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可承受的翻拍之重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一辩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以及对方辩友,晚上好。
辞海中经典影视作品指的是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影视作品,而经典指的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翻拍的释义是以图片、文稿等为对象拍摄复制,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已有的相同题材、相近故事的影视剧的再次拍摄。
经典既然已经成为经典,定然无法被取代,所以翻拍根本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我方认为:经典影视作品不应该被翻拍。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一、文化内涵方面:经典影视作品拥有崇高而不可侵犯的灵魂,它们的内涵在人们的脑海中永驻,还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升值。
就像陈年佳酿,历久弥新。
一切赝品都不可能取代它的位置。
翻拍剧虽然能在道具,化妆,服饰,特技上予以加强。
但是就像仿制品,做工再好,也缺失了各种因素赋予经典影视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二、未来发展方面:翻拍市场的火热让原创热情不断消退。
缺乏自由的创作环境开始束缚新剧本新故事的产出,投资人在市场利益的引导下将目光投注在票房和收视率上,渐渐遗失了天然具有的创新和冒险精神,陷入了翻拍再翻拍的怪圈。
借原创的影响力花最低的成本铺天盖地地宣传,为了作品的大卖丢掉经典的内涵而换上低俗的内容娱乐大众。
甚至为了逐利而放下所有的节操,以对原创的残忍摧残换取观众好奇戏谑的目光,漠视观众的诟病与声讨。
这种追逐短期利益,不为长远考虑,缺乏创新的影视剧发展模式,必定没有光明美好的明天。
三、制作投入方面:一部25集的《西游记》,导演兼制片人杨洁拍了六年,踏遍华夏。
而当今翻拍剧只要花三五个月在两个影视基地就能完成。
这种高速度低质量的节奏显然暴露出很多翻拍剧特有的问题:战国玉米,汉代电线杆,唐代手表,明代路灯比比皆是。
这些翻拍剧与影视行业注重细节,尽善尽美的宗旨完全相悖。
四、观众感受方面:无论是陈晓旭版的林黛玉,李连杰版的黄飞鸿还是周润发版的许文强,都完美地诠释着影视剧经典里演员和角色的契合。
而翻拍剧中的演员即使演技再好,也常常会给人一种违和感,他们有别于观众潜意识里熟悉又期待的形象,从而放大了观众对翻拍剧的不适应和抗拒感。
导语: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承载着观众的情感与期待。
然而,每年总有一些影片让人大失所望,成为年度烂片。
本文将盘点本年度那些令人失望的影片,并从中反思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一、年度烂片盘点1.《前任3:再见前任》作为一部续集,该片延续了前作的狗血剧情,让观众对爱情故事产生了审美疲劳。
影片中,角色之间的感情纠葛过于复杂,让人难以理清。
此外,影片中的笑点也显得生硬,让人尴尬。
2.《我不是药神》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药物走私中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然而,影片在讲述过程中,过于注重商业元素,忽略了影片的深度。
虽然影片中的演技可圈可点,但剧情的肤浅让人难以接受。
3.《红海行动》作为一部军事题材影片,该片在动作场面上的确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在剧情方面,该片过于注重特效和动作场面,忽略了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这使得影片在整体上显得空洞无物。
4.《无问西东》该片改编自著名导演李安的同名作品,讲述了四代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在改编过程中,导演过于追求商业化,使得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苍白无力。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单薄,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5.《大话西游3》作为一部经典电影的翻拍作品,该片在致敬原作的同时,也试图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然而,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该片却显得过于肤浅。
影片中的笑点生硬,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二、反思与总结1. 烂片产生的原因(1)商业导向:一些电影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忽略了艺术价值,导致影片质量下降。
(2)剧本问题:剧本是电影的基础,一个糟糕的剧本会让整个影片陷入困境。
(3)导演水平:导演是电影的核心,一个缺乏经验的导演很难拍出优秀的影片。
(4)演员表现:演员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演技差的演员会让整个影片大打折扣。
2. 提高电影质量的建议(1)加强剧本创作: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应注重剧本的质量,挖掘影片的内涵。
(2)注重导演水平:提高导演的专业素养,加强导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选拔优秀演员:挑选演技出众的演员,为影片增色添彩。
影视剧翻拍对传承经典的影响影视剧翻拍对于传承经典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变化,经典的影视作品也不断被翻拍和重新诠释。
而影视剧作为传播和延续经典的媒介,其翻拍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影视剧翻拍对传承经典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文化传承、市场影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影视剧翻拍对于传承经典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作品源远流长,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影视剧的翻拍,经典作品得以在新的时代和形式下被重新呈现,使得这些经典作品能够更好地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并传承给后人。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曾被多次搬上银幕,不仅使得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也让新一代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影视剧的翻拍也可以为经典作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影视剧翻拍对于传承经典在市场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影视剧的市场影响力也愈发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翻拍经典影视剧不仅可以满足观众对经典作品的期待,也可以为影视制作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许多经典影视作品的翻拍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关注,为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和输出注入新的动力。
经典作品的翻拍也为相关产业链带来了丰富的商机,比如影视周边产品的开发和衍生品的销售,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影视剧翻拍对于传承经典在审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观众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经典作品有时会与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产生一定的脱节。
而通过影视剧的翻拍,可以使得经典作品以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从而更好地迎合当下观众的口味。
翻拍还可以为经典作品注入更多的思想和情感元素,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近年来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剧如《琅琊榜》、《三国演义》等,不仅在剧情上做了大幅度的创新和改编,同时也在视觉效果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使得这些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戒》:只可观,不可仿!2019-07-03《⾊·戒》声势浩⼤地在⾹港登陆,其中3段⾼难度床戏堪称经典,尤其那场最为惊世骇俗的 “回形针式”姿势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让不少年轻男⼥“摩拳擦掌”欲模仿。
有名⼥⼦因模仿李安在戏中的姿势,受伤⾎流不⽌。
为此专家指出不要⽚⾯模仿戏中激烈的动作。
戏中最为经典的是所谓“回形针”姿势,就是男⼥上半⾝以相反⽅向躺下,双脚交叉互迭,并逐步靠近对⽅的下体。
此时,两⼈下半⾝互为交迭,上半⾝却各据床的两头。
看起来很像⼀个“回形针”。
这种姿势由于容易刺激到⼥性的兴奋点,因此能达到的兴奋度也⾮常⾼。
有记者采访了20位看了《⾊·戒》的年轻男⼥,受访的⼈中,90%也就是18⼈表⽰有机会的话会尝试影⽚中的⾼难度姿势。
⼀位男观众认为这些姿势“冲击⼒很强,让⼈忍不住摩拳擦掌”,⼀位⼥性观众也表⽰“很唯美,完全能够接受”。
⼀位⼥孩与男友看了《⾊·戒》后,其中的⼏个⼗分复杂的瑜伽式的体位,让男友激情顿起,回到家中他马上就要与⼥孩尝试⽚中的动作。
可是,经过尝试,两个⼈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且⼥孩感觉到很痛苦。
男友不死⼼,还会与她尝试,她却有些怕了。
⼥孩因为这个⽽恨起了李安和他的电影,她说:“拍什么不好?说不定会让多少⼥⼈和我⼀样承受那种痛苦呢!”流⾎证明受伤了,⼥孩⽓愤了,竟然说:“要是真出了问题,我就把导演告上法庭,谁让他们不提⽰观众‘切勿模仿’?”专家提醒:影⽚⾥的动作的确很刺激,但在我们⽇常⽣活中,盲⽬追求⾼难度的动作会对男⼥性⽣殖器造成损伤。
专科医⽣曾接诊过⼏起因⾼难度的动作导致男性龟头和包⽪损伤的病例,⾼难度动作会对男⼥双⽅的⾝体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其实,临床上正常体位出现撕裂伤也是不少见的,⽽那些⾼难度的⾮正常体位,由于着⼒点的局限,加之男⼠在兴奋下激烈⽤⼒,⾓度不正常受到异常挤压和挫阻,这种挤压和挫阻会随着男性的激烈动作⽽加重,⽣殖器在充⾎状态下受到来⾃⼥⽅⾝体⾮正常体位的挤压下,海绵体外⾯的⽩膜或会不堪重负⽽发⽣破裂,甚⾄会造成海绵体外膜破裂、折断。
应该翻拍成功的影视作品的句子
应该翻拍成功的影视作品的句子:胡军、林志颖版《天龙八部》,在金庸的武侠剧里,《天龙八部》是公认最难拍的作品。
但胡军版也是经典之作了。
盘点翻拍最成功的的影视剧,个个值得称赞,你看过哪一部?
刘亦菲、黄晓明版《神雕侠侣》,古天乐版、刘德华版都是经典之作,但刘亦菲的“小龙女”一角着实美若天仙,青春靓丽的明星阵容也强力吸睛。
《又见一帘幽梦》,从名字看,就知道这也是一部翻拍剧!虽然陈德容、萧蔷版深入人心,但翻拍之后的影响力也是巨大,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挂满珠帘的卧室,高富帅的老公,是多少女孩梦寐以求的。
《又见一帘幽梦》,从名字看,就知道这也是一部翻拍剧!虽然陈德容、萧蔷版深入人心,但翻拍之后的影响力也是巨大,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挂满珠帘的卧室,高富帅的老公,是多少女孩梦寐以求的。
《当代社会,名著翻拍弊大于利》立论谢谢主席,大家好!刚刚正方一辩与我们分享了她们对于名著翻拍的看法,她们最大限度的向我们挖掘了名著翻拍的利处,我方承认名著翻拍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但当我们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更清醒的看待这一沉重的话题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在当代社会,名著翻拍真的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么理想化吗?当代社会影视行业的背景真的是对方辩友所描述的那样吗?各位不妨再听听我方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几个定义。
我们今天讨论的当代是目前的时代,指21世纪,而名著,毋庸置疑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与认可的文字作品。
而我们今天讲的名著翻拍是指将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今天,我们探讨当代社会,名著翻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然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名著本身的传承以及当今社会影视行业的发展了。
我方认为,当代社会名著翻拍弊大于利,原因如下:首先,在当代社会影视行业商业化趋势过大的情况下,名著翻拍很难体现出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不利于名著本身的传承。
我方承认,名著翻拍扩展了名著的传播途径,也存在创新。
但我们更应该清楚的看到名著的翻拍在消费主意和资本逻辑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难以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创新也在搏人眼球的利益追逐中误入歧途。
譬如新版《红楼梦》中,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而黛玉竟用裸死的方式搏人眼球,这不正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吗?这种迷失了精神内涵的传播和违背了文化价值的创新还能说是有利于名著的传承吗?其次,当代社会名著及其所代表的经典题材反复重拍、对旧有作品不断复制的影视业创作倾向加剧了原创剧本枯竭的现状,不利于影视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
我方不否认名著翻拍的确缓解了当代社会优秀原创作品匮乏的尴尬境地,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名著翻拍大量占用了投拍资本,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抢占了好的播出平台使优秀原创剧本投拍难,而拍出后又面临展播难,这无疑又是对原创作品生存空间的挤压,这不是给这一尴尬的现状火上浇油吗?这又如何促进当代影视行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呢?今天,当名著被不断翻拍,却被观众频频称“雷”引来骂声一片的时候;当广电总局对四大名著的翻拍被迫喊停的时候;当好的自创影视作品日渐稀缺的时候,我们还能说名著翻拍给与了我们文化的熏陶,推动了当代社会的影视发展吗?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在当代,名著翻拍利大于弊吗?《当代社会,名著翻拍弊大于利》赛案一、名词解释1、当代社会:21世纪,当今社会(社会心理学上划分不同)。
翻拍经典应有敬畏之心
作者:曹木静
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6期
□ 曹木静
有报道称《新白娘子传奇》《情深深雨濛濛》……多部经典剧集曝出将要进行翻拍。
近些
年来,重拍经典成了众多编剧导演较为热衷的事,但从翻拍或重拍的结果来看并不容乐观。
虽
然每部大戏都号称斥巨资打造,但还是给人留下了众多的遗憾与话柄。
从几部名著重拍来看,
并没有多少新意可言,要么在人物性格或语言的塑造上大做文章,造型雷人,语言雷人,更有
甚者将其中一些故事情节任意改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重拍经典的不严肃性。
针对此现象,国内有专家指出,名著改编是需要的,它是一个时代艺术传承和创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但重拍或改编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尤其不要去歪曲和篡改。
经典在岁月的流转中仍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跟它其中充满着艺术性是分不开的。
如果在
翻拍中意识不到这一点,在艺术欣赏风格上不进行准确地定位,纵使投资再大,也很难融入市
场被观众接受。
在重拍中,编剧或导演或相关投资方在创作中应该始终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尊重之心。
敬
畏原著,懂得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所有的故事或人物都应该立足原著,而不能夸大与
歪曲,甚至篡改;敬畏市场,尊重观众,这是翻拍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以开放平和的心态接受
观众的评价是艺术发展的外在体现。
如果得不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这样的重拍无疑于劳民伤财,出力不讨好。
尊重是艺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心怀敬畏之心,编剧或导演才能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做到严肃
而又认真,谨慎而又负责。
好莱坞已经江郎才尽了吗?如果你最近去过电影院,可能就会得出肯定的答案。
几乎所有上映的电影都是翻拍的最近热映影片有《新浑身是劲》(Footloose)、《新稻草狗》(Straw Dogs)、《新怪形前传》(The Thing)(这已经是第二次翻拍了),还有即将上映的《新天师斗僵尸》(Fright Night),《新蛮王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和《新亚瑟王》(Arthur)。
除此之外,科林·法雷尔(Colin Farrell)将拿到2亿美元的预算来翻拍阿诺德·施瓦辛格的《全面回忆》(Total Recall)。
同时,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理应永不翻拍的《天狐入侵》(Red Dawn)也正在翻拍进行中。
同时拿到大笔预算正在翻拍的电影还包括《金刚》(King Kong)、《大地惊雷》(True Grit)、《极速风暴》(Rollerball)、《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以及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的浪漫电影《情归巴黎》(Sabrina)。
这些作品基本代表了现在的电影市场状况。
尽管好莱坞过分地相信,翻拍一部成功电影有一定的安全性,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翻拍电影都惨遭失败,无论从影评人的口碑还是票房角度。
不过,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翻拍本身,而是挑选哪部翻拍对象。
好莱坞电影公司往往倾向采用一对孪生法宝:特效和明星,来增强翻拍电影的吸引力,但这对法宝能确保的只有一件事:耗资巨大。
那些经典的,或者那些首次上映就得到广泛好评的杰出电影,是不应该去翻拍的它们都已经没什么地方可以改进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巨资翻拍的《金刚》尽管采用了极其先进的特效,但并没有超越已经有80年历史的原版电影(虽说比起上一次翻拍有了不少进步)。
同样,虽然我很喜欢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结辩稿感谢评委,感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
首先,我想对对方辩友出现的几点错误加以纠正。
第一,对方辩友强调当前社会影视行业商业化的趋势过大,因此很难体现名著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利于坚守艺术的理想与追求,不利于经典的传承。
但对方辩友,我们对经典名著进行翻拍,进行诠释和重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啊。
我们不否认翻拍经典名著包含一定的商业因素,但不代表我们承认不含商业因素的翻拍就能体现名著的内涵,就有利于文化传承。
第二,对方辩友论证,在消费主义至上和资本逻辑推动之下,一些翻拍脱离原著基本价值,对其进行颠覆式改编、肢解式翻拍,不利于名著本身的传承和当前影视业的发展。
但对方辩友不要只盯着低水平的作品,而不去客观看待整个现状。
翻拍作品中其实不乏佳作,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对方辩友不要抓住少数几个例子,以偏概全啊。
第三,对方辩友提到经典题材反复重拍,对旧有作品不断复制,加剧了原创作品的枯竭,不利于影视业健康发展。
但我方想告诉对方辩友,经典名著的翻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重现,更是一个再度创作,再度阐释的过程。
翻拍过程中会有创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原著。
更何况经典名著翻拍本来就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
我方今天的论点是经典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利大于弊,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反映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因而通过翻拍这些承载了民族精神内蕴的名著,既是名著在当代增值的必要路径,也是文化实现古今承接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证我方立场。
第一,翻拍经典名著有利于扩大名著的传播范围,提高普及度。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名著遭到了其他文化元素强烈的冲击,它们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模糊,地位在下降。
除了不得不学的课文外,还有多少年轻人肯不看电视、不听歌、不上网,而是捧起大部头名著静静通读,并被其字字珠玑所感染陶醉呢?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它的受众在各个年龄段上相比书籍来说都要更广,有利于使不爱看书的人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名著。
经典不可承受的翻拍之重
近几年,“于正风”刮得不轻,去年的一部《笑傲江湖》让于正尝到了翻拍金庸经典作品的甜头,今年,《神雕侠侣》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当中。
其实,于正并不是金庸作品的第一个翻拍者,至今《神雕侠侣》已有了7个版本。
古天乐、李若彤组合长久为人称赞。
对比杨过而言,在《神雕侠侣》中最难选择的角色当数小龙女,杨过虽然潇洒却也是入世的人物,但如何塑造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其难度不亚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于正挑选的小龙女扮演者陈妍希令观众大跌眼镜,诟骂声铺天盖地,她微胖的圆脸、发福的身材与体态轻盈、裙袂飘飘的小龙女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
连香港导演王晶也吐槽:“这么胖的小龙女!”于正不仅仅在选角上对原著彻底颠覆,剧情也被他大刀阔斧地胡乱砍杀一通。
经典毕竟是经典,能拍则拍,不能则有节制地删节,尽量不要自已杜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
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经典作品被翻拍电影、电视剧的行为只是浪费钱的瞎折腾。
1987年王扶林版《红楼梦》曾创下70%的收视率,之后的《三国演义》更是引来了无数剧迷的追捧,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而前年,一时间“红楼”再掀狂潮。
一部《红楼梦》就有李少红电视剧版、电影版,以及李平《黛玉传》等不同版本。
紧接着,均被提上重拍的日程,乍一看,古典文学一派欣欣向荣,细想电视文学一片空空荡荡,四大名著被重拍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羞涩。
如果这些翻拍剧,依照原著将经典再现也就罢了,而那些贯上某著名导演大名便横空出世的作品,不免要以创新为名,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孙司空“谈恋爱”,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金陵十二钗如怨女孤魂,网友惊呼在看“惊悚片”。
那些我们曾经热爱过的角色,如今令人倍感生疏,让我们唏嘘不已,痛心不已,纯粹的文化一去不返,纯粹而不汲汲于名利的影视改编杳无踪迹。
对待经典作品,我们以“糟践之姿”肆意改编,其根源在于我们虚荣浮华的心,我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已误放歧途,我们不懂何为真实,何为真正的创新。
琼瑶的言情产品风行50年,虽然文学价值、爱情观、情节皆有争议,但它也浸润了一代少女的青春。
琼瑶会挑美人这条众所公认。
从林青霞到陈德容,琼瑶一向能挑中美人最好的年华,给她们最楚楚动人的打扮。
然而当年琼瑶剧为一代中年妇女编织的梦被今年的《花一》打破,当初《新还珠格格》的演员阵容不够养眼已经让粉丝们大为不满,到了《花一》被攻击了千万遍的第三代“小燕子”李晟还是女主角。
怀旧的想起,李晟的角色在电影版里是林青霞演的。
其实,琼瑶也为了与时俱进做出了努力,像蕾丝连衣裙配腰带这种淘宝爆款随处可见,加上影楼背景式的欧式建筑,画面看上去整个就是淘宝家装秀。
琼瑶已经75岁高龄,要让她写孙子孙女儿辈谈恋爱确实难为她。
白忙活了一趟,反致招来责备,索性撒开手,让观众把美好的回忆定格
在上世纪70、80年代多好!
改编、翻拍经典,应在承和传播经典的前提下与时俱进。
任何翻拍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不是逆势解构、颠覆逆势解权构往往是为了制造视听感官的刺激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
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于正就为了迎合所谓的时尚趣味将郭芙对杨过的爱慕改为荒诞不稽的男田恋,让郭芙的两个兄弟登场,取代郭芙的位置,此种改编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不良氛围。
中化文化艺术大厦已经摇摇欲坠,我们不能一边呼喊经典,一边又把伪经典捧上天,要践行文化自觉,抵制不良的翻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