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 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 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使诗歌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 咀嚼。
参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 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 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
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术语),好像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
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内容),给读者 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作用)。
4.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 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 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情势,都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后者。 从相反的方面落笔,是为了造成鲜明的对照与反差,使叙述和抒情构成
梳理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梳理写作思路:
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 虚实等逻辑思路。
诗题:点明内容、主题 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铺垫 、蓄势、 开门见山 中间诗句:过渡、铺垫、承上启下 尾句:呼应(开头、标题)、总结(收束)、卒章显志等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 重章叠句、对照、抑扬、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