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

  • 格式:pptx
  • 大小:193.89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二、间接引用的规范
间接引用的要求是:(1)尽可能直接引用,只
有当引用的原文显得过于啰嗦或模糊、跳跃、混乱时, 才选择间接引用。(2)必须用自己的话概括原文。 (3)以脚注、尾注或夹注的方式注明间接引用的出 处,并以“详见”或“参见”或“有关……的论述详
见……”等方式引出相应的文献出处。(4)在开始引
(4)伪造注释; (5)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7)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 (8)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17
第九章
学术规范和学术失范
1
学习重点:
@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差别 @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规范 @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
@理解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2
第一节 引用的规范
3
在英语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引
文和注释的比较通用的标准手册是“APA格式”
(由美国心理学协会制订的出版规范手册。
国内可遵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
用的地方,使用类似“有人认为”、“据说”或“某 某认为”、“在某某看来”等“引导语”,让读者知 道哪些地方属于作者自己的话语而从哪里开始是对他 人观点的引用。
8
三、转引的规范
不到万不得已,不采用转引。
转引的完整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前面部
分是原始文献,后面部分是“转引自……”。 中间用分号或句号隔开。
指南》,若遇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 指南》尚未涉及的问题,可参考“APA格式”
4
一、直接引用的规范
引用包括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转引三种。 三者之间,最常见的是直接引用。直接引用的 前提是:“原文的文字非常清楚、优美、生动 有趣,若作者加以转述就失去原味。”
5
直接引用的要求: (1)在引用的地方加引号,并用脚注、尾注或夹
14
第三节 学术失范与学术不端
15

一、学术失范:数据、引文与注释

1.过度引用。
2.残缺引用或引用不足。 3.未经同意引用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献。 4.对引文过度评价,或者批评过于苛刻,或者赞扬过于溢美。 5.引用不符合学术规范或公认品质低下的文献。





6.某文献已经公开发表却引用该文献的网络版本;已经出现公认的比较
权威的译本或修订本却引用其他非权威的版本。

7.注释的要素不全或不准确。
Fra Baidu bibliotek
8.用“名著”装点门面。
16

二、学术不端:抄袭与造假 2009年出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列举了八条学术不端 行为: (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12

二、报刊和电子文献的注释规范

[1]赵汀阳.无立场的伦理分析[J].哲学研究,1995(7):6573.

[2]金生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06(3):1-10.

[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4]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9
第二节 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
10
文献类型及其标志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参考文 普 通 会 议 报 纸 期 刊 学 位 报 标 专 汇 档 古 参 考 献类型 图书 论文 文章 文章 论文 告 准 利 编 案 籍 工具
文献类 M 型标志
C
N
J
D
R
S
P
G
B
O
K
11



一、一般图书不区分专著和编著,在书 名后面注明文献类型。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7-123.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9.
注的方式注明准确的出处。
(2)完整地引用原始文献的观点,既不断章取义, 也不过度引用。 (3)若某文献出现多个版本,则尽可能引用学术 界公认的比较权威的版本。
(4)若正文中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引号(直接引
用),则需要用自己的话使之连贯、流畅。
6
直接引用的要求: (5)若在脚注中出现大量的引用同一份文献的现 象,则有“过度引用”的嫌疑。 (6)谨慎引用网络电子文献,尽可能根据网络电 子文献追溯纸质的原始文献或根据纸质文献制作的 PDF版本的原始文献。 (7)引用尚未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或信件时,须 征求原作者的同意和授权。 (8)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演讲实录、课堂教 学实录、采访实录等)时,须征求原作者同意。
13



三、外文文献的注释规范 [1]Carr, W. & Kemmis, S.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M]. Lewes: Falmer Press.2001.23-25. [2]Hogdkinson, H. Action Research: A Critique[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1957(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