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浙美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06 KB
- 文档页数:3
梅兰竹菊“四君子”1创新设计这节课以国画的技法为主,所以这需要学生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
但给学生一定的人文教育,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因为竹子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2教学目标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③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国画的兴趣。
3学情分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国画技法有很大的差别。
这节课以国画的技法为主,所以这需要学生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
但给全体学生普遍的美术人文理论教育,也有一定的意义,让学生能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
4重点难点①竹子的结构特征。
②竹子的绘画步骤。
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②竹叶的笔墨变化。
5教学过程5.1 第一学时5.1.1教学目标①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②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③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国画的兴趣。
5.1.2学时重点①竹子的结构特征。
②竹子的绘画步骤。
5.1.3学时难点①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②竹叶的笔墨变化。
5.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在讲课之前, 老师先看看这诗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怎么理解这诗画讲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国画-竹子,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①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七年级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
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初中梅兰竹菊国画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美术教材内容:了解梅兰竹菊的国画绘画技巧,掌握基本的中国画笔墨技法,创作一幅梅兰竹菊的国画作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掌握梅兰竹菊的国画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梅兰竹菊的国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中国画笔墨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国画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掌握梅兰竹菊的国画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梅兰竹菊的国画作品。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中国画笔墨技法,正确表现梅兰竹菊的线条和色彩。
教学准备:教材、画纸、画笔、墨水、水桶、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梅兰竹菊的国画绘画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笔法的变化等。
2. 教师现场示范梅兰竹菊的国画绘画过程,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技巧。
三、实践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技巧,独立进行梅兰竹菊的国画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学生相互交流创作心得,讨论绘画技巧。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分享创作成果。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和中国画笔墨技法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梅兰竹菊的国画创作,提高绘画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讨论等方式,学生掌握了梅兰竹菊的国画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梅兰竹菊的国画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美术梅兰竹菊教案美术梅兰竹菊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梅兰竹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梅兰竹菊教案1先修课程:《大学语文》或《中国美术史》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
课程性质《梅兰竹菊绘画欣赏》是全校各专业的艺术鉴赏类通识选修课。
《梅兰竹菊绘画欣赏》课程主要介绍梅兰竹菊水墨绘画的历史与演变,以期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欣赏水平。
2。
课程任务本课程任务在于介绍梅兰竹菊水墨绘画的理论与技法,主要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解读及任课教师现场示范,使学生领略梅兰竹菊水墨绘画的意境与气韵,从而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鉴赏水平,为进一步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墨梅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水墨梅花的理论与技法。
目的在于了解水墨梅花绘画理论与绘画技法的历史与现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水墨梅花的基本特点。
了解:水墨梅花历代名家作品理解:水墨梅花历代绘画理论掌握:水墨梅花的技法要点熟练掌握:水墨梅花的意境领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墨梅花的基本特点难点:水墨梅花的意境领略第一节墨梅源流一、墨梅起源(一)缘起:月映梅影,墨渍作梅(二)特点:水边林下,风姿绰约二、墨梅传承(一)墨梅特质:屈曲如龙,瘦劲似铁(二)笔墨共性:笔力遒劲,墨色清润第二节宋代墨梅与元代墨梅一、宋代墨梅(一)笔墨特色:笔势险峻,墨影含芬(二)意境特色:木清花瘦,铁骨生春(三)杨补之《四梅图》赏析二、元代墨梅(一)笔墨特色:笔力挺劲,墨韵疏淡(二)意境特色:千花万蕊,早传春信(三)王元章《墨梅图》赏析第二章墨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水墨兰花的理论与技法。
目的在于了解水墨兰花绘画理论与绘画技法的历史与现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水墨兰花的基本特点。
了解:水墨兰花历代名家作品理解:水墨兰花历代绘画理论掌握:水墨兰花的技法要点熟练掌握:水墨兰花的意境领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墨兰花的基本特点难点:水墨兰花的意境领略第一节墨兰源流一、墨兰起源(一)缘起:文人寄兴,闺秀传神(二)特点:放逸之气,闲雅之姿二、墨兰传承(一)墨兰特质:疎花简叶,深谷幽芳(二)笔墨共性:墨吐众香,砚滋九畹第二节文人墨兰与闺秀墨兰一、文人墨兰(一)笔墨特色:笔法挺秀,墨色淡雅(二)意境特色:超凡脱俗,风韵飘然(三)赵孟坚《墨兰图》赏析二、闺秀墨兰(一)笔墨特色:笔意清绝,墨色秀润(二)意境特色:月朗风清,如霞裾月(三)管仲姬《浓淡同根图》赏析第三章墨竹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水墨篁竹的理论与技法。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代清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附中授课年级:初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
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梅兰竹菊“四君子”1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重点难点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7、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梅兰竹菊花鸟画教学设计一、引言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代表着高洁、坚毅、谦虚和正直的品质。
梅兰竹菊的画作是中国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而当描绘梅兰竹菊与花鸟相结合时,更能展现出诗意和雅致。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梅兰竹菊花鸟画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及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梅兰竹菊花鸟画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 学习描绘梅兰竹菊和花鸟的基本技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梅兰竹菊的构图与研究- 介绍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含义;- 分析梅兰竹菊在画作中的构图方式,如平行构图、斜线构图等;-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梅兰竹菊的形态和特点。
2. 花鸟的基本知识与技法- 简要介绍中国花鸟画的历史和发展;- 分析花鸟画的构图要素,如比例关系、明暗对比等;- 教授绘制花鸟的基本步骤和技法,如线条勾勒、上色和渲染。
3. 梅兰竹菊花鸟画的实践- 引导学生在纸上构图,选择梅兰竹菊与花鸟进行组合;- 演示绘制梅兰竹菊的线条和细节处理;- 演示绘制花鸟的基本步骤和色彩运用;-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出自己独特的梅兰竹菊花鸟画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全体评价,鼓励学生保留好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解梅兰竹菊花鸟画的特点和技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示范法:通过画板或幻灯片演示绘画步骤和技法;3.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了解学生对梅兰竹菊花鸟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互动和反思;3. 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改进方案,帮助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创作思路上进一步提升。
六、教学资源1. 画板和画纸;2. 绘画工具,如毛笔、颜料等;3. 教学演示材料,如幻灯片或图片;4. 学生作品展示区。
xx“xx”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优良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异传统,心爱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重点难点
重点:在优良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异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7、引导欣赏xx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异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8、示范画xx。
出示有画梅花步骤的教学录像,或教师示范梅花画法步骤,让学生了解梅花例外形态的表现方法以及枝干的表现方法。
9、尝试体验。
学生尝试画xx。
10、评价与展示。
让学生的作品贴在墙上,同学之间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