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的讲话
- 格式:pdf
- 大小:14.78 KB
- 文档页数:2
地方文献的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策略作者:叶德琴来源:《卷宗》2018年第04期摘要:分析了现代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并以隆昌市图书馆为例,深入阐述了地方文献显示的是地域文化特色及开展共建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文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0 引言地方文献包含着大量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是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概括与总和。
它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信息、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重点收集与存储的基础上,我馆积极地做着共建共享的实践工作,形成了自身的馆藏特色和优势。
隆昌市图书馆十分重视地方文献工作,专设了地方文献库陈列室,建有地方文献数据库,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共收集入藏千余册,仅2017年,地方文献室通过接受无偿捐赠和有偿购买及新征各类地方文献共268册。
本地地方文献新增李氏、刘氏、戴氏、余氏等族谱类12 册,校志类《隆昌县七中校志》10册,文学作品类《余广海作品集》、《当代诗壇名家经典》、《一代宗师马笃行、梅兰芳》、《我的父亲母亲》、《跌宕起伏的百味人生》、《隆昌诗苑》、《隆昌揽胜》、《枥下追梦吟》等43 册。
我馆先后对《隆昌县志》,《隆昌文史资料》、《隆昌沱灌》、《隆昌石牌坊》、《曾氏族谱》、《郭氏族谱》等100多种特色地方文献进行全文扫描制作成了电子版保存,供读者阅览、查询。
为此,本人结合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服务策略,与大家交流分享如下:1 地方文献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的必要性1.1 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整合与共建共享现状分析各市级图书馆这些年来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但基本上都还处于较为初级的的阶段。
具体表现为:1.1.1 社会各界缺乏向图书馆呈送文献资料的思想意识及规章制度。
1.1.2 地方文献来源单一,有则收之,无则免之。
1.1.3 地方文献质量不高,种类不全。
1.1.4 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与共建共享工作很不到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工作。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共鸣,共同为数据共享事业贡献力量。
---一、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数据共享会的主办方,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据共享这一关乎我国信息化建设、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我要强调的是,数据共享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理念。
---二、数据共享的重要性(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共享数据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科技创新数据共享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数据共享,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社会动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当前数据共享面临的问题(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数据共享过程中,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数据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共享难度加大。
(三)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数据存在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影响数据共享效果。
---四、推进数据共享的建议(一)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数据共享的原则、范围和流程,为数据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二)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与合规。
(三)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促进数据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共享与流通。
(四)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数据质量监管,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五、结语亲爱的同事们,数据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共同推动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预祝本次数据共享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注:以上发言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书5篇篇1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书甲方:(机构名称)联系地址:电话:传真:邮箱:乙方:(机构名称)联系地址:电话:传真:邮箱:为了促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经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作协议:第一条合作内容1. 甲方可以向乙方提供文献资源的使用权,包括但不限于图书、期刊、数据库等;2. 乙方可以向甲方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源;3. 双方可共同建设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条合作期限本次合作从(年)年(月)日起,至(年)年(月)日止,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延长合作期限。
第三条合作方式1. 双方可根据各自需求,协商确定文献资源的共享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互借、互换、数字化共享等;2. 双方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献资源使用规范,保障文献资源的使用安全和合法性。
第四条合作义务1. 甲方负责提供文献资源,并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2. 乙方负责对接收的文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不得擅自传播、修改或销售;3. 双方共同维护文献资源的安全和保密性,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文献资源的相关信息。
第五条合作原则1. 立足于互利共赢的原则,本合作协议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理念;2. 双方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第六条合作机制1. 双方应建立定期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2. 双方可根据合作情况,制定相应的合作计划和工作方案,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合作评估1. 双方应定期对合作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合作方案的调整和优化;2. 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合作协议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八条合作风险1. 双方在合作中应注意避免发生可能导致资源泄露、信息丢失等风险事件;2. 如果出现合作风险,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并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九条合作争议在合作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则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通过仲裁解决。
第十条合作终止1. 合作协议到期后,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合作;2. 双方可协商解除合作协议,但需提前书面通知对方。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5篇篇1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一、协议的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为促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特制定本协议。
本协议由各合作方自愿签订,通过共建共享文献资源、深化合作交流,构建规范的合作机制,促进文献资源的相互借阅、开放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二、协议的参与方及范围本协议的参与方可包括图书馆、研究机构、出版社、学术组织等单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邀请其他相关单位参与。
文献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印刷文献、电子文献、数字图书馆等各种形式的资源。
三、合作内容1. 共建共享文献资源:各合作方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共同出资、共同建设文献资源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平台,在平台上共享自身的文献资源,并对外开放共享。
2. 促进资源共享:各合作方在合作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推动资源的互相借阅和交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开展合作研究:各合作方可以共同开展学术研究项目,交流学术成果,合作撰写论文、发表学术成果,促进学术发展和创新。
4. 组织合作活动:各合作方可以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文献展览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合作。
四、合作机制1. 签订合作协议:各合作方在开展合作前,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权责义务、保密条款等相关事项。
2. 建立合作机构:各合作方可以联合建立合作机构,设立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具体合作事务的实施和管理。
3. 配合共建工作:各合作方应积极配合共建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人力支持等,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4. 监督评估合作效果:各合作方应定期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优化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效率。
五、合作成果共享1. 合作成果分享:各合作方应按照事先约定的分配标准,共享合作成果,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2. 知识产权保护:各合作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尊重知识产权,严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成果的合法权益。
一、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的意义与必要性及定义(一)信息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定义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共享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为数字资源,提供主体为各级图书馆,因此,“共享工程”与各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
(二)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4个方面:馆员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部门拥有的隐性知识,图书馆整体的隐性知识,用户的隐性知识。
图书馆知识共享中的隐性知识内涵十分丰富,对其进行共享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
(三)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意义在数字计算机出现之前,资源共享仅限于印刷型文献为主的馆际互借、书本目录的交换等。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源共享也产生了新的含义;图书馆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贮,检索和传递,快速为全社会的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本馆或其他馆的文献信息资料,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图书馆的应用优势。
“共享工程”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所带来益处,使“共享工程”在图书馆的应用成为必然。
(一)“共享工程”促进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共享工程”是一项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文化资源重新整合的资源共享工程,它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并且为基层图书馆在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共享工程”扩充了基层图书馆的馆藏数字资源基层图书馆“共享工程”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可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设共享。
并且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弥补了乡镇图书馆文献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三)“共享工程”拓展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共享工程”支持之下,基层图书馆在满足读者基本的咨询需求与娱乐的同时,可以对网上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图书馆业务向更深层次推进。
协调协作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献、网络信息等新型资源不断涌现,给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些新型资源的出现也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因此,如何协调协作,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了当前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独自承担起所有文献资源的建设任务。
这就像一座巨大的山脉,没有哪一个登山者能够独自征服所有的山峰。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共享。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协调协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如何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确保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但是,正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我们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攀登路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这个机制应该能够确保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同时也要能够保证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技术支撑。
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文献资源。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
这些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当然,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正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我们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攀登路线。
同样地,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总之,协调协作是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所在。
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1999年第3期
ZHONGGUO TUSHUGUANXUEBAO 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的讲话
孙家正
(1999年1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100多家图书、情报单位汇集在一起,共同商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
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更好地搞好图书馆事业,使它在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会议将讨论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认真学习江总书记最近视察北京图书馆时关于勤奋学习的重要指示,研究如何通过图书馆的工作,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风气。
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就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工作,他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公民的终身学校,到中央主持工作后更是经常地、反复地强调学习问题。
在全社会读书、学习的活动之中,图书馆要运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宣传、倡导。
要宣传总书记关于学习方面的重要讲话。
在北图的讲话已经向大家传达了,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领导干部金融学习班上,又专门以学习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个讲话已经见报,题目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很少有哪一个国家元首、国家领导人,用这么大的精力,花这么多的时间,以这么高的热情,专门谈学习问题,并且身体力行地向全社会倡导读书。
我们要很好地学习总书记讲话,宣传这个讲话,宣传读书学习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未来的意义。
文化部门要把全社会倡导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摆在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作出部署,切实抓好。
公共图书馆是公民的终身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读者协会、报刊、广播、电视做好宣传倡导工作。
中央电视台这几年专门开办了读书栏目,有的是沙龙式的读书漫谈,有的是介绍新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送优秀散文、诗歌、小说。
尽管如此,光是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不能代替读书的。
中国传统汉字有无穷的魅力,直接读书对人的教益、陶冶,对人的想象力的启发,都不是其他方式可以替代的。
一个青年有没有希望,很重要一条是看他是不是肯勤奋学习,看他的读书态度如何。
现在社会上是两头年龄段的人更重视学习。
一是老年人,不少人七八十岁了,学习兴趣很高。
老年大学这些年犹如雨后春笋。
再就是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弹琴、背唐诗,小学生的书包像小山一样地背着,以至全社会都呼吁小学生的负担太重了。
很多人在参加工作以后反而不认真学习了。
现在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大大加快,不注重学习,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
所以,图书馆在读书活动中的第一责任是“倡导”。
第二是组织。
对于社会的学习活动,图书馆肩负着组织的责任。
要通过自己的读者群、读书协会、读书报刊,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共同的求知的欲望、崇高的情感、高雅的爱好,把大家组织到读书活动中来。
第三是服务。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事业。
它应该为全社会读书活动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
文化是个很宽广的领域,各个门类要求各有不同。
图书馆、博物馆,还有一些革命历史纪念地,更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应继续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转换、工作的改进,搞好服务。
要使图书
—
3
—
馆工作与科教兴国能够贴得更紧一点,实效更多一点。
例如,送书下乡活动,认真做和敷衍塞责效果大不一样。
不少单位组织文化下乡时,精心挑选,根据农民需求,尽可能把有用的书送下去,而且编好目录索引、介绍,还注意辅导农民怎么读书、运用。
而有些单位却是随便找一堆书,一捆就送下去了,那到底有没有作用,不得而知。
同样一件事情做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一定要全心全意为社会的学习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服务。
在全民读书活动中,希望大家做好倡导、组织、服务这三件事情。
第二件大事,是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
这件事情意义深远,必须与数字图书馆建设一起来考虑。
数字图书馆基本构成是两部分,一个叫资源的数字化,第二个叫做传输的网络化。
资源的数字化就是运用数码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处理,是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很大。
传输网络化,就是通过网络实现分散资源的联网、传输,便于读者远距离调阅、查询、使用。
这件事做好了,可以说整个图书馆事业将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
数字图书馆是高度集约化的空中图书馆、网上图书馆。
所有进入网络的各个图书馆、博物馆、资料中心,都是这个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高科技系统工程。
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已正式更名为国家图书馆,这项工程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大家共同来做,工作要扎扎实实,从小到大,从基础做起。
对这项工作部里已组织专家多次论证。
这里,我讲几条原则性意见。
第一是“统一”。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项目,首先要统一。
所谓统一,起码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
现在新加坡正在搞一个数字图书馆,要成为全世界的中文信息资源中心。
无论从资源,还是从市场来说,我们国家完全有条件,也应该统一规划建成世界中文信息资源中心,这是责无旁贷的。
工作要抓紧,首
先要做的事就是统一规划。
有了规划,工作就有方向、有标准,就能少走弯路,避免损失。
按照岚清同志的要求,北京图书馆与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
科技部情报所几个单位的联网,最近很快就要实现了。
以后要逐步发展,在全国实现资源共享。
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又有一个分阶段实施的目标。
在部领导下,北图专门组织了个小班子,全力以赴地抓这件事情。
这项工作抓得很紧,日程在
一个月一个月地往下排,搞得非常扎实。
第二是“联合”。
再大的图书馆都不能独立担当起社会上的数字图书馆的职能,必须走联合的路,实现资源的共享。
所有拥有文化信息资源的单位都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联合谈不上数字图书馆。
要实现共享,首先要抓好共建,实行统一规划与分散建设相结合,大家先把自己内部的工作做好,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做好自己内部的网络,
做好内部资源的数字化。
第三是防止重复建设。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是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
实现资源共享就是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网络问题上,要特别注意防止重复建设。
数字图书馆及由此而组建的中华文化信息网,将是一个以资源、软件为主的模拟网。
它不准备,也不需要单独建设自己独立的物理网。
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公用信息网,不搞任何重复建设。
这件事得到了中国电信和广播电视有线网以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我们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次会议只是开了一个头,一天半时间围绕一个主题,议论两件大事,为今后的工作打
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机构改革以后,文化部以及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将把图书馆工作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书馆为社会和读者服务,文化主管部门要很好地为图书馆的工作服务。
—
4—第25卷第121期
V o l .25.NO.121
中 国 图 书 馆 学 报
TH E JOU RNAL O F TH E L I BRA R Y SC IEN CE I N CH I NA 1999年5月
M ay,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