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随机序列在CDMA通信系统用的应用31概述在扩频系统中
- 格式:doc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18
1.伪随机码在扩频系统中,起扩频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这类码序列具有类似于随机信号的特性,即具有近似白噪声的性能。
2.选用随机信号传输信息的理由:在信息传输中各种信号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越好,这样任意两个信号不容易混淆,即相互间不容易发生干扰,不会发生误判。
3.理想的传输信息的信号形式应是类似于白噪声的随机信号,因为取任何时间上的不同的两端噪声来比较都不会完全相似,若能用它们代表两种信号,其差别性就最大。
4.为实现选址通信,信号之间必须是正交或准正交的(互相关性为零或很少)。
5.伪码不但是一种能预先确定的、有周期性的二进制序列,而且又具有接近于二进制数随机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一、伪随机序列的特性1.相关性概念:()τ自相关:很容易的判断接收到的信号与本地产生的相同信号复制品之间的波形与相位是否完全一致。
相位完全对准时有输出,没有对准时输出为零。
互相关:在码分多址中尤为重要,在码分多址中,不同的用户应选用互相关性小的信号作为地址吗,如果两个信号是完全随机的,在任意延迟时间都不相同,则互相关性为0则称为正交,如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则互相关性不为0.两个信号的互相关性越少越好,则他们越容易被区分,且相关之间的相关性⎧⎪⎪⎪⎪⎨⎪⎪⎪⎪⎩干扰也小。
2.码序列的自相关性:序列的自相关函数用于衡量一个序列与它的j 次移位序列之间的相关程度。
常用自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性,自相关系数为相关函数的均一化。
二进制序列自相关系数为:();A D =a i i j A D j Pρ+-=式中为a 与a 对应码元相同的个数;为不同的个数。
P A+D. 3.码序列的互相关性:序列的互相关函数用于衡量两个不同序列之间的相关程度。
常用互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性,互相关系数为相关函数的均一化。
二进制序列互相关系数为:();ab A D j A ab D Pρ-=为对应元素相同的数目为不同的数目。
m ⎧⎪⎪⎨⎪⎪⎩序列:码分多址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自相关性的二进制序列作为码。
短码、长码和Walsh码直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扩频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他所用的传送频带比任何用户的信息频带和数据速率都大许多倍。
用W表示传送带宽(单位为Hz),用R表示数据速率(单位为bit/s),W/R被称为扩展系数或处理增益。
W/R的值一般可以在一百到一百万的范围(20db~60db)。
讲到这里,不得不把香农老先生搬出来,这个人可是咱们现代通信理论的奠基人,严重的崇拜(可惜他的著作《信息论》咱实在是看不懂啊,汗!)香农容量公式(Shannon’ scapacityequation),这个公式放在这里,人老先生费半天劲搞出来的,我们不去讨论其推算原理,只认为这是正确的。
哦,香农还指出这是在加性高斯白噪声的信道模型下的公式,基本上我们现在的移动通信就是用这个东东啦。
C=Blog2[1 + S/N]其中:B为传送带宽(单位为Hz);C为信道容量(单位为bit/s);S/N为信号噪声功率比。
传统通信系统通常压缩信号速率至尽可能小的带宽信道进行传送,cdma系统则采用宽带信道传送信号,以获得处理增益,提高信道容量。
为什么哪?根据香农公式,他老人家说增加信道带宽可以换取更高的信道容量或者是更低的信噪比,以提高收发双方通信的可靠性。
当一个用户以9600bps速率进行语音通信时,cdma的信道带宽是1,228,800hz,处理增益为1,228,800hz/9600=128=21dB。
以此推算,每当用户数增加一倍,信道处理增益下降3db,当用户数达到32个时,信噪比接近底线,达到单扇区容量极限。
实际上,cdma系统对单载波单扇区通话的用户数进行了限制,以确保系统处理增益可以保持在理想的水平。
发信者把需传送的低速数据与一组快速扩频序列合成后通过发射机发射出去,接收者从空中借口截取信息流后,用同一快速扩频序列进行解扩频,从而得到原始信息。
好,扩频的概念有了。
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cdma系统通过码片(chip)来传输信号(signal),通常每一比特信息要占用几个码片。
伪随机序列扩频通信技术在发送端以扩频码进行扩频调制,在接收端以相关解扩技术进行收信,这一过程使其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即抗干扰性能好、隐蔽性强、干扰小、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等。
扩频调制即是将扩频码与待传输的基带数字信号进行模二叠加(时域相乘)。
扩频调制后的信号还需经过载波调制后才可发送至信道。
而接收端则采用相干解扩和解调,恢复出原始数据信息,以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
扩频调制是通过伪随机码或伪随机序列来实现的。
从理论上讲,用纯随机序列来扩展信号的频谱是最重要的,但是接收端必须复制同一个伪随机序列,由于伪随机序列的不可复制性,因此,在工程中,无法使用纯随机序列,而改为采用伪随机序列。
各类扩频通信系统都有伪随机编码序列,而且具有良好随机特性和相关特性的扩频编码对于扩频通信是至关重要的,对扩频通信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在扩频通信系统中,抗干扰、抗截获、信息数据隐蔽和保密、多径保护和抗衰落、多址通信、实现同步捕获等都与扩频编码密切相关。
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扩频编码应具有如下的理想特性:(1)有尖锐的自相关特性;(2)有处处为零的互相关;(3)不同码元数平衡相等;(4)有足够的编码数量;(5)有尽可能大的复杂度。
m序列m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顾名思义,m序列是由多级移位寄存器或其延迟元件通过线性反馈产生的最长的码序列。
在二进制移位寄存器中,若n为移位寄存器的级数,n级移位寄存器共有2n个状态,除去全零状态外,还剩下2n-1种状态,因此它能产生最大长度的码序列为2n-1位。
故m序列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称做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
产生m序列的移位寄存器的电路结构,即反馈线连接不是随意的,m序列的周期P 也不能随意取值,而是必须满足:P=2n -1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C i 如下表所示: 级数n 周期P 反馈系数C i (八进制)3 7 134 15 235 31 45,67,756 63 103,147,1557 127 203,211,217,235,277,313,325,345,367 8 255 435,453,537,543,545,551,703,747 9 511 1021,1055,1131,1157,1167,1175 10 1023 2011,2033,2157,2443,2745,3471 1120474005,4445,5023,5263,6211,7363对于m 序列,下面以级数n=4为例进行讨论。
伪随机序列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伪随机数是一种看似无规律、但可以被预测的数列,与真随机数相比,它们更适合用于通信系统中的一些关键功能,如加密和扰码。
在通信领域,伪随机序列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可以被用于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同步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伪随机序列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一、伪随机序列的基本概念伪随机数列是以确定性的方式生成的一个序列,其看似随机的特性是由生成算法的复杂性和基础参数的初始值所决定的。
伪随机序列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长度足够大:伪随机序列的长度通常要大于一组通信数据的长度,以确保序列不会重复。
2. 周期性:伪随机序列必须具有周期性,以确保它们可以被用于多次通信。
3. 无规律性:伪随机序列的数列应该看似随机,不具备明显的规律特征,从而保证其不被敌手猜测。
二、伪随机序列在通信中的应用1. 扰码:扰码是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防止通信被窃听或干扰。
伪随机序列可以生成扰码序列,用于掩盖通信数据,从而提高通信的安全性。
在扰码中,伪随机生成器的初始值和生成算法的复杂性都非常关键,不同的初始值和生成算法可能会对扰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2. 调制:调制是数字通信中的基本操作,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伪随机序列可以用作调制信号,如频移键控(FSK)调制和相位调制(PSK)中的调制信号。
在这种应用中,伪随机序列需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确保调制信号能够被解调。
3. 信道编码:在数字通信中,信道编码是用来增加通信信道数据传输率的一种技术。
伪随机序列可以被用作编码器的掩码,以增加编码的复杂性和安全性。
4. 同步:在通信中,同步是指将发送和接收的数据保持同步,确保接收端正确地解码数据。
伪随机序列可以被用来控制接收端的时钟、同步发送和接收数据等关键任务。
同步技术对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三、伪随机序列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案例1. GPS导航系统:伪随机序列在全球定位系统(GPS)中应用广泛,用以控制卫星和接收机之间的同步。
第三章 伪随机序列在CDMA 通信系统用的应用3.1 概述在扩频系统中,伪随机码序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直扩系统中,在发送端用伪随机码(PN 码)将信号频谱扩展,送入信道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用相同的PN 码完成解扩。
扩频系统的性能同采用的伪随机码的性能有很大关系,伪随机码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性能的好坏。
shannon 编码定理指出:只要信息速率R d 小于信道容量C ,则总可以找到某种编码方法,使在码字相当长的条件下,能够几乎无差错的从受到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号中复制出原发送信号。
高斯白噪声的理想特性为:0()()2n n R τδτ= 式中02n 为白噪声的双边噪声谱密度。
从理论上讲,纯随机序列去扩展信号频谱是最理想的。
但是很难实现白噪声的放大、调制、检测、同步及在接收机中为了解扩复制一个同发送端扩频码相同的副本。
因此,工程上只能用伪随机码(PN 码)或伪噪声序列作为扩频码。
伪随机序列具有类似噪声的性质,但它又是周期性有规律的,既容易产生,又可以复制。
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对伪随机序列的要求一般如下:1、易于产生;2、具有随机性;3、尽可能长的周期;4、平衡性,即随机序列中0和1的个数相等;5、自相关函数具有类似于白噪声自相关函数的性质;6、良好的互相关特性。
最简单、最常用的伪随机编码是m 序列。
m 序列有尖锐的自相关特性,有较小的互相关值,码元平衡,但序列数目不多,序列复杂度不大。
1976年R.Gold 提出了新的一类序列:Gold 序列,它与m 序列的相关特性大致相同,但序列数目却大大增加,序列复杂度也有所改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扩频序列。
3.1.1随机序列的数学定义白噪声是一种随机过程,瞬时值服从正态分布,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有极好的相关性,伪随机序列是针对白噪声演化而来的,只有“0”和“1”两种电平,因此伪随机编码概率分布不具备正态分布形式。
但当序列足够长时,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它趋近于正态分布,由此,伪随机序列定义如下:·凡自相关函数具有:21111,0()11,0P i i a P i i i a P R a a P P ττττ=+=⎧==⎪⎪=⎨⎪=-≠⎪⎩∑∑ 式的序列称为狭义伪随机序列。
3.3. 伪随机序列的应用一、误码率测量在数据通信中,经常要测试通信系统的性能。
误码率是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通信系统的性能往往与信源的统计特性有关。
通常认为信源的0、1是等概出现的。
误码率的测量框图如下所示:(结合系统的仿真)环路测试:单向测试:二、时延测量时延测量在许多领域中都十分有用:如地底深度探测、无线测距等。
时延测量的一般思路:周期脉冲测量法。
产生窄周期脉冲,时延线的精度,发送功率。
时延测量的m序列应用:用m序列代替周期脉冲,用相关器代替时延比较器。
测量方法的精度取决于m序列的码片时间。
三、噪声产生器测量通信系统的性能时,经常需要使用噪声产生器,由它给出具有所要求的统计特性和频率特性的噪声,并且可以随意控制其强度,以便得到不同的信噪比条件下的系统性能。
四、通信加密五、数据序列的扰乱与解扰扰码的目的是使信源的0、1分布等概。
六、扩展频谱通信仙农定理告诉我们:可以用带宽换信噪比,即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带宽的应用来进行无误的传输。
可以有3种方法实现带宽的扩展:1、直接序列调制扩频直接序列调制扩频的原理框图如下:它用比信息速率高得多的序列去调制信息序列,从而改变整个信号的带宽。
在接收端通过调制序列的相关性达到解调的目的。
实际上它等效于一种正交编码。
2、跳频发射机的发射频率根据一定的规则随机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3、Chirp调频(线性调频,连续调频)由于扩频通信采用宽频带的技术来传输信息,它具有抗窄带干扰、信号功率低隐蔽性强、抗衰落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在无线领域、军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七、分离多径技术3.4. 直接序列扩频一、系统组成直扩系统的框图如下:)cos()()()(0ϕω+=t t P t m t st t P t n t s t q 0cos )())()(()(ω+=))cos(()()(0ϕωω+-=t t Am t y r各点的频谱关系如图示。
二、处理增益和抗干扰性令伪码)(t p 的速率为p R ,)(t m 的速率为m R 。
扩频通信中的伪随机码设计扩频通信是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主流之一,它采用扩频技术将信号的宽带进行扩展,在传输过程中,再通过伪随机码的附加和匹配,实现了对信号的扩展和分离,从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
伪随机码的设计是扩频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伪随机码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生成方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扩频通信中的伪随机码设计。
一、伪随机码的基本原理伪随机码是指在一定规则和特定算法的控制下,以一定的频率、时序、幅度等参数产生的,看似随机的、符合特定要求的数字序列,也叫做伪随机数。
在扩频通信中,伪随机码起到了扩频和解扩的作用。
它通过对原始信号比特流进行“掩码”,产生扩展后的信号比特流,掩码的方式是将原始比特流与伪随机码相乘(或者异或),从而实现信号的扩展。
而在解扩的时候,则需要将接收到的扩展信号比特流与与发送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码进行匹配,以还原出原始信号。
二、伪随机码的分类伪随机码包括序列化伪随机码和分组伪随机码两种类型。
序列化伪随机码在传统扩频通信中广泛采用,它是产生一个连续的比特流,这样的伪随机码可以通过移位反馈寄存器等简单电路实现,但因为它是按位产生的,因此抗干扰性差。
而分组伪随机码则是按照比特组的方式产生的,它具有编码长度长、抗干扰性强等优点,但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存储器。
三、伪随机码的生成方法(1)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方法生成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伪随机码的方法是最为常见的。
它采用若干个寄存器,在时钟的驱动下实现对寄存器状态的移位和反馈,经过一定的变换,形成一个见长为n的伪随机码。
在移位反馈寄存器中,选用的初始状态对于伪随机码的性能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初始状态的好坏需要通过实验去找到一个最优的选择。
(2) 次序递推法次序递推法是另一种常见的伪随机码生成方法,它通过计算递推公式产生一个序列。
采用此方法产生的伪随机码,对于选定的初始值和参数,是稳定的、连续的和非周期性的。
此方法可以在任意一个位置开始计算,并且只需存储少量的参数和一个初始值。
伪随机序列调制解调
(最新版)
目录
一、伪随机序列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伪随机序列在 CDMA 系统中的应用
三、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四、伪随机序列在调制解调中的作用
五、伪随机序列的优缺点
正文
一、伪随机序列的概念及其特性
伪随机序列是一种具有良好随机性和接近于白噪声相关函数的序列,同时具有预先的可确定性和可重复性。
在序列中,两种元素以特定的比例出现,形成一种看似随机但实际上可以预测的结构。
伪随机序列的特性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 CDMA 系统中作为扩频码已成为CDMA 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二、伪随机序列在 CDMA 系统中的应用
在 CDMA 系统中,伪随机序列被用作扩频码,可以将多个用户的信号在频谱上进行扩散,从而降低相互干扰,提高系统容量。
扩频码的选择对于 CDMA 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良好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的伪随机序列。
三、伪随机序列的生成方法
伪随机序列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生成,如基于迭代的方法、基于递归的方法、基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生成具有良好随机性和接近于白噪声相关函数的伪随机序列。
四、伪随机序列在调制解调中的作用
在调制解调中,伪随机序列可以用作扩频码,对信号进行扩频调制,从而在多用户共享频谱资源的情况下,降低相互干扰,提高系统容量。
在接收端,使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处理,可以提取出原始信号。
五、伪随机序列的优缺点
伪随机序列具有许多优点,如良好的随机性、接近于白噪声的相关函数、预先的可确定性和可重复性等。
同时,伪随机序列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序列长度有限、生成方法复杂等。
浅谈伪随机序列在直接序列扩频通信中的应用【摘要】伪随机序列具有良好的随机性与相关性,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正是采用了序列的良好特性,才大大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本文介绍了伪随机序列的特性,并详细地阐述了序列在直扩系统中不同的应用于作用。
【关键词】伪随机序列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互相关1 伪随机序列的特性伪随机序列是一串具有统计特性,并能预知、重复和复制的序列。
从统计方面来看,它具有良好的随机性与相关性。
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理想的传输信息的信号形式应是类似噪声的随机信号,同时信号之间的相似程度最低,这样任意两个信号不易发生干扰且不会发生误判。
从对序列的要求特性来看,它应具有良好的随机性。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信号的出现概率是完全随机的,无论获取多少信号都无法推测下一个信号内容,故信号一旦被他人截取,只要其不知序列的特性就无法获得信息的完整内容,从而提高信息的抗干性与保密性[1][2]。
扩频通信中,主要依靠扩频序列实现扩频功能[3],所以,序列的特性决定了扩频通信的特性。
直接序列扩频是扩频通信中应用最广泛,最基础的一种扩频方式,本文将重点研究伪随机序列在直接序列扩频通信中的应用。
2 伪随机序列在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中的运用直接序列扩展频谱系统(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systems,ds-ss),通常简称为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或直扩系统。
该系统在发端,直接将高码率的伪随机序列与待传输的信息信号相乘,来达到扩展频谱的目的。
而在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去进行解码,把扩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
频谱扩展的伪随机序列称为扩频码序列。
直接序列扩展频谱通信系统的简化方框图参见图1-1。
直扩系统中,可以看出,扩频调制是该系统的核心内容,而扩频调制的关键在于伪随机序列的使用[4]。
伪随机序列采用的并不是一般的序列,它是一串高速、相关性良好的序列,应用在直扩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2.1 实现频谱的扩展直扩系统作为扩频通信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其首先应具备频谱扩展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正是由伪随机序列特性决定的[5]。
第三章 伪随机序列在CDMA 通信系统用的应用3.1 概述在扩频系统中,伪随机码序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直扩系统中,在发送端用伪随机码(PN 码)将信号频谱扩展,送入信道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用相同的PN 码完成解扩。
扩频系统的性能同采用的伪随机码的性能有很大关系,伪随机码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性能的好坏。
shannon 编码定理指出:只要信息速率R d 小于信道容量C ,则总可以找到某种编码方法,使在码字相当长的条件下,能够几乎无差错的从受到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号中复制出原发送信号。
高斯白噪声的理想特性为:0()()2n n R τδτ= 式中02n 为白噪声的双边噪声谱密度。
从理论上讲,纯随机序列去扩展信号频谱是最理想的。
但是很难实现白噪声的放大、调制、检测、同步及在接收机中为了解扩复制一个同发送端扩频码相同的副本。
因此,工程上只能用伪随机码(PN 码)或伪噪声序列作为扩频码。
伪随机序列具有类似噪声的性质,但它又是周期性有规律的,既容易产生,又可以复制。
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对伪随机序列的要求一般如下:1、易于产生;2、具有随机性;3、尽可能长的周期;4、平衡性,即随机序列中0和1的个数相等;5、自相关函数具有类似于白噪声自相关函数的性质;6、良好的互相关特性。
最简单、最常用的伪随机编码是m 序列。
m 序列有尖锐的自相关特性,有较小的互相关值,码元平衡,但序列数目不多,序列复杂度不大。
1976年R.Gold 提出了新的一类序列:Gold 序列,它与m 序列的相关特性大致相同,但序列数目却大大增加,序列复杂度也有所改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扩频序列。
3.1.1随机序列的数学定义白噪声是一种随机过程,瞬时值服从正态分布,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有极好的相关性,伪随机序列是针对白噪声演化而来的,只有“0”和“1”两种电平,因此伪随机编码概率分布不具备正态分布形式。
但当序列足够长时,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它趋近于正态分布,由此,伪随机序列定义如下:·凡自相关函数具有:21111,0()11,0P i i a P i i i a P R a a P P ττττ=+=⎧==⎪⎪=⎨⎪=-≠⎪⎩∑∑ 式的序列称为狭义伪随机序列。
·凡自相关函数具有:21111,0()1,||1,0P i i a P i i i a P R a a c c P ττττ=+=⎧==⎪⎪=⎨⎪=<<≠⎪⎩∑∑ 形式的序列,成为第一类广义伪随机序列。
·凡互相关系数具有|()|1()0ab ab R R ττ<<≈或式的序列,称为第二类广义伪随机序列。
·凡相关函数满足(1)、(2)、(3)三者之一的序列,统称为伪随机序列。
由上面的四种定义可以看出,狭义伪随机序列是第一类广义伪随机序列的一种特例。
3.2 M 序列m 序列是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最大长度序列,它的生成可以用移位寄存器序列发生器的特征多项式f(x)来确定,一个本原特征多项式对应一个最大长度序列,也就是对应一个m序列。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结构如下图3-1:图3-1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结构图图中,f(x)为反馈特征多项式,表示为:∑n 2Ni 012N i i=0f(x)=C +C x+C x +...+C x =C x能够产生m 序列的f(x)应满足:·为不可约多项式;·为本原多项式,即p l+x 能被f(x)整除(P 为m 序列的周期,n P=2-1)。
同时,对一个给定的移位寄存器序列n 012{a }=a ,a ,a ,....定义一个系数为多项式: 010g(x)=a a x ...nn n a x ∝=⊕⊕=∑上式中的系数就是移位寄存器输出序列。
相应的g(x)多项式就确定了,反之亦然。
生成多项式。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一旦给出,其由于可以由g(x)得到{an},因此g(x)称为生成多项式。
m 序列的表达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直接用反馈抽头位置表示:例如,反馈特性多项式为5()1f x x x =++,就可表示为[1,5]。
用八进制数表示:如上例,反馈特征多项式5()1f x x x =++,它的系数矩阵为[100011](依次由高阶向低阶表示),则用八进制表示就为43。
3.2.1 m 序列的特性CDMA 通信要求扩频序列具有较好的伪随机特性,m 序列的特性包括:·在每一序列周期中,“+1”的码元个数和“-1”的码元个数仅相差1位;·在每一序列周期中,连续出现“+1”或“-1”的码元长(游程)数目为u ,那么码元数为1的游程有u/2个,为2的有u/4个,为3的有u/8个,………。
其中,“+l ”和“-1”的游程数目相同。
·序列的(周期)自相关函数是二值的,有:,0(mod )(),0(mod )()x N j N R j j N N N δδ=⎧=⎨<<>>⎩m 序列就是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狭义伪随机序列。
它的特性还有:(1)周期为21n P =- ;(2)移位相加特性:一个m 序列经移位后的序列与原序列相加得到的新序列仍为m 序列。
(3)相关特性:自相关函数,0()1,0(mod )P R P τττ=⎧=⎨-≠⎩互相关特性:同周期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的均值为1,且最大值:112max |()|2n R τ+-> 两个周期互素的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121|()|R P P τ=• 3.3 Gold 序列·m 序列优选对如果周期为21n P =-的两个m 序列A 、B ,当B=A[q],22 1...(1)22 1...(2)k k k q q =+=-+或,且e=gcd(n ,k)与n 满足n/e 为奇数,则m 序列A 、B 之间的互相关函数()R τ具有优选三值特性,为:[(2)/2][(2)/2]21()121n n R τ++⎧-⎪=-⎨⎪--⎩m 序列优选对的寻找方法有分圆陪集法、相关验证法、求特征根法和采样法四种。
其中分圆陪集法和相关验证法在本质上都是通过一一求解两个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值,然后再根据m 序列优选对的优选三值特性进行判断从而得到m 序列优选对的方法,这里我们不做详细介绍了。
·Gold 序列的生成m 序列是相关特性很好的伪随机序列,它的优选对互相关值己接近Welch 给出的相关特性下限。
但是,它们能彼此构成优选对的数目很少,不便用于CDMA 扩频通信。
1967年R.Gold 提出和讨论了新的一类序列-Gold 序列,Gold 序列的构成如下:如果序列0121(,,,...,)p A a a a a -=,0121(,,,...,)p B b b b b -=是周期为21n P =-的m 序列优选对,它们按下式构成Gold 序列:(0,1,2,...,1)i i G B T A i P =⊕=-其中T 表示循环移位,i T 到表示循环移位i 次。
A 序列的循环移位序列012(1),,,.....,P T A T A T A T A -也是m 序列。
则i G 和A ,B 序列一起构成Gold 序列集合G(A ,B)。
因此gold 序列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图3-2 GOLD 序列产生器上图为Gold 序列发生器的模型,由同步时钟控制的两个m 序列发生器的周期相同,速率也相同,因而二者保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产生的Gold 序列的周期与这两个子序列的周期也相同。
当改变两个m 序列的相对位移时,就会得到一个新的Gold 序列。
Gold 序列的周期和m 序列相同,但每对n 级m 序列优选对可产生21n +个Gold 序列,序列数比m 序列的数目多很多,这点有利于CDMA 通信系统的用户容量的增加。
而且Gold 序列具有良好的自、互相关特性的一种伪随机序列。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WCDMA 系统就采用Walsh(信道编码)+Gold 序列(区分小区)和Walsh (信道编码)+Gold 序列(区分用户)进行前/后向扩频编码。
3.4 M序列和GOLD序列的对比分析Gold序列是由m序列优选对经过移位相加得到的,在一个Gold序列族中包含有产生这个Gold序列族的两个互为优选对的m序列本身以及它们经过移位相加得到的新序列。
因此,Gold序列与m序列在相关特性上既十分相似又存在一定差别。
·自相关特性Gold序列族中,除了产生此族的两个m序列外,其余Gold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均虽然较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稍差,但当级数n较大时,其归一化旁瓣峰值依旧很小,仍然可以认为是理想的。
通过m序列添加小项的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没有m序列理想,且旁瓣峰值也较同级的Gold序列稍大,但是随着阶数n的增加M序列的自相关主峰值愈发尖锐,归一化旁瓣峰值变得非常小,自相关特性趋于理想化。
·互相关特性任一对Gold序列的互相关函数都满足优选三值特性,但是m序列却并不都是优选对,甚至有的m序列对的互相关峰值可能达到较大的值,从而影响是否为相同m序列的判决。
同时,Gold序列的数目要远大于m序列的数目。
因此,在互相关特性上,Gold序列要优于m 序列。
M序列的互相关特性没有Gold序列好,它不具有优选三值特性。
M序列与m序列相似,存在非优选三值特性的互相关函数,但是随着周期的增加,序列间的互相关特性也会更优。
但是,实际系统中采用的M序列都是通过m序列添加小项得到的,序列数目和m序列相同,如果用互相关特性来区分用户,可用的地址数太少。
所以,在扩频通信系统中仅利用了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公值),而没有用到M序列的互相关特性。
进而可以认为M序列的互相关特性的好坏不会影响实际系统的性能。
第四章基于MATLAB/Simulink的CDMA系统的仿真与分析4.1 设计前言在MATLAB通信工具箱中有SLMULINK仿真模块和MATLAB函数,形成一个运算函数和仿真模块的集合体,用来进行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系统设计和仿真。
通信工具箱中的模块可供直接使用,并允许修改,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因而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者设计和运算的需要。
MATLAB通信工具箱中的系统仿真,分为用SIMULINK模块框图进行仿真和用MATLAB 函数进行的仿真两种。
在用SIMULINK模块框图的仿真中,每个模块,在每个时间步长上执行一次,就是说,所有的模块在每个时间步长上同时执行。
这种仿真被称为时间流的仿真。
而在用MATLAB函数的仿真中,函数按照数据流的顺序依次执行,意味着所处理的数据,首先要经过一个运算阶段,然后再激活下一个阶段,这种仿真被称为数据流仿真。
某些特定的应用会要求采用两种仿真方式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哪种,仿真的结果是相同的。