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13.14 KB
- 文档页数:3
新型药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进展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造成损害。
该疾病通常在青壮年期间发病,并在病程中逐渐进展。
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治愈MS的方法,但新型药物的使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重点介绍新型药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研究背景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复杂而多样化的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被认为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早期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缓解急性发作和减少炎症反应,而新型药物则更关注疾病的修复和控制进展。
二、新型药物的分类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根据其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最常见的新型药物治疗MS的类别。
它们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对神经系统的攻击。
例如,Interferon-beta(干扰素β)是一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
2. B细胞抑制剂B细胞抑制剂是一类新型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活动,减少病情的进展。
Ocrelizumab(奥克雷吉单抗)是一种B细胞抑制剂,已被证明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3. 补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是一类新型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活动,减少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
Eculizumab(依可利单抗)是一种补体抑制剂,目前已被用于治疗与抗体相关的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
三、临床试验结果新型药物的研究离不开临床试验,下面将列举一些新型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最新结果:1. Fingolimod(恩格列净)Fingolimod是一种影响免疫细胞迁移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
最新临床试验表明,在治疗期间,Fingolimod可以显著减少复发性MS的发作频率,并且对疾病的进展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多发性硬化临床分型、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目标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病变具有时间多发与空间多发的特征。
疾病分型结合临床表现,残疾进展及 MRI 影像特征将 MS 临床病程分型如下。
1. 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指患者首次出现 CNS 炎性脱髓鞘事件,引起的相关症状和客观体征至少持续 24 h,且为单相临床病程,类似于 MS 的 1 次典型临床发作,为单时相临床病程,需排除其他原因如发热或感染事件。
2. 复发缓解型 MS(RRMS)病程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后不留或仅留下轻微症状。
80%-85% 的 MS 患者疾病初期表现为本类型。
3. 继发进展型 MS(SPMS)约50% 的 RRMS 患者在患病 10~15 年后疾病不再或仅有少数复发,残疾功能障碍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
RRMS 向 SPMS 的转化往往是缓慢渐进的。
4、原发进展型 MS(PPMS)10%-15% 的MS残疾功能障碍与临床复发无关,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大于1年。
诊断MS 的诊断遵循 2017 版 McDonald 诊断标准。
治疗1. 治疗原则MS 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 DMT 并长期维持治疗,推荐患者共同参与制定治疗决策,设立明确的治疗目标及随访计划,定期评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达到治疗目标。
2. 治疗目标全面控制疾病炎症活动、延缓残疾进展、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修复,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国际上主要通过临床、影像、生物标志物 3 个维度定期监测评估,实现疾病无活动证据(NEDA),主要指标包括:临床复发(年复发率)、CDP(EDSS 评分)、MRI(新增 T2、钆增强或扩大 T2 病变)、脑容积变化减少每年 < 0.4%,此外神经丝轻链、认知功能评估(符号数字模拟试验)等指标也在逐渐成为可能的观察指标。
3. 具体治疗方法(1)急性期治疗MS 的急性期治疗以减轻恶化期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残疾程度和防治并发症为主要目标。
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联合α—硫辛酸治疗进展期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联合α-硫辛酸治疗进展期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α-硫辛酸,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残疾状况评分,并统计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7、14 d,观察组残疾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肢体无力、排尿(便)困难、视力障碍及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甲基泼尼松龙联合α-硫辛酸治疗进展期多发性硬化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降低机体残疾程度。
标签: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α-硫辛酸;进展期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白质炎性脱髓鞘改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累及脑室白质、视神经以及脊髓白质和部分小脑[2]。
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先天性携带的易感基因有关,机体易出现免疫调节紊乱[3],尤其是在病毒感染及外伤等诱因下,易出现中枢神经元的髓鞘反应[4-5]。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联合α-硫辛酸治疗进展期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进展期多发性硬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18~45岁,平均(23.2±2.6)岁,病程1~5年,平均(2.3±0.3)年;对照组:男10例,女30例,年龄18~46岁,平均(23.3±2.7)岁,病程1~5年,平均(2.4±0.4)年。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神经营养、胃黏膜保护剂、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吸氧等处理。
多发性硬化症的分类及治疗方案综述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神经髓鞘(myelin)的破坏和神经纤维的损伤。
该病具有很高的年发病率,且大多数患者多在青壮年期间发病,对生命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MS的分类和治疗方案已得到较为完善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一、分类MS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改变被分为下列类型:1. 核心型多发性硬化症(Relapsing-Remitting MS,RRMS)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MS患者的85%,特征是有明显的急性发作期,但在发病初期,患者往往可以出现症状消退期。
每次发作后,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也可能存在残留症状。
2. 次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econdary-Progressive MS,SPMS)在RRM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慢性和进行性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会相对困难。
3. 原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Primary-Progressive MS,PPMS)PPMS是RRMS和SPMS的特殊类型,它没有快速发展和期间停顿的情况,同时也没有再现性轮廓。
这是MS患者的15%的少见类型,在初次发作时就表现出来。
4. 可复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Relapsing-Progressive MS,RPMS)这种类型的MS非常罕见,表现为在起初发作期间同时具有进行性的特征,病程是可重复性的。
二、治疗方案1. 免疫调节药物干扰素β、甲基泼尼松龙等唯一获得MS治疗免疫调节药物认证的激素,早期使用可以减缓病情恶化,但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长时间使用。
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如抗白细胞抗体、免疫抑制剂等,也可以缓解症状,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2. 对症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痉挛、抽搐、尿失禁等。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加速康复进行治疗。
3. 维生素D长期缺乏维生素D与许多自身免疫疾病有关。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ultiple ltiple 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青、中年多见,临床特点是病灶播散广泛,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是常见的脱髓鞘疾病,患者以20~40岁女性为多。
临床病程数年至十余年不等。
以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为其特点,缓解期长短不一。
神经系统的症状因累及部位不同而颇为多样。
多发性硬化- 疾病概述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就是说它的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
我们的神经细胞有许多树枝状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就像错纵复杂的电线一般,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组织成绵密复杂的网络。
大自然很巧妙的在我们神经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叫“髓鞘”的物质,髓鞘不仅像电线的塑料皮一样让不同的电线不致短路,同时人体的髓鞘还可以加速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
当这些髓鞘被破坏后,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
多发性硬化症就是因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大小不一的块状髓鞘脱失而产生症状。
所谓硬化指的是这些髓鞘脱失的区域因为组织修复的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而变硬。
这些硬块可能会有好几个,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的硬块也可能出现,所以称作多发性。
此病的症状端视其所影响的神经组织而定,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受损视神经病变、肢体无力、平衡失调、行动不便、麻木、感觉异常、口齿不清、晕眩、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这些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这些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消失后也可能再发作。
是否会产生新的症状或是产生新症状的时机则无法加以预测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髓鞘的病变则有许多不同的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也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错把髓鞘当成外来物质而加以破坏。
个人体质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这种免疫反应;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找不出那一种病毒可确定为此病的元凶。
总之,其病因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谜。
虽然到目前为止根治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尚未被发现,但是对于控制病情及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仍有许多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病治疗药物发展现状\研发进展和市场趋势多发性硬化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患者因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机体自身免疫应答的攻击,导致神经功能的持续恶化。
多发性硬化病在全球影响到250余万人,目前不能治愈,现治疗目标仅为通过改变疾病病程、减轻疾病症状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一些能够改变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病病程的药物相继获得批准并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多发性硬化病治疗已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其中,Bayer Schering公司的β1b-干扰素(interferon beta-1b/Betaseron)及Teva和Sanofi-Aventis两公司的醋酸格拉替雷(glatiramer acetate/Copaxone)是被临床证实能够延缓多发性硬化病患者疾病进展的最早两个药物,而Biogen Idec 和Elan两公司于2007年在美首先上市的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Tysabri)则为过去5年间获得批准的第一个多发性硬化病治疗新药。
由于正在后期开发阶段中的多个新药已显示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治疗便利性,预期多发性硬化病治疗市场又将随之发生一次重大变化。
1现有治疗选择1993年,β1b-干扰素作为第一个能够改变多发性硬化病病程的治疗药物首先在美获准上市。
1996年,Biogen Idec公司的β1a-干扰素(interferon beta-1a/Avonex)又在美获准治疗多发性硬化病。
β1b-干扰素和β1a-干扰素均被认为能够抑制T细胞迁移,由此减少神经的脱髓鞘而达到改变多发性硬化病病程的作用。
1998和2009年,Merck Serono和Pfizer两公司的β1a-干扰素(Rebif)及Novartis公司的β1b-干扰素(Extavia)亦分别获准治疗多发性硬化病。
1997年,醋酸格拉替雷首先在美上市,成为获准治疗多发性硬化病的第一个非干扰素类药物。
醋酸格拉替雷也属免疫调节剂,由在髓磷脂基础蛋白中发现的4种氨基酸组成,是经改变与多发性硬化病发病机理相关的免疫应答而达到改变多发性硬化病病程作用的。
神经内科实习医生的心得体会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神经内科实习医生的心得体会: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脱髓鞘病变。
作为神经内科实习医生,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MS患者,并且亲身参与了他们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深刻认识到MS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下面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MS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MS的诊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叙述。
1. 病史对于疑似MS的患者,详细的病史询问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起病方式、发作特点、发作间歇期、家族史等等。
这些病史信息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 临床表现MS的临床表现因患者而异,主要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眼神经病变、脑神经病变、脊髓损害等。
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合理判断是否为MS。
3. 体格检查通过神经学体格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如肌力、感觉、反射、眼底等方面。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协助诊断医生进行判断。
4. 神经影像学脑及脊髓MRI成像是MS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MS患者的MRI扫描通常会显示出多个灶性病变,这些病变多呈现为白质高信号病灶,有助于确定MS的诊断。
5.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是通过脑脊液的检验来辅助MS的诊断。
MS患者的脑脊液中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γ球蛋白升高等特点。
二、MS的治疗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MS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下面将从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药物治疗目前,国际上常用的MS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甲氨蝶呤、背脂醇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来减少MS的发作次数和病情的进展。
2.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在MS的整体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状况。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髓鞘遭受破坏。
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1.免疫抑制剂:对于初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PPMS)、次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SPMS)和复发缓解性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治疗方案中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Ocrelizumab)和纳利鲁魏(Natalizumab)等。
2.类固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可用于减轻急性发作时的炎症反应。
3.趋化因子抑制剂:包括法甲酰胺(Fingolimod)和女性酿酵向日葵油酸(Dimethyl fumarate)等,可以减少免疫细胞的转移,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物理疗法1.康复训练:对于MS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肌肉力量、平衡力和协调能力,从而减轻症状。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伸展、热疗和冷疗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口服药物1.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减少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2.纳豆激酶(Nattokinase):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栓塞的风险。
补充治疗1.饮食改变:一些研究表明,富含益生菌的饮食可以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症状。
同时,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也是重要的。
2.中草药:有些中草药被认为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症状。
不过在使用中草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结语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的治疗需要结合多种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周舒,陈武龙,徐君铭,王淑芬(昆明医科大学分子临床医学研究院暨云南省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髓鞘再生失败和轴突损害是MS 患者遗留永久神经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如何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再生以重建髓鞘的结构和功能并实现患者功能性恢复是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
在过去数十年中发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 )在成年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不仅参与神经组织稳态的维持,且能够响应脱髓鞘损伤而增殖、迁移至损伤区域分化产生髓鞘化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 ,OLs )以参与髓鞘再生修复。
故激活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并参与髓鞘再生,从而修复MS 神经损伤并实现功能性恢复,同时避免了免疫排斥及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在治疗脱髓鞘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方面将会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神经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再生[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10X (2020)03-0001-09Advances in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BasedTherapeutics for Multiple SclerosisZHOU Shu ,CHEN Wu-long ,XU Jun-ming ,WANG Shu-fen(Key Laboratory of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linical Medicine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 ]Multiple sclerosis (MS )is a chronic ,autoimmune ,inflammatory ,and demyelinating disorder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Axonal degeneration and remyelination inefficiency are the major pathological basis for the permanent impairment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S ,which turns into a serious medical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CN 53-1221R[收稿日期]2019-12-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60240,81271326);云南省教育厅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9]58号;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9S091)[作者简介]周舒(1995~),女,河南南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工作。
摆动0学说始终未被证实,1975年M aloney等建议在连枷胸中放弃这一概念。
1987年蒋耀光等的动物实验也否定了所谓/摆动气体0的存在。
目前机械通气只适用于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及严重肺挫伤发生ARDS时的呼吸支持。
近10余年来,欧美一些学者从美观角度考虑,为纠正胸廓畸形,在治疗肺挫伤的同时,重新注意肋骨骨折的内固定。
临床实验也证明胸壁内固定效果好,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加速康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具有较好的美观和功能恢复,可降低医疗费用。
动物实验也证实胸壁手术固定可增加肺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减少呼吸肌的无效作功。
肋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甚多,包括用Judet固定架、克氏针和钢板固定等。
石应康主张胸壁稳定性处理原则为较小的手术损伤,获得可靠有效的胸壁稳定,反对不适当的扩大手术,增加不必要的损伤,加重伤肺的病理生理改变。
于承华介绍用克氏针进行肋骨内固定法,操作简便,不必剥离骨膜,可防止多处胸膜破裂给关胸造成困难。
张齐铨介绍的胸壁骨膜外纵插克氏针治疗前、侧胸壁连枷胸的经验也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抢救时可在床旁局麻下进行,能迅速控制反常呼吸。
312肺挫伤的诊断与治疗钝性胸伤患者,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咳红色泡沫样痰,如无吸入性肺炎,而X线胸片显示有大片实质阴影,应考虑为肺挫伤。
24~48h后肺部阴影逐渐清晰,可诊断为肺挫伤。
由于胸部CT比X线平片有更好的分辨率,敏感性高,有条件而伤情容许者,可行胸部CT检查。
肺挫伤后10min,CT扫描即显示有改变,伤后2h更明显。
Blostein 报道30例肺挫伤均经胸部CT获得早期诊断,而胸部X线平片有5例漏诊。
肺挫伤的治疗主要还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有效的止痛:因肺挫伤常合并连枷胸,止痛有利于患者行深呼吸和咳嗽排痰,改善通气功能。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机械通气:吸入空气时,呼吸频率>40次/min,P aO2<8kPa,PaCO2> 6167kPa,氧和指数(PaO2/FiO2<300)是应用机械通气的指征。
严重肺挫伤发生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时,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能减少或防止肺出血、水肿,促进不张的肺膨胀,保证充分的换气、供氧,纠正低氧血症。
应注意无严重呼吸功能障碍的大面积连枷胸或胸部X线平片上显示的大范围肺挫伤并不是机械通气的指征。
(4)监测血气,纠正酸碱失衡:单纯性肺挫伤可以转化为呼吸功能不全或ARDS,动态观察血气变化可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指导治疗。
(5)控制感染:挫伤肺的细菌清除能力下降使得肺部易于发生感染,加重呼吸功能不全。
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6)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虽有争论,但疗效肯定,应早期、大剂量、短程。
目前较有争议的是连枷胸伴肺挫伤合并休克的治疗。
T rinkle等观察到给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后常发生ARDS,动物实验也证实肺挫伤的病理改变对晶体液十分敏感。
由于肺具有易于渗漏液体至肺泡间质的特性,而肺挫伤的病理变化是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炎性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在挫伤肺组织及其周围引起广泛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功能受损引起微肺不张,是诱发ARDS的病理基础。
当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需要补充血容量,大量输入晶体液时可引起肺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加重毛细血管渗漏和肺间质水肿,使氧和作用进一步降低,挫伤肺阻力显著增加,肺动脉压升高。
有实验表明,大量输入晶体液不仅在损伤肺而且在对侧未损伤肺产生肺功能损害,这可能是由于损伤肺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使未损伤肺血流增加,大量输液进一步增加正常肺的血容量,导致血管内皮损害以及创伤引起的炎性介质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未损伤肺的损害有关。
因此抗休克与治疗肺挫伤在输液问题上是有矛盾的。
多数学者认为在连枷胸伴肺挫伤的救治中,应限制晶体液的输入;对合并休克患者的抗休克治疗在液体种类和输液速度方面应有别于无胸外伤的休克患者,主张在基本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后应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特别是晶体液量。
综上所述,对创伤性连枷胸与肺挫伤的认识和治疗是逐步深入和完善的。
1909年Brauer提出的/P endelluft0学说已被否定,1956年Avery等倡用的定容型呼吸机进行/肺内气体内固定0疗法虽风行多年,并曾被认为是治疗连枷胸的理想方法,但自连枷胸的基本病理变化被认为是肺挫伤的观点提出之后,应用呼吸机治疗也引起争论并转为以治疗肺挫伤为主,近几年来又重新重视稳定胸壁、重点研究肋骨内固定的方法和器材。
国内多数学者主张在重视肺挫伤同时处理连枷胸、控制反常呼吸,仅在低氧血症及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时使用机械通气,并且重视输液成分和速度对连枷胸伴肺挫伤合并休克治疗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综述#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曾可斌1综述,王学峰2审校(1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00010;2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00016)中图分类号:R74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911(2001)06-0559-03近几年来,多发性硬化(M S)在发病机制、控制病残及复发率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旨在改善M S病人生活质量,增强了医生处理这种脱髓鞘疾病的信心;许多新药开始用于临床,也用一些手术治疗M S。
掌握这些药物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正确评价其疗效,注意其伴随的主要副作用等,是提高M S 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文就有关内容进行复习和讨论。
1免疫调节治疗111干扰素(I NF)M S的免疫治疗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国际MS协会1998年发表/疾病管理的共同申明0要求在确诊M S复发期时,尽可能将B-INF或glatiremer作为治疗首选[1]。
北美9个国家22个中心对560例广泛病残状态积分(EDDS)不同的缓解-复发型M S病人用IN F-B-1a皮下注射22L g/d、44L g/d,每周3次,M S复发率分别减少22%和33%,复发相关指标也有好转,加重时间明显延迟。
重要的是磁共振扫描(M RI)提示活动性、加重病灶都明显减少,无效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的形成率也较低,抗体产生没有干扰复发率减少,没有出现预期外副作用。
欧洲用皮下注射I NF-B-1b治疗M S,得出相似疗效,并认为治疗初期有效,并可维持至少2年。
B-INF还可减少M S亚临床复发[1,2]。
B-I NF治疗M S可出现致死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及甲状腺炎[1],多在用药几个月后发生;也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增加肌痉挛等副作用[3]。
112静注免疫球蛋白(IV Ig)IV Ig治疗M S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1,4,5,6],Fazekas等[4]每月用I VI g(0115~012)g/kg治疗150例复发,缓解型M S2年,结果病残发展比对照组慢,改善和稳定的病人比对照组多,复发率更少,首次复发率明显推迟,平均EDSS也有改善,提示IV Ig对MS是有利的。
Achiron 等[5]研究也显示I VI g可减少病人的复发率,而M RI的改善不明显。
但Francis等[6]研究认为I VIg对M S的临床和M R I都无明显改善,其原因可能是严重残疾(平均EDSS6172)、进展型M S及IV Ig剂量相对较低。
113皮质类因醇Barnes等[7]报道口服甲基强的松龙(48mg/d,1周,然后24或12mg/d,1周)或静注甲基强的松龙(1g/d,连续3d)治疗M S急性复发80例,病人的临床恢复程度相似,考虑到口服类固醇价廉和使用方便,作者主张口服药物治疗。
O liveri等[8]用两种剂量甲基强的松龙(2g/d或015g/d,连续5d)静注治疗M S均可改善M S临床评分,但大剂量更为有效。
114环磷酰胺Weinsto ck-Guttman等[9]经静脉用环磷酰胺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17例耐皮质激素的暴发型M S病人的开放性、非对照的研究,结果大多数病情稳定或有改善,为经多次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病情仍迅速恶化的M S病人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提供一些指导。
115其它免疫调节药物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治疗199例缓解-复发或继发进展型M S随访至少3年的研究[1],发现进行性加重率明显减少,首次复发时间也推迟,复发终止比例升高,前18个月M RI扫描也呈现有效表现,但实验的后期这种效应未能维持,机制不清楚。
作者提出谨慎接受随访少于3年的临床参数变化结果。
Romine等[10]皮下注射克拉屈滨(Cladr ibine,总量为211mg/kg)治疗52例缓解-复发型M S研究,结果克拉屈滨对M S病人有效。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皮下注射克拉屈滨可减少M R I活动性病灶,支持克拉屈滨对M S有效的结论;同时作者[1,10]提到克拉屈滨明显增加带状疱疹感染和其它感染的机会,并可出现其它细胞毒性并发症。
欧洲的报道证实米托蒽醌(M itox antro ne)可用于快速进展型M S[11,12]。
194例M S每隔3个月随机接受米托蒽醌12mg/ m2、5mg/m2和安慰剂连续2年研究,结果米托蒽醌明显减少复发率,推迟首次加重时间,延缓疾病发展,并且病人耐受良好。
116自体骨髓或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或干细胞移植已开始用于治疗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敲掉病人整个免疫,而重建新的功能免疫细胞。
基于M S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性移植的良好结果,Fassas 等[13]人采用化疗之后补充自体血液干细胞和抗胸腺球蛋白方法治疗24例慢性进展性M S,随访平均40(21~51)月,18例治疗有效,5例恶化(4例有原发性进展性疾病)。
继发进展和原发进展型M S3年后免于恶化的机率分别为92%、39%。
感染为早期主要毒性作用,1例干细胞输注65d后死于麴菌病,1例移植11月后出现自身免疫甲状腺炎,10例出现轻微和短暂神经毒性作用,如发热、感染,没有严重晚期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优于进展性M S的其它治疗方法。
2对症治疗改善症状仍是M S治疗的重要问题。
对症处理的最大困难是症状众多,许多症状共存、相互影响,难以单独处理,使治疗变得复杂、困难。
考虑药物治疗改善一个症状不能以另一个症状的加重为前题[14],对症处理首先是认识相关症状,其次是要选用适当药物。
新药为有效治疗M S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15]。
21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M S常见症状。
对10例M S病人运动功能敏感性定量分析研究,认为4-氨基吡啶可通过增加脱髓鞘轴突脉冲样传导,加强中枢或外周突触传递,增加运动诱发电位振幅,减少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变异性,恢复丧失的运动诱发电位,提高肌收缩协调能力,短暂增加肌力。
M S 的乏力常由背部和膝部疼痛引起,应每日搀扶其行走[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