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辨治糖尿病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168.81 KB
- 文档页数:2
仝小林教授用黄连及黄连类方治疗糖尿病经验黄连,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历代医家在治疗消渴病处方中不少含有黄连,其中不乏大剂量使用黄连者,近年来对黄连及其复方的药理研究较多,如黄连解毒汤、黄连苦瓜汤等研究。
然而在临床上,由于黄连的大苦、大寒之性,大剂量运用黄连并未在治疗糖尿病中得到广泛使用,黄连的药理作用并未回归临床。
仝小林教授是中医糖尿病专家,在临床上善长使用经方,经方中又擅长配伍使用黄连降糖,黄连最高剂量达120g,降糖效果明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徐立群2型糖尿病中焦胃热的病机是黄连应用的理论基础,《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结,谓之消。
《三消论》曰:“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
”说明胃-肠是起病之所。
火灼中土,肆在胃则消谷善饥,虐在肠则大便坚。
《金匮要略》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胃-肠为阳明之腑,以通降为顺,胃失和降,浊阴不降,血糖增高。
情志不畅、中焦胃热,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
黄连苦寒,能入心、脾、胆、胃、大肠经,可清泄中焦胃热,及诸脏之热,使热退则消谷减,火退则消渴愈,势除则可防止热耗气阴,从而阻断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药理成果回归临床,合理使用黄连剂量仝小林教授认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同时也是成果验证的最佳途径,现代药理证实,黄连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葡萄糖代谢、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脂质代谢等方面。
因此,从药理上讲,黄连是重要的降糖药物。
仝小林教授用黄连,一是利用其苦寒之性,二是利用其明确的降糖疗效,“药性”与“药理”相结合,使疗效更显著。
还原经方的本源剂量,黄连当重用仝小林教授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得出结论,《伤寒论》1两约合今之15.625g。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患者,女,66岁。
2010年3月10日初诊。
诉发现血糖升高22年。
患者198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口干,至当地医院查FBG24 mmol/L,后进一步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给予格列本脲治疗,后改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FBG 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20mmol/L。
家族中哥哥、姐姐有糖尿病。
症见:口干易汗出,乏力,视物模糊,双脚麻木。
纳食、睡眠可,大便2日1次,不成形,夜尿2次,有泡沫。
查(馒头餐,静脉血):FBG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6mmol/L,尿蛋白50mg/dL。
舌脉:舌干苔薄白,舌底瘀,脉偏沉弦。
处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
干姜15克,黄芩45克,西洋参6克,黄连30克,天花粉30克,鸡血藤30克,酒大黄3克,水蛭粉(分冲)3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
以此方加减调治3个月,ロ干乏力、视物模糊、双脚麻木等明显改善,尿蛋白已无,血糖控制在FBG7.0 mmol /L,餐后2小时血糖10 mmol /L, GHbA₁c 6.5%,后患者多次复诊,血糖控制平稳。
按:患者发现糖尿病已22年,经过降血糖药及胰岛素治疗后出现了口干乏力、视物模糊,双脚麻木等症,以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郁、热、虚、损”的四阶段而言,乃处于“虚”的阶段兼有“热与损”。
口干乃胃热津伤,热迫津外泄表现为易汗出,乏力乃脾气亏虚的表现,视物模糊乃糖尿病微血管眼底络脉瘀阻所致,夜尿有泡沫乃糖尿病微血管肾脏络脉瘀阻精微侧漏引起,双脚麻木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络脉瘀阻所致。
纵观此患者的病机为脾虚胃热,络脉瘀阻。
选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配伍,方中干姜与黄芩、黄连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既有利于中焦脾胃枢机的运转,又能够降血糖而不伤胃,以西洋参易人参益气清热。
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又有利于改善患者脚麻木的周围神经病变。
对于已有微血管病变的眼底和肾脏,配以大黄、水蛭粉取抵挡汤之意,以活血化瘀通络。
仝小林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标签:名医经验;仝小林;肝源性糖尿病;医案肝源性糖尿病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
由于肝脏是葡萄糖进行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条件。
因此,肝脏受损会影响糖代谢,导致糖耐量降低。
临床主要以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原发性肝病的症状作为表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突出。
目前西医主要以保护肝功能及注射胰岛素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满意。
本院仝小林教授擅长以五味子、田基黄等清热祛湿、解毒保肝,用药颇具特色,现撷取仝教授治疗肝源性糖尿病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患者,男,72岁,2008年3月27日初诊。
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5年,血糖升高8年余。
2000年,患者因消瘦至医院查空腹血糖(FPG)8.2 mmol/L,确诊为糖尿病,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及转氨酶异常改予胰岛素治疗。
目前使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70/30,早12 U,晚8 U,皮下注射,餐前30 min;阿卡波糖片50 mg,每日2次,血糖控制不佳。
刻下:胸闷,憋气,右胁胀满,烦躁,情绪波动后加重,大便干结、一二日一行,小便时有泡沫,纳可,寐安,苔厚腐,舌底瘀,脉弦小滑数。
肝色浮于面,色隐黄。
查:FPG 11.5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8.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3%,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
中医诊断:脾瘅,证属肝胃郁热,肝络瘀滞。
治以清热祛湿、解毒保肝。
方以大柴胡汤合抵挡汤加减。
处方:柴胡15 g,黄芩30 g,黄连30 g,知母60 g,枳实15 g,大黄(单包)6 g,水蛭粉(分冲)3 g,赤芍30 g,丹参30 g,生姜25 g。
水煎服,每日1剂。
2008年5月13日二诊:服药1个月,大便质正常、日行二三次,胸闷、憋气好转,小便可,纳可,眠安。
现服药:优必林:早16 U,晚14 U;拜糖平50 mg,2次/d。
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胰岛素抵抗验案举隅金末淑【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ried Ginger Scutellaria Coptis and Ginseng Decoction insulin梤esistance. [Method] Take the said decoction to 2 cases, revising the formula with symptoms, bserve indexes changes. [Result] 2 cases were relieved the symptoms, all indexes were improved to different extents. [Conclusion] The decoction above can decreas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crease insulin sensitivity, having marked effect on insuiin resistance.%[目的]探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胰岛素抵抗疗效.[方法]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治疗胰岛素抵抗(insu lin resistance,IR)验案2则,并按症状改变情况随症加减,治疗后观察各指标变化.[结果]2则案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减轻,各指标不同程度显示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结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可降低IR,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对治疗IR有明显疗效.【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08【总页数】2页(P887-888)【关键词】IR;2型糖尿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医疗法【作者】金末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胰岛素抵抗(insu 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正常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常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
仝小林善用黄连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黄连自古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消渴,恩师仝小林教授更是称其为“消渴圣药”。
仝小林善用黄连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大量经验体会,享“仝黄连”之美誉。
他将黄连的临床效用总结为:辛开苦降调脾胃、清热燥湿调菌群、清热泻火稳心律、清热解毒消痈疖。
辛开苦降调脾胃:中满内热是肥胖2型糖尿病核心病机,主要表现为脾胃升降失司,其病理中心在胃肠,辛开苦降是最为有效的治法。
偏中满者主要表现为胃肠实热,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偏内热者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代表方剂为大柴胡汤(以黄连易黄芩)。
此外,以黄连为主药的辛开苦降法亦常用于糖尿病胃肠病变的治疗。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患者会出现相关胃肠病变。
糖尿病胃轻瘫作为糖尿病胃肠病变的主要组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使降糖药应用受到干扰,血糖不易控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酮症等危险状况。
临床中,仝小林往往选用泻心汤类、苏连饮、左金丸、反左金丸等调节胃肠功能紊乱,颇具疗效。
对于重症糖尿病胃瘫的剧烈呕吐、几乎无法进食的患者,仝小林善用辛开苦降配合温补脾肾、健运中焦之法,如使用苏连饮与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此时采用小剂量的黄连即可取“四两拨千斤”之功。
清热燥湿调菌群: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失调产生过多的脂多糖,其被吸收入血后,可诱发炎症反应,促进高脂饮食相关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以肠道菌群影响体重、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为基础,有研究者提出了与之相关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假说。
然而,在中医辨治2型糖尿病早中期,很常见的证型之一就是肠道湿热证。
仝小林总结其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大便黏臭,二是舌苔黄厚腻,此时选用以葛根芩连汤,疗效确切。
《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历代医家多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利,仝小林“经方新用”将其投向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受到国内外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经验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丰。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扬弃,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治疗效果颇佳,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以郁、热、虚、损概糖尿病病机的四个阶段消渴从古至今,多从阴虚燥热立论。
然而,随着西药降糖药的出现,使血糖控制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血糖会被药物迅速降低,因而缺少“三多”的过程,也就缺少了“一少”的阴虚燥热,使“三多一少”迅速纠正,阴虚燥热之证已不多见,而原来的痰热、痰湿、痰浊、痰瘀体质仍未改变,肝胃郁热、痰热互阻等证侯却成为当今糖尿病的主流证侯。
西医降糖药物的治疗使中医的基本证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正是对这种由于西药治疗而使传统辨证受到严重冲击的具体写照。
仝师根据消渴病的临床,总结其病机存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演变规律。
郁,相当于消渴病的前期,还不是消渴病,若不加控制可发展为消渴病。
在消渴病发病之前往往有一个郁的病机,或为气郁,或为血郁,或为热郁,或在中焦脾胃,或因肝气之郁。
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现可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
把郁作为消渴病前期的主要的病机特征符合当前糖尿病的发病与病症特点。
热,相当于消渴病的早期阶段。
郁久必化热,热又可伤津,所以燥热之象渐显。
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说:“如此三消,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说明了燥热是消渴病发病之初的起因,消渴多因“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所成”。
究其脏腑不外胃热、肠热、肝热等,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大便秘结生肠热,肝木克严脾土,土郁可化热,所以肝热每与胃热并见,表现为嗳腐,吞酸、口臭、便秘等。
肝胃郁热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病机。
虚,相当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阶段的早期。
这一期是临床最常见到的阶段,是消渴病发展的极期,病机也最为复杂。
前一阶段燥、热未除,壮火散气,燥热伤阴,气阴两伤为始,进而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临床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临床评价。
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收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用简单数学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使用传统西医治疗+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观察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各项数据积分要比对照组低,其结果是P<0.05。
结论:对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前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疾病发病率也在随之增加,很多老年病也在年轻化,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新陈代谢疾病,而2型糖尿病是一种成人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这几年发病率越发升高,很多降低血糖的治疗方式治疗2型糖尿病已经远远不够,还会存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与不良反应[1]。
本次实验是对2型糖尿病使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进行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报告如下:正文1 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从本院收治的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12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时间是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用简单随机分配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60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高血压病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例,其他疾病39例。
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是37:23例,年龄上限是69岁,下限是35岁,其平均值为(57.19±4.01)岁,病程上限是15年,下限是0.9年,平均病程是(5.09±1.1)年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是31:29例,年龄上限是68岁,下限是34岁,其平均值为(58.12±4.05)岁,病程上限是17年,下限是1.2年,平均病程是(5.21±1.1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其结果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