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
- 格式:pptx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19
脊柱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近20年来, 脊柱外科的发展非常迅速, 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有相应提高。
但就不同的脊柱疾患而言, 其手术疗效也相差较大。
脊柱手术的失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术前诊断错误、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操作错误以及发生了手术并发症。
也有人认为脊柱手术的失败更为确切的定义不应包括上述几种情形, 而是指术后仍有或发生脊柱畸形、假关节形成、脊柱不稳、椎管狭窄、植入物断裂以及肿瘤或全身性疾病未缓解或加重等。
本文重点介绍除手术并发症之外导致脊柱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
术前诊断错误肿瘤脊柱及椎管内肿瘤几乎均以疼痛为首发症状。
Gilbert等报道23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 在作出诊断时已有39例发生瘫痪, 在此之前这些瘫痪患者均有明显的疼痛症状。
其中肿瘤引起腰背痛者最常见于中老年人。
我们曾对临床诊治的200例老年腰背痛患者进行调查, 有6例诊断为肿瘤, 其中转移性骨肿瘤4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 椎管内肿瘤1例。
转移性脊柱肿瘤最多见, 此外腹膜后的转移性肿瘤亦可引起腰背疼痛。
转移性脊柱肿瘤大多位于胸腰段, 其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腰背部的局部疼痛和压痛, 部分病例也可发生沿臀部、下肢的根性放射疼痛, 当肿瘤压迫脊髓时病情发展可相当迅速, 甚至在数小时内即出现完全性截瘫。
有相当一部分的转移性脊柱肿瘤无法找到原发灶。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体会是, 当老年患者有持续腰背疼痛症状且进行性加重时特别是X线检查椎体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或压缩变形者, 应高度警惕转移性脊柱肿瘤之可能。
必要时可行放射性核素扫描、CT扫描及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在该组病例中有1例系下胸椎合并下腰椎椎体压缩骨折, 经MRI检查诊断为转移性骨肿瘤合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另1例脊柱转移性肿瘤经放射性核素扫描发现肝区有核素浓集, 初步诊断为肝癌。
此外, 组织活检对于寻找肿瘤原发灶也有一定帮助。
脊柱肿瘤与脊柱退变性疾病很容易混淆, 就年龄而言, 最容易与退变性疾病相混淆的多数为脊柱转移性肿瘤。
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作者:廖敏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总结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
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以及术前评估,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双下肢的神经系统症状,加强肺部功能、伤口情况、体位、胃肠道的管理,术后早期进行脊柱及四肢的功能锻炼。
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关键词】脊柱侧弯;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9—02脊柱侧凸的形成是由于脊柱的一段或多个节段由于某种原因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
常常伴有脊柱的旋转畸形和矢状面上生理弯曲的变化,胸廓、肋骨、骨盆、下肢的长度也会随之变化,严重的病例,会影响到呼吸功能、心脏变位,甚至发生截瘫。
此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在治疗上不仅需要矫正畸形,还需要保证脊柱生长能力,后路畸形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脊柱侧弯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因手术创面大,风险性高,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大,以致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就特别重要[1]。
本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脊柱侧弯患者54例,经过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前后的治疗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病人疾病的康复,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4例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10-76岁,平均年龄20.96岁,平均住院日15.31天;行手术治疗,术后经治疗和护理伤口愈合良好,并出院。
其中1例出现肢体麻木,活动轻度障碍,经药物治疗后痊愈。
2 护理2.1 术前肺功能的评估与护理患者因脊柱畸形造成胸廓畸形,胸腔容积改变,严重影响心肺功能。
因此,术前必须完成心肺功能的各项检查,评估术后心肺功能的耐受力。
术前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肺功能的锻炼,如吹气球,深呼吸,扩胸运动等,为手术做好准备。
2.1.1 术前一般情况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身高,营养状况,既往史,家族史等情况的评估,以及术前各项相关检查的结果。
腰椎退变性侧凸一概述腰椎退变性侧凸属于成年人侧凸,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由于脊柱退行性变而引起的侧凸畸形。
其Cobb角大于10º,通常小于40º。
其使动因素为腰椎椎间盘的退变、关节突的退变。
其临床特点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节段性失稳和由此引起的进行性畸形和疼痛。
患者可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步行距离缩短、下肢酸痛、麻木,不能久坐久站。
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大约80%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可出现侧凸的进展,每年进展2°~6°。
二病因腰椎退变性侧凸的病理基础包括:腰椎椎间盘的退变、小关节退变、相应节段的椎管形态发生改变、出现椎管狭窄。
腰椎侧凸易导致节段失稳;腰部肌肉软组织在凸侧受到牵拉,凹侧出现痉挛,出现慢性炎症;侧方滑移和旋转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出现相应症状;同时常出现代偿性腰椎生理前凸消失。
此外,腰椎退变性侧凸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侧凸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
骨质疏松导致椎体不对称骨折,从而导致侧凸。
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导致塌陷严重侧受力加大,产生骨小梁微骨折,进一步加重侧凸。
三临床表现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表现为:除畸形外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背痛,进展较快,药物不易缓解,活动时腰痛加剧。
症状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逐年加重。
患者可以出现间歇性跛行,其神经受压症状主要发生于凹侧(神经通道狭窄),也可发生于凸侧(神经受到牵拉和移位)。
腰痛症状常常为晨轻暮重,即腰痛在早起时较轻,随着白天的活动,渐渐觉得腰痛加重,难以支撑身体,以致于要弯腰,躯干前倾,以减轻疼痛。
部分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四检查1.X线片X线片包括正侧位,正位片上可以测量Cobb角,并了解整个脊柱躯干的平衡状态;侧位片检查矢状面,可以发现后凸和前凸的程度,也可以除外脊柱滑脱和椎体迁移。
2.CTCT能够帮助了解椎体,小关节的退变情况。
3.MRIMRI能清楚地显示椎管内的异常。
五诊断诊断很难与进入成年期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区别,其影像学改变有利于鉴别。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认知及矫形融合固定治疗张科峰; 刘阳; 张存鑫; 吕超亮【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9(023)032【总页数】6页(P5227-5232)【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 椎间融合; 内固定; 短节段固定; 长节段固定; 减压; 椎弓根螺钉【作者】张科峰; 刘阳; 张存鑫; 吕超亮【作者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省济宁市 272111; 诸城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山东省诸城市 26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9; R682; 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退变性脊柱侧凸又称de novo退变侧凸或老年性腰椎侧凸,是指在成人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脊柱侧凸畸形,其Cobb角通常大于10°而小于40°。
其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8%-68%[1-3],且随着年龄增加,其患病率逐渐增高。
尽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表型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腰痛和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4-5]。
因侧凸畸形通常累及多节运动单元,一般患者无明确的特异性体征及神经症状,只在症状较重的患者查体中可见脊柱侧凸畸形、椎旁压痛、肌肉紧张等局部体征。
文章旨在总结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为指导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8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degenerative scoliosis, interbody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operative treatment, pedicle scre w”;中文检索词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手术治疗,椎弓根螺钉”。
1.2 入选标准①论述退变性脊柱侧弯外科矫形治疗的文章;②论述脊柱融合内固定器械的文章;③论述退变性脊柱侧弯最新研究的文章。
腰椎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淮北市第四人民医院外二科李利伟腰椎疾病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折、腰椎结核和肿瘤等,主要表现为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双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
手术方式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的髓核摘除术、腰椎不稳的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腰椎结核或肿瘤的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时间3—7h,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脊髓反应性水肿,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多年来,通过对腰椎手术后的护理体会,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总结如下。
1 脊髓反应性水肿脊髓反应性水肿,是最常见的腰椎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24h易发生水肿。
病人可出现双下肢麻木,肌力减弱或运动障碍.严重出现双下肢感觉和运动丧失。
预防措施:(1)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特别是远端足趾的伸屈,发现问题后。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其反应程度;(2)术后早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进行冲击疗法可预防由于手术造成的脊髓反应性水肿、病人常规术后1h内给甲基强的松龙按每公斤体重30mg计算加入0。
.9%生理盐水250ml,60min内滴注毕,以后23h按5.4mg/|kg静脉滴注,维持治疗23h;(3)采取轴位翻身,可避免脊髓的损伤。
2 脑脊液漏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约为2.31~9。
37%。
预防措施:(1) 术中避免损伤硬脊膜,术后经切口椎旁肌放置引流管,并严密缝合腰背脊膜; (2)术后返回病房,护士应向医生了解术中情况,了解有无硬脊膜损伤及硬脊膜缝合情况放置患者于正确体位,防止脊柱扭曲;(3)正确放置引流袋位置,并严密观察引流量及性状,如24h后还有血性液体流出,引流液多且清亮,病人主诉头晕,头痛应考虑脑脊液漏的可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术中已发生硬脊膜损伤或疑有脑脊液流出者,手术后取头低脚高位,切口加压包扎,并严密观察引流液量及性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补充白蛋白及少量血浆,防止咳嗽、咳痰,大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增加脑脊液流出。
脊柱侧弯治疗指南疾病简介:脊柱侧弯(Scoliosis)又名脊柱侧凸是一种病理状态,当脊柱的一段或几段出现侧方弯曲,可逐渐加重,不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严重者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瘫,重度侧凸需手术矫形,轻度侧凸通过指导下的体疗,电刺激治疗,牵引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畸形的发展。
分类脊柱畸形根据位置可以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畸形。
根据形态学可以分为前凸,侧凸和后凸畸形。
根据脊柱畸形的原因考虑,可以分为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型,间质性,创伤性等原因。
对于侧凸来说,特发性是其常见原因冠状位畸形,将其畸形位置分为上胸段,中胸段,胸腰段/腰段。
临床表现从外形上,侧弯可以产生背部隆起畸形,产生“剃刀背”畸形,有的甚至产生“漏斗胸”或“鸡胸”畸形,同时合并这种背部畸形,可以伴随双侧肩关节不平衡或者骨盆不平衡,以及双下肢不等长,可以引起患者明显局部畸形,身高减少,胸腔和腹腔容量的减少,甚至造成神经功能,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的损害等;同时对于脊柱骨结构本身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伴发脑脊膜膨出,隐形脊柱裂等神经发育异常的表现。
此外,先天性脊柱侧凸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气管-食管瘘,多囊肾等多脏器异常的表现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病因特发性脊柱侧凸,从病因学上来讲,并不十分明确,但是和基因和遗传具有一定关系,此外还存在椎旁肌肉本身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形态学是指椎体本身没有结构异常,椎体分隔正常,拥有对称的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椎板和关节突。
分类从发病时间上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少年和成年四种。
婴幼儿是指发病在0-3岁,少年是指发病年龄在4-10岁,通常是在青春期前;青少年发病年龄在10岁-骨骺闭合的青春期,是成年前脊柱侧凸最常见类型,;而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青少年期间形成的脊柱侧凸,由于没有进行治疗,或者进行了一定治疗,但是畸形没有明显改善,进入成年期有进一步进展的侧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