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教案——第四讲 汽车行驶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能强、突出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强调以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相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等前续课程为基础,同时为《机动车辆保险与理赔》、《汽车使用与技术管理》、《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把整门课程知识设计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及岗位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汽车技术大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该大类学生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按照汽车的主要性能(即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排放性)的检测和评价为主线,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作为课程内容安排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会进行汽车各项性能及评价标准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检测操作,能够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能够承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各工位的操作,并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善于自我学习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认知目标(1)熟悉汽车性能检测站的布局;(2)掌握汽车性能的含义及范围;(3)掌握汽车各项性能的含义及评价方法;(4)掌握汽车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5)掌握汽车各项性能检测的正确步骤。
汽车使用条件教案引言: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为了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驾驶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汽车使用条件。
本教案将介绍汽车使用的条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汽车的使用要求。
一、驾驶资格条件1. 法律规定的驾驶年龄-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驾驶汽车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要求,通常为18岁以上或者更高年龄。
- 各国法律规定可能存在差异,请根据所在地区的规定来确定合法驾驶年龄。
2. 驾驶证的获取与有效期- 驾驶员需要通过相关考试并取得驾驶证才能合法驾驶汽车。
- 驾驶证通常有有效期,需要在有效期内进行续期或重新考取。
3. 驾龄和年龄限制- 不同类型的汽车可能对驾驶员的驾龄有要求,例如,对于卡车或客车的驾驶,可能需要具备一定年限的驾龄。
- 高龄驾驶员可能需要进行定期的身体体检以确保健康状况仍能够胜任驾驶任务。
二、车辆准驾条件1. 车辆注册和合法上路- 汽车需要在相应的机动车管理部门注册,并获得车辆号牌和行驶证,在正式上路前完成各项认证。
- 车辆的上路条件包括保证车辆技术良好、安全性能达标,并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行车要求。
2. 车辆年龄和使用年限限制- 汽车的年限和使用寿命也是车辆准驾的条件之一,超过一定使用年限的车辆可能需要经过技术评估和安全检测才能继续上路行驶。
三、保险与责任要求1. 汽车责任保险- 驾驶汽车需要购买相应的汽车责任保险,以保障自身和他人在交通事故中的损失。
- 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汽车责任保险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请根据所在地区的相关规定购买合适的保险。
2. 遵守交通法规和规定- 驾驶员需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规定,包括但不限于速度限制、遵守交通信号、保持安全距离等。
- 违反交通法规和规定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和法律责任,并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
四、车辆维护和安全要求1. 定期保养和维护- 驾驶员需要定期对汽车进行保养和维护,包括更换机油、检查制动系统、轮胎状况等,以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汽车使用性能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
3. 理解汽车使用性能与驾驶安全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 汽车使用性能的概念与重要性2. 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等。
3. 汽车使用性能与驾驶安全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阐述汽车使用性能与驾驶安全的关系。
1.4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汽车使用性能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
3. 讨论:分组讨论汽车使用性能与驾驶安全的关系,分享心得。
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汽车检测技术基础2.1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汽车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
3. 理解汽车检测技术在汽车使用性能维护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2. 汽车检测技术的主要方法:静态检测、动态检测、综合检测等。
3. 汽车检测技术在汽车使用性能维护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及其重要性。
2. 演示法:展示汽车检测设备及检测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检测技术。
2.4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汽车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
3. 演示:展示汽车检测设备及检测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检测技术。
4. 讨论:分组讨论汽车检测技术在汽车使用性能维护中的应用,分享心得。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汽车动力性能检测3.1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主要方法。
3. 理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在汽车使用性能维护中的应用。
汽车行驶条件授课课程名称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第 4讲班级章节第二章汽车动力性能课题汽车行驶条件学时2检测本讲主要汽车行驶驱动条件;汽车行驶附着条件、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内容本讲知识点:能力点:教学掌握汽车行驶驱动与附着条件的内涵能正确分析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目的教学汽车行驶驱动与附着条件的理解重点教学汽车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难点教学方法导入、启发、讲授、多媒体及手段课外作业由汽车行驶动力和阻力分析导入本讲内容引题:汽车行驶1、试述汽车的行驶条件?2、什么是附着力?影响附着力的因素有哪些?本讲主要教学内容一、汽车行驶的平衡方程F t= F f+ F t+ F i +F j二、汽车行驶的驱动条件F t= F f+ F t+ F i汽车将等速行驶 ;F >F + F+ Fi汽车将加速行驶 ;t f tF <F + F+ Fi汽车将无法开动或减速行驶以至停车。
t f t可见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是:F t≧ F f+ F t+ F i称为汽车的驱动条件,但还不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它反应了汽车本身的行驶能力。
可以采用增加发动机转矩。
加大传动比的办法来增大汽车的驱动力,以保证汽车的驱动条件。
三、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增大驱动力的办法是有限度的,它只有在驱动轮与路面不发生滑转时才有效。
在一定的轮胎巧路面条件下。
当驱动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驱动轮将出现滑转现象,增大驱动轮的转矩,只能使驱动轮加速旋转,地面切向反作用力并不增加。
这表明汽车行驶还要受轮胎与路面附着条件的限制。
1、附着力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无侧向力作用时)称为附着力FΦ。
在硬路面上,它与地面对驱动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历成正比,附着系数表示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强度。
受力平衡分析。
重点介绍:汽车附着条件的含义重点介绍:汽车附着系数的影响因在硬路面上它主要反映了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作用 ; 在松软路面上则与轮胎和路面的摩擦作用及土壤的抗剪强度有关。
第一讲汽车的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概述导入:全新A6L与使用五年的差别在哪?要用什么参数衡量?采用什么设备?由哪个机构来检测?具体要怎样测量?新课内容:一汽车的使用性能汽车的使用性能是指汽车能适应各种使用条件而发挥的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1.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最高车速(1)汽车的动力性加速能力爬坡能力①最高车速: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汽车满载时在水平良好的路面上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具有高动力性能的汽车的最高车速,要高于公路上规定的汽车“最高车速”。
②加速能力汽车加速时间用来徇汽车的加速能力,而汽车加速时间又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征。
③爬坡能力汽车的爬坡能力是用满载时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来表示的。
显然,最大爬坡度是指一挡的最大爬坡度。
轿车最高车速大,加速时间短,经常在较好的路面上行驶,所以一般不强调它的爬坡能力。
货车在不同地区各种路面上行驶,所以要求其具有足够的爬坡能力,一般坡度在30%即16.5度左右。
越野汽车因为要在坏路或无路的条件下行驶,爬坡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的最大爬坡度可以达60%即30度左右或更高。
(2)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汽车燃料经济性是指汽车以最少的燃料消耗量完成单位运输任务的能力,它是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之一。
常用百公里油耗表示,即L/100km制动效能: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3)汽车的制动性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抗热衰退性能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制动中不发生跑偏、侧滑或失去转向能力汽车的制动性是指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4)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5)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汽车行驶平顺性,是指汽车在一般行驶速度范围内行驶时,能保证乘员不会因车身振动而引起不舒服和疲劳的感觉,以及保持所运货物完整无损的性能。
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对汽车使用性能进行评估和检测。
4.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汽车维修与检测方面的技能人才。
二、教学内容1. 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2. 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3. 汽车检测设备及方法4. 汽车性能检测项目及标准5. 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估与检测实践操作三、教学方法1.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安排实地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汽车检测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践操作1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8课时: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第9-16课时:汽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17-24课时:汽车检测设备及方法第25-32课时:汽车性能检测项目及标准,实践操作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占总评的70%。
3. 实践操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教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软件等。
3. 汽车检测设备:例如发动机试验台、四轮定位仪、制动试验台等。
4. 实践教学场地:汽车检测线、汽车维修车间等。
5. 网络资源:相关汽车检测技术的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事故案例,引出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使用性能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各项性能指标的含义。
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汽车使用性能概述1.1 汽车使用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1.2 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1.3 汽车使用性能的改善途径第二章:汽车动力性能2.1 汽车动力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2.2 汽车动力性能的评价指标2.3 汽车动力性能的检测方法第三章:汽车经济性能3.1 汽车经济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3.2 汽车经济性能的评价指标3.3 汽车经济性能的检测方法第四章:汽车安全性能4.1 汽车安全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4.2 汽车安全性能的评价指标4.3 汽车安全性能的检测方法第五章:汽车排放性能5.1 汽车排放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5.2 汽车排放性能的评价指标5.3 汽车排放性能的检测方法第六章:汽车制动性能6.1 汽车制动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6.2 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6.3 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方法第七章:汽车操控稳定性7.1 汽车操控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7.2 汽车操控稳定性的评价指标7.3 汽车操控稳定性的检测方法第八章:汽车舒适性8.1 汽车舒适性的定义和重要性8.2 汽车舒适性的评价指标8.3 汽车舒适性的检测方法第九章:汽车噪音与振动性能9.1 汽车噪音与振动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9.2 汽车噪音与振动性能的评价指标9.3 汽车噪音与振动性能的检测方法第十章:汽车电子性能10.1 汽车电子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10.2 汽车电子性能的评价指标10.3 汽车电子性能的检测方法第十一章:汽车环保性能11.1 汽车环保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11.2 汽车环保性能的评价指标11.3 汽车环保性能的检测方法第十二章:汽车节能技术12.1 汽车节能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12.2 汽车节能技术的评价指标12.3 汽车节能技术的检测方法第十三章: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13.1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的定义和重要性13.2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的方法和工具13.3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的流程和技巧第十四章:汽车检测设备与技术14.1 汽车检测设备的定义和重要性14.2 汽车检测设备的类型和功能14.3 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第十五章:汽车检测标准与法规15.1 汽车检测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15.2 汽车检测标准的分类和内容15.3 汽车检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涵盖了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排放性能、制动性能、操控稳定性、舒适性、噪音与振动性能、电子性能、环保性能、节能技术、故障诊断与检测、检测设备与技术以及检测标准与法规等各个方面。
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教案第一章:汽车使用性能概述1.1 汽车使用性能的概念1.2 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1.3 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第二章:发动机性能检测2.1 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意义和目的2.2 发动机功率和扭矩的检测2.3 发动机转速和排放的检测第三章:车辆制动性能检测3.1 车辆制动性能检测的意义和目的3.2 车辆制动系统的检测方法3.3 车辆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第四章:车辆操控性能检测4.1 车辆操控性能检测的意义和目的4.2 车辆操控稳定性的检测方法4.3 车辆操控性能的评价指标第五章:车辆舒适性检测5.1 车辆舒适性检测的意义和目的5.2 车辆座椅和悬挂的检测5.3 车辆舒适性的评价指标第六章:车辆行驶性能检测6.1 车辆行驶性能检测的意义和目的6.2 车辆行驶平顺性的检测方法6.3 车辆行驶性能的评价指标第七章:车辆噪音检测7.1 车辆噪音检测的意义和目的7.2 车辆内部和外部噪音的检测方法7.3 车辆噪音的评价指标和控制措施第八章:车辆灯光检测8.1 车辆灯光检测的意义和目的8.2 车辆前照灯、转向灯和尾灯的检测方法8.3 车辆灯光性能的评价指标第九章:车辆安全性能检测9.1 车辆安全性能检测的意义和目的9.2 车辆制动系统、安全带和气囊的检测方法9.3 车辆安全性能的评价指标第十章:车辆电子控制系统检测10.1 车辆电子控制系统检测的意义和目的10.2 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和车辆稳定控制系统的检测方法10.3 车辆电子控制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故障诊断第十一章:车辆综合性能检测11.1 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的概念与意义11.2 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流程与方法11.3 车辆综合性能评价与改进措施第十二章: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12.1 汽车检测设备的基本原理与分类12.2 常见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的使用方法12.3 汽车检测设备的选择、维护与更新第十三章:汽车检测标准与法规13.1 汽车检测标准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3.2 我国汽车检测法规与政策解读13.3 汽车检测标准的发展趋势与国际化第十四章:汽车检测技术发展与创新14.1 新能源汽车检测技术概述14.2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技术与发展14.3 汽车检测技术的研究创新与未来趋势第十五章:汽车检测实践与案例分析15.1 汽车检测实践操作流程与技巧15.2 典型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案例15.3 汽车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使用性能和检测技术的相关内容,分为十五个章节。
汽车性能与检测-教案章节一:汽车性能与检测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性能与检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性能检测的重要性。
3. 熟悉汽车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方法。
教学内容:1. 汽车性能的定义与分类。
2. 汽车检测的目的与意义。
3. 汽车检测的标准与方法。
4. 汽车性能检测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汽车性能与检测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汽车性能与检测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汽车性能检测的实际案例。
4. 小组讨论:讨论汽车性能检测的未来发展趋势。
章节二: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熟悉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性能的定义与分类。
2. 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案例分析:分析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实际案例。
4. 小组讨论:讨论汽车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章节三: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熟悉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教学内容:1. 汽车制动性能的定义与分类。
2.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定义。
2. 讲解:讲解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案例分析:分析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实际案例。
4. 小组讨论:讨论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章节四:汽车排放性能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排放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汽车排放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
3. 熟悉汽车排放性能检测的标准与指标。
教学内容:1. 汽车排放性能的定义与分类。
2. 汽车排放性能检测的方法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