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目精选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0.96 KB
- 文档页数:42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100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散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
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高考语文散文测试题目及答案一、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5题。
散文文本:《秋夜》(散文内容略)1.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象?(5分)2. 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5分)3. 文中提到的“落叶归根”这一成语,作者赋予了它怎样新的含义?(5分)4. 请分析文中“秋夜”这一主题是如何贯穿全文的?(5分)5. 散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其效果。
(10分)二、写作(共20分)根据阅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自拟,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但必须围绕散文的主题进行创作。
作文要求:- 紧扣主题,不得脱离散文内容。
- 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 可以合理运用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参考答案:文中作者描写了秋天的落叶、秋风、月光等景象。
2.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循环的哲思。
3. 参考答案:作者将“落叶归根”这一成语赋予了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平静接受。
4. 参考答案:文中“秋夜”这一主题通过秋夜的宁静、深邃和神秘贯穿全文,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5. 参考答案:散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将落叶比喻为生命的轮回,拟人化秋风的轻抚,排比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二、写作作文示例:《秋夜的沉思》秋夜,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思绪。
正如散文中所描述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告别的季节。
落叶在秋风中翩翩起舞,它们似乎在告诉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起了散文中的“落叶归根”,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每一片落叶,都曾是春天的希望,夏天的繁盛,而现在,它们选择在秋天归于尘土,这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尊重和理解。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20篇(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
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动的则是袅袅上升的炊烟。
房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
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
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
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
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那里种着牵牛花。
牵牛花开的时候,那面陈旧暗淡的栅栏就仿佛披挂了彩带,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
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
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
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
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
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
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100【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高考真题语文--散文阅读1.(2013·安徽卷·T11-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樱桃黄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
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
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
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
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
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
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
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
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
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
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
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
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
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2024年高考语文贾平凹散文专练贾平凹作品:《延安街市记》《棣花》《通渭人家》《进山东》《白浪街》《月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街市记贾平凹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
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的,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
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
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固定的,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
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①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满是浮动着的草帽。
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又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
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
东川里河畔,原是做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
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的太阳照着他们,满脸浮着油汗。
他们都是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
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带着蒂巴,洋芋是奇特的,大如瓷碗小,小如拳头大,一律紫色。
②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
叫卖声不绝的,要数那卖葵花子的,卖甜瓜的。
延安的葵花子大而饱满,炒得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葵花子的却自个嗑一颗在嘴里了,喊一声叫卖出来。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一、三色荞麦耿翔(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
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
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
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
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
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
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
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
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
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
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
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
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
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
一坡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
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
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
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
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时间:3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分)听琴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说话。
朋友家有很好的音响设备,我们交谈时,客厅的喇叭里放着一张弹奏古琴的唱片。
开始我并不留意,然而那奇妙的琴声最终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忍不住中断话题,谛听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是非常奇妙的声音,单纯、委婉,使人联想起在山间的泉水。
这是在月光下流泻的泉水,晶莹清澈,蜿蜒曲折,跌宕起落,时而一脉如壶滴,时而汹涌如奔马。
水花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脆幽远的回响。
沉浸在这样的琴声中,人会很自然地想起王维的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王维的诗句,简直就是琴声的绝妙写照。
这琴声,也使人想起《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描绘:“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
”想得更玄一些,仿佛能想见一个宽袍长发的哲人,面对着流水,思绪起伏。
抑扬顿挫的琴声就是他自由自在的思想在天地间飞翔。
“那是《流水》,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弹的就是这曲子。
”朋友向我介绍道。
数千年前的琴曲能否流传到今日,我很怀疑。
不过,这琴声确实古意盎然,没有丝毫现代人的浮躁和张狂。
在七根弦上,能弹出如此美妙而富有内涵的曲子,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事情。
古代的文人,曾经将抚琴作为必修的功课,所谓“琴棋书画”,琴列在首位。
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有不少和琴有关的逸事,最出名的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琴声能代替语言,表明心迹,沟通感情,使两个陌生人成为知己。
这样诗意的传说中,凝集着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
诸葛亮在城头弹琴退兵的故事,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
如此戏剧性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太可能发生,也许这就是民间故事和小说家创作的结合。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琴艺和琴声没有一字描绘,只是交代情节,然而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诸葛亮怎样才能在琴弦上弹出他的镇静,弹出他的大智大勇,这又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和艺术技巧,且去自由想象吧。
司马懿1 / 42必定是深谙琴艺的,他能从琴声中听出弹奏者的思想和心情,只是他无法识破一个智者绝顶高超的骗术。
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我看过现代人演的这个场景,演员靠的是脸部表情,而诸葛亮弹琴时的指法是无法表现的,那迷惑了司马懿的琴声,更是难以展现。
历史上有关琴的著名故事还有《广陵散》,这是一阕叙事曲,记叙的是战国时聂政刺韩傀的故事,据说早已失传。
《广陵散》的失传,曾被许多人演绎,《世说新语》中有《广陵散绝》,不到百字,却把故事写得惊心动魄:“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司马昭无视三千太学生的请愿,杀了嵇康,后悔时已经来不及。
嵇康临刑前弹的《广陵散》,应是此曲最后一次在世间回荡。
一个临死的人,能沉着地将一段复杂的叙事曲弹完,也是不可思议的奇事。
至于故事的真伪,恐怕也无从考查了。
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喜欢古琴,业余时间也自习操琴,是现代都市中难得的雅士。
听说我对古琴有兴趣,朋友便赠我一张古琴独奏的唱片,演奏者是龚一和戴晓莲。
演奏的曲目中,有《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名曲,竟然还有《广陵散》。
我不明白,这已经绝响的古调,如何又在今人指下复生?或者,关于它绝响的故事,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民间传说?对于唱片里的古曲,我宁信其真:这就是古人弹奏的《广陵散》,就是嵇康临刑前弹过的《广陵散》。
这样的曲子,人们是不应该轻易忘却的。
听着这些使人回肠荡气的古琴曲,遐想古人曾经历过的情境,只觉清风袭人,松涛、月色、水光扑面而来,有金属的撞击声,也有铿锵的英雄气概。
这样的情境,已经难以复返。
于是想起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李白当年听着这些曲子,也曾感叹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刻,在古琴的余韵中,我推窗远望,既无碧山,也无秋云,唯有新建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脚手架,陈杂在天地间,压迫着我的视野。
这样的景色和古琴曲毫无关联。
此时,不妨学韩愈,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片浮云,一片柳叶:“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有删改)1.文中对音乐弹奏者伯牙、诸葛亮以及嵇康的描述,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 / 42答:2.第二段引用王维的诗句以及《礼记·乐记》中的句子,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答: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
(5分)答:4.根据全文,分析“我推窗远望,既无碧山,也无秋云,唯有新建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脚手架,陈杂在天地间,压迫着我的视野”的深层意蕴。
(6分)答:一、1.答案伯牙:单纯、委婉,对知音的渴望。
诸葛亮:从容、镇静,大军压境下的智勇。
嵇康:对《广陵散》要成为绝唱的内疚、遗憾,直面死亡的沉着、镇定。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通读原文,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然后抓住文中写伯牙、诸葛亮以及嵇康的相关内容,尤其要关注其中描写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词句。
根据“这琴声确实古意盎然……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事情”“琴声能代替语言……凝集着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可总1 / 42结出伯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单纯、委婉,对知音的渴望。
写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故事,“怎样才能在琴弦上弹出他的镇静,弹出他的大智大勇,这又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和艺术技巧”表现了诸葛亮的从容、镇静,大军压境下的智勇。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表现了嵇康对《广陵散》要成为绝唱的内疚、遗憾和直面死亡的沉着、镇定。
2.答案①通过引用将作者听音乐的感受化抽象为具象,同时描绘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②表现了作者对《流水》的喜爱。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解析从内容上分析,这些文句都是在描述听音乐的感受,同时也描绘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通过联想,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
从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所引用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对所听音乐的喜爱。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引用的内容都是诗文古语,这样的语言使文章更有文化内涵。
3.答案①开头写在朋友家听弹奏古琴的唱片,引出话题;②主体借助丰富的联想,引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诸葛亮“空城计”城头弹琴退兵,失传已久的《广陵散》等故事,表现主题;③结尾联系现实,抒发感慨,收束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本文谈论的话题是音乐,开头第一段通过写“我”在朋友家听到弹奏古琴的唱片,“开始我并不留意,然而那奇妙的琴声最终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忍不住中断话题,谛听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引出“琴曲”这一话题。
文章中间部分由琴曲引发各种联想,引述了历史上与琴有关的名人逸事,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朋友送“我”的古琴唱片上来,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感情。
4.答案①对传统音乐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的消失感到惋惜。
②对现代人只注重物质生活、内心浮躁难安表示遗憾。
③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宁静、优美、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句中写到“我推窗远望”,从对琴曲的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回到现实。
眼前的“新建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脚手架”,代表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这个社会充满了浮躁之气,“我”并不认同这种风气,内心向往的是古琴唱片中那美好、自由的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分)1 / 42春挑马兰头刘学刚①一粒草芽儿往出拱,先是露出两片娇嫩嫩水灵灵的子叶,深深地吸一口掺和着阳光味道的空气,然后,一根细嫩的茎秆直愣愣地立了起来,抖一抖尘土,都能听见它咔吧咔吧的拔节声,这就是立春。
②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称,都有各自特定的声响和色彩,天地因之敏感、细腻、感性,并经由草木、气候和天况做出响亮的回应。
立春东风回暖早。
立春,亦称报春、邀春、打春、迎春、咬春。
“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
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
”立着的春天是要用牙齿去咬的,清人叶国观用诗歌保存着“咬春”这一古老的行为艺术。
野菜有灵根,糅合着泥土的清新和阳光的芳香,“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这个“咬”有着做百事之前的从容和坚定。
春盘上一堆白根绿叶,外嫩里鲜,咬上一口,啧啧,真的连舌床也爽爽地淌着鲜味儿,鼻息哧溜哧溜地喷着,全身的经脉被几棵仙草打通了,整个人鲜气得很。
③春天,野菜到处都有。
荠菜、苦菜、萋萋菜、灰灰菜、云星菜、马齿菜,春天的大地就是一个偌大的春盘,盛得满满的,让你一次咬个够。
“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洁白的纸闪着春盘的光芒,周作人不是在苦吟雕琢,而是把一个个新鲜、活泼、有趣的汉字请到他的春盘里,把玩品味。
挖野菜,也叫打野菜、采野菜、拔野菜。
带着剪刀寻野菜,在我们那里,就是采马兰头了。
采马兰头,又叫挑马兰头,百里挑一的挑,只挑马兰头的嫩梢梢嫩叶叶,留下它的绿紫茎继续生碧叶,开紫花。
春挑马兰头,依然保留着古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就像对待休耕地那样,不去扯断马兰头的根茎,让采撷鲜叶嫩梢成为整个春天的日常生活。
“咬春”不再是一个节气,而是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和说话、走路一样的行为。
贯穿一个春天的鲜叶嫩梢,让人感到生活的日日新,感到春天之神的持续眷爱,由此坚定在土地上过一生的信念。
④马兰头,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地边、路旁、沟畔,野地里也有。
小麦返青的时候,它们开始吐绿,新吐的绿应和着回返的青,这场景,那叫一个春色无边。
马兰头高者可达一米,原名马拦头,明人王磐《野菜谱》有句“马拦头,拦路生”,好个“拦路生”,道出了马兰头不择地而生的迅猛长势。
1 / 42⑤民间有谚语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了,新芽在地下的呼吸声依稀可闻,被遥望近看的草在大地上铺陈着。
在向阳背风的洪沟河南岸,已有植物竖起了它绿色的旗帜,无遮无拦的阳光洒落下来的时候,变成了一只只温情的手,把那些碧绿的叶抚摸得更鲜润、更光彩。
它直立的绿茎带些许紫红,显得很有深度。
叶子是一色的碧绿,却在形状上生出一些姿态来。
它的叶儿很薄,叶脉清晰,一条小河一般的主脉从茎株分离出去,径直流向叶端。
基部叶尚未脱落,它的茎株就冒出一些长条形的叶子,交互向上攀升,有些迫不及待了。
叶缘有羽状的浅裂,那是料峭的风给咬的吧。
后发的叶子窄一些,也更长一些,有些柳叶的姿容,无缺刻。
这种植物三四月间最为繁茂,春雨足,叶肥嫩。
夏五月,淡紫色的花单生枝顶,头状花序,整朵花就像儿童画笔下的大太阳,中间是金黄的一团,放射的紫色光线用波浪线条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来,很有童话情趣。
⑥这早春就站立的植物,其花似菊而色紫,我们叫它“野菊花”,也有人叫它“路边菊”,其茎叶可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