A心电监护仪B人工呼吸机C供氧设备D玩具柜E喉镜6.[单选题] 急诊抢救质量最主要的要素是:A医疗技术B药品C仪器设备D人E时间7.[单选题] 儿科急诊的护理管理错误的一项是:A建立急救护理常规B抢救时口头医嘱要复述C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D掌握急诊抢救质量的要E患儿应按就诊次序就诊8.[单选题] 下列哪项是儿科病房特有的设置: A设有洗澡间、卫生间B病室之间有玻璃隔墙C设有配餐室、配膳用具D设有床头柜、床旁椅E设有医、护办公室9.[单选题] 小儿病房最适宜的床位数是:A20~30张B30~40张C40~50张D50~60张E60~70张10.[单选题] 儿科病室内的设置条件应除外: A床与床之间有一定的间距B每病室应有洗手设备和药柜C窗外应有护栏D病床两侧应有床栏E病室内应有照明装置11.[单选题] 儿科病房管理特点以下哪项正确: A环境管理B预防交叉感染C传染病管理D预防意外事故E以上均正确12.[单选题] 按儿科病房管理特点,病房温度、湿度以何者为宜: A16~18℃ 40%~50%B18~20℃ 55%~65%C20~22℃ 50%~60%D22~24℃ 50%~60%E24~26℃ 60%~70%13.[单选题] 使用体温计前应当使水银柱指示在:A31℃以下B32℃以下C33℃以下D34℃以下E35℃以下14.[单选题] 小儿测量体温应当注意:A测量前1小时内禁止饮热水B测量前1小时内禁止饮冷水C腋温测量时间为7~10分钟D肛温测量时间为7~10分钟E肛表插入肛门5cm处15.[单选题] 物理降温的方法以下哪项错误:A放置冰袋B冷湿敷C75%乙醇擦浴D温水浴E冷盐水灌肠16.[单选题] 哪个时期的小儿无分离性焦虑:A前半年婴儿B后半年婴儿C幼儿期D学龄前期E学龄期17.[单选题] 关于小儿意外和损伤预防,下列哪项不妥: A小儿床要有护栏B病室窗户要有护栏C暖气要加罩D药品要妥善保管,以防小儿误食中毒E小儿沐浴时,盆内应先加热水再加冷水18.[单选题] 在帮助儿童适应住院环境时,不妥的是: A护理人员相对固定B注重与患儿的非语言沟通C限制患儿与外界的接触,鼓励其自立D了解其心理,并尽量满足其需要E注重与患儿的语言沟通19.[单选题] 护理小于6个月的婴儿时,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A给患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搂抱、抚摸等B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如轻音乐、轻声的说话C由固定的护士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D限制父母探视E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和湿度20.[单选题] 对住院幼儿进行护理时,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A当有皮肤破损时应及时进行局部包扎B因年龄小患病不可让其自己吃饭、穿衣C尽量满足幼儿住院前的爱好和生活习惯D可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与患儿交流E由固定的护士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21.[单选题] 为减轻住院患儿焦虑紧张心理,下列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A了解患儿生活习惯B将病室进行装饰美化C适宜的非言语交流D操作时与患儿保持眼神交流E护理时分散患儿注意力22.[单选题] 适用于婴儿护理的心理沟通方式是:A因势利导B搂抱与抚摸C安慰性语言D社会交流E适时鼓励23.[单选题] 与小儿沟通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 A绘画B触摸C游戏D书写E魔术24.[单选题] 小儿用药时应尽量采取的方法是:A口服法B注射法C吸入法D含服法E灌肠25.[单选题] 婴儿口服给药法以下哪项不妥:A抱起患儿,半卧位B从患儿嘴角徐徐喂入C严格按医嘱给药D坚持查对制度E可边吸氧边喂药26.[单选题] 口服给药不正确的是:A婴幼儿口服药剂型多使用水剂B油类药物可以用滴管直接滴入口中C应监督患儿服药后再离去D昏迷患儿可采用鼻饲法给药E药物可以和食物混合喂服27.[单选题] 关于婴幼儿药物治疗错误的是:A口服法最常用B肌内注射强调“两快一慢”C静脉穿刺后注意局部固定D静脉推注速度宜慢E含剂和漱剂在儿科较少使用28.[单选题] 小儿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物为:A阿司匹林B安乃近C对乙酰氨基酚D肠溶栓剂E地西泮29.[单选题] 婴儿神经系统和呼吸中枢发育尚不成熟,选择镇静止惊药时不宜选择:A安定B吗啡C苯巴比妥D异丙嗪E氯丙嗪30.[单选题] 协助患儿口服止咳药的正确方法是:A先喂止咳糖浆,后喂维生素B喂止咳糖浆后多喂水C最后喂止咳糖浆,不能喂水D在患儿咳嗽时喂药E吃奶后喂药并多喂水31.[单选题] 小儿皮肤护理正确的是:A会阴褶皱处要经常清洗B避免使用塑料布包裹C选用柔软、清洁的尿布D更换尿布时动作轻柔E以上都正确32.[单选题] 婴幼儿塑料袋留尿标本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使用时先取圆孔处薄纸B将圆孔对准尿道口C粘合胶紧贴皮肤以免尿液漏出D将床头放低,利于尿液收集E松开尿布,放平尿袋勿折叠33.[单选题] 可以按年龄推算药量的是:A止咳药B抗生素C化疗药D镇静止惊药E肾上腺皮质激素34.[单选题] 患儿5个月,发热,咳嗽2天。
综述:儿科是否应全面禁用对乙酰氨基酚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能对哮喘(或泛指的“喘息性疾病”)的起源及其近期发病率增长的原因有所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流行病学努力。
聚焦于遗传因素的研究没有发现任何强到足以需要认真考虑的遗传特征,所发现的一些微小遗传特征也从没能被很好地复制。
相比之下,聚焦于环境因素的研究对于感染、过敏原和细菌产物等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研究方向也奇怪地从寻找哮喘的保护因素转向了寻找其诱发因素。
而对乙酰氨基酚暴露则成为迄今所发现的唯一一个表现出明显且一致流行病学信号的环境相关因素。
几乎所有致力于上述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发现,先前的对乙酰氨基酚暴露总是会增加所研究的喘息性疾病的患病率及其临床症状。
那么,对乙酰氨基酚到底是真正的哮喘启动子还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综述。
背景介绍儿童喘息性疾病患病率在二十世纪最后几十年里的明显增加,引发了人们要阐明其原因的巨大流行病学研究努力。
为了寻找作为喘息性疾病发病风险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人们相继进行了一些非常大的横断面、纵向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其间,曾发现许多因素在一些研究中与受试者的哮喘患病率增加有关,但相关的结果却不能被其他的研究所复制。
研究结果缺乏一致性不仅在表现在基因特征方面,在一些显然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如感染,过敏原和细菌产物接触方面,也同样如此。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除了烟草暴露以外,先前的对乙酰氨基酚暴露,成为唯一一个持续显示出与喘息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相关的环境因素。
几乎每一个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显示出了同样的结果。
由于对乙酰氨基酚以往有非常好的安全性评价结论,儿科界不太愿意听到对乙酰氨基酚暴露与喘息发生有关的持续性声音,因此,反对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议题的建立显得非常缓慢和艰难。
然而,自Varner等人15年前首次提出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增加喘息性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假说以来,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已经非常详细和成熟,以致支持对乙酰氨基酚与其无关的解释只剩下唯一一种可能:即所有指向对乙酰氨基酚的流行病学证据,都是因为该药只是一个可怜的、一直站在真凶旁边的无辜旁观者,而主要“犯罪嫌疑人”应该是感染和/或抗生素的应用。
尽管也有数据显示,对乙酰氨基酚的子宫内暴露和成人暴露通常与上述假说一致,也会增加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本文将主要讨论其在儿童中使用的相关影响。
了解对乙酰氨基酚使用与儿童喘息疾病之间的关系,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可以阐明后者令人关注的病因方面的理论问题;而在于它可能为儿科界所开辟的令人兴奋的前景。
因为,一旦证实对乙酰氨基酚可增加儿童喘息性疾病发生的假说成立,人们就可以推断出以下结论,即:只要通过限制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而代之以布洛芬这一简单的干预措施,就可以减少人口基础上的喘息性疾病方面的负担。
然而,上述推测还有待证明。
而且要限制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也还有一些障碍。
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唯一批准可替代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只有布洛芬。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10多年前即已禁止1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阿司匹林;而唯一的替代药物布洛芬又不允许用于年龄3个月以下的幼儿;再加上布洛芬没有静脉使用剂型,且禁用于存在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不耐受和NSAID相关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等。
此外,临床上还经常有人先后使用上述两种药物,试图提高其解热作用。
所以要禁止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并非易事。
支持对乙酰氨基酚可促进喘息性疾病发生的证据1998年,Varner等提出了减少儿童阿司匹林使用可导致其喘息性疾病患病率增加的假说。
两年后,先后有2个研究为乙酰氨基酚暴露与哮喘的患病率增加相关假说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
其中,Shaheen等在成人中进行的个体层面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新近的对乙酰氨基酚消费和哮喘之间有明显相关性,且呈量-效反应模式;而且相当有趣的是,服用阿司匹林和哮喘之间没有关联。
在Newson 等人所进行的生态学研究中,也发现国家的对乙酰氨基酚消费高与其国内哮喘、鼻炎和湿疹的发病率增高存在相关性。
而自那时以后,支持上述假说的证据已越来越多,且大多数证据均来自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证据流行病学的证据几乎来自于所有类型的流行病学设计,包括了在儿童和成人中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生态学研究,大的横断面研究,和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等。
为了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和适当的总结,一些作者已发表不少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其中,Etminan 等人于2009年对2008年10月底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一项全面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经过全面的审查和筛选,研究者共确定了关注儿童和成年人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和喘息性疾病风险的19个研究,其中包括13个横断面研究,4个队列研究和2个病例-对照研究,总共涉及425140人。
从其整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研究中的比值比(OR)均对对乙酰氨基酚的暴露不利,只有极少数研究的置信区间(CI)超过了无统计学意义线。
所有研究合并后的OR,对于成人、儿童和几乎所有的其他年龄亚组都是接近1.5,且其95%CI很窄。
2011年,García-Marcos等人发表了针对对乙酰氨基酚早期暴露与过敏性疾病研究文献的一个更为全面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其中除包括了上述Etminan 等人的荟萃分析研究外,还纳入了2008年前发表的其它一些文献,共计包括多达41个子研究。
经过多种不同标准的荟萃分析后,作者得出结论:“无论研究的类型、暴露年龄或时间如何,对乙酰氨基酚暴露与呼吸道症状之间总是存在正相关”。
该文所得到的合并后的OR值也在1.5左右。
所有流行病学研究几乎一致的结果,促使作者对研究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但即使使用Duval 和Tweddie的“削减和填充”方法,对可能未发表的阴性结果进行了校正,其合并后的OR值仍然具有合乎科学逻辑和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
而2011~2012年间其他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已经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作者认为,阴性研究结果仍然未能发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为,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发布一个阴性的结果,远比在一长串阳性结果列表上再增加一个新的阳性结果更吸引眼球。
对乙酰氨基酚使用与儿童喘息疾病关系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量-效反应关系。
第一个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青少年和6~7岁儿童组两个大的ISAAC研究、以及最近在埃塞俄比亚进行的纵向出生队列研究等,都发现了这种量-效关系。
例如,在埃塞俄比亚的上述研究中发现,对乙酰氨基酚暴露与喘息发生风险间存在剂量依赖性的增加。
每月服用1~3片或≥4片对乙酰氨基酚的受试者,其经统计学校正后的OR分别为1.88和7.25。
随机临床试验证据尽管支持对乙酰氨基酚是喘息性疾病启动子假说的流行病学证据很多,但有关这一主题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却只有一个(详见下述)。
为了了解对乙酰氨基酚暴露对喘息性疾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有必要设计几种不同的临床试验,以解决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所提出的不同问题。
要验证对乙酰氨基酚暴露增加喘息性疾病患病率的假说,及其避免对乙酰氨基酚暴露会减少喘息性疾病患病率的推论,需要招募新生儿(甚至更好是孕妇)进行长期的临床试验。
要将受试者随机分为避免对乙酰氨基酚使用的干预组,和无干预的对照组,并将定义明确的喘息性疾病发病率作为主要的研究终点。
与普通研究相反,安慰剂组在这类试验中是不切实际且不道德的,因为它需要受试者在很长的时间内接受不太标准和不可接受的治疗。
更严格的双盲设计,要让受试者在几年的时间里,分别接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治疗,并对其相关的主要终点进行适当评估,将更难以实施和维持。
因为此类试验样本的大小必须达到可以检测出患病率下降的可接受水平。
我们说,要验证患病率从15%到10%的下降,每组将至少需要有400位以上的受试者。
这个简单例子清楚地表明了制定和实施这样一个临床试验的复杂性;而试验所需的巨大预算也是使得其至今难以开展的原因。
商业赞助商不需要在这类临床试验上花钱,而无关联赞助商也很难获得所需的如此大量资金来完成这样一个大型的长期临床试验。
要知道,临床试验比流行病学研究贵得多,因为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他们都需要遵守严格的优质临床试验规范。
因此,要验证对乙酰氨基酚暴露可增加哮喘儿童喘息性疾病严重程度或患病率的假说;以及避免哮喘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暴露会改善其哮喘控制及发病率的推论,将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临床试验设计,要招募不同年龄亚组的哮喘儿童,将其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开放标签)或对乙酰氨基酚组对布洛芬组(双盲设计)。
同样,与普通研究相反,安慰剂组在这类试验中是不切实际且不道德的。
主要研究终点可以是许多已经使用过的终点之一,如:无症状天数,症状评分,药品使用积分,哮喘发作或哮喘相关生活质量等。
此外,获得足够统计学效力所需的试验持续时间也应该是在几个月内,而不是几年。
事实上,这样的临床试验已经存在。
该试验在20世纪90年代即以实施,但其结果却是在本世纪初,当对乙酰氨基酚对哮喘的不利影响假说已经正式推出时才得以发表。
作为迄今为止针对该主题唯一的一个临床试验,有必要对其进行仔细地解读和详细描述。
在1991年2月到1993年6月期间,研究者共招募了84192名6个月到12岁之间的发热性疾病患儿,并将其随机分配到接受对乙酰氨基酚悬浮液(12毫克/公斤)或布洛芬(5或10毫克/公斤)治疗组。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定布洛芬的安全性。
但研究者对其中那些正在接受哮喘治疗的患儿又进行了亚组分析。
研究者将此类哮喘患儿定义为:在入组前一天前已经接受了β受体激动剂,茶碱(请记住,研究是在1990年初开始)或吸入性类固醇治疗的患儿。
研究者共确定了1879名此类哮喘患儿。
其中,分别有632人、636人和611人被随机分配到对乙酰氨基酚、低剂量布洛芬和高剂量布洛芬组。
主要研究终点是入组后当月受试者因哮喘而发生的住院或门诊次数。
但3组受试者的住院数太低,依上序分别只有8例、4例和6例,没能达到统计学意义;而对乙酰氨基酚组的门诊次数则明显高于2个布洛芬组(5%对2.9%)。
作者在报道这一差异时,使用Mantel–Haenszel程序计算了一个调整后的相对风险估值。
在对年龄,性别,种族进行了统计学调整,并以对乙酰氨基酚组作为参考范畴后,布洛芬组的这一估值为0.56。
随后的多种分层分析方法分析均显示这一估值没有明显变化;且两个布洛芬剂量组之间也没有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临床试验最初的设计目的是验证下述假说,即:在没有阿司匹林过敏史的哮喘儿童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控制发热,会增加患儿急性支气管痉挛和源自哮喘的其他疾病风险。
而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
在相关的报告中,作者没有提及从实验结束到文章发表之间为何经历了11年。
推测是因为该实验结果太过出人意料,且太过有悖于当时人们的常见想法;所以直到对乙酰氨基酚对喘息性疾病有不利影响的完整假说开始出现后,他们才决定公布相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