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隈研吾《负建筑》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隈研吾建筑设计读后感隈研吾这个名字,在建筑界那可是响当当的。
读完关于他建筑设计的一些资料后,我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思妙想的魔法盒子。
隈研吾的建筑,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们和大自然亲得就像一家人。
不像有些建筑,硬生生地杵在那儿,和周围环境大眼瞪小眼。
他的建筑呢,就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样,自然又和谐。
比如说他那些用木材打造的建筑,那些木材就像是有生命似的,一块一块地拼接在一起,让整个建筑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走进他设计的木质建筑里,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森林里一个特别精致的树屋,阳光透过木条的缝隙洒进来,地上就会出现一道道奇妙的光影,仿佛是大自然在地板上作画。
而且,隈研吾特别擅长利用各种材料的质感。
他不是简单地把材料堆在一起,而是像一个超级大厨,精心调配各种食材的味道一样,把材料的质感搭配得恰到好处。
他可能会把粗糙的石头和细腻的玻璃放在一起,那对比产生的效果,就像是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却戴着华丽珠宝的神秘人,独特又迷人。
他的建筑从远处看可能是一个整体的风格,走近了就会发现各种材料的小惊喜,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他设计的建筑空间感也很绝。
在他的建筑里,空间不是那种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而是像流动的水一样,充满了灵动性。
有时候一个空间会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空间,没有那种突兀的感觉。
就好像是你在一个空间里漫步,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另一个充满惊喜的小天地。
我想象着在他设计的建筑里举办一场派对,人们在这样灵动的空间里穿梭,一会儿在开阔的大厅里聊天跳舞,一会儿又躲进一个幽静的小角落说悄悄话,那得多有趣啊。
隈研吾的建筑还像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
他能把当地的文化特色巧妙地融入到建筑当中,让建筑成为一个讲述当地故事的载体。
他到了一个地方,就像是一个虚心的学生,认真地去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然后把这些元素像魔法一样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他的建筑不管建在哪里,都不会有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而是和当地的环境、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对新中式说断舍离用减法思维做负景观近日,2017年中国房地产楼盘出现的240个清一色新中式示范区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大家议论纷纷。
是新中式被发扬光大了?是新中式泛滥成灾了?易亚源境2018年初的网红项目宁波万科白石湖东提出“融于湖山的负景观,断舍离的现代东方美学”是什么意思?是要引导什么新的风格方向吗?特邀请俞昌斌先生作此文发表看法邀请嘉宾▼俞昌斌易亚源境首席景观设计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会员(No. 776049, International ASLA)。
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生态环保及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在房地产领域、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学术成果。
我认为,当前的新中式风格完全可以用“泛滥”一词来形容。
2010-2012我写了《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系列丛书之一:景观材料与细部》、《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系列丛书之二:空间营造》两本书,应该有很多景观设计师读过。
但那时候新中式还不火,只有少数公司与设计师愿意尝试。
从2015年开始,房地产相关行业开始着力对新中式风格进行探索和实践,到2017年达到高潮。
这7年的发展和演变本身是一件好事,说明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逐渐增强,已经提炼出自己的设计语言,不再是重复照搬西方的所谓法式、Art Deco、简欧等风格。
但是,新中式的泛滥,需要反思和警惕。
不要过度消费新中式,也不要一哄而上都是新中式。
文章摘要▼这些新中式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些新中式的风格来源太单一了。
第二个问题是格调艳俗。
建筑史的角度来看。
从中文语境来谈理论,“新中式”与“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区别。
从景观设计的理论方面来说,我一直不赞成“新中式”的说法。
断舍离的现代东方美学什么是“断舍离”?需要采取的三个行动。
断舍离的三个原则新中式为什么需要断舍离?如何断舍离?全文阅读▼这些新中式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些新中式的风格来源太单一了。
当前的开发商和部分设计公司觉得房子要贵要奢华就要贴金戴银的,所以目前新中式的一大问题是复古繁琐,提倡贵族气与奢侈风。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摘要:论文通过对隈研吾各时期作品设计手法的演变,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他所在大环境的分析,说明了他的思想合乎时代的发展,这也是《负建筑》这本著作的理念由来。
关键词:消解,隐退,轻盈,和谐,负建筑Abstract:Paper Wei inquiry we each perio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ks design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design thought of him,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own environment, explained his though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is also the negative architecture “the concept of this book origin.Keywords:Digestion, retreat, lightsome, harmonious, negative architecture正文:隈研吾是二战后日本自己培养出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间少有的日本人建筑师,是当今日本建筑届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至今,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及现在的全球多元化浪潮,并成为各时期的皎皎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M2”成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如今他与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并列被称为日本建筑届的四大建筑巨匠。
他的作品强调“退隐”的观念,最近其著作《负建筑》阐述了他在当今建筑发展上的观点。
从他出道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其建筑风格多变而让人捉摸不定,但归根到底他的设计思想都建立在东方传统的智慧上。
图1图2从“M2”说起,隈研吾将一个比正常尺寸大数倍的爱奥尼克柱头放置在建筑的顶部,并附加以各种历史主义建筑造型的片段,以堆积的形式,简明的几何体,异质的材料,构筑一个独特而奇妙的艺术空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题记: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符号,是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想必每个有责任感地建筑师一生都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竟是“负建筑”——消失的建筑!或许悲观,确实对现在背负人们无限欲望的建筑的反思与批判。
什么又是有灵魂的建筑?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结课后我一直思索它的答案,希望本文从隈研吾的对于当下建筑的反思,找到些许答案。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传统文化,建筑理论,建筑材料隈研吾建筑理论简介:建筑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攀比、炫耀的工具,人们在强烈的欲望下,忘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舒适的居住。
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筑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自然的建筑观,看似坚不可摧,却是脆弱的结构,汶川大地震中,现代建筑瞬间摧毁,而看似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却在地震中被完好保存下来,这让中国建筑师不得不去直视一直被美化的现代主义建筑。
而隈研吾早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就已经开始反思现代建筑物的脆弱的一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在这样的悲观的氛围下,隈研吾写下了《负建筑》,让建筑俯伏于地面之上,透明化自然化传统化,谦卑地为人民服务。
在另一维度之上,隈研吾对为了解决都是乏味而建设都市乏味而建设超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努力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封闭性的特性显然使其无法担当拯救现代建筑的重任,而建议在都市中建设小型的、开放的建筑,向都市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性。
建筑与自然与传统和谐相处的做法,隈研吾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
隈研吾建筑材料观简介:现代人的欲望已经将建筑物从环境中脱离出来了,建筑身上被画上了太多的符号,现代民居画上去的“川斗”,那些古建符号的简单复制运用又或那些“伪环保”“伪生态”已经充斥在我们周遭。
建筑中充斥着太多的虚假装饰,所以当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出现时,人们感受到了日本禅意的肃穆与宁静,当妹岛和世的或纯白或透明的墙体出现时,人们在嘈杂的世界找到了一处宁静一处纯粹。
JIAN SHE JI YUAN悦 读178建筑作为方法薛子隈研吾的《负建筑》与现代性“现代”有什么样的特点?“现代性”如何被定义?对于身处现代社会腹地的我们,这样的问题看似不言自明,实则不然。
从马克斯·韦伯到安东尼·吉登斯,从哲学到社会学,“现代”被一遍遍地阐释,它们似乎只是一场由概念到概念的奔袭,“现代”的本质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对建筑的思考,却在另一个角度激活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
往来于图纸与工地之间的他,看似从事着完全“形而下”的工作,但是可贵的是,他未曾放弃过“形而上”的思考,《负建筑》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该书以三个灾难性事件作为起点:阪神大地震、“九·一一”撞机与奥姆教恐怖主义行动。
在这三个灾难中,建筑都失去了它作为人类的保护者的功能,它们不再是我们温暖的家园,反而成为伤痛的根源之一。
作为建筑师的他对这个状况深感痛心,于是往返于建筑史与自己的建筑实践之间,怀抱着对建筑意义的笃定信念,开始了一次绝地逢生的冒险。
隈研吾的方法近似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他不满足于解决表面的问题,而试图从根源处开始思考:为什么建筑物会被人们如此的厌恶呢?这种状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问题是出在与建筑物相关的事物上,还是建筑物本身的存在上?建筑本身固然有其问题,用他的话说,便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体积庞大,消耗物资,一旦完工后不可能轻易地拆除或重建。
但这些缺点也使它成为人类赖以遮风挡雨的所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的数量:“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建筑业非但没有被抑制,反而持续得到激励。
紧接着,他讨论了住房抵押贷款与凯恩斯主义财政这两种激励措施对建筑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隈研吾的过人之处在于将建筑界司空见惯的现象与“社会”联系起来:他不仅仅在“建筑界”这一单向的空间中进行思考,而且引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元素——比如贷款与凯恩斯主义——参与讨论,看似纷繁复杂,实则激活了这一话题的可能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读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有感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负建筑》完全抛弃了一个建筑师从结构或者设计理念进行说教的方式,而从经济、社会、艺术等层面进行阐述其观点。
当然,无论社会、艺术等都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直观反映,而一切将最终归结为经济动力。
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将受到经济理论的影响,进而反推经济理论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流派的更迭。
关于《负建筑》一书,作者这种摒弃传统思路或者行业常规的方式,的确值得我们回味。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来阅读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内心的感觉却是五味杂陈。
刻苦地学习、钻研和发展一种技术,并用于一种现实的场景,获得商业或经济的成功。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建筑一幢房子、设计一款软件,在贵族学校里进行教育,为GDP增长修一个百年大计的水库。
从本质上,并无差别。
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巨大的成就,让我们颇为自豪。
我们在战胜自然,经济上的不懈努力,有理由让我们成为自然的一个强大的对立面:地震只用了那么几分钟,物质中隐藏的欲望被无情地剥离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犹如一场无声的控诉。
这些欲望中有腐败、有贪婪,也有狂妄。
汶川大地震后,人们从未如此对建筑充满了怀疑:人们在电视里面看见都江堰聚源中学完全坍塌的教学楼,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和学生家长绝望的哭喊。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学校成为了最不安全的地方;人们从工作的高楼逃生,回到家里,又从倾注一生被其奴役的住房中逃离到帐篷里面,或蜗居在汽车里面,如惊弓之鸟;大震过后,我看见劫后余生的人们冒着余震危险在废墟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房产证。
内心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荒诞。
地震把很多事情简化了。
地震把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活人,另外一种是死人。
地震把人的欲望分离得很快。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要活命的话,你只需要水、食物和可以活命的足够的空气。
地震也教会了人们如何简单地看待房子,即如何首先从逃生的角度来看待房子:
高的楼层,是否真的安全?从楼上到楼下的空地,需要多少时间?在拥挤的大楼与大楼之间,是否还有可以容身之处?
在灾难之后,人们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
他们开始明白,对任何一个系统而言,真正的测试是如实地面对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任何时候,你是否能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这样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人造物和人共同组成。
在经济的时代里,人造物更多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
人们看见的是商品的形态,不容易认识到商品中隐藏的欲望。
还是拿房子来说。
你不会看到面团水泥后面的交易、那些在电脑上存在的草地如何变成了拥挤在一起的楼房。
人们被希望小学、GDP、维多利亚风情、城市别墅,各种粉色的词汇,所淹没,为幕后的种种力量所左右、操纵。
你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力量,哪些是虚假的力量。
只要需要,我们就非常容易把道德,分成两种:社会道德和商业道德。
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毫无罪恶感,为所欲为。
有了这样的自我标准,我们终于有了很多正当的借口:我们可以在千年屹立的都江堰上游,去修百年大计的紫坪铺水库;我们还可以继续有信心去修一个造福人民的化工炼油项目;我们不会去想太远的事情:当地震来临,又是遥感,又是拍胸脯保证一样说没什么大事,看着让人真的揪心!地震是一次真实的灾难,也是灾难的一种象征。
它剥离了物质中隐藏的欲望,也给我们留下了生的启示。
作为系统的设计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情怀?
在地震前,要阅读并理解《负建筑》是一件比较费劲的事情。
本来你准备接受大师的一些高级技巧。
结果却发现他在谈形而上的东西,你会有些失望,你没有理解其含义的认知基础。
在地震后,对生命脆弱的感慨,让人顿悟到大师所叙述的那种情怀:我们周遭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布满了欲望,我们已经习惯在很多人造物上布满各种意义、价值,而忘记了我们为何需要这些东西。
我们忘记了需要这些东西的真实的理由、用途,被
各种符号所淹没。
我们只想看见赤裸裸的金钱,看见成功,看见胜利。
我们习惯用“胜、负”来分别一切:无论是建筑、经济,还是人生。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借问建筑,讨论的是物质中的人文关怀。
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其实,所有建筑或人工世界也是一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现在看来并不仅仅是句空话。
之前看柯布西耶作品时,对他的集合住宅(在柯布西耶的时代,为了缓解二战后欧洲房屋紧缺的状况,而不得不设计很多新型的密集型集合住宅。
于是柯布西耶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实现了大量的低造价的理性建筑。
他利用集合光影和体量的变化造就了马赛公寓等一批划时代的住宅建筑)总是一带而过,千篇一律的布局,简易的空间,没有想到在二战期间,柯布西耶等大师致力于的事业是何等崇高!或许,这次地震是建筑师,准建筑师们又一次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