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防治脑梗塞患者便秘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83.55 KB
- 文档页数:2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77-01脑梗塞患者发病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给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和理解脑栓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家庭和社会状况,早期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早日康复。
1 脑栓塞患者的心理评估1.1 恐惧悲观心理:脑栓塞起病急,病情重,所以患者和家属常恐惧不安。
运动障碍的患者,因有无能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言语障碍的患者感到孤独、烦躁,甚至悲观;感觉障碍的患者因自己感觉异常而感到烦躁、忧郁等。
1.2 焦虑急躁心理:由于患病突然,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没有足够的思想备准,产生紧张及焦虑,特别是复发住院患者,对住院治疗效果缺乏信心,表现出急躁情绪,有时对医务人员及家属的态度生硬、粗暴。
1.3 丧失信心:脑血管疾病常对治疗丧失信心,忧虑自己如果成为一个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因而顾虑自己今后的衣食住行;中青年患者还有来自对工作、家庭生活、孩子的教育、老人的抚养和就业等的忧虑;老年人担心子女将怎样对待自己,他们对生活更缺乏信心。
2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心理学理论,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护士和患者的交往,影响和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
2.1 心理干预的良好效应:医护人员首先了解患者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及热情的态度,带着一颗同情心去接待患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给患者以信赖和安全感,使其对治愈疾病充满信心,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消除恐惧心理。
2.2 促进患者自觉配合治疗:理解患者的痛苦,体谅他们的处境,医治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因病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压抑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通过耐心的入院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健康教育等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自觉地配合治疗。
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化系统的健康与否往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当我们提到消化系统疾病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
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的原因外,心理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途径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身体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的释放会导致胃肠道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引发消化不良、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以常见的胃溃疡为例,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是导致胃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我们处于紧张状态时,胃酸的分泌会增加,而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却会减弱。
胃酸过多和胃黏膜保护不足的双重作用,使得胃黏膜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形成溃疡。
此外,心理因素还会影响胃溃疡的愈合过程。
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仍然处于焦虑或抑郁的状态,溃疡的愈合速度会明显减慢,甚至可能导致病情的反复。
肠易激综合征也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常常会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或压力过大时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敏感性增加,对正常的肠道蠕动和肠道内容物的刺激反应过度。
而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和免疫功能,进一步加重这种肠道敏感性,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
除了直接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外,心理因素还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一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后,可能会出现过度担忧、恐惧和焦虑等情绪。
这些情绪不仅会加重身体的症状,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例如,有些患者因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药,或者因为担心疾病的预后而过度节食或过度休息,这些行为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则有助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康复。
影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摘要】精神科患者便秘是一种常见且常被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影响因素、药物治疗、护理干预措施、营养干预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精神疾病本身、药物副作用、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便秘发生。
在护理干预方面,及时评估病情、指导患者饮食、促进运动、规律排便等措施都是有效的方法。
营养干预和心理护理也能对缓解精神科患者便秘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论部分提出了便秘的护理干预策略,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在更深入的领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综合分析,本文为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便秘、影响因素、药物治疗、护理干预、营养干预、心理护理、护理干预策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尤其在精神科患者中更为普遍。
精神科患者通常因精神疾病的影响或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而出现便秘。
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探究影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因素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背景显示,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这与他们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饮食习惯改变、运动减少以及压力增加,从而增加便秘的风险。
精神科患者常常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能会引起便秘。
针对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具体包括分析精神科患者便秘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药物治疗引起的便秘机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营养干预对便秘的影响,以及探讨心理护理在缓解患者便秘中的作用。
通过对便秘的护理干预策略进行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不断完善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脑卒中卧床病人便秘的护理干预摘要】便秘是脑卒中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对脑血管疾病本身的康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从多方面总结和研究其预防及护理措施,提出防治脑卒中卧床病人便秘的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脑卒中便秘护理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
便秘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大约有40%~65.38%的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可伴有便秘的症状,尤以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2周内最为多见[1],长期卧床的脑卒中偏瘫病人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以上[2]。
1病因脑卒中卧床病人发生便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脑卒中病人由于脑皮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神经冲动及传导均发生障碍。
(2)入院后周围环境及排便习惯和姿势的改变,对疾病的担心,使其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致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作用减弱,从而产生便秘。
(3)长期卧床使病人活动能力减弱,而这正是脑卒中病人便秘的一个高风险因素[4]。
病人长期卧床,全身代谢降低,肠道本身的机械运动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加上饮食量过少,尤其粗纤维和水份摄入不足,以致直肠黏膜受到粪块充盈扩张的机械刺激减少,大脑皮质的排便中枢没有足够的感觉冲动,而不产生排便反射从而易形成便秘。
(4)脑卒中病人便秘的发生还与病人的年龄、便秘史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有关。
2预防及护理措施2.1客观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客观评价病人的基本情况,针对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2.2健康教育对刚入院的病人即应进行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了解便秘的危害及有效预防便秘的方法。
告知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便秘防治的基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是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2.3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姿势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却又很容易被忽视的方法,能有效的预防便秘。
每天排便时间最好安排在早餐后30~40min[5]。
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经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价值。
方法:以随机方式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登记78例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情况。
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HAMA、HAMD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97.44%相比对照组79.49%明显较高(P<0.05)。
结论: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可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焦虑;抑郁脑梗塞是神经科非常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患者死亡,给患者的个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于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显得极为重要。
常规护理内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类型患者多元化需求,应用受限。
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了护理效果[1]。
对此,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收脑梗塞患者经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后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收78例脑梗塞患者。
纳入标准:基本信息完整者;正常沟通、认知者;积极配合研究者。
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者;严重视力或听力障碍;恶性肿瘤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54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4±4.21)岁;头昏头昏20例,头昏10例,呕吐9例。
观察组39例,男性患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53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54±4.21)岁;头昏头昏18例,头昏11例,呕吐10例。
二组基础资料对比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并观察其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脑梗塞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第一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为实验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经一段时间的心理及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心理干预护理干预脑梗塞是脑血管病症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此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多发于老年人。
病情轻者可致患者口眼歪斜、产生语言障碍,重者可致患者肢体瘫痪,甚至是大小便失禁。
笔者从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出发,说明其心理和护理干预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5±3.5)岁。
1.2 方法1.2.1 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3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和护理干预。
经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初期常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作为医护人员,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多从患者的角度加以考虑,使老年患者重新找回自信心,减少患者的种种不安,鼓励其参加各种治疗和康复活动,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使其能够放松心情,全心全意地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大多数脑梗塞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在生活方面,对病人要做好护理工作。
在饮食方面,应指导家属给患者食用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经常给患者翻身,并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保证患者每日都能接触到充足的阳光,定期给室内消毒。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
方法: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医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56例,为了方便对比、研究,随机将患者划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主要采取普通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28例)主要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调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护理之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心理测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理干预在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显著,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障碍,而且促进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值得临床使用推广。
标签:心理干预;老年脑梗塞;护理效果脑梗塞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疾病,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且患者在康复时多伴有心理障碍,因此,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期采取科学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1]。
本文将研究心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医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50~76岁,平均(62.1±3.5)岁,其中初中文化35例,高中文化19例,大学文化2例。
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为急性期后康复患者,并排除其他器官病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以安慰的语气对患者实施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2]。
综合心理干预对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心理状态和便秘程度的影响分析黄芬;王荣军【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便秘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8例存在有习惯性便秘的老年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综合心理干预,对本研究两组患者干预以后的心理状态和患者的变异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观察组干预以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的评分优于对照组,而且患者的便秘程度缓解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为患者配合综合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改善患者的便秘程度.【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7(008)026【总页数】2页(P151-152)【关键词】综合心理干预;老年习惯性便秘;便秘程度【作者】黄芬;王荣军【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803;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8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便秘主要是以主动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情况,便后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尽感。
美国有数据显示便秘患病率在2%~28%[1];我国便秘发病率为15%~20%[2],现如今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便秘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60岁老年人经常发生便秘者约占30%[3]。
便秘在老年群体也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习惯性便秘开始成为现如今临床上一种主要的症状。
同时便秘是消化道肿瘤的一个高危的因素,它会诱发和加重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患者猝死[4],老年便秘主要是排便费力,排便的时间延长,主动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5],同时伴有肛门坠胀和排便不尽的各种情况,导致患者存在一些烦躁心理。
影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摘要】精神科患者经常出现便秘问题,其常见影响因素包括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和饮食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因素,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营养调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
营养调理方面,提倡高纤维饮食、多饮水和定时排便有助于改善便秘情况。
药物治疗可选用通便剂或抗抑郁药物,但需谨慎避免依赖。
心理护理方面,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压力,通过心理支持和舒缓技巧来缓解精神不适。
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多方面干预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便秘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提高精神科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便秘、影响因素、护理干预、营养调理、药物治疗、心理护理、综合护理措施、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精神科患者便秘是精神科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便秘不仅会造成患者身体不适,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精神科护理的发展和患者数量的增加,精神科患者便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而对于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有必要深入探讨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旨在通过对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2 目的精神科患者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因素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方法和促进患者康复。
通过深入研究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常见影响因素,如长期服药、精神疾病本身、情绪紧张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便秘的发生机制,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介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营养调理、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护理患者,缓解其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脑梗塞患者由于活动障碍、长期卧床、进食有限,进食含纤维食物及水果、蔬菜相对减少,肠蠕动减弱,故容易出现便秘。
便秘容易使患者血压升高,情绪急躁,严重时用力排便,使负压、血压升高,在脑梗塞的基础上合并脑出血,加重病情,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保持大便通畅是护理脑梗塞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标签:脑梗塞;便秘;护理本文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脑梗塞患者发生便秘的症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显著疗效。
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其中男40例,女68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8±2.3岁。
多见于女性和老年患者[1].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症状,均符合慢性便秘罗马Ⅱ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2 结果108例脑梗塞并发便秘症状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3天后,100例患者均可正常排便,8例患者为肠道器质性病变,转为手术治疗。
3 护理体会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便秘主要原因有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少、肠蠕动减慢、结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胃肠道淤血导致食欲减退等。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详细掌握患者的便秘的具体资料,了解患者产生便秘的原因、排便的频率、排便的性质、排便的量、以及排便的习惯。
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2)指导患者清淡易消化吸收饮食,忌油腻荤腥刺激辛辣食物,忌食腌制品,忌烟酒,同时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
忌食过多糖,因为糖能减弱胃肠道蠕动,加重便秘。
多食含B族维生素粗纤维饮食如粗粮、酵母、豆类及其制品,带皮水果、新鲜蔬菜瓜果,每日清晨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清洁肠胃,软化大便,充分刺激胃-结肠反射,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多饮水,使肠道保持足够水分,也有利粪便排出。
饮水量要适量,以免频频小便,影响日常生活[2]。
(3)对于偏瘫、偏身麻木卧床的患者,应加强床上运动锻炼,包括:①直腿抬高,仰卧,健侧腿部主动抬高,患侧腿部由护士协助被动作抬高动作;②双腿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