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互联时代阅读革命

移动互联时代阅读革命

班级:14英语姓名:周蓉学号:1416411014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摘要:近几年,移动互联发展迅猛,技术的革新对传统阅读产生冲击,让公众的阅读体验、思维习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读者既受馈于移动技术,其阅读方式又普遍呈现出碎片化、社交化的特征。对此,我们既鼓励回归“纸质阅读”,也接受“屏幕阅读”成为常态,关键是明确阅读态度。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屏幕阅读碎片化社交化个性化

正文

一、阅读再定义

如果说“白纸黑字”是知识、岁月乃至历史的沉淀,那么“浮光掠影”或许更像我们如今的阅读体验。屏幕阅读虽没有了印刷品专属的美感,但是也有如网页设计这样不同的美感需求。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争论的焦点也不仅是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孰优孰劣。当前我们所处的阅读环境是一个混合的系统。我相信有不少长辈抵制住了电子设备的诱惑,坚持长阅读和深阅读,但我想很少有人彻底抛弃纸质书。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持怎样的阅读态度呢?

首先我们要更新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义阅读这件事。此外,我们的阅读行为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最后,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可以思考怎样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阅读媒介

大众阅读媒介经历了从传统的纸质书到移动端的变迁历程。全球的人文书店生存艰难,其原因一方面便是电子阅读的普及。2007年亚马逊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掀起了全球电子书阅读的热潮。其类纸屏幕、背光功能、超长续航受到读者的欢迎,相较平板电脑,更能使人专注于阅读。智能手机的便携性更明显,但其阅读市场良莠不齐,并且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同电子阅读器一样,两者都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

从传统阅读到数字阅读,不仅是媒介的变化,更是阅读内容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回顾一下我们的一天便可发现,图片是重要的信息载体。有时候或许文字太无力,而图片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更具视觉吸引力。例如,《图解资本论》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著的风格,用图解的方式呈现经典著作。类似于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便是典型例子。

很多长微博图文并茂,很好地体现了微博的传播特性,既方便用户过滤自己不感兴趣或无益的信息,又方便用户收藏。

市场潜力巨大的一种阅读形式便是有声读物。它解放了我们的双目,主播们美妙的声音让人三月不知肉滋味,听好的有声小说简直就是人生一大美事。此外,有声读物也是盲人、老年人、弱视者的福音。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很多网络电台也进入正规化运作的轨道。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出现更多优秀的有声读物。

13年到14年间,短视频社交应用风靡网络,2015年短视频的市场开始有呈井喷式增长的趋势。美拍、秒拍、小咖秀等短视频app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前不久《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15中国网红排行榜,这也让去年9月聚集超高人气的papi酱再次占据话题榜。很多网红虽然捞金能力强大,但她们没有原创设计、没有品牌积淀,也就没有辨识度。papi酱这样的“内涵派”在短视频平台上,利用幽默讽刺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观众找到对自我态度的释放和认同。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博主谷阿莫,他以一口台湾腔讲故事,以简单精辟幽默的话语带观众XX分钟看完XX电影,故事的最后升华主旨,引人深思。短视频还可应用于教学和科普,比如知乎的配饭视频系列。它邀请了各行各业的热情人士,揭露这些行业的面纱,挖掘工作在养家糊口之外更深层的意义。

那么,短视频为何如此流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如今单纯的文字、图片、甚至语音的交流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网民们表达自我、彰显自身个性的需求,人们除了迫切的想打破审美疲劳、极端粗暴的内容外,也开始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加直接与便利、包含更丰富的内容、更能彰显个性、更加生动立体表达情感的交流方式。

(2)阅读行为的特征

我们的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人生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阅读印刷图书会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为了达到使用户易于习得的目的,这种信息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多这样的App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着你的大脑,让你有种“啊,又学到了好多东西”的错觉,并且沾沾自喜,难以自拔。这也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原因。

也有这样的app,和你习以为常的碎片阅读不同,手机应用“单读”的内容往往是动辄几千字的文章,就像在故意逆着这个时代的方向做事。用创始人许知远的话来说,你可以通过沉静的阅读、严肃的内容,来聆听这个世界上最严肃的声音。它力图展现的便是这样一个白纸黑字的纯粹阅读世界。

有这样格格不入的应用,也有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引领者。当然它可能更能代表个性化、社交化阅读。作为个性化阅读的鼻祖,Flipboard(个性化定制阅读软件)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阅读变得更高效,更简单。在Flipboard 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翻页——我们只需要打开应用,从左翻到右。它已根据读者自身偏好准备好了为他们精挑细选的内容,同时保留了杂质的阅读体验,整个过程流畅无比。

书籍的价值是从被传播开始的,在广泛传播和交流带来价值的过程中,“关系”起到了纽带作用,读者与作者建立的更加密切而互动的关系,读者与读者建立的互动交流关系。越多阅读,越多价值,在二次以及多次传播中,更容易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例如,Kindle 社区对读者的书签和批注等进行的分享,Flipboard直接关联Twitter/Google Reader

帐户,并根据你的“社交图谱”获取你关注的个性化内容等。因此,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强调内容获取的个性化,内容推送智能化,内容分享的社交化的阅读正在逐步取代以个人阅读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方式。

三、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中构建知识体系

那么回到最初的疑问,在新的阅读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坦白承认,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庸俗的,我们可以迅速关注并接受的也很容易是庸俗肤浅的信息。碎片化浅阅读是互联网工具下产生的更易传播这类信息的工具,而非只有互联网提供这种信息。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长此以往,我们的知识结构会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你以为

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那么怎样有原则地阅读,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已知知识整理。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梳理。

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选择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总而言之,比工具更聪明的是人。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淹没在了信息碎片中,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驾驭庞大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提升自己,避免肤浅与庸俗,那么反过来,互联网这一工具便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