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考和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思考和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思考和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思考和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JIMEI UNIVERSITY

艺术考察(论文)

题目《思考与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学院诚毅学院专业艺术设计

年级2006级班级06 视传

某高鑫学号2006930026

思考与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

闽西客家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质量不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推动闽西客家地区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及挖掘闽西客家地区丰富的旅游业资源,是加快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闽西经济发展客家土楼旅游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客家,客家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粤闽赣边区域与佘族等土着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民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客家人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粤东北、闽西、赣南等地,某、港澳地区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部分客家人散居或侨居。下文所提到的客家地区,一般指闽西的永定地区。

客家地区经济的历史

地处闽西客家地区的永定县种植烟草,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区之一和著名的优质烟叶产区。

永定、南靖、某等,是某省土楼最集中地方,其中又以永定为最。在全县22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882个主要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土楼群体,其中有圆楼300余座。这些土楼由于建造精致、规模宏伟、文化内涵丰厚,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广泛关注,也引起旅游业巨大兴趣。

永定自然条件并不优越,是某山区之一。这个多丘陵山地,农耕条件并不优越,矿产资源又贫泛,客家人依靠什么条件,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数量巨大,规模宏伟,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的土楼群呢?除了当地具有丰富粘土、木材、竹子资源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持续的、数量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有部分来自官员,他们进入仕途以后,发家致富,把钱寄回老家买田置屋;也有华侨发财以后,在老家投资建房;也有竹子资源丰富地方,设厂造纸,赚钱发家,做起大楼。但这些都是个别的,不是关键所在,对永定土楼建设具有长久影响的因素是:烟草种植业和制烟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烟行(店、铺)长期繁荣、兴盛。这也是土楼建造先驱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永定县种烟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的,烟草传

入永定不久,永定的烟农很快就掌握了晒烟种植

技术和“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得天独厚的自

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

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

成丝色味皆不能及”,到康熙中后期,永定烟草种

植己非常普遍,几乎家家户户种烟,人们说起农活,除了栽稻,开口就是种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烟草种植己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烟草加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自乾隆至民国初年,永定烟草制造业获得巨大发展。条丝烟除当地销售一部分外,其余烟丝都运销到全国各大城市,如某、某、某、某、某,某、某、巴县、某、某、某、浏阳、某、某、某,等等。也有部分销售到南洋群岛,有的还销售到俄罗斯。据民国五年调查:上杭所出条丝“每年约三千担而弱,不及永定十分之一”。也有人说:每年远销大江南北和南洋各地达300余万公斤,价值银元200余万,成为永定的主要财源。靠经营条丝烟而成为大小财东的,乡乡都不乏其人。据《永定县志》记载,全县每年条丝烟出口达五、六万笼(箱),约值200多万银元。依抚市烟笼重量每笼90市斤计,那么每年永定出口销售的条丝烟就有450-540万市斤。这之中光抚市条丝烟产量就占五分之一,经济收入每年达40-50多万银元。就抗市乡而言,从乾隆至民国十五年间,先后开办的烟厂资本在10万元以上大烟号有31家。

永定素有烟魁之乡的美称。至清末民初,永定条丝烟还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领回了优胜奖状。永定以生产“福烟”著称,制造精洁,味道清香和平,他处“皆不能及”。乾隆时“永定条丝”曾被授以“烟魁”称号。定为贡品。《土楼志》记载,清代至民国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里,永定人通过种烟、制烟、经营条丝烟、打制烟刀、经营烟刀石而致

富,正由于有这样雄厚的经济基础,永定土楼的建设才有可能如雨后春笋,在各个村落迅速崛起。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客家地区的这种山区经济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某等发达地区。200 7年,某市地区生产总值459.64亿元,占全省的6.1%,在某省的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比较靠后。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由于受传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区位因素的影响,客家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问题比较严重,工业水平较低。由于受山区地理位置的制约,客家地区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地区经济主要靠少数几个产业支撑,如烟草、水泥等产业,这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投资和和重复建设问题。

2.由于客家地区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18元,虽然较以往年度有不小的增幅,但均没有达到所在省的全省平均水平;客家地区的一些市县还没有摆脱贫困,由于工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是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这些市县就业机会少,经济收入非常有限,居民生活水平一直得不到改善。

总的来说,客家地区的经济总量不高,经济地位偏低,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推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期,闽西客家地区各市县也在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客家地区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是客家地区经济振兴的一个大好时机。

一,加强客家地区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闽西毗邻珠三角、闽南三角等有利的地理位置,加强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资传统烟叶项目,实现产业创新和企业振兴,促进客家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强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永定客家的民居、服饰、饮食、民俗文化,都可以成为利用客家文化进行经济合作的切入点,只要客家地区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必定

能够使其成为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总体来说,加快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要抓紧。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旅游业

永定是全国著名的客家土楼之乡,土楼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该县决定把客家土楼

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他们以客家土楼

申报“世遗”成功为契机,强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主

打“楼、泉、山、水”旅游品牌。按照“世遗”标准,

投入6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客家土楼环境整治。目前,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的“某土楼”已成功列入“世遗”。

同时,通过开展客家土楼文化研究、举办“客家土楼

文化旅游观光节”、组织创作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等多种形式,使客家土楼文化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客家土楼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发展客家经济的旅游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不仅要推广客家文化,还要推动客家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开发海外市场,进一步招商引资,大打客家牌,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一是下大力气进一步发掘古文化遗址及古文物。二是加快旅游业相关的硬件建设。要以客家文化搭桥,发展客家旅游经济,

就要把客家文化"品牌化"。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

特色,有每个地方的品牌。闽西客家的品牌可以从

饮食文化来挖掘。在饮食文化中重点抓住闽西的特

色美食。可把永定牛肉丸、武平猪胆干、清溪笋干、

芋子包、虾公卵粑、苎叶粄、糍粑、连城地瓜干、

贡品“烟魁”、永定红柿、永定菜干、新泉焖狗肉等

等作为品牌推向市场,申请商标后在旅游景区开店专营,让旅游者能品尝到具有客家风味的美食。打出品牌后就能带动其他客家商品的开发,从而繁荣市场。

旅游发展起来,客家城市名气也就大了,就会促进居住环境改善,带动地方各类产品销售;游客一多,交通运输行业就会兴旺;地方人气旺了,必然会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另外,发展旅游产业是无烟工业,是真正的绿色GDP!某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建

筑。希望通过更多更广的宣传,对土楼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土楼,走进土楼,从土楼中感受自然,启发灵感。为生态型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为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法]劳格文(John lagerwey),客家传统社会(全二册),:中华书局,2005.12

[2]黄慕农黄刚,永定文史资料(第20辑),永定:[永定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4

[3]永定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清朝民国时期抚市条资丝烟的制作和经济效益》,永定:[永定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1.12

[4]郭志坤 X志星,东方古城堡,某人民,2008

[5][德]马克斯·韦伯翻译校订:姚曾廙韦森,经济通史,某三联书店,2006

[6]摘自网页.tobaccochina./zt/shengdian/02.html

《黎士弘“闽酒曲”与闽西客家酒俗》罗勇-张自永

198 农业考古 2013黎士弘《闽酒曲》与闽西客家酒俗* 罗 勇 张自永 摘要:黎士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 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闽西文坛的最高成就。其所撰《闽酒曲》系统地描写了闽西客家传统米酒从酿造、品种到销售的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酒民俗,是研究客家传统酒文化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黎士弘;《闽酒曲》;客家;酒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35(2013)03-0198-06 罗勇,男,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专门史硕士点领衔导师;张自永,男,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客家民俗与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建设项目(社会学)资助。 一、黎士弘生平简介 黎士弘(1618—1697),字竌曾,福建长汀人,文学家、画家、篆刻家,其作品代表了明末清初闽西文坛的最高成就。他与福州张远、闽南丁炜的崛起宣告了风行近三百年的闽派诗风的终结。[1]光绪版《长汀县志》对黎士弘有如下记载: 黎士弘,字愧曾,生而颖异,年十四补博士弟子员,从宁化李世熊游。年十七作百鸟纪,漳南道冯之图称为汀南异人。汀卫有屯田,属信丰,军户赔累几毙。士弘走章贡,请于虔台厘正之。入清闵学使拔第一贡。北雍少司农周元亮,延设皋比。江右徐巨源与钱虞山书曰 “今海内名士,惟长汀黎愧曾,汉阳李文孙两人耳。”元亮 曰:“愧曾自可单行,汉阳恐疑哙伍。” [2](P43) 与之相类,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语》对此也有如下辑录: 《诗钞小传》云:黎士宏,字愧曾,长汀人,少孤。游宁化李元仲之门,称入室弟子。应试三山, 见曾弗人,作《兰与兰语》诗为贽。弗人大击节,且语人曰:“黎生,汉魏之苗裔也。”时新建徐世溥有文名,与虞山宗伯书,谓:“今海内人士,惟长汀黎愧曾,及汉阳李文孙两人已耳。”而周栎园方伯谓:“愧曾自可单行,若比并汉阳,恐疑哙伍。”其为名公大人所倾倒若此。[3](P18) 清初易堂九子之一的魏礼亦评价道:黎士弘“以诗、文章名天下,为闽南首出。予读其文, 光明俊伟,有浩瀚之势,而矩度不失古人。”[4](《托 素斋文集》卷首,魏礼《<托素斋文集>序》P548) 由上可知,黎士弘少年即显诗才,成年后,更是才倾天下,颇受时贤之赞誉。 黎士弘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授江西广信推官,以裁缺补江西永新令,因廉卓,提拔为陕西甘州司马,又因廉卓,晋升为江南常州知府。会吴三桂叛乱,先后被任命为挑泯道副使,署甘山道事,后又改镇宁夏,直至晋升为布政司参政。在清初的汀州文人中,黎氏文秉持重,且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以河图洛书传说为早期主要标志的河洛文化,是产生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文化。而具有移民特征的客家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原文化底蕴并恒久保持至今的一种族群文化。这两种文化,从核心内涵上去认识,前者有其远古性,后者有其近一千年的后时代性,但二者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两种文化又与中原区域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并具有深层的渊源联系。 河洛地区指洛水流域、黄河中游地区,河洛文化即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处于中原之腹心,因此说,河洛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对中华文明摇篮地中原大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发端、统帅和辐射意义。可见,河洛文化不是~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地位去认识,至少到北宋灭亡之前,中原文化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但毋庸置疑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主流的各阶段中原文化,都处在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传说的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在这个地区活动。远古发掘由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夏、商、周遗存,可谓星罗棋布。《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很多篇章就产生于河洛地区。秦统一后,尽管各区域文化的差异有所减弱,但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延续不断、前后相接的,而且表现出更加强化、扩大和丰富的特征。儒学独尊后的汉代、政权更迭的魏晋南北朝之世、繁荣发展的唐宋时期等,无论文学、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领域,加之后世地上地下的众多遗迹遗存,都无不彰显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光辉和活力。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一面,正说明中原文化发展经历了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把本身文化传播、渗透出去,又吸纳、凝聚周围文化,从而使得中原文化能够长期保持其领先地位。北宋灭亡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中原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随之减衰。 可见,从远古到北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主流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序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在客家族群中一直保持下来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若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去认识,客家文化既表现出唐宋以前不同历史阶段中原文化的兼容性,又表现出北宋灭亡前早期中原文化的原始韵味。 所谓“客家”,本是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居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

闽西客家风俗

闽西客家风俗 李娜 客家是中原汉族南徙,与中南、东南各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一支民系。主要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广东中西部和东部、台湾、溪南、四川和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杂居其间。据历史学家罗香林考证,江西赣州的寻邬、安远、定南、龙南、虔南(今赣南)、信丰、南康、大庚、崇义、上饶等县,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焦岭、大埔、和平、龙川、赤溪(今并入台山县)、翁源等县都有客家人分布。客家民系发端于唐末,最终形成则在南宋。 谈起闽西客家的民情礼俗,可以说它既具有中州之风的“共性”,还蕴含着这个族系在长途跋涉过程中,以及落脚闽西后,不断吸收融进的礼俗而呈现出来的“个性”。 我们可以从节日、民歌与方言、居住、生活方式与祭祖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闽西的客家人。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是闽西客家非常隆重的节日。“年三十夜”(即除夕)全家团聚欢庆吃过年夜饭后,长辈给晚辈分了“压岁钱”,便敬天神,燃放炮仗(客家话称鞭炮为“炮仗”),“关大门”入睡。年初一凌晨就要起来“开门”。正月初一,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

布包成队各家各户“打饼”,也含有贺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一块饼,年幼未能到者,则由兄、姐代领。初一这一天,有很多禁忌。首先说话要格外小心谨慎,只能说吉利的话。同时忌打破杯碗,如果有人打破了,就要连声说“开万金!开万金”!客家话“碗”与“万”谐音。还忌扫地,年初一扫地则认为会把“财气”扫掉。而且年初一全天禁忌下地干活。一般来说,初一都不出远门,也不请客,只到邻居家拜拜年,受烟茶招待,以联络感情。初二,闽西客家称初二为“年下日”,可以出门走亲戚、做客了。特别是做媳妇的这一天都要回娘家去探望父母兄长。如果是新婚不久的,一般都是与丈夫双双同去。生了儿女的,则孩子同去的多,丈夫就不一定去。去的时候要带上鸡腿、果包,以孝敬父母亲。从初二起就可以扫地、下地干活劳动了。初三为“穷日”,客家人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一般都不出门访亲办事。初五“开小正”。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再次敬天神,放鞭炮,店铺陆续要正常营业了。“九九十十龙灯来”。闽西客家早早的在元宵节前就“迎花灯”了。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方言,风俗有差异,各地的民歌也不尽相同。据近年来学者研究,福建闽西的客家民歌与台湾的客家民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客家人的民歌曲调,富于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有悠扬豪迈的北方气质,又兼具婉转柔畅的南方特性。客家人在漫长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繁多的民歌曲调,目前主要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为海陆、四县、饶平、陆丰、梅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

?客家研究? 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Ξ 罗 勇 邬开荷 摘 要 客家传统社会是指血缘和地缘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宗族小社会。它有两个明显特征:即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这方式之上的“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客家传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神明崇拜。一方面,对祖宗的崇拜维系着“聚族而居”的姓氏宗族的延续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单个姓氏宗族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免在婚姻、风水、土地、山林、水利等问题上与其他的姓氏宗族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时,便需要有共同的神明崇拜以化解矛盾,求得在同一地域内的各个姓氏宗族的共同发展,因此,要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就必须理解客家人的神明崇拜。 关键词 客家传统社会 姓氏宗族 祖宗崇拜 神明崇拜 我们在翻检客家地区的老方志、老家谱族谱时,大量神庙、神坛以及祭神祀神的记载便跃然纸上;我们在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时,也处处感觉到客家传统社会的踪影和客家人对神明崇拜的遗风犹存。换言之,不管过去和现在,神明崇拜总是伴随着客家传统社会。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说,神明崇拜对于客家传统社会有什么关系,又具有怎样的调节功能呢?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对理解客家传统社会有所裨益。 一、客家传统社会的特征及其成因 客家传统社会是指血缘和地缘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宗族小社会。其经济上是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其政治上则是建立在这方式之上的“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客家传统社会的上述特征,是受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式的。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独特支系,客家民系的主体成份是北方汉族。北方汉人迁到南方,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这一迁徙过程,根据罗香林先生的意见,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就开始了。但是,直至唐末以前,客家先民还大多滞息于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西部和江西中部北部,迁入赣闽边区的总的说来是零散的,且“人数无多”。①我们细检现存于客家地区民间的旧姓氏族谱,也发现,客家先民的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带,主要是从唐中叶安史之乱开始,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带来的。②这一时期,全国云扰,民无宁居,唯赣南、闽西及粤东幸免于难,堪称乐土,于是,大批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安微南部西部、江西北部等地转辗迁徙进入赣南、闽西。这种迁徙过程直至五代之季。 由北到南的长距离迁徙,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原汉人来说,实属无奈之举!他们不得不抛弃许多东西,却不可能从根本上背离祖祖辈辈所赖以维系其生存的基本手段———以农耕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来到赣闽粤边区,同时也就把这一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入了这一地区。然而,对于客家先民们来说,赣闽粤边区又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的陌生之地。这里“地大山深,疆隅绣错”,“汉唐以前,率以荒服视之”。③直到唐代中叶,有些地方仍处于“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④的境况。这里没有北方那样广柔可耕的良田熟地和灌溉系统,有的只是丘陵密布和溪水纵横而形成的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盆地。在客家先民大批到来之前,这里的原住居民主要是古越族及其后裔畲瑶等少数民族,他们过着洞居和“刀耕火耘”的原始生活。因此,客家先民来到这里后,一切必须从头做起,他们必须向荒山要土地,要衣食住行!于 33 第1期 罗勇 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 Ξ收稿日期 1997-11-05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思考和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JIMEI UNIVERSITY 艺术考察(论文) 题目《思考与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学院诚毅学院专业艺术设计 年级2006级班级06 视传 某高鑫学号2006930026

思考与推进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 闽西客家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质量不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推动闽西客家地区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及挖掘闽西客家地区丰富的旅游业资源,是加快闽西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闽西经济发展客家土楼旅游业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客家,客家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粤闽赣边区域与佘族等土着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民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客家人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粤东北、闽西、赣南等地,某、港澳地区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部分客家人散居或侨居。下文所提到的客家地区,一般指闽西的永定地区。 客家地区经济的历史 地处闽西客家地区的永定县种植烟草,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区之一和著名的优质烟叶产区。 永定、南靖、某等,是某省土楼最集中地方,其中又以永定为最。在全县22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882个主要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土楼群体,其中有圆楼300余座。这些土楼由于建造精致、规模宏伟、文化内涵丰厚,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广泛关注,也引起旅游业巨大兴趣。

永定自然条件并不优越,是某山区之一。这个多丘陵山地,农耕条件并不优越,矿产资源又贫泛,客家人依靠什么条件,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数量巨大,规模宏伟,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的土楼群呢?除了当地具有丰富粘土、木材、竹子资源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持续的、数量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有部分来自官员,他们进入仕途以后,发家致富,把钱寄回老家买田置屋;也有华侨发财以后,在老家投资建房;也有竹子资源丰富地方,设厂造纸,赚钱发家,做起大楼。但这些都是个别的,不是关键所在,对永定土楼建设具有长久影响的因素是:烟草种植业和制烟业的持续发展,以及烟行(店、铺)长期繁荣、兴盛。这也是土楼建造先驱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永定县种烟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的,烟草传 入永定不久,永定的烟农很快就掌握了晒烟种植 技术和“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得天独厚的自 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 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 成丝色味皆不能及”,到康熙中后期,永定烟草种 植己非常普遍,几乎家家户户种烟,人们说起农活,除了栽稻,开口就是种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烟草种植己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烟草加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自乾隆至民国初年,永定烟草制造业获得巨大发展。条丝烟除当地销售一部分外,其余烟丝都运销到全国各大城市,如某、某、某、某、某,某、某、巴县、某、某、某、浏阳、某、某、某,等等。也有部分销售到南洋群岛,有的还销售到俄罗斯。据民国五年调查:上杭所出条丝“每年约三千担而弱,不及永定十分之一”。也有人说:每年远销大江南北和南洋各地达300余万公斤,价值银元200余万,成为永定的主要财源。靠经营条丝烟而成为大小财东的,乡乡都不乏其人。据《永定县志》记载,全县每年条丝烟出口达五、六万笼(箱),约值200多万银元。依抚市烟笼重量每笼90市斤计,那么每年永定出口销售的条丝烟就有450-540万市斤。这之中光抚市条丝烟产量就占五分之一,经济收入每年达40-50多万银元。就抗市乡而言,从乾隆至民国十五年间,先后开办的烟厂资本在10万元以上大烟号有31家。 永定素有烟魁之乡的美称。至清末民初,永定条丝烟还在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领回了优胜奖状。永定以生产“福烟”著称,制造精洁,味道清香和平,他处“皆不能及”。乾隆时“永定条丝”曾被授以“烟魁”称号。定为贡品。《土楼志》记载,清代至民国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里,永定人通过种烟、制烟、经营条丝烟、打制烟刀、经营烟刀石而致

客家文化协会招新策划 (2)

招新 策 划 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协会

目录 一、活动主题 (3) 二、活动目的 (3) 三、前期网络宣传 (3) 四、摆摊宣传 (3) 五、会员招新(51大团体联合招新) (5) 六、会员大会 (5) 七、干事招新 (9) 八、干事见面会 (9) 九、活动总预算 (11)

一、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的 三、前期网络宣传 1)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10月21日 2)具体宣传方案 A.QQ和飞信头像、签名的更改 客协的成员将QQ头像和飞信头像改为客协Logo。此外,QQ个性签名也改为 宣传语,签名随着活动进程推进。 B.在客协blog上开设客协招新的专题。 可以分别介绍客协:一、会员活动情况;二、内部干事设置及职能分配;三、 新老客协人的风采展示。 C.利用新浪微博宣传。 a)将客协blog上开设的客协招新的专题(一、会员活动情况;二、内部干 事设置及职能分配;三、新老客协人的风采展示。)分割成大约二十条微 博,两天左右发布一次。 b)将客协的招新信息,摆摊活动信息在活动前一周开始在微博倒计时,每天 一条倒计时微博。 备注: 1)在新浪微博的宣传需要客协人以心情、分享等形式对进行转发。 2)在新浪微博同时会以视频为宣传载体对招新进行宣传。 D.利用QQ群进行宣传。 利用gif动图以及撰写的宣传文段,在各个广外QQ群,微博里面发布。(考 虑到发布的广度,需要全体客协人一起宣传。) 四、摆摊宣传 1)摆摊目的 2)摆摊时间 3)摆摊地点 4)摆摊对象 5)前期人员安排

6)当天流程 开始正式摆摊 7)注意事项及应急方案 8)摊位布置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 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

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 以白鹭古村为例姓名: 班级: 学号: 考察时间:2015年5月2日 考察地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 考察目的: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赣南客家文化、向同学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文化 (此次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主要以白鹭古村为例,并且主要为概念、发展历史和建筑方面的考察) 考察报告: 客家人的概念:1、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2、而为什么叫客家呢?客,顾名思义,就是与“主”相对。

赣南的客家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的赣南,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赣州全市约900万人口中95%以上都是客家人。 白鹭古村: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只是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发现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 几乎大部分现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维护,听说现在村里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鹭能借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 白鹭古名居是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极似一大大的“丰”字。白鹭人很早就品评了村里含数字的主要景点,并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虽然到现在,这十处街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文化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龙岩文化属于河洛(闽南)文化 -----及其与客家民系的关系 龙岩,于中唐时期建县,隶属漳州府,清代雍正年间升格为直隶州。新中国成立后,为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除辖原龙岩州的龙岩漳平(含宁洋)县,还划入原属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永定、连城、武平县。地级龙岩市现为闽西的中心城市,原县级龙岩市为新罗区。因古汀州是客家首府和祖地,尤其2000年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市召开后,外界许多人误把龙岩市区认作是客家地域,大谬不然。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专著《福建六大民系》,又把龙岩人单独列为一支民亲,与闽南人、客家人并列为六大民系之一。所列人文特征虽然充分,但不宜将基本上、整体上属于河洛(闽南)民系的龙岩人,划为介乎闽南人、客家人中间的单独民系。 现代客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大致上是宋末明初。客家人是经鄱阳湖沿汀江进入闽西汀州的。而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考证,今龙岩市中心区域的最初居民,是秦汉以来的中原流人溯九龙江而上,晋代即已集结一定规模而建立苦草镇。他们将龙的图腾崇拜带到这里,把新发现的风景溶洞称为龙岩洞,唐代建县时即以此作为县名。人们有理由推测,这里是中国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龙岩也是惟一以龙命名的地级市。 福建的开发,依照华夏汉人南下的路线,是先闽江、晋江而后九龙江。龙岩的初度开发和建立县级政权,自然是在陈政、陈元光父子

率府兵入闽开拓九龙江流域之同一时期。龙岩地处九龙江上游,陈元光奏准于泉、潮州之间设立漳州后,龙岩县属之。大举进入龙岩的,主要是随陈元光部将南来的河洛人,包括陈元光的曾孙陈泳奉派镇守龙岩,陈泳死后有四个儿子在龙岩落籍世代定居。另据谢重光研究员《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一文叙述,还有一支是由岭南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沿东北方向逐渐推进到九龙江流域。而龙岩正处于泉、潮两州之间,由韩江入海处潮、汕往九龙江入海处漳、厦推移,龙岩是必经之地。泉、漳、潮州都是说的河洛(闽南)话,所以龙岩历来都属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后来进入汀江流域的客家人,也以汀江与九龙江为界把龙岩以东的福建人称为河洛(福佬)人。 现在兴起中国民系的研究热潮,认为在北方华夏汉人南移的历史进程中,自泉州、厦门、漳州至潮州、汕头以及台湾这一环南中国海区域,甚至包括海南岛和浙江温州的部分县域,形成了河洛(闽南)文化语言区。它使中华民族源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坡文化,向着南方的海洋文化深入推进。当探讨这一文化事象时,龙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福建的开发史来看,自三国东吴五次南下冶县(福州)之后,西晋“八王之乱”引发的中原士庶南迁,聚居晋江,应是河洛(闽南)文化形成的源头。继而是唐初平定“蛮獠啸乱”对漳州、潮州的开发,使河洛(闽南)文化成为中国东南海滨的主流文化。然而在此之前,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对原先六国贵族和军士的残酷追杀,有一些逃亡的中原流人深入不毛之地,到了苦草镇(今龙岩市区)聚集。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