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_学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9.50 KB
- 文档页数:171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
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一、概述: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概念、发病情况。
2.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转运和利用、储存及排泄。
3.病因与发病机理:铁的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缺铁表现。
5.实验室及其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生化检查。
6.疗要点:病因治疗、口服铁剂治疗。
一、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二、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三、课时:2学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内科护理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 教学难点:(1)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2)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操作演示法:演示内科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简要介绍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40分钟)(1)内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操作演示(15分钟)演示内科护理操作技能,如生命体征测量、静脉输液、吸氧等。
5. 学生分组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内科护理操作技能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加强学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内科护理学2.英文名称:二、学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8学时。
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3、4学期四、课程考核要求考试课: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加权,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期末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
五、课程概述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通过内科护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科护理学所涉及的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病人能够做出正确的身体评估,并注重病人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六、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中专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绪论 1学时(1)主要内容介绍内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发展;内科病人对护理的要求;有关护理模式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2)重点:护理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内科护理学特点及对护理的要求。
(3)难点:难点:无(4)要求理解:内科护理学特点及对护理要求。
掌握:有关护理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了解:内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发展。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9学时(1)主要内容①呼吸系统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②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措施、保健指导。
③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措施、保健指导、预后。
④支气管哮喘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评估、常用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评价、保健指导。
⑤肺炎的概念、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和措施、保健指导。
怀化医专护理专业怀化医专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教案 编号编号::6 09学年下学期授课教师 李兵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课时 月 日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教学课题 肺结核 2 授课时间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授课对象 08级 护理 专业 班级目的要求 1、了解肺结核的病因与机制、实验室检查、2、熟悉肺结核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3、掌握肺结核常用护理诊断及措施、保健指导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肺结核的常用护理诊断、措施 难点:肺结核的治疗用药及其使用原则。
教法与学法课前复习:休克性肺炎的处理原则? 使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归纳总结肺结核的临床特点。
课堂总结 课型理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1、肺结核病因与发病机制(10分钟)2、临床表现(20分钟)3、实验室检查(10分钟)4、治疗要点(15分钟)5、常用护理诊断、措施(30分钟)6、保健指导(5分钟)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确定肺结核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 2、肺结核的保健指导?参考资料 《内科护理学》 尤黎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2001年5月自评第九节第九节 肺肺 结 核[概述概述]]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发病。
临床上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
[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和发病机理]]一、结核菌:于公元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首先发现结核杆菌,至今已一个多世纪,结核病在某些发达国管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在第三世界国家,它仍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结核杆菌特征:①生长缓慢。
②涂片染色一般不易着色,③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二、感染途径:传染原:为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主要是涂片阳性病人,才是主要传染源,其排菌量每毫升痰内约含106~7个细菌,其传染性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重点难点]一、内科护理学的定义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
二、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一)内容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是,每个系统或每类疾病的各章第一节均为概述,简要地复习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或简述该组疾病的共同特点,该系统疾病的分类方法,并对该组病人的护理评估重点内容进行阐述。
第二节为患有该组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列出该系统或该类疾病病人带有共性的常见症状体征,并按护理程序对其中数个症状体征的护理进行阐述。
每个疾病的编写内容大致包括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和保健。
教材中各种疾病的护理部分按护理程序的格式编写,分为完整、简略两种形式。
(二)学习方法学生在内科护理学的学习中,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去认识、思考、计划、实施和评价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
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常见病、多发病和临床见习。
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对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
(三)目标内科护理学的培养总目标:毕业时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症的配合抢救能力。
三、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内科护理学的发展。
临床护理科研的开展,丰富了内科护理学的知识。
四、内科护理学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现代护理观:以整体的人的健康为中心。
护理工作的视野正在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的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扩展,着眼于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
五、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护士人角色作用有护理者、协作者、教育者、代言者、管理者和研究者。
内科护理学优秀教案范文大全内科护理学是指对成人内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这是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关系到每一个病人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内科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不断优化,而教案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为方便内科护理各位老师的教学工作,本文汇总了一些优秀的内科护理学教案,并简要分析了它们具体的特点和用途。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这份教案详细介绍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包括对患者及其器械的消毒、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日常观察和基本护理技巧。
因为如今肺炎的发病越来越普遍,所以该教案的重要性较高。
二、《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监测和护理》心脏病在各种内科疾病中占据一个很大的比例。
这份教案详细介绍了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监测和护理。
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心电图、血压监测、氧气疗法等。
其应用范围包括在内科病房、急诊抢救室等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血管护理。
三、《中风后康复护理方案》中风(也称卒中)是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造成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和语言障碍等症状。
这份教案详细介绍了中风患者后期的康复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其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肌肉放松和按摩,如皮肤健康护理,以及日常活动指导和行动能力培养等。
四、《急性心衰的护理方案》急性心衰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在急诊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中较常见。
这份教案详细介绍了急性心衰的护理方案,帮助教师在课程中向学生介绍心衰的基本变化和严重性,以及如何在急症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医疗护理和观察。
关键技能包括心脏监测和氧气疗法等。
五、《肝硬化的护理方案》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由于长期的酒精和毒物滥用等因素导致。
这份教案详细介绍了肝硬化的护理方案。
其中,涉及到的技术和措施包括食管和胃黏膜病变的护理、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液体管理等。
其应用范围包括重症监护病房、一般病房等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监测。
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授课章节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方式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内科护理学的发展2、熟悉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结构3、掌握健康的定义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健康、护理、内科护理、循证护理的概念学习难点: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及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解决学习和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1、概述的讲解20min(健康的定义2min,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15min,内科护理学定义3min)2、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及结构5min3、内科护理学的学习目的与方法10min4、社会需求变化与医学发展对内科护理的影响30min(疾病谱的变化10min,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的增长、医学的快速发展20min)5、内科护理的发展趋势30min6、课后总结复习5min作业布置无教学内容一、概述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的定义反映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和转变。
二、内科护理的内容及结构内科护理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是临床护理中的综合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本教材共十章:绪论、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分泌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及书末的实践指导。
三、内科护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一)护理专业的起始教育主要是通科护理教育。
(二)中专学生毕业时应具备通科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经注册,成为合格的注册护士,才能从事护理专业工作。
(三)内科护理是临床专业课中的基础和关键课程。
四、内科护士的角色1、病人的直接护理者2、协作者3、教育者4、代言者5、管理者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很好地完成上述角色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内科护理,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
五、内科护理的学习方法多观察、勤思考、多请教、重理解、积极讨论、做好笔记(一)、以整体护理观指导学习整体护理观是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需求和医学的发展变化而建立的全新的护理理念和科学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熟练应用护理程序,贯穿整体护理理念,使这种理念和概念框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将来再外化为工作方法。
在学习中自觉地用整体观思考问题,在工作中自觉地关注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和对护理的需求,用整体观观察和护理病人。
(二)以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指导学习这一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理解未满足的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将来的工作质量。
(三)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1、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基本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2、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3、护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护理和抢救的效果4、本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编写的体例和对实践指导的处理上,都体现了实用性和实践性六、内科护理的发展趋势(一)社会需求变化和医学发展对内科护理的影响疾病谱的变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学的快速发展(二)内科护理的发展趋势1、社会发展变化所导致的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和医学的发展对内科护理影响深远,也决定了内科护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护理工作的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成为必然。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医疗、护理从医院走向家庭和社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2、心理护理成为内科护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科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或恶化,治疗效果不显著。
慢性病多,老年病人多,疑难杂症多,病人易产生急躁、焦虑、悲观、恐惧、抑郁、孤独等各种消极心理反应。
内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疏导和精神调适3、护理科研和循证护理将受到重视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第二章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授课章节学时24学时概述(咳嗽与咳痰、咯血)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方式讲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呼吸系统的解剖学特征熟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程序掌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及其护理措施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学习难点:身体状况的评估和护理措施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一、简单介绍教学目标1min二、呼吸系统概述10min三、咳嗽与咳痰(20mim)(一)、定义及病因3min (二)护理评估10min1、健康史2min2、身体状况5min3、心理社会状况2min4、辅助检查1min(三)护理诊断2min (四)护理目标1min(五)护理措施5min1、环境及体位1min2、饮食护理2min3、促进有效咳嗽3min4、病情观察2min5、心理护理2min四、咯血(20min)(一)定义及病因2min(二)护理评估151、健康史2min2、身体状况10min(咯血程度5min)3、心理状况2min4、辅助检查1min(三)护理诊断2min(四)护理目标1min(五)护理措施10min五、胸痛15min(一)、定义及病因2min(二)护理评估81、健康史2min2、身体状况4min3、心理状况1min4、辅助检查1min (三)护理诊断2min (四)护理目标1min (五)护理措施5min六、肺源性呼吸困难20min作业布置1、胸部叩击的注意事项2、咯血的程度分类及抢救措施3、呼吸困难的分类(三凹征)教学内容一、概述(一)、呼吸系统组成: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胸廓及膈。
(二)、功能:进行气体交换,并具有防御、免疫、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功能。
(三)、病因:以感染最常见,其它致病因素有大气污染、吸烟、变态反应、创伤及肿瘤等。
(四)、常见症状:咳嗽与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
二、咳嗽与咳痰(一)、概念: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症状。
咳痰是借助咳嗽将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从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
(二)、护理评估1、健康史(1)有无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癌、肺炎及肺结核等病史(2)有无吸烟、过敏因素、异物、刺激性气体、过冷或过热空气刺激及相关的职业和环境因素(3)有无胸膜炎及自发性气胸等(4)有无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5)有无食管反流性疾病、脑炎、脑膜炎、精神性咳嗽或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2、身体状况(1)咳嗽的性质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
多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及肺结核初期。
湿性咳嗽:咳嗽伴有痰液。
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及空洞性肺结核等。
(2)咳嗽的时间突然发作的咳嗽:多见于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及气管、支气管异物。
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脓肿等。
夜间或晨起时咳嗽加剧: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左心衰竭常于夜间出现阵发性咳嗽。
(3)、咳嗽的音色金属音的咳嗽:见于支气管腔狭窄或受压的情况如支气管肺癌、纵隔肿瘤。
咳嗽声音嘶哑:见于喉炎、喉癌等犬吠样咳嗽:见于喉部疾病或气管受压。
(4)痰的性状痰的性状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及血性等。
白色黏痰:见于慢性支气管炎。
脓性痰:提示呼吸道化脓性感染。
血丝痰或血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粉红色泡沫状痰:见于肺水肿。
恶臭痰:提示肺部厌氧菌感染。
(5)伴随症状咳嗽伴呼吸困难:喉水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及气胸等。
咳嗽伴发热: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胸膜炎等。
咳嗽伴咯血:支扩、肺结核、肺癌及二狭等。
咳嗽伴大量脓性痰:常见于肺脓肿、支扩等。
咳嗽伴胸痛:肺炎、肺结核、胸膜炎及气胸等。
3、心理-社会状况频繁、剧烈的咳嗽,尤其是夜间咳嗽或大量咳痰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及抑郁等,影响生活和工作;痰中带血时病人可出现紧张,甚至恐惧。
4、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液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及肺功能(肺活量、残气量、肺总量)等各项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及病情判断。
(三)、护理诊断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胸痛、意识障碍导致咳嗽无效等有关。
(四)、护理措施1.环境及体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安静,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尽可能让病人取高枕卧位或采取舒适坐位,保证病人充分休息。
2.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保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以利于痰液的排出。
3.促进排痰的护理(1)指导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者。
病人取舒适体位行腹式呼吸,先行5~6次深而慢的呼吸,然后在1次深吸气后屏住呼吸3~5s并保持张口状,先咳嗽数次将痰咳到咽喉部附近,再迅速用力咳嗽将痰咳出。
(2)胸部叩击:病取侧卧位,护士将手的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呈空心掌状,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病人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至3分钟,每分钟120至180次,同时鼓励病人咳嗽。
每次叩击时间以5~15min为宜,餐后2h至餐前30min进行,以免诱发呕吐。
(3)湿化气道:适用于痰液黏稠和排痰困难者。
有超声雾化吸入法和蒸气吸入法。
临床上常在湿化的同时加入痰溶解剂、抗生素及平喘药等,达到祛痰、抗炎、止咳及平喘作用。
(4)体位引流:适用于痰液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者,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
(5)机械排痰:适用于痰液黏稠而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可用吸痰器吸痰,每次吸痰时间少于15S、两次吸痰间隔大于3min。
也可用机械排痰仪。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咳嗽、咳痰的特点,详细记录痰液的颜色、量、性质,注意有无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及窒息等。
正确收集痰液标本,及时送检。
5.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了解咳嗽、咳痰的相关知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病人家属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五)、护理评价1、病人能否进行有效咳嗽,痰量是否逐渐减少。
2、能否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咯血(一)、定义:咯血是指喉及其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